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经论讲记>> 其他经论>>正文内容

《观无量寿经》导读

       

发布时间:2014年09月13日
来源:宝华寺 www.baohuasi.org   作者:净因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引言

  人因为有我执,便只知有我而不知有他人,这是愚痴,无明之始;有我执便自然会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思考问题,将一切不利于我者,皆视为敌对一面,嗔心由此而生起;在极端自私的心态驱使之下,为了争名夺利,人们不择手段、损人利己、尔虞我诈,不但使自己痛苦,也影响周围的人,引起家庭、公司、社会间的种种纠纷与冲突,甚至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使得一个大好的人间到处充满了险恶、纷争和不平,使得身处其中的人烦恼重重、痛苦不堪。

  由此可知,修行的目的有二:一是对个人而言,求得心安;二是从个人生活的环境来说,就是为了远离五浊恶世,生活于一个祥和的理想社会。由此观之,修行之要有三个步骤:(1)身口意三业清净才能安心;(2)心安才能修定,心定才能修观;(3)修观才能见西方极乐国土。道交感应,即心即佛,就能往生西方净土。这是《观无量寿经》修行之法要。

  《佛说1观2无量寿佛3经4》

  刘宋5、西域6、三藏法师7,羌良耶舍8译

  1. 讲经缘起

  佛陀说任何一种法都是因缘的。佛陀讲述本经的因缘如下:佛陀时代,王舍城的国王频婆裟罗深具善根,热心护法。他晚年得子,取名叫阿阇世,疼爱异常。而阿阇世受提婆达多恶言煽动,把老国王关进了七重监狱,打算把他饿死,自己做国王。王后韦提希想尽各种办法营救频婆裟罗王,但被阿阇世知道后,也被囚禁了起来。韦提希被囚禁之后,悲愁痛苦,老国王命在旦夕,不孝之子阿阇世即将犯下了杀父篡位的弥天大罪。为了改变三人的命运,佛陀无问自说,为韦提希夫人和未来无量苦恼众生讲述殊胜的极乐净土法门。

  如是9我闻10,一时11,佛12在王舍城13耆阇崛山14中,与15大16比丘17众,千二百五十人18俱19。菩萨20三万二千21,文殊师利法王子22而为上首23。

  本经是我亲耳听闻佛陀所讲。一天,佛陀云游途中,在王舍城耆阇崛山落脚,同行的有一千二百五十位德高望重的比丘、三万二千位菩萨,文殊师利法王子为上座。

  [幽禁父王]尔时24,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阇世25,随顺26调达27恶友之教。收执28父王频婆娑罗29,幽闭置于七重室内30,制诸群臣,一不得往。

  当时,古印度摩揭陀国的首都王舍城有一位王子叫阿阇世,长大成人后,被封为太子,在恶友提婆达多不断教唆、鼓惑与煽动之下,将父王频婆娑罗囚禁起来,关在七重关卡的囚室内,禁止任何人前往探视,以此制衡群臣,妄图弑父夺权。

  [导读]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孔子家语》亦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谆谆告诫后主刘禅,“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交友之重要,与善友交,就能得到利益;与恶友交,就会有过失。阿阇世既然已封为太子,便是法定的王位继承人,但他为什么仍然如此丧心病狂,企图杀父篡位?其主要原因就是听从了恶友提婆达多之教唆。

  [国太夫人密奉麸浆]国太夫人名韦提希31,恭敬大王,澡浴清净,以酥32蜜和33【麦+少】用涂其身,诸璎珞中34,盛葡萄浆35,密36以上37王。

  (国王被擒后,太子没有马上杀掉父王,而是命人将他关押在七重关卡禁闭深囚的大牢中,并勒令宫廷上下不得接近囚室,不得探视,甚至不许送衣送食,准备将国王活活饿死。)国王的夫人名叫韦提希,她与国王相敬如宾,情深义重。看到国王被逆子关押,将会被饿死,心如刀割。于是她就将身体沐浴得干干净净,周身涂抹上由酥蜜和面调和而成的食品,并将葡萄汁暗藏在中空的璎珞中,在探视国王时,悄悄将那些食物送给国王。

  [导读] 

  当你做官的时候,不要被官相困住了;当你做生意的时候,不要被钞票迷住了;当你有儿女的时候,不要被儿女缚住。因为世间的一切事物和国王的权力、王后的荣华富贵一样,如同天上的浮云,虚幻不实,譬如说频婆娑罗王曾经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一场宫廷政变,便立即成了阶下囚,连普通人的权力都没有;而母仪天下、享有特殊权力的王后,一旦丈夫成了阶下囚,她连照顾自己丈夫的权力都没有了。由此可见,世间的荣华富贵如同水月镜花一样虚幻不实,如同晨露、闪电一样短暂。正如《金刚经》总结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

  尔时大王食【麦+少】饮浆38,求水漱口,漱口毕已,合掌恭敬,向耆阇崛山遥礼世尊,而作是言:大目犍连是吾亲友39,愿兴40慈悲,授41我八戒42。

  国王吃完用酥蜜调制的面、喝光葡萄汁后,用水漱口。漱完口后,国王双手合十,恭恭敬敬地向著佛陀居住地耆阇崛山遥对行礼。口中念道:“大目犍连啊,您是我最亲密的朋友,希望您能发慈悲之心,为我传授八关戒。”

  [导读]

  俗话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已。”此话说尽了为名利所困之人的无奈。只有当一个人生病躺在病床上时,才有时间思考人生的真实意义;同样身为一国之尊的频婆裟罗王,平时日理万机,被幽禁后,倒是有充裕的时间静心思考,并希望与好友大目犍连探讨人生之真谛,以解释他对人生的困惑。苦难是生活最好的老师。如此思维,人生有逆境,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时目犍连如鹰隼飞,疾至王所,日日如是,授王八戒。43世尊亦遣尊者44,富楼那45,为王说法。如是时间,经三七日,王食【麦+少】蜜,得闻法故,颜色和悦。46

  国王话音未落,佛十大弟子之一的目犍连,便如雄鹰飞起,转眼间来到幽禁国王的囚室内,他给国王授八关戒,天天如此。同时,佛陀也派遣另一位长老富楼那尊者来给国王讲解佛法。就这样,经过三七二十一天,国王因有食物供给,并听闻了佛法,面色日益红润祥和。

  [导读]

  禅宗有一则相当出名的公案,就是达摩祖师传法给神光慧可的故事。达摩祖师东来后,栖止在嵩山少林寺,终日面壁。当时年轻的慧可禅师为了求法,在雪地里苦候到天明,并且还以断臂的方式表示赤诚之心。达摩祖师知其意志坚定,即传授心法。

  达摩问:“诸佛求道为法忘形,你今断臂,求又何在?”

