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宗派法门>> 综合其他>>正文内容

赵一澄:《法华》义辩之我见——消弭诤斗,功德无量!

       

发布时间:2016年07月07日
来源:正心堂微信   作者:赵一澄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围绕《法华》义辩的声音已盈耳一周有余,其中我也多少参与发表了一些只言片语的散碎意见。因我也是有血有肉有感有受之人,故而在部分表达中也有带有个人情绪感受的片刻,如有莽撞不令人愉悦处,向诸君致歉,请诸君海涵。

  至此,发表我的正式看法如下:

  看了很多资料,我所理解的汉藏法师们的共同基本诉求,浓缩起来就是一句话:“索达吉堪布校订的法华经版本,署名改为:《鸠摩罗什原译,堪布索达吉据藏文本及添品妙法莲华经改订》(中国佛学院研究生导师宗舜法师建议)。”

  个人认为,其实这本来就是堪布的心血工作事实,依事实陈述,既体现堪布的学识及辛劳,同时一切不必要的诤斗自然风平浪静,并善护了所有人的心念与业行。有人问,何苦非争此名而不干脆只关注内容的学习?内容如何,自有专业法师们去负责法辩,但凡事“名正则言顺,言顺则事成。”的亘古之理,难道遵从了,不也正是为了更好的有助传扬么?

  如此之后,若再有法师具体于经义之辩,我们反而又是无心插柳的成就了一桩如那烂陀再现世间,古风复兴的千古好事,能促进大众更好的深入了解、学习佛法的浩瀚智慧,当属功德无量。

  同时,若署名不改,则既未能如实体现堪布心血造就的功德事实,又继续引发无穷的是非诤斗,则业患无穷!与其费心费力的去解释说明,与实事求是的领受功德,同时自然消弭非议、善护众念之间,其实并不难取舍。

  希望汉藏佛子都能齐心促进此事,以消弭是非,促进团结!望念无论种族差异、教派分别,无论是否心怀不同意见,毕竟皆为一体同悲之众生,需要彼此拿出最大的悲心、智慧与真诚来彼此承担、摄受,以心换心、以心印心。如此方不辜负任何一派之祖师教诲、上师言教。

  同时,也建议不少未明法理、不明就理的信众和围观者,切莫已一己之狭,简单评判是非,比如认为其他汉传藏传法师信众就是无理取闹。须知之前,堪布在讲授《坛经》、《金刚经》时,并未引起如此规模的争议,反而随喜之声不绝于耳。此番何以至此,值得客观思考,我想断不是简单的不知道“善护清净,不见人过”。或许我们从一段汉传祖师永嘉玄觉大师的教言中能找到一点理解性的参考:“圆顿教,勿人情,有疑不决直须争,非是山僧争人我,修行恐落断常坑。非不非,是不是,差之毫厘失千里。是则龙女顿成佛,非则善星生陷坠。”。

  孰是孰非我们先放一旁,但相信所有有基本知见的人都认同的一点,就是至少彼此的发心一定都是好的。那么,若要佛法兴,除非僧赞僧!若要佛法兴,四众同努力!

  消弭诤斗,功德无量!消弭诤斗,功德无量!

  同时,在这一义辩的过程里,对汉藏信众所体现出的一些佛法常识上的问题,也提一些建议参考如下:

  1.关于皈依戒:

  无论是汉传佛教的皈依三宝,还是藏传佛教的皈依上师三宝,三宝都在其中,僧宝不分藏汉,皆应一体无别的平等敬重。无论汉藏,皆不应赞自毁他,厚此薄彼,双重标准。

  2.关于教派:

  无论藏汉,皆有不同宗派,皆是释迦教法,各有各的传承,各有各的特色。如经中有言:“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只在“观机逗教,应病予药。”。简单比方来说,类似川鲁淮粤各大菜系,应不同众生之口味而存立,但都为吃饱吃好。对此,信众不应有高下之别,否则容易落入谤法之嫌。

