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发愿实修>> 修菩提心>>正文内容

退失大乘菩提心应如何对治?[索达吉堪布讲述]

       

节选自《般若摄颂》浅释

发布时间:2014年12月17日
来源:自性自度_新浪博客 2011-07-17   作者:索达吉堪布讲述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最可怕的就是在遇到性格特别不好的众生时退失对大乘道的信心。

  如果不发菩提心,一直沉溺在轮回中,就会在无量无边的时日里感受痛苦。

  将利他和无我作为修法的根本,而这就是般若空性的核心。

 

  不巧菩萨俱胝劫,久想苦想修菩提,

  修行正法成长苦,失精进度懒惰者。

  在学习或行持大乘菩萨道时有两种菩萨:一种菩萨既有智慧又有悲心,即不但能通过不同途径认识法性、证悟无我,还能发心行持六度万行、利益无量无边众生,这种具有善巧方便的菩萨就不会退转;另一种菩萨因为没有善巧方便,在修行菩提道的过程中往往产生长久想,他们经常认为:要在俱胝等劫数这么长的时间里发心精进行持六度、度化众生才能获得无上佛果,这太长久了。可能很多初学者在听到“要在无数劫里行持利他才能成就佛果”就特别害怕,因为他们认为这个时间太漫长了。同时这种菩萨也觉得:在行持的过程中,自己的家人、受用、头目脑髓、一切善根,全部要布施给包括怨敌在内的一切众生,这非常难以行持,也就是说产生痛苦想或难行想。

  在修行无上菩提正法时,如果菩萨产生这两种想,那就变成了长久与痛苦,由此就会从精进度中退失而成为懈怠懒惰者。为什么呢?大家都知道,精进的体相或定义就是欢喜善法。如果真正欢喜善法,行持这样的菩萨道就不会有困难,但因他们的心力不够,对如此时间的长久苦行就会生起畏惧之心,这样他们所修的道就不会成功。

  大家都清楚,做任何一个事情兴趣都很重要,如果连兴趣都没有,这件事情就完成不了。比如你特别喜欢见到某位朋友,很想跟她在一起,哪怕相距几百公里,也会觉得一点都不累,没有任何痛苦;如果你特别不愿意做这件事情,那即使行走短短的一公里,也会不情愿。所以在此世间,兴趣有非常大的作用。

  对具有善巧方便的菩萨来讲,他有通达一切万法无有实质的无我智慧,和将所缘对境——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当作父母并心怀饶益的大悲菩提心,在大悲空性的摄持下,他披上精进的盔甲乃至行持六度一点困难都没有。所以大家在行持般若道的过程中,一定要有精进心,要有精进,就要对度化众生有欢喜心。

  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的传记中讲得很清楚,他们在生生世世中,哪怕是为一个众生的暂时利益也愿意付出一切。这样崇高的精神,在世间中确实很难得到。如果有了这样的精进,那在千百万劫中受苦也不会有任何困难。《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中讲:“能为诸众生,无量百千劫,受苦无懈怠,皆由精进故。”所以,为了众生在千百万劫中感受痛苦,而无有长久想和难行想,这就是无有懈怠者。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利他心特别重的菩萨和修行人,在利他过程中再怎么累、再怎么苦,也没有一点疲倦和痛苦之心,这就是因为精进的缘故。

  但在长远时间里,遇到各种恶劣有情都不退失菩提心,也不容易。据《大智度论》介绍,舍利弗尊者也曾退失过菩提心,当时的情节是这样的:有人要他的眼珠,他便用手挖出来给对方,但对方不但不要,还以嗔恨心将眼珠摔在地上,并用脚踩坏。这个时候他心里想:唉,众生太难度化了!他需要眼珠,我好不容易挖出来给他,但他不但不用,还认为很臭恶,并把它毁坏。在显现上,当时他也退失了大乘心而发了小乘心。所以,最可怕的就是在遇到性格特别不好的众生时退失对大乘道的信心,即生起“从此之后我再也不度他、再也不跟他结缘”的恶心;其实这是毁坏菩提心最根本的因缘,大家一定要注意。

  在《大宝积经》里,宣讲了退失大乘菩提心的四种因:第一种因是依止恶知识,并被恶知识或恶友的颠倒行为、低恶见解所染污。第二种因是不修学大乘法:如果平时接受小乘、外道以及其他各种乱七八糟的世间学说,信心就很容易退转。所以我经常跟一些认识的居士和出家人说:至少在一星期之内不能间断听课,如果长期听课,信心就不容易退失;而离开这个圈子就很困难,因为现在很少有人有独立自主的见解。