  慧可答道:“我心不安,乞师与安。”

  达摩说:“将心来,吾与汝安。”

  慧可说:“觅心了不可得。”

  达摩答道:“我已替你安了心。”

  神光慧可到处找心而不可得,终于豁然大悟。其实世间的苦与乐,只在一念之间,即使贵为国王,若烦事不断,危机四伏,整天疲于应付,吃得再好的国王也会变得心力交瘁;相反,频婆裟罗王虽己成了阶下囚,因得佛陀的指点,调整心态,不论遇到什么逆境,都能坦然面对;无论发生什么事件,也影响不了他的情绪。这种安之泰然的心态使频婆裟罗王的身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健康。

  [逆子欲害母]时阿阇世问守门者:父王今者犹47存在48耶?时守门人白49言:大王!国太夫人身涂【麦+少】蜜,璎珞盛浆,持50用上王;沙门51目连及富楼那,从空而来,为王说法,不可禁制52。

  就在这时,太子询问看守国王的守卫:“我父王现在还活著吗?”守卫如实回禀:“大王有所不知,自国王被囚禁后,王后每天身上涂抹满麸蜜,还用璎珞盛满葡萄汁,送给国王食用。而且佛的弟子目犍连和富楼那长老也每天从空中飞来,给国王说法讲经,我们根本没有办法阻止。”

  [导读]

  身外之物(如名利、美女)可以剥夺,而智慧、内心之安祥,是无形无相的,是任何人都无法阻止和剥夺的。

  时阿阇世闻此语已53,怒54其母曰:我母是贼55,与贼为伴56;沙门恶人,幻惑咒术57;令58此恶王多日不死!即执利剑,欲害其母。

  阿阇世听了狱卒的回报,勃然大怒,不禁对自己的母亲充满了怨恨。他咬牙切齿地破口大骂:“我母亲不是个好人!与那坏东西是一伙的!目犍连等比丘更是大恶人,使用巫蛊幻术,令那讨厌的国王这么多天还不死!”说完,他手执利剑,怒气冲冲地去找王后,准备将她处死。

  [导读]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不孝之子只因权欲薰心,便丧心病狂,竟然要加害亲生母亲,以达到自己罪恶的目的,实在令天下父母心寒!

  [臣谏止]时有一臣名曰月光,聪明多智,及与耆婆59,为王作礼60,白言:大王!臣闻《毗陀论经61》说:劫初62已来,有诸恶王,贪国位故,杀害其父一万八千,未曾闻有无道害母。王今为63此杀逆64之事,65污刹利66种,臣不忍闻,是旃陀罗67。我等不宜复住于此。

  [阇王惊惧]时二大臣说此语竟68,以手按剑,郤69行而退。

  当时,朝中有一位足智多谋的大臣,名叫月光,见状便与另一位忠臣耆婆(是国王的另一个儿子,是阿阇世的弟)一起,极力阻止太子,向大王行礼并劝解道:“大王,臣等听婆罗门经典说:自有史以来,贪谋国家王位,弑父夺权的恶王有一万八千之多,但还从未听说过有伤天害理去杀害自己母亲的。大王如果执意要做此天理不容的迕逆之事,实与四姓以外的贱民无异,是对高贵的刹帝利王族的玷污,臣等既不忍心看到这样的人伦惨剧,故不能再呆在这里了。说完此话后,二位大臣以手按剑,倒退著下殿就要走出去。

  时阿阇世,惊怖惶惧70,告耆婆言:汝不为我耶?71耆婆白言:大王!慎莫害母!72王闻此语,忏悔求救73,即便舍74剑,止不害母。敕75语内宫76,闭置77深宫,不令复出。

  阿阇世王见状,惊恐万分,转身问耆婆:“你也不再为我服务了吗?”耆婆亦劝阻太子:“殿下,请慎重行事,千万不可杀害你母后啊!”阿阇世王听后,心生悔意,随即扔掉手中的剑,断了杀害母亲的念头。但仍下令将王后幽闭在深宫中,禁止她出来。

  [导读]

  《孟子》云:“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当遇到象夏桀这样暴虐无道的昏君时,为人臣子,为了名利,不敢劝阻昏君的恶行,是可悲的;迎合昏庸的执政者,引他去干坏事,更可恨。阿阇世王子虽然因皇冠的诱惑而丧失理智,差点做出十恶不赦之事来,但幸好有贤臣及时点醒,才避免了一失足成千古恨的遗憾,因此俗话说得好,听人劝,得一半。

  [慈母求佛救渡]时韦提希,被幽闭78已,愁79忧憔悴80,遥向耆阇崛山为佛作礼,而作是言:如来世尊,在昔81之时,恒82遣阿难来慰83问我;我今愁忧,世尊威重,无由得见,愿遣目连尊者阿难与我相见。作是语已,悲泣84雨泪85,遥向佛礼。

  王后韦提希被幽禁后,终日郁郁寡欢,日渐憔悴,她遥对著耆阇崛向佛行礼,请求道:“如来世尊啊!从前,您经常派您的弟子阿难来安慰开解我。我现在愁苦难耐,世尊啊,您威高德重,我不敢奢望能见到您,但愿您能派遣您的弟子目犍连和阿难来与我相见。”韦提希说完,痛哭流涕,泪如雨下,远远地向著佛陀所在的方向行礼。