  3.关于“无条件服从上师”及“视师如佛”: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真修行人应有的学修态度,但要注意“视师如佛”与“视师如神”的本质差别,佛至少代表智慧、光明、真诚与足以信任、坦率的表达。而当神膜拜,则会造成新的“红卫兵”运动,因为在古今中外的神权体系中,神皆代表唯我性的绝对正确存在,具有强烈的排他性,而这恰恰违背了佛陀、教法和僧团的基本精神,也有违《法华》义旨,必须警惕。

  经云:“离经一字,即为魔说。”让我们从完美的佛经智慧中来观察这样一个案例:在《维摩诘经》中,维摩诘居士示现生病,佛请弟子们代表探望,结果连续要求了包括目犍连、须菩提、舍利弗、大迦叶、阿难及他的儿子罗喉罗等十大弟子在内的五百位罗汉,包括弥勒菩萨在内的诸多菩萨及大长者等各界弟子。结果这些对佛信心无比强大和信任的弟子们,每一个人都清晰明白的拒绝了佛陀的命令,并阐明了自己不能做到的理由,然而佛陀并没有为难他们,最后文殊菩萨在陈述了为难后,领受了这个任务,前去探望,才有了这样一部和居士修学佛法因缘最深的《维摩诘经》。

  引这个典故的目的,在于让我们从大乘各教派皆无碍遵从的佛经中看到,当我们讨论“视师如佛”和“无条件服从上师”时,我们到底首先需要了解些什么?难道如此多的罗汉、菩萨、大长者等智者们会不知道“视师如佛”等道理?他们面对的可是这娑婆世界唯一一尊有历史记载的活生生的佛呀!完全不需要“如”而视之。难道他们不知道应该对佛“无条件服从”么?我想,他们才是我们是真正明白如何“常随佛学”最好的典范!否则这一段违逆佛意的典故又何必专门留在字字珠玑的佛经中,以示后人呢?我想佛陀与祖师们至少在告诉我们,坦诚相见,实事求是的沟通、讨论甚至拒绝,永远是最好的尊重!而不是妄自揣度,想当然的用某种神秘主义,以陷佛、陷师于或怪力乱神、或心量狭隘、或低智无慧、或软弱脆弱之不义。若佛在世,也一定不希望“视师如佛”和“无条件服从”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成为精神奴役的工具。毫无疑问,若有人简单狭隘的理解“视师如佛”,应该是首先缺乏对大乘佛法常识的基本了解,需要补课,并且在将来很容易让自己陷入更痛苦的生命麻烦。

  这点除了《维摩诘经》,在佛经中还比如佛陀示现三日马麦之报、三日头痛之报、足底被竹所穿…等等时,均有弟子合理如法质疑、请教、甚至质询,如此才促成佛陀开显因果之理,以启后人的案例,恕不赘述,大家可自行搜索学习。

  甚至从某种整体性的角度来说,佛经的问世,大多皆是诞生于弟子对佛陀各种提问、疑惑和质询中。一方坦诚所惑,不解其意绝不罢休;一方耐心解答,不令弟子疑惑有漏,反反复复,密密绵绵,不厌其烦。从无一言以蔽或置于空玄的时候,也没有弟子最后貌似必须接受,实则囫囵吞枣而未解其实的案例。其中教(jiāo)风,其中学风,难道不是我们应该继承发扬的传承?

  我想,任何时候,如理如法、开诚布公的坦诚风气,都一定是最好的智慧尊重和对智慧最好的尊重,是名真尊师重道。是故《坛经》有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而恰好《坛经》,堪布也讲过,令我受益匪浅。

  4.关于学佛的基础:

  我与五明,自2000年在堪布的带领下拜见法王如意宝至今,不可不说与学院素有渊源,之后在堪布的信任抬爱下,也力所能及的为堪布及五明教法的弘扬发心护持,虽很微薄,也算真诚尽力。在我每每忘了自己该如何自处于大众时,通过网络学习堪布教授,复习堪布以下言教时,则常常惭愧泪下:

  修行需要人格贤善,这是法王如意宝多年总结的精华教言。不管你学显宗、密宗,具有人格都非常重要,人格不好的话,什么出世间修行都是纸上谈兵,绝对不可能成就。麦彭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中也说:“世法即是佛法根,若无世间高尚行,则彼始终不容有,殊胜佛法之规故。”世法(贤善的人格)是佛法的根本,如果没有高尚的人格,佛法的殊胜证悟无从谈起。

  当然,每个人对人格贤善的判断各不相同,有人认为脾气好、性格好、做事勤快,就是人格贤善;有人认为漂亮的人,就具有人格魅力;有人认为心比较软,就是人格很好;有人认为个性坚强,肯定是好人…但法王并没有这么认为,他老人家说,人格贤善的标准有这么几点,希望大家好好记住:

  一、“言行恒时随顺友”:言行举止跟上上下下的亲友和睦相处,跟谁都合得来,不会动辄横眉怒目、处处与人作对、不论到哪个团体都搅得鸡犬不宁。从世间角度讲,人格好的人对上者恭敬,对下者悲悯,对中者和睦。

  大家在发心时一定要注意,任何团体都会有许许多多矛盾,人与人在一起难免磕磕碰碰,但人格好的话,对谁都能观清净心,别人说什么也可以随顺。佛陀在经典中说“我要随顺世间人”,佛陀尚且如此,我们凡夫人就更需要了。当然,随顺他人并不是没有原则,别人生贪心你也随顺,生嗔心你也随顺,不是这个意思,而是对如理如法的行为应当随顺,跟谁接触都十分融洽。不要所有人都上去时,你非要背道而驰,就像藏地有个比喻说:“一百头牦牛上山的时候,嘎巴牛(牦牛中的败类)非要往下跑。”这种说法还是很形象的。人格不好的人,行为上处处与人冲撞,就算坐车从色达到成都,一路上也会跟好多人吵架,在任何地方都会惹是生非。所以不好的人离开后,大家都觉得很舒服,好像眼翳去除了一样,要吃顿饭庆祝庆祝。但一个好人离开了,所有的人会特别伤心:“怎么办啊?我们中午不想吃饭了,那么好的人都走了,呜呜…”

  不过,人格的好坏在表面上也看不出来。我每次刚认识一个人时,往往有这种分别念:“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呢?”有时候这个人言行举止很不错,但接触一段时间后大失所望;有时候这个人似乎比较坏,结果越接触越觉得他非常好,很让人信赖。

  二、“秉性正直”:不管说话还是做事,心要正直,不贪执自方、嗔恨他方,也不会做什么都把自己放在主要位置上,一直不公正地评价,而是始终以真理为主,不偏袒任何一个人。所以,为人正直十分重要,《二规教言论》中也讲了许多这方面的功德。

  三、“心善良”:如果为人正直、随顺别人,但心肠狠毒的话,人格也好不到哪儿去。现在有些领导和学者,话说得特别漂亮,可一直有自私自利、害人之心,那做什么都徒劳无益。因为心是一切之根本,宗喀巴大师也说:“心善地道亦贤善,心恶地道亦恶劣。”心善的话,一切都是光明的;心恶的话,只有趋往黑暗了。

  这三点做人的道理非常重要。法王又进一步指出,倘若你想长期利益自己,暂时利他是很好的窍诀。作为一个凡夫人,完全不考虑自己是不可能的,但考虑自己的过程中,如果损害其他很多人,自己的事业也不会成功。虽然为了自己而帮助别人是一种狡猾,最好不要有这种想法,但退一步说,假如你实在不能利他,那为了自己的利益,也应该对别人好一点,这样才有自己的生存空间。

  汉地的太虚大师亦曾有言:“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圆佛即成,是名真现实。”文中堪布提到的《二规教言论》,着实值得我等佛子认真学习并身体力行。

  5.关于戒律:

  佛陀示现入灭前,弟子问佛,佛入灭后,以何为师?佛云:以戒为师。并云“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这也是历来包括堪布在内的无论藏汉两地所有佛门祖师大德的一贯倡导。

  “四依”并不与任何戒律相违背,反而与戒相之间形成了交相辉映的智慧圆通。须知大乘佛教的任何戒律都是以不失菩提心为基本,而菩提心最基本的概念里,就包涵着任何时候都不丧失智慧的观察与觉知,而不是对任何观念的迷信与盲从。任何戒律都是协助我们智慧成长的保护伞,都不会是恐吓与绑架的代名词。

  说句打岔的话,往往能被某种非理性的神秘主义思想或观念所恐吓、绑架住的,不过都是我们那颗善于伪装成各种模样(包括宗教信仰)的贪婪的心。而这,也恰恰是无论藏汉祖师大德及任何法门所根本反对的自我乔装。

  6.

  最后让我用伟大的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上师的遗教“不舍己道,莫扰他心。”来结尾。“己道”是什么?我想里面一定至少包含了从贤善的人格到出离心、菩提心、乃至“众生诸苦己代受,不怯懦是佛子行”的大乘佛子“荷担如来家业”的精神,那么“莫扰他心”里也一定包括了尊重传承、敬重祖师、利他为本、不使烦恼的智慧与情怀。

  结语,关于佛法的讨论,不可能一篇文章完成的了,以后有机会我们可以慢聊,以促进“常随佛学”和“视师如佛”的真实受用。同时,以上所有关于佛法思考的言论,诸君应该都可以从包括天台及五部大论的诸家教言中找到出处。我是个没有智慧的业障凡夫,于是向来知道不敢自说自话的评议佛法,只好找些有经可依,有论可证的内容来凭依立言。如此,或许一则不至传谬,二则激发大家对伟大周遍佛法的思考学习。有错失遗漏的地方,请十方指正,以期学习进步。

  当然,如果您也认同我的看法,也欢迎广泛转发!

  于事,消弭诤斗,功德无量!消弭诤斗,功德无量!消弭诤斗,功德无量!(重要的话说三遍)

  于教,希望能对端正教(jiāo)风、学风,起到良性的推动(哪怕我错了,以我为鉴,多个反面教材也好),毕竟众生皆具佛性种子,那么佛教则是世间孕育种子生长的土壤,保持土壤的养分健康,应是我等居士除了“学法之利”之外,应尽的“护教之义”。

  我是生活中的俗人,虽然也粗浅的听过一些“不生不灭”“但观清净”的文字道理,但落于现实,看到大众中既然不乏关注雷洋案、或偷鸡腿母亲或毒奶粉者,说明许多大众仍是活在现实,那么关注佛教健康发展,在大众中应属合理,自不必刻意另眼相待。于是就努力跟随经典、祖师们“兴梦中佛事、建水月道场”的步伐,一步步努力走向自利利他、自觉觉他、不被任何观念束缚绑架的自在觉悟。

  同时,基于现实,毕竟就算我的上师是已经觉悟的佛,当我还不是的时候,就像他是一个吃饱了饭的人,能无限加持我闻到饭的香味和美妙,但我想吃饱吃好,还得自己动筷子一样,凡事最后还得靠自己积累福慧资粮的努力。而如何积累资粮?据大乘经典,应为追随发菩提心,努力行菩萨道,可见都还是要行愿做事的。无怪乎《普贤行愿品》亦云:“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原来还是要勇于承担,因此为“最胜菩提”!

  当然汉藏两地教史上,不乏通过依止上师走向觉悟的人,但没听说过一个只把希望寄托在上师身上,而自己却不真实践行上师言教,实则玩弄世间八法和情绪分别,而得到觉悟的人。作为一个最差劲的学佛人,自我精神欺骗与麻醉我是断然不敢,也希望大家能从我这般虽差劲但真诚的心、行里,提炼出警醒努力的力量,成就美好的将来。

  阿弥陀佛!

  常惭愧三宝弟子

  赵一澄合十

  2016年7月7日

标签: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