  第三种因是贪著自我、生起邪见:若始终贪执自己,相续中生起外道的邪见,就会从大乘道中退失。第四种因是喜欢独修、不能教化他人。有些人特别喜欢闭关,虽然闭关很好,但一定要接受大乘佛法,同时心里还要发愿利益众生;不然跟谁都不愿意接触,让人有不合群的感觉,那逐渐逐渐就会变成学小乘法。所以,若不依靠善知识的教言,表面上看来你在修大圆满等密宗法,实际上全是为了自己,那就很危险。有些人发愿闭关一年,人们也认为他在真正闭关,结果一年还没到房子就卖了,也有这种特殊修行人。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上面所讲的退失大乘心的四种法。

  在《大宝积经》中,有佛陀对富楼那尊者一一解答这四个问题的广说[《大宝积经》:“富楼那!有四法退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声闻乘。何等四?菩萨亲近恶知识故,能于善根增恶远离。作是言:‘何用如是发菩提心?生死长远苦恼无量,往来五道值无难难、值诸佛难、净信复难,虽得值佛出家复难,汝今得值无难勿复还失。汝于诸佛未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善根未定,不得涅槃,轮转五道。’是人闻说是已心则退没,于菩提道懈怠不乐。富楼那!菩萨有是初法,退失菩提成声闻乘。复次,富楼那!菩萨不闻应菩萨经,谓菩萨藏经、发菩萨心经、摄菩萨事经、应六波罗蜜经,以不闻故不如说行、不如说学。是人不知菩萨何法应亲近、何法应远离,何法应受、何法不应受,何法是菩萨法、何法是声闻法,如是不知不分别故,应亲近法而不亲近,不应亲近法而反亲近。是人应亲近法而不亲近、不应亲近法而亲近故,则便退失诸佛菩提,心弱懈厌废舍本愿。富楼那!菩萨有此二法,退失菩提成声闻乘。复次,富楼那!菩萨计得诸法,贪着吾我,行于邪见,堕在边见,没在恶邪,难可拔出;得闻深经,应第一义,无有微相,违逆不信,不能通达,起破法罪。以是因缘,生在难处不得值佛、不得闻法,不值诸佛所教化法、不得善知识。是人不见佛故不闻法,不闻法故不值诸佛所教导法,不值诸佛所教导法故不得善知识,不得善知识故失无难处生在难处,在难处故离善知识遇恶知识,与恶知识共从事故忘失本念,是人失本念故舍菩萨心、舍菩萨乘而便退转,永失菩提念,但行生死法,不能修习大乘行法。富楼那!菩萨有此第三法,退失菩提成声闻乘。复次,富楼那!菩萨得闻如是等经,不能深心教化他人,其心退没但乐独行,悭悋惜法心不欲说,不能以法广摄人众。以是不善根因缘故失智慧念,失智慧念已不共他人读诵经法,不能以法与他共同,是人转身失菩萨心、忘菩萨念。富楼那!菩萨有此第四法,退失菩提成声闻乘。”],如果时间等因缘具足,我希望道友们多看《大藏经》中这些甚深教言,这样相续中的菩提心、空性见就会越来越增上,不会变成这里所讲的不善巧菩萨——一听到要发这么长久的心,或了知行持大乘菩提道要做很多凡夫人难以想象的事情,就认为自己根本没办法做到,从而退失信心。其实,哪怕是初学者,若对大乘佛教的教义真正了解,就不会生起邪见,因为他知道这样行持根本不会有任何痛苦。所以大家一定要以精进心行持。

  退失大乘菩提心应如何对治?