  [导读]

  有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森林中一棵树倒了下来,那儿不会有人听到,那么能说它发出声响了吗?”同样如此,当一个受苦受难的人向我们求救时,如果我们不用心去倾听他/她的故事,痛苦的求救声能得到善意的回馈吗?佛陀深知,帮助身在苦难中人们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倾听,处身设地同情和理解王后的苦恼,才能找出最有效的办法帮助她。

  [佛知往赴]未举86头顷87,尔时世尊在耆阇崛山,知韦提希心之所念,88即敕大目犍连及以89阿难从空而来。佛从耆阇崛山没90,于王宫出。时韦提希礼已,举头见世尊释迦牟尼佛,身紫金色91,坐百宝莲华,目连侍92左,阿难侍右,释梵护世诸天93,在虚空中,普94雨95天华96,持97用供养。98

  在韦提希低头行礼的刹那间,释迦牟尼佛在耆阇崛山中就已知道了韦提希心中所想的事。他马上命令目犍连和阿难从空中飞来,佛自己则一下从耆阇崛山中消失,出现在王宫。这时韦提希行完礼刚一抬头,便看到坐在百宝莲花中,法身呈紫金色的释迦牟尼佛,大目犍连随侍在左侧,阿难随侍在右侧,帝释天、大梵天以及四天王等世间护法则在空中护卫,天空中飞花如雨,以供养释迦牟尼佛。

  [导读]

  一天,赵州从谂禅师正在床上休息,赵王来访,禅师并未起床,而是坐在床上接待他。赵王非但不见怪,反而对赵州禅师更加尊重。第二天赵王派遣一位将军送礼品给他,赵州禅师一听却马上下床到门外相迎。事后弟子们不解,就问赵州禅师道:“前天赵王来时,你不下床;这次赵王的部下来时,你为什么反而下床到门外相迎呢?”赵州禅师解释道:“你们有所不知,我的待客之道有上中下三等分别,上等人来访时,我在床上用本来面目接待他;中等人来访时,我下床到客堂里用礼貌接待他;第三等人来时,我用世俗的应酬到前门去迎接他。”

  赵州禅师的待客之道,体现出禅师对不同根机之人以最适当的方式接引众生。同理,,频婆裟罗王请法时,佛陀派弟子们前往,而韦提希夫人求救时,佛陀不仅派弟子们先来探望韦提希王后,而且最后自己亲自来倾听她悲惨的故事,主要有两个原因:(1)频婆裟罗王大根机,派弟子们前往说法即可,而韦提希王后愿求生净土,只有佛陀亲自出面才能达到目的。(2)频婆裟罗王请法时,若佛陀亲自去,阿阇世王子可能误以为佛陀协助频婆裟罗王谋政,怨嫌必重,甚致导致灭法,罪不可解。

  [求佛说无忧之法]时韦提希见佛世尊,自绝璎珞,99举身投地,号泣100向佛,白言:世尊!我宿何罪101,生此恶子?世尊!复有何等因缘,与提婆达多共为眷属102?唯愿世尊,为我广说无忧恼处,103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104浊恶105世也。此浊恶世,地狱饿鬼畜生106盈满107,多不善聚。108愿我未来109不闻恶声110,不见恶人,111今向世尊,五体投地112,求哀忏悔113,[正请往生因]唯愿佛力教我,观于清净业处。

  王后见到释迦佛的一刻,悲喜盈怀,无暇容缓,扭断项璎,持用献佛,五体投地向佛跪拜,哭著对佛说:“慈悲的佛啊!我前世是造了甚么罪孽,今世竟然生出这样恶毒的儿子?佛啊,您又是因为甚么样的因缘,今世与提婆达多这样的恶人成了亲戚?我恳求您,为我详细地解说那没有忧愁和烦恼的地方,我盼望著能往生到那样的地方,不再眷恋这充满痛苦的尘世。在这个肮脏的尘世中,地狱、恶鬼、畜生充斥,心地不善之人比比皆是。但愿我转生到的未来之世,再也听不到邪恶之声,见不到邪恶之人。我在这里向您行五体投地的大礼,请您哀怜我,宽恕我。唯愿如同太阳光一样的佛法智慧,引导我观想清净的去处。”

  [导读]

  假如没有黑夜,我们便看不到天上闪亮的星辰。同理,智慧与烦恼好像手心与手背。其实两者都在同一只手上,但手背无法拿东西,,若反过掌来用手心,则双手万能。,因此,即便是曾经一度使我们难以承受的痛苦磨难,也不会是完全没有价值。它可以使我们的意志更坚定,思想人格更成熟.因此,对身处逆境的人来说,若因面对自己的逆境而能净心反思,了知人生之真谛,调整心情,以平常心去应付危机,自己所处的逆境反而会转化为有利的营养和前进的动力,进而成为成功的新起点。从这种意义上讲。困境未尝不是一件大好事。

  [如来放光,现十方净土]尔时,世尊放眉间光114,其光金色,遍照十方115无量世界,还住佛顶,化为金台,如须弥山;116十方诸佛净妙117国土118,皆于119中现。或有国土,七宝合成120;复有国土,纯是莲华121;复有国土,如自在天宫122;复有国土,如玻璃镜123;十方国土,皆于中现。有如是等无量诸佛国土,严显124可观,令韦提希见。

  就在这时,释迦双眉之间放射金光,尽照东南西北的无数无量的世界,然后,金光又折返回来,罩定在佛顶上,化作一座像须弥山一样的金台。十方的净妙佛国,便全都在这个金台中显现出来。有些佛国是由七宝组成,有些全部由莲花构成,有的如自在天王的天宫,还有的像水晶镜子一样晶莹剔透。十方世界所有的佛国净土,如上述的那种种奇异都从中显现,凭肉眼便能看得清清楚楚,都让韦提希夫人一一亲眼得见。

  [导读]

