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宗派法门>> 空性正见>>正文内容

“照见五蕴皆空”是《心经》的六字箴言!

       

发布时间:2022年07月28日
来源:腾讯网 2020 03/25 微言佛学 企鹅号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开篇就讲: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这廿五个字是《心经》的总说,后面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分说。再后面的文字进一步解释,都围绕这廿五个字来展开解释。

  而这廿五的字的核心就是“照见五蕴皆空”,可谓是《心经》的六字箴言。若能明白“五蕴皆空”,就能灭除一切烦恼和苦厄,获得自在解脱,最终达到涅槃的境界。

  下面我们就来讲讲:“照见五蕴皆空”。

  一、五蕴定义

  首先,要先明白什么是“五蕴”。“蕴”,是积聚之义。“五蕴”即色、受、想、行、识。简单概括来讲:

  1、色蕴,即质碍义,为五根五境等有形之物质。

  2、受蕴,即领纳义,对境而承受事物的心的作用。

  3、想蕴,即思想义,对境而想像事物的心的作用。

  4、行蕴,即造作义,其他对境关于嗔贪等善恶一切的心的作用。

  5、识蕴,即分别义,对境而了别识知事物的心的本体。

  二、五蕴之间的关系作用

  《显扬圣教论》第五卷说:有五种事,可以总摄一切轮回流转的世间相。

  一、所受用者:谓色蕴。

  二、 能受用者:谓受蕴。

  三、 受用执取者:谓想蕴。

  四、 受用杂染者:谓行蕴。

  五、彼所依遍行法者:谓识蕴。由计此识是受用者,乃至是所杂染者。

  所以,一切轮回流转的世间相,皆是因五蕴而次第生成的。

  三、五蕴皆是虚妄

  在《楞严经》中,佛对阿难说五十种阴魔。此便为五蕴而生,每一蕴有十种魔境,共五十种魔境。佛陀明确说明,“五蕴皆为妄想”。如:“色阴”名“坚固妄想”;“受阴”名“虚明妄想”;“想阴”名“融通妄想”;“行阴”名“幽隐妄想”;“识阴”名“虚无妄想”。依此五种,能生一切枝末妄想,所以说“五蕴”是名为“根本妄想心”。

  四、灭尽五蕴的要求方法

  在《楞严经》中说:“惟色与空,是色边际;惟触及离,是受边际;惟记与忘,是想边际;惟灭与生,是行边际;湛入合湛,归识边际。”

  1.有相之“色”与无相之“空”是色阴的边界。“色”是浅界,“空”是深界。必须“空”“有”俱离,才是灭尽色蕴。

  2.六根对六尘,取著为“触”,厌舍为“离”。唯“触”与“离”是受阴边界。“触”是浅界,“离”是深界。必须“触”“离”俱尽,才是灭尽受蕴。

  3.有念为“记”,无念为“忘”,唯“记”与“忘”是想阴边界,记为浅界,忘为深界。必须有念无念俱尽,才是灭尽想蕴。

  4.行阴迁流生灭不停,唯“生”与“灭”是其边界。散位“粗行”,生相为浅界,定中“细相”为深界。必须粗相细相俱尽,才是灭尽行蕴。

  5.识阴以“湛入”为浅界,以“合湛”为深界。必须“内外湛明”,六根互用,“合湛”也灭,才是灭尽识蕴。

 

  五、“照见五蕴皆空”的次第

  五蕴之破除,为一并顿然销除呢?还是要依次第,渐次灭尽?

  《楞严》云:“此五阴元,重叠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也就是说这五阴的根元,从无始来一念不觉,真妄和合而成阿赖耶识,从三细到六粗次第生起。生时最先是因为识阴而有。灭时则须先要从色蕴开始灭尽,然后次第是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照见五蕴皆空”,理则顿悟,因为五蕴本妄,妄性本空,一念顿悟,乘悟一并销除,更无浅深次第可言;事则渐修,众生无始来,我法二执坚固,烦恼习气深重,非一念可以断除,修行必修由浅入深,次第修证。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