 

  一、从时间角度说明:

  初发殊胜菩提心,至获无上菩提间,

  作意仅一昼夜时,当知明智行精进。

  那以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断除上面所讲的长久想和难行想两种违缘呢?刚开始我们为了利益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受持菩萨戒,这是每一个人最初发菩提心。我以前也讲过,人身很难得、佛法很难遇,故希望听课的道友都能在善知识或诸佛菩萨前发愿:从这一生开始,我一定要利益众生。对每个人来讲这特别重要!如果从初发菩提心到获得无上佛果之间,心里把它作意成好像仅仅是容易流逝的一昼夜时间——二十四小时,那应当了知这就是明智菩萨行持精进的方式。

  可能有些人会想:从最初发心到最后成佛之间,并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也不是几千年、几万年,这么长的时间怎么能想其为一昼夜呢?其实这是可以的。因为从成事刹那[ 指从一件事的开始到圆满之间。]的角度来讲,从发菩提心到最后成佛之间的整个过程,不管它时间多长,实际上就是一刹那:以前我们讲《俱舍论》时也讲过。所以,包括从发心到最后成佛在内的任何一件事情,如果真正要想这是非常短暂的一个时间,也是可以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大家应好好思维:我们从无始生死以来到现在,一直没完没了地沉溺在轮回中,无边无数的时日已经过去,但是我们都没有感觉特别长久;如果现在还不发心,将来仍会在无量劫中受苦,对此我们也没觉得长远。如果这些都不觉得漫长,那从发心到成佛的时间毕竟有限,相比之下就会有特别短暂的感觉。

  很幸运,有些道友在发菩提心不久,就遇到了即生能获得殊胜成就的密法,或明心见性的禅宗窍诀,这样就不需要经过很多阿僧祇劫,在很快时间中就能得到成就,与无尽轮回相比,这难道不能产生昼夜之想吗?即使按照显宗的讲法,三大乃至三十三大阿僧祇劫也有头有尾,与漫漫轮回相比,这也很短暂。既然如此,那就不应该生起厌倦之心,也不应该有长远和痛苦想。

  其实,以简单的世间比喻也可说明这个问题:有些学生很不愿意读书,他认为学生时代太苦了,但是有智慧的父母认为:虽然在你当学生的几年中会有一些痛苦,但是跟你不读书,一辈子都以文盲流浪在这个世间过痛苦的生活相比,这其实是幸福之因,并不是痛苦。所以父母一定会选择在短暂时间中让你感受你所认为的教育之苦,若你真正读完书,在一生中就可以自由自在地享受各种欲妙。同样的道理,发菩提心和不发菩提心还是有很大差别。但有些可怜众生因为已经习惯了轮回中的苦难,就认为保持现状很好,发菩提心很困难、很痛苦,因为时间那么长。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如果不发菩提心,一直沉溺在轮回中,就会在无量无边的时日里感受痛苦。所以应该披上精进的盔甲,一定要对度化众生和行持善法产生容易想。

  《小品般若》里也讲:“生难行想、苦行想,不能利益无量阿僧祇众生,于众生生易想、乐想、父母想、子想、我所想,则能利益无量阿僧祇众生。”所以,我们对帮助众生应该这样想:这是一个快乐的事情,这是一个很容易的事情,这是一个应该做的事情。如果没有这样,就会认为:发菩提心利益众生太累了、太痛苦了、太难过了。

  有些人才发一年心就对我说:“可不可以把我换了,我已经熬了整整一年,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您想一想,这个时间多难熬啊!”我说:“你换下来干什么?”她说:“您到底同不同意我换下来?”我说:“同意。你准备做什么?”“真的同意呀?那我换下来后可以好好玩了,嘿嘿!”但我觉得,真正有利他心,做任何饶益众生的事情都不会困难。

  麦彭仁波切举例说:在看见有利润时,就不会为路途遥远而伤心,无论再怎么困难,也会觉得这是一个快乐的事情。现在世间有些老板做生意能赚到钱,自己也有成功感,所以无论白天晚上再怎么累,精神都很好,也觉得自己再累都值得:从他们说话的口气中就听得出来。同样,若真正对众生有利,在一切时中披上精进的盔甲也不会有困难。

  《大宝积经》里有一个很好的教言:“如是诸菩萨,普为诸众生,能于一切时,精进被甲胄。”(胄指古代作战时战士所戴的头盔)可见,对真正发菩提心的菩萨来讲,他会普遍利益所有有生命的众生。并不会因为他是我的亲戚、他与我关系很好、他对我有恩德、他与我有感情,所以我今天要花钱帮助他看医生等;也不会因为这个人与我关系不好或不怨不亲,就不帮助他。也就是说,菩萨会无条件、不偏堕地利益所有众生。