  生命是由无数的正负面刺激构成,我们会在心里对这些刺激作解释,有时是有意识的,但多半是无意识的,解释的角度便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的喜恶以及生命的果实。佛陀教导韦提希王后的快乐之道是学会从正面的角度看待事物,转换一下看待世事的心态,她突然发觉,原来生命可以如此美好,充满喜悦的色泽。如此思维,当下就是极乐净土。正如《维摩诘经》云:“若欲得净土,当净其心,唯其心净,则佛土净。”

  [频婆蒙光,获证道果]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125尔时,世尊即便微笑,有五色光,从佛口出,一一光照频婆娑罗王顶。126尔时,大王虽在幽闭,心眼无障127,遥见世尊,头面作礼,自然增进成阿那含。

  当时韦提希秉告佛陀说:世尊!诸佛净土,清净光明。我现在生喜欢心,愿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净土,恳请世尊,教我应该如何去思惟,求佛教我往生西方的修法。佛陀听后,面带微笑,口中放出五色光芒,每一个光芒都照往频婆娑罗王的头顶。当时的大王,虽关在幽暗的地方,但能观照之心没有障碍,遥遥的看见世尊,立即五体投地礼拜佛陀。频婆娑罗王一经佛光普照,自然修成阿那含果。

  [导读]

  阿阇世王若不逢恶友提婆达多,未必会有杀父图王之念;无此极恶之心,断不会作此五逆之事。频婆娑罗王若不是其子忤逆之行为,便不可能有牢狱之灾;若无此灾,未必会有时间静心反思,就不可能得到佛力加持,很快就证得圣果。由此观之,阿阇世王之忤逆是频婆娑罗王出世证果之助缘。由此看来,福者,祸之所倚;祸者,福之所伏。佛教之不二法门,是恒古不变之定律。

  [寓意]

  居里夫人一生两次获得过诺贝尔奖,得过各种奖金10次,各种奖章16枚,名誉头衔117个。当她获得第一次诺贝尔奖之后,毅然将100多个荣誉称号统统辞掉,专心研究,终于又荣获第二次诺贝尔奖。有一天,一位朋友来她家作客,忽然看见其小女儿正在玩英国皇家学会刚刚颁发的一枚金质奖章,大惊道:“居里夫人,现在能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学会的奖章是极高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玩呢?”居里夫人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己,绝不能永远守著它,否则就将一事无成。”居里夫人这种把名利看成是玩具态度,确实道出人间的一个真谛,名利如浮云,虚幻不实。然而对一个利禄薰心的人来说,往往把权力看成是真实不虚的,至高无上的。为了达到目的,他们就会不择手段,甚至冒著杀父杀母的骂名也在所不惜去获得它。当阿阇世王子获得王位后,觉得也不过如此,同时失去父母的痛苦时刻折磨著他。在佛陀的点化之下,终于悔悟,但为时已晚,失去的亲人不能复生。一念悔悟升起,成了阿阇世国王生命的转折点。他弃恶从善,最终也成了一代贤名的国君。

  1.净土法门是佛无问自说的殊胜法门。

  2.粗心初念,是名为觉;细心分别,是名为观。譬如撞钟,初声大时名为觉,后声细微名为观。

  3.无量寿佛的光明和寿命都是无限量的。

  4.经,梵语修多罗,译为契经。契有二义,一、上契诸佛之理;二、下契众生之机。一般情况下,人们把佛金口所说的法称为经。

  5.刘宋,刘裕受晋禅,国号宋,都建康(今江苏江宁)。有今扬子江、珠江两流域各省。凡八主,五十九年,后禅位于南齐。

  6.西域指敦煌以西诸国。

  7.“三藏”指经、律、论三藏而深通三藏之法、教化众生的法师称为三藏法师。

  8.僵良耶舍,译者。僧传云,僵良耶舍,此云时称,西域人。性刚直,寡嗜欲,善通三藏,尤工禅思。宋元嘉初,达于京邑。文帝深加叹异,敕止钟山道林精舍。僧含请译此经,并观药王药土经。含即笔受。后游岷蜀,还卒江陵。春秋六十。

  9.如,称理;是,离非。决定可信,故云如是。

  10.我闻,阿难亲从佛闻。

  11.一时,西土此方,年月日时,历数不同,流布他方,人难晓,故说一时。

  12.佛,觉;自觉异凡夫,觉他异二乘,觉满异诸菩萨,故名大觉。

  13.王舍城,中印度摩伽陀国首都。频婆娑罗王自上茅城之旧都,迁居于此。城周围有五山围绕。灵鹫即五山之一。

  14.耆阇崛,灵鹫,诸圣仙灵依之而住。又名鹫头,峰形似鹫。或众鹫所栖,因以为名。

  15.与,共、和。

  16.摩诃,大。大义有三,谓大、多、胜。天王大人所敬,故言大—德量大故。遍解内外经书,名曰多—识解多故。

  17.比丘,有三义,乞士、怖魔、破恶。果号阿罗汉,亦有三义,应供、杀贼、无生。僧伽,此翻为众。四人已上,和合无诤,羯磨说戒,能办一切灭恶生善之事,故名为众。

  18.千二百五十人,即眷属弟子。三迦叶共有弟子千人,目连、身子共二百五十。都是事火外道,苦修多年,仍无所证;一见如来,便登圣果。感佛恩深,故常随侍。

  19.俱,聚在一处。大比丘等,同闻之众有二:一、声闻众;二、菩萨众。若论志愿,则菩萨为先;今取威仪,故声闻居首。

  20.菩萨,觉有情,广觉一切有情故。

  21.三万二千上首眷属之众。

  22.文殊师利,妙德,亦云妙首,又云妙吉祥。《智度论》云,“佛为法王,菩萨入法正位,乃至十地,故悉名法王子。”菩萨为育于法王佛陀之家,故称法王子。而经中多称文殊为法王子,则以其在释尊二胁士之上座,助佛教化之第一法王子。《法华文句》说,“经称文殊为法王子,有二义:一、于王子中,德推文殊;二、诸经中,文殊为菩萨众首。”

