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佛教相关>> 爱心慈善>>正文内容

真正的慈善不简单,看看你在第几层?

       

发布时间:2020年01月18日
来源:搜狐2019-08-19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儒家说“有心为善,虽善不赏”。儒家提倡发自本能的善,如恻隐之心是人所本具的,由本具的恻隐之心,而引发的善是一种天良的流露。如果经过后天的比较,觉得“做好事可以赢得大家的尊重”、“做好事能给我带来社会财富”,以这样的心态对比之后再去行善,就是一种后天的善,很有可能是伪善。发自本能的善与经对比而产生的善,两者相较,一定是本能的善更具正能量。

  慈善的本质

  我们把本能的善称为“感性的善”,把后天对比产生的善称为“理性的善”,这两种善社会都需要。“感性的善”是人为善的最初本能,以“感性的善”为动机,保护这种善意的本能,然后延续它,使它变成理性的,变成一种为善的坚持,进而把为善制度化,使其成为有规划、有组织、有计划、可实践的“理性的善”,这样才能在更大范围造福社会。当我们实施“理性的善”时,不要忘了:我们为什么要做?我当时的动机是什么?这即是佛教所讲的“不忘初心”。

  所以“理性的善”要不断地用“感性的善”来修复,让“理性的善”能回归到为善的初心。“感性的善”要通过“理性的善”去实践,形成规模化、组织化,进而利益社会、造福社会。

  慈善的境界

  佛教有三种境界的布施: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布施。财布施是在物质、肉体层面的布施;法布施更偏重于精神、智慧的层面;帮助治愈众生身体和精神的疾病,救众生于涂炭的恐惧,是无畏布施。

  虽然财布施,能帮助众生解决物质上的拮据,予众生以暂时的安乐;但众生内心的烦恼才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待因缘具足了,再启以智慧,进行法布施;众生依法修持,最终解决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困境,达到生命的圆满,远离怖畏,跳出三界,这就是无畏布施。所以财布施只是与众生结缘的一种方便,其究竟目的还是为了施众生以无畏,帮助有缘众生超越生死,解脱轮回。

  在佛教中,一个人能够做法布施和无畏布施,证明他的佛教修养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如果这时候他来做财布施,因为懂因果,他会更加智慧和谨慎的善加利用所有善款。

 

  法布施与无畏布施

  我们沉沦三界,为贪嗔痴所恼,每个人自身的烦恼都足以打倒我们。一个拥有大量财富的人,可能是精神的贫乏者,也可能是人生方向的迷失者。怎样才能不被负能量所控制,把生命释放在一个祥和阳光的生命状态?这就需要法布施和无畏布施。

  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社会问题,除了由贫富差距所造成的危机之外,人自身的精神状态、人生的迷失是更大、更普遍的一个危机。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佛教法布施和无畏布施的范围更加广阔,服务的人群更加广泛,能更加有效地解决社会危机。

  法布施和无畏布施是佛教不共的,是社会上很多慈善团体无法企及的,是慈善的“蓝海”区域,空间广阔,非常重要,却少有人能做。有条件的话,佛教徒应当更加注重法布施和无畏布施,因为这是由佛教的能力所产生的一种社会功能,也是现代社会人们最迫切需要的,这才是真正的慈善。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