  至于利益的时间,也不会因为今天很开心就利益众生,明天心情不好就不利益众生,只要生命存在,利益众生的事业就不会间断。有些发菩提心的人,在吃穿等维护身体的因缘具足时,口口声声都说要发大乘菩提心——我要利益天下无边的一切老母有情;而在心情不太好时,就恨他人,若自己的亲生父母在眼前,恐怕也会用各种态度来理麻(此乃四川方言,可理解为收拾、折磨、惩治等),那这就不是真正利益众生。什么才是真正利益众生呢?能于一切时披上利益众生的精进甲胄,这就是真正利益众生。

  但对真正想帮助众生,或利益众生这颗心真正生起来的菩萨而言,表面看来他们在三个阿僧祇劫等漫长时间里利益众生,实际上只是很短暂的时日。这就像我们很愿意做某件事情,时间就会过得很快一样。以前善导大师每天讲七堂课,别人问他:为什么你讲那么多堂课还不觉得累?他说:我用佛法来帮助众生,心里特别开心,所以不觉得累,也不觉得时间长。所以在座的道友,如果自己真正想帮助众生,那不管从事什么,都不会觉得累,也不会认为时间长;如果觉得众生与你没关系,那做一点点小事都会很累,也会认为时间特别漫长。

  当然,在利益众生方面,也不一定非要自己亲自为他们讲经说法,通过各种方式都可以利益众生,甚至让众生获得开悟。唐朝有一位崇信禅师,他早年就依止道悟禅师,虽然依止了很多年,但师父并没给他传任何法,每天都让他砍柴、提水,做很多家务事。有一天他说:师父!您可不可以给我传一个真正的法,我在您门下依止了这么多年,但一点心要都没得到,所以很伤心。师父告诉他:我从来没有懈怠,一直在为你传授心要。弟子不解地问:您给我传了什么法?师父说:你每次给我端茶我都喝了,你每次给我送饭我都吃了,你每次给我合掌我都点头,这难道不是为你传授的心要吗?听到这个话,崇信禅师当下就获得开悟。

  的确,按照有些教言来讲,承事善知识是成就的方便。以前,霞叶瓦尊者一心一意承事金厄瓦尊者,有一次倒灰时在楼梯间当下证悟,这样的公案相当多。所以我想,要获得成就也不一定非要死死依赖佛经。如果有利他的发心,而一直做利益众生的事情,这个就变成了成佛之因。或者承事善知识,或修行大乘空性法要,这些都是成佛之因。虽然道路不相同,但每个窍诀都有它的殊胜性。

  话说回来,作为真正发大乘菩提心的人来讲,如果利他的精进不断,做任何事情都会很容易,不会有困难;但最关键的是,我们内心有没有利他的心。我经常这样认为:大乘的利他菩提心不仅是成佛之因,而且还是当今世界唯一的精神妙药。现在全世界,不管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认为东方佛教最精要的就是菩提心,而且它对现在的人类来讲,确实是最无上的心理妙药。可是,很多人都得不到这种妙药,心里特别痛苦,甚至痛苦根本没办法解决。

  为什么现在社会什么都矛盾重重呢?这是因为现在世间不像古代社会,在古代人们都知足少欲,自己有吃的、有穿的就可以了,没有过多的要求和希望。但现在并不是这样,比如车、房、手机、电脑等产品,人们不得不通过广告等方式来做,因为成千上万人都依靠它们而生存。的确,无论是生产电脑的微软等公司,还是生产汽车的福特等公司,世界各地无数人都依靠它们维持生活。但这些产品特别多的时候,就会给人们带来各种污染和痛苦。

  现在世界很多新闻都这样讲:汽车不得不做,因为不做就没办法满足客户的希求,而且很多厂里的员工都依靠它来维生;但是,如果造得太多了,也没办法接受,因为会带来交通堵塞等一系列社会恶果。所以,现在上上下下的人都在徘徊、苦恼,特别是城市里的人很矛盾、很痛苦:买车的话,买车、加油、车位等费用都很高,这就需要挣很多钱,而且堵车也很严重;不买的话,不坐车又不行。

  就像这样,人们一年比一年痛苦,一年比一年累,而且空气污染等社会问题也层出不穷。那这些痛苦的根源是什么呢?就是人们的我执和实执。因为,有了我执就会维护自我,上上下下的人都为自己而奋斗的话,这个社会就太可怕了;有了实执就会认为外面这些虚假的东西全部是实有的,由此便会拼命追逐。