  23.大众之首为首,智德独尊,故为上首。

  24.尔时,佛正在王城说法时。

  25.阿阇世,未生怨。频娑昔于毗富罗山,游行猎鹿,周遍无得,唯见一仙,生嗔恶心,怒其逐去,刺左右杀之。其仙临终,誓言为子,还以心口而害于汝。故阿阇世胎时已对父王起怨恨。

  26.随顺,信他之教,从他之意。

  27.调达,即提婆达多,译为天热;生时,诸天心皆热恼,知彼出世,必破三宝故。(亦名天授)是斛饭王子,佛之堂弟,阿难亲兄。

  28.收执,软禁。

  29.频婆娑罗,此云模实,亦名影坚。皆为形体充实,从身立名。亦有翻为颜貌端正。

  30.幽闭在七重室内。

  31.韦提希,频婆娑罗王之后,阿阇世之母也。韦提希,此翻思惟。

  32.酥,酪属。以牛羊乳为之。

  33.和,拿两种东西,搀在一起。

  34.璎珞,用珠和玉,穿成了像炼条那样的装饰品,挂在颈项上的。璎珞中空,可盛果浆。

  35.葡萄汁。

  36.潜入深室,故云密。

  37.上,献上。

  38.吃干的东西,叫食;吃湿的东西,叫饮。

  39.目犍连神通最大,在释迦牟尼佛许多弟子里头,推他神通第一。并且他出家的年数,也很长久了,所以称他大目犍连。目犍连出家前和国王是亲戚,可以称亲;出家后都是以佛为师,故称友。所以国王说大目犍连是我亲友。国王很希望大目犍连大发慈悲心,教我八种戒法。

  40.兴,发。

  41.教旁人学习一种法门,叫授。

  42.八戒,即八关斋戒。《十善戒经》,“八戒斋者,是过去现在诸佛如来为在家人制出家法。一者、不杀;二者、不盗;三者、不淫;四者、不妄语;五者、不饮酒;六者、不坐高广大床;七者、不作倡伎乐,故往观听,不著香薰衣;八者、不过中食。”

  43.鹰隼,一种最凶猛,最会飞的鸟,两张翅膀张开来,有二尺五寸长;嘴是完全曲的,背上的羽毛,是灰黑色的,肚下是白的。隼【音笋】是鹰一类里头最小的一种鸟。佛常常说,在我众多的许多弟子中,得到神足通,能够飞到十方国土的,目犍连第一。目犍连天天如鹰隼一样很快飞到阿阇世关禁国王的地方,替王授八戒法。

  44.尊者,年长、德高、受大家尊重。

  45.富楼那,满慈子,从父母得名。说法人中,最为第一。善能开诱,故特遣之。

  46.悦,快乐。父王因食闻法,多日不死,此正明夫人多时奉食,以除饥渴;二圣又以戒法内资,善开王意。食能延命,戒法养神。失苦亡忧,致使颜容和悦。

  47.犹,尚,还。

  48.存在,没有死。

  49.白,下面的人向位尊年长的人说话。

  50.持,拿。

  51.沙门,出家人,意为息,有停止恶念、安息烦恼之意。

  52.制,管制,制止。两位大阿罗汉,具足神通,空中来往,为王说法,而皇后是主人,我们没有方法禁止他们。

  53.已,完毕。

  54.怒,愤怒,发怒。

  55.贼,此处并不是说偷东西的人,而是骂人的话。阿阇世把国王关禁在七重深的房屋内,勒令宫廷上下不许探视,以此彻底断绝国王的食品,使国王早点饿死,他可以早日夺取王位。现在听到守门人说,皇后拿食品供给国王,使得国王还没有饿死,无法夺取王位,自然发火,开口骂他亲生的母亲是贼。

  56.伴,同伴,一伙。

  57.幻,像变戏法那样的一种法术。惑,迷惑人心。念了咒,就会生出种种变化的法术来,所以叫咒术。

  58.令,使得。

  59.耆婆是国王的另一个儿子,是阿阇世的弟。他的母亲,名叫奈女。据说耆婆生时,一手持药囊,一手把针筒,昔誓为医,治疾存活,成为王舍城名医。

  60.这里所说的王,就是阿阇世。作礼,行礼。

  61.毗陀,明智。明,明白事理;智,产生智慧。毗陀论经是婆罗门教一部讲修净行的经书。

  62.劫初,这个世界刚刚形成之时。

  63.为,做。

  64.逆,叛逆,忤逆。

  65.污,玷污,被不.净的东西污染。

  66.刹利,统治者,印度四大姓中第二种姓。

  67.四种姓中,婆罗门、刹帝利最尊贵;毗舍、首陀次之。旃陀罗是种性之外社会地位最低下的贱民男性之通称,以扫街、屠杀为业。

  68.竟,毕。

  69.却,倒退。

  70.惊怖,吓;惶惧,怕。阇王惊惧,贤臣去国,社稷必危。

  71.为,辅佐。这个“为”字,也要在右角上边加一圈,读做位字音。为我,为我所用、帮助我。

  72.慎,慎重;莫,不要。慎莫,千万不要。

  73.忏悔,悔过。忏即断后。

  74.舍,放下。

  75.国王对臣子发布的命令,叫敕。凡是上对下吩咐的话,都可以称敕的。

  76.内宫,王宫里头侍候国王、王后的地方。

  77.闭,关禁;置,安放。

  78.凡是关禁人的地方,大半都不很明亮的,故称幽闭。

  79.愁,不快活、不放心。

  80.憔悴,面貌干枯不滋润。

  81.昔,从前。

  82.恒,常常。

  83.慰,安慰。

  84.但有眼泪,没有哭的声音,叫泣。

  85.雨泪,泪水多到像雨那样。

  86.举,抬起来。

  87.顷,顷刻,时间很短。

  88.知其心念,即他心智;乘空出没,即如意通。

  89.以,本来是拿的意思;这里只好说是带。

  90.没,消失,隐下去。

  91.金有四种,一青金;二黄金;三赤全;四紫金。紫金也叫紫磨金,是金里头最好的一种金。

  92.侍,伺候。

  93.释,即帝释,或释提桓因,此翻能天主,为三十三天主。梵,即梵天,或大梵天王,色界十八天中的第三天天主。护世,即四天王等世间护法。

  94.普,周遍。

  95.雨,像雨那样从天上落下来。

  96.天华,天上的华。

  97.持,拿。

  98.见佛有四殊胜:一、身色;二、莲座;三、左右侍从;四、诸天供养。

  99.被囚日久,不期遇佛,悲喜盈怀,无暇容缓,扭断项璎,持用献佛。

  100.号,大声叫喊。号泣,一边叫喊,一边哭。

  101.宿,宿世,就是前世。指韦提希前世何罪之因,生此恶逆之子?昔于定光佛时,耶若达欲嫁女,有年老梵志须摩提,求为女婿,聪明而貌配;时释迦为摩纳童子,颜貌姝好,就珍宝仙人学习既成,从远方来,遇见摩提论议,摩提言屈,耶若欢喜,以女妻之,摩提忿极,誓愿当来生生恼害。摩提,调达是。女者,瞿夷是。

  102.眷属,本家;或是亲戚。指佛陀前世何罪之因,今世与提婆为亲戚?

  103.为我详详细细地解说无忧无恼之处—净土。

  104.阎浮,树。;提,洲。阎浮树为树林中最大的树,阎浮提洲以树得名。《起世经》说,须弥山东的弗婆提洲、山西的瞿陀尼洲、山南的阎浮提洲、山北则有郁单越洲。四大洲上各住有人;而阎浮提洲所居住的人,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人类。因此印度人通常把印度称为南阎浮提。

  105.浊,污秽不清净,指五浊,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恶为十恶,杀、盗、淫、妄言、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邪见。

  106.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中,地狱之苦排第一;饿鬼次之;畜生第三。若据浊恶,实该六道;特举三涂苦果,以彰可厌。

  107.遍于大千,故云盈满。

  108.五浊三界,五逆十恶,人心不古,故云盈满多不善。

  109.未来,下一世。

  110.恶声,恶口。

  111.极乐世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自然无恶人。

  112.五体,即左足、右足、左手、右手和头。投地,五体都伏在地上。

  113.忏悔,悔过。忏即断后,以后永远不再造恶业;悔是耻前,忏除从前已经造的恶业。

  114.世尊眉间有白毫相,长一丈五尺,八角式,周圆五寸,外有八棱,白如珂雪,中空如筒,从中发光。凡是放光,都是为了要利益众生。这次放光,现净土,使韦提希生信。白毫右旋宛转,表从中道流出诸法。眉间,表中道;光,表智。初散后聚,亦表摄多归一。

  115.十方,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东南方、东北方、西南方、西北方、上方、下方。

  116.光台高耸,喻若须弥。须弥,妙高,由金、银、琉璃、玻璃四种宝贝合成。须弥山,是各种山里头最高最大的一座山。

  117.净,清净。妙,又奇、又好。

  118.国土,有清净、垢秽之分别。我们处于末法时代,释迦牟尼佛已去世,弥勒佛还尚未出世,我们所住的娑婆世界其实已成为秽土。

  119.于,在。

  120.七宝合成,表尊贵。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七种宝。砗磲,如同白玉,有一条一条的纹路,像车轮滚过后留下的沟渠,故称砗磲。赤珠,红色的珠。

  121.莲华,表洁净。

  122.自在天,是欲界最高的一层天,也叫他化自在天。如自在天宫,表快乐自在的地方。

  123.如玻璃镜,表其土明莹如镜。

  124.严,庄严清净。显,显明没有垢秽,只有清白。其实所有极乐国土,都具备以上所描述的清净之相,十方诸国都俱备,无处不好。我之求生,但生一处。既蒙世尊慈悲示现令观,无非使我自择。我今愿生阿弥陀佛国。

  125.散心量度名思惟,约慧言:一心系念名正受,约定言。初修方便,作意观缘,名思惟;观想既成,任运妙契,名正受。如地观云,“如此想者,名为粗见极乐国地”,即思惟也。“若得三昧,见彼国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说”,即正受也。准知思惟、正受,皆属观法,浅深有异。又复前云,“教我观于清净业处”。即知韦提唯请观耳。以上是韦提希求请往生所修观法。

  126.《观佛相海经》云,“诸佛常法,凡笑必有五色光从口而出。”光照频婆娑罗王顶,佛力加被,令增道果。蒙光见佛,深悟无常,发智断惑,遂证声闻四果中第三果——阿那含。

  127.观念之心,能照了诸法,曰心眼。障,阻碍遮隔。

  《观无量寿经》导读

  净  因

  1. 讲经缘起

  2. 修三福

  人往往因为身处逆境才有机会反思,反思则是修行之始,而任何一种修行无不是从持戒开始,因为因戒生定,因定修观。所以《观无量寿经》以修三福为修观之前提修条件。

  尔时,世尊告韦提希:汝今知不。1阿弥陀佛,去此不远,2汝当系念,3谛观彼国净业成者4。我今为汝广说众譬,5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6,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

  当时世尊告诉韦提希,你可知晓,阿弥陀佛的极乐国土离王舍城并不遥远。你应当心中时常挂念阿弥陀佛,还要详详细细、切切实实的观想阿弥陀佛极乐国中因修净业而往生的无数成就者。我今天会为你用各种譬喻详细讲述,也好让未来世一切凡夫俗子,若有愿修此(净业)者,能够往生西方极乐国土。

  [修三福]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7,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8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9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10 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11

  佛陀说:“凡是希望往生净土的人,先要修习三种善业:一、要孝养父母,尊敬师长,心怀慈悲,不杀害生灵;二、要律已以严,心有所归,不犯杀、盗、淫、妄、酒五戒,另外还得在行、住、坐、卧四方面,不失尊严和仪态;三、要深信因果,立志救度苦难众生,发愿往生阿弥陀佛之极乐国土。这些都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修得净土的真正原因。”