  所以,表面看来拥有财富很快乐,实际也不一定;相反,如果什么都没有,就不会有那些痛苦。古代有一个公案:有三个和尚早上都到城市里去化缘,一个和尚有一把伞,一个和尚有一根拐杖,另一个和尚什么都没有。晚上他们一起寄宿一家旅店,有雨伞的和尚身上穿的衣服全部被淋湿了,有拐杖的和尚走路一拐一拐的,什么东西都没有的和尚轻轻松松,并没他们的遭遇。然后他们互相问了原因:有雨伞的和尚觉得有雨伞没有什么事,即使下雨他也到处去,结果雨下得很厉害,全身都被淋透了(可能雨伞的质量也不太好)。有拐杖的和尚也自恃自己有拐杖,虽然下雨后地很滑,他也随便走,结果滑倒在地,走路都是一瘸一瘸的。而什么都没有的和尚认为自己什么都没有,还是要小心,所以下雨就躲雨,路干才赶路,结果反而没有出现任何违缘。

  所以,人若有满足感,生活就会很清净。跟现在社会相比,以前的人们手机也没有、车也没有,吃的、穿的简简单单,短暂的人生就这样轻轻松松地过了。但现在并不是这样,比如你已活到三十岁,那三十年的痛苦就特别多。虽然不得不与时俱进,或者说随顺社会,但若人有真正的空性见解或者利他心,他就会在当前许多迷乱现象中把持住自己:该做的事情做,不该做的事情不做。可是很多人都没受过这样好的教育,一直跟着西方人跑。

  在五六百年前,西方很多人都认为:物质能满足人的一切希求,从物质中能获得一切快乐,还造了许许多多商业和企业方面的论典,并依靠各种媒体宣布:唯一能给人们带来快乐的,就是物质生活的极大发展。但结果并不是这样。所以西方很多富翁、企业家到应有尽有时,都认为物质根本不能满足人们的希求,最后很多都回归自然,觉得平静的人生才是真正的快乐。

  可是现在东方国家,因为刚刚在发展中,大家都觉得买一辆汽车、有一套房子很伟大、很快乐,所以很多人都为了这些奔波、苦恼。虽然山里的修行人没有这方面的压力,但若没有修行境界,也不会知道自己的快乐;若这样迷迷糊糊地度过,就不合理,所以应该知道大乘佛法的伟大之处。当然,这并不是随随便便打广告吹嘘,若你真正享受到它的美味,对你的今生乃至生生世世都能利益无穷,所以希望大家都能懂得这样的道理。

 

  二、从根基角度说明:

  若有说毁须弥山,随继将得大菩提,

  生厌倦心思其量,尔时菩萨成懈怠。

  仅此限度有何难?发刹那粉山王心,

  智者菩萨行精进,不久获佛胜菩提。

 

  如果有人说:毁坏须弥山才能获得大菩提。可能有些行者自然而然会想:啊,这太可怕了!须弥山那么巨大、如是坚固,要摧毁它,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也就是说产生厌倦心。并且他想:须弥山那么大,这要多少年、多少劫的时日才能毁坏啊!就思维它的限量。带着这样的怯懦心,当时菩萨就成为懈怠者,因为他没有心量和勇气亲自做这件事情,即失去了欢喜心和兴趣。

  有些菩萨在听到“把须弥山全部毁坏后,才能获得无上正等觉的菩提果位”时,因为他们的心量很不错,就认为:只要能获得殊胜的无上菩提果位,毁坏须弥山迟早都有办法,这并不是很困难。他觉得毁坏须弥山并不需要很多时间,摧毁它没有什么困难。认识到这一点后,他就生起了毁坏须弥山似乎仅是一刹那之事的欢喜心,根本没有任何困难之想。

  我们也经常讲,作为真正的菩萨,因为利他菩提心的力量很猛利,他会觉得利他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大乘庄严经论》里也讲:“菩萨他想断,爱他过自爱,于他难行事,精进即无难。”意思是说,菩萨因为断除了自他分别之想,爱他的心态远远超过爱执自己,所以度化、帮助众生的难行之事对他来讲一点困难都没有,即发起这样的精进很容易。

  确实,这个问题很重要!为什么有些人帮助众生很容易,有些人帮助众生很困难,主要原因就在于是否有勇猛精进心。其实,只要认识到帮助众生是最重要的事情,有一点点困难有什么呀!比如,若自己真正有帮助他人的心,在此过程中即使没有吃的、没有穿的、时间很长,也不会觉得累;如果没有这样的心态,做一点点事情也累得很。

  这里也讲了,如果真正想帮助别人,摧毁须弥山只是一刹那的事情,也就是说觉得很容易,根本不会退转。所以大家皆应想这是能做得到的。真的,如果心里有决心,世上任何一件事情都不会有困难。《大智度论》里有很好的教证:“人有不惜身,智慧心决定,如法行精进,所求事无难。”其意是说,如果一个人有不顾惜自己生命的勇敢之心,智慧心已经决定完全利益众生,他在行持过程中就会精进,这样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有困难。

  大家都知道,有些老师的利他心特别重,他教学生多少年也不觉得累。我们这里有些法师已经很多年给大家讲经说法,但他们始终觉得这是特别快乐的事情。如果利他心不太重或不是很具足,就不想讲经说法,比如今天不上课,就会说:“哈哈!真的不上课吗?那太好了!”所以,不管是辅导员、法师,还是其他道友,对不上课很高兴的话,就不是很好。

  上师如意宝一辈子都是这样:只要有时间、身体允许,就会讲经说法,任何一个人求法都会很快乐地答应。在长期依止中,这种感觉异常强烈,可以说它就是上师最伟大之处。为什么上师会这样呢?因为他知道讲经说法唯一对众生有利。如果是财布施,每人发一万块钱也很快花完,不一定永远获得利益。而法布施,哪怕是一个偈颂,心里已经记住的话,今生乃至生生世世都能得到无量无边、广大无垠的利益。

  为什么诸佛诸祖一致强调利益众生非常重要呢?因为它是成就之因。据《阿底峡尊者传》介绍:刚开始尊者是孟加拉国的王子,后来度母给他授记:当王子是痛苦之因,出家才是清凉之路。他便舍弃王位而出家。一天他去菩提伽耶转佛塔,听见像天女般的两个美女谈论菩提心是成佛之因;第二天他在转绕佛塔及塔旁的菩提树时,又听到一位得麻风病的病人与一位老女乞丐谈论自他平等和慈悲菩提心的利益;第三天他转绕时,看见一只小麻雀落在观音菩萨像的膝盖上,观音菩萨给它讲了舍弃自我、行持利他的教言。再加上度母再次授记,阿底峡尊者完全明白:成佛或证悟的唯一因就是利他菩提心。然后他前往印度尼西亚依止金洲大师十二年,最终生起了菩提心,并开始利益众生。后来他得到度母授记:如果前往藏地,会利益藏地无量众生,但寿命会减少20年。而尊者不顾身寿,毅然来到藏地弘扬大乘佛法。如果当时没有来藏地,他可以住世到92岁,但后来在72岁就示现圆寂。

  在他一生中,度母一直以本尊的方式为他授记;在很多高僧大德的传记中也有类似记载,从中就能看出度母有非常殊胜的加持力。所以我希望在座的道友,如果自己有时间、有信心,就要经常祈祷度母,这非常重要!我自己认为,只要认真祈祷,无论是绿度母还是白度母,其加持都非常迅速。麦彭仁波切在《八大菩萨传记》里讲:在末法时代,文殊菩萨和度母的加持特别迅速。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这样讲过。

  前一段时间,我去德格时参观了有270多年历史的德格印经院。在经版库中有一幅壁画度母,人们称之为“说话度母”。其名称的来历是这样的:印经院建立不久,按规定经版库中女人不能进入,但一天晚上一个女人在经版库里大声叫:起火啦!大家快来灭火。很多人都觉得:怎么会有女人在里面?等大家把火灭尽时,这个壁画度母亲自说话:以后你们应该防的是火,不应该是女人。从此之后,人们就称她为“说话度母”。

  以前,法王如意宝去印度金刚座转佛塔,在塔旁有一度母像,(据说她曾在阿底峡尊者转绕时说:“要想从因地达到佛地,必须修持菩提心。”)当时上师如意宝将自己的念珠挂在这尊度母身上。3年后的一天早上,这串念珠却很稀有地飞回到藏地来了(指法王室内):这在法王传记中有记载。可见,度母的加持确实很殊胜!

  总之,希望大家在行持大乘道时,能依靠本尊和护法神的加持,同时还应将利他和无我作为修法的根本,而这就是般若空性的核心。

  (本文节选原文部分内容,为开启学佛过程中的般若之门,般若空性是解脱的唯一因,不可不学。学习全部内容请到智悲佛网下载《般若摄颂》浅释。)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