  [导读]

  三福是世福、戒福和行福,又叫作“三种善业”。

  (1)世福是世俗善根,未闻佛法,但自行孝,养仁义礼智信,故名世俗善;(2)戒福是持戒之善根。戒中即有人天声闻菩萨等戒,其中或有具受与不具受,或有具持与不具持,但能回向尽得往生;(3)行福出世间之善根。发大乘心凡夫,自能行,行兼劝有缘,舍恶持心,回生净土。所以,修此三善福是修观的前提条件。

  [佛说稀有之法]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12善思念之13:如来今者,为未来世14一切众生,为烦恼贼15之所害者,说清净业,善哉16韦提希,快问此事。

  佛陀告诉韦提希:你知道吗?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及现在,三世诸佛净业的正因。佛陀告诉阿难及韦提希:你们要仔细的听,要好好的思考,如来今天要为未来世的一切众生,被烦恼贼所危害的人,讲述修清净业的方法。善哉啊!韦提希,对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法门,若有任何不明白的地方赶快问。

  [别嘱阿难持宣]阿难!汝当受持,广为多众宣说佛语,如来今者,教韦提希,及未来世一切众生17,观于西方极乐世界,以佛力故,当得见彼清净国土。如执明镜,自见面像。见彼国土,极妙乐事,心欢喜故,应时即得无生法忍。18

  阿难!你应该牢牢记住如来今天为教韦提希和未来世的一切众生所传授的观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法门,并到各处去为芸芸众生宣讲,让众生了知,因佛力加持故,可以看见阿弥陀佛的清净国土,如同镜子中照见自己的相那样清晰。因明明了了见到阿弥陀佛国土的极妙乐事,心生欢喜,立即就能把智慧安住在不生不灭的本体上。

  [韦提希见土之由]佛告韦提希:汝是凡夫19,心想羸劣20,未得天眼21,不能远观,诸佛如来有异方便,令汝得见。22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如我今者,以佛力故,见彼国土;若佛灭后,诸众生等,浊恶不善,五苦所逼,23云何24当见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佛陀告诉韦提希:因你是凡夫,心力不足,天眼未开,所以不能远观。(本来你不可能看到西方极乐世界,诸佛因为要鼓励你修净业,以期将来可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所以诸佛以特殊的方便法门,使得你能够见到西方极乐世界种种的胜妙景象。当时韦提希秉告佛陀说:世尊!如果我今天,因佛力加持,亲眼见到阿弥陀佛的国土;假若佛陀灭度后,愚昧众生,邪恶不善,为五苦所逼迫。那么,这批人如何才能得见阿弥陀佛极乐的净土呢? 

  [导读]

  韦提希夫人因佛力加持得见净土之殊胜,悲心顿生,代未来受苦众生向佛请教往生极乐世界之法门。由此可见,韦提希并非小根之人。

  3. 十六观

  修十六观是本经修行之核心,所以本经有时也叫作《十六观经》。佛陀遵循对机说法、循序渐进的原则修十六观。净土观门,要在专一,故须指定一方,而西方让人们联想想起西方极乐世界,落日使人联想起美好事物,故观日落西方,自然成为十六观的第一观。而落日时天水相连,由落自然过渡到观水(第二观),观水成冰,见冰为地(第三观)。再由极乐净土琉璃大地,观想到大地上的树(第四观)、池(第五观)和楼阁(第六观),构成极乐国土庄严,因以上六观称为观依报。

  第七观华座观之归属,古代祖师有不同意见。依慧远,华座观属依报,依吉藏,华座观属正报。我个人认为华座观是由观依报向观正报之过度,引导修观者由庄严的极乐净土上的华座,联想到座位上阿弥陀佛像(第八观),再由佛像观想相好光明的阿弥陀佛真身(第九观),然后自然联想到佛两则的侍立观音(第十观)和大势至两位大菩萨(第十一观)。第十二普观是观想自己身临其境,往生西方净土之境界。第十三杂想观所观之佛,又变成人们所熟悉的一丈六的佛像,对以上净土圣众加上总结。所以这一观想又是过度,把人们由西方极乐世界拉回到人间来。由此可见,由第八像想观到第十三杂想观是观想极乐净土的正报——观想净土圣众。

  从第十四上辈观到第十六下辈观又由极乐净土回到人间,观想凡夫修观为因,往生净土为果,故此三观称为观因,而前十二观(由第二水想观到第十三观)称为观果(见表一)。

  表一:十六观之分类

  观想分类   观想分类   十六观                      注

  1、日想观                           由现实世界过度到西方极乐净土

  观依报        2、水想观    3、地想观     观净土所依境界

  4、宝树观    5、宝池观     观琉璃大地上树、

  6、宝楼观                           池和楼之庄严

  观果                             7、华座观                           由观依报过度到观正报

  8、像想观    9、真身观     观佛果观

  10、观音观 11、势至观    菩萨

  观正报        12、普观                             自往生观

  13、杂想观                         由观极乐净土过度到现实世界

  观因                             14、上辈观   15、中辈观

  16、下辈观

  3.1. 依报观

  十六观中前六观属依报观,它们是:一、日观;二、水观;三、地观;四、树观;五、池观;六、楼观(总观)。其中,前一观半(日观及水观前半)是连接现实世界和西方极乐世界之桥梁,所以称作观方便。后四观半(水观后半、地观,树观、池观和总观)是极乐净土的依报。

  3.1.1. 日想观

  佛告韦提希:汝及众生,应当专心25系念一处,想于西方。26云何作想?凡作想者,一切众生,自非生盲27,有目之徒,皆见日没,当起想念28。正坐西向29,[示观相]谛观于日欲没之处,令心坚住30,专想不移,31见日欲没32,状如悬鼓。33[劝常观]既见日已,闭目开目,皆令明了。34是为日想,名曰初观。

  佛陀告诉韦提希:“你和其他众生一样,应先集中意念于一处,观想于西方。如何观想呢?凡是作观想的人,一切众生,只要不是天生失明的人,都能看见日落西山的景象。看到太阳要落下去的时候,应生起正念,面向西方坐定,做到心无二用地专注夕阳沉落的地方,专心想念这个太阳,不要让这个颗心有机会移到别处去。此时就能见到太阳要落下去时候的形状,像悬挂在空中的一面铜鼓。看见日落的形状后,要做到不管是闭眼或是张眼,也能够了然于心,就是第一观的日想观,又叫初观。

  [导读]

  为甚么选择观日落作为第一观呢?原因有六:(1)经中一再讲到,观照的目的是要了解“苦、空、无常、无我”之佛教的深刻道理。日落表示一天的终止,又象征人生之终止。故古人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之感叹,表示人到晚年,如同日落,为时不多,进而思考到生命不过在呼吸间,一口气换不过来便同死人。若人常存生命危在旦夕的想法,则可去除妄想执?,以及人我是非之念,当下便觉海阔天空,轻松自在;(2)一天中其他时间,太阳的光太强,易伤眼睛,只有日落时的太阳不伤眼睛,很柔和,容易起观,令人遐思;(3)落日西方,自然让人联想起西方极乐世界;(4)日落一刻的景观美丽无比,有助于人们观想美好事物。佛陀教人观想美好事物是净化心灵的最好方法。如观想极乐国土之庄严美妙,使人们发愿往生;(5)落日之光芒容易使人连想佛之相好光明。如善导大师讲:“令众生识知弥陀依正二报,种种庄严光明等相,内外照曜,超过此日百千万倍,行者等若不识彼境光相者,即看此日轮光明之相。”(6)落日时天水相连,由落日自然过渡到观水(第二观),故观日落西方,自然成为十六观的第一观。

  3.1.2. 水想观

  次作水想,见水澄35清,亦令明了,无分散意。既见水已,当起水想,见水映彻,作琉璃想。此想成已,见琉璃36地,内外映彻37,下有金刚38,七宝金幢39,擎40琉璃地。41其幢八方八楞42具足,一一方面,百宝所成。43一一宝珠,有千光明。一一光明,八万四千色,映琉璃地,如亿千日,不可具见。44

  佛陀说:“因观落日而看到夕阳消失于天水相连之处,故从落日而观想到水。集中意念,观想在西方日落之处有一望无际的大水,水色清净明亮,看得清晰,意念专一。起水想观。然后一边观想清澈的水,使其心专注在水上面不散乱,然后把水转成冰,再把照起来透明的冰转成琉璃,最后把琉璃转成琉璃地。若观想成功,就能够看到西方极乐世界的琉璃大地,内外透明清彻。琉璃大地是由七种宝贝做成的八角形的金刚幢支撑。每一面都是百宝组成,每颗宝珠颜色缤纷,放出千万道光芒,璀璨耀目;每一道光芒又有八万四千种颜色,映照在琉璃大地上,犹如千亿日光照耀,令人无法辨清其中有多少不同的光明。

  琉璃地上,以黄金绳,杂厕45间错,46以七宝界47,分齐分明48。一一宝中,有五百色光,其光如华,49又似星月,悬处虚空,成光明台50。楼阁千万,百宝合成。[华幢乐器]于台两边,各有百亿华幢,无量乐器,以为庄严。[风乐说法]八种清风,从光明出,51鼓此乐器,52演说53苦、空、无常、无我之音。是为水想,名第二观。

  琉璃大地边界以黄金绳交叉缠绕,以七宝合成的绳子作为界线,整齐分明。每一个宝物中,射出五百种不同颜色的光芒,其光芒如盛开的鲜花,又如天空的星月,悬挂在虚空中,千万道霞光在空中汇集成一座光明台。楼阁有千万个,都是百宝所合成。在台的两边,各有百亿个华幢、数不尽的乐器,庄严?琉璃大地;在百宝光明中生出八种清风,吹奏各种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的妙音。这就是水想观,名为第二观。

  [导读]

  由日想观自然过度到水想观,转水成冰,转冰成琉璃,转琉璃成琉璃地,令人容易联想起西方极乐世界的琉璃大地,从而进入第三地观。水观的另外一个功能是教导人们学习水的随缘自在、圆融无碍之理。唐代善静禅师要去参访,师父问他:“四面是山,你往哪儿去?”善静禅师答:“竹密岂妨流水过,山高那碍野云飞?”流水无论遇到任何阻碍,都能顺其自然,穿过茂密的竹林,绕过阻挡它的石头,涓涓不息,终为江河,滔滔不绝,勇往直前,直奔大海。修水想观,就是要求我们向流水学习,无论面对任何逆境,都能做到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充分运用已有的条件,谨慎、积极去克服困难。

  3.1.3. 地想观

  此想成时,一一观之,极令了了。闭目开目,不令散失。唯除食时54,恒忆55此事。如此想者。名为粗见极乐国地。56若得三昧57,见彼国地,了了分明,58不可具说59。是为地想,名第三观。

  第二观水想观想成功之时,对每一个细节都要一一观想,明明了了,一直做到不论是闭眼还是睁眼,都不会令观想散失。除了吃饭的时候,无时无刻不在观想净土地面各种庄严。如此观想者,也仅仅是粗见极乐国土而已。随?观想的深入,观想者若已得三昧正定,此时观想极乐国土,就能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达至妙不可言境界,与初观时的感受大不相同。这就是地想,名为第三观。

  [重嘱转教]佛告阿难:汝持佛语,为未来世一切大众,欲脱苦者,说是观地法。[破障]若观是地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60[除疑]舍身61他世,必生净国,心得无疑。62[显正]作是观者,名为正观;63[简邪]若他观者,名为邪观。64

  佛陀告诉阿难:你记住我的话,为未来世一切大众,有想要脱离苦难的人,说此观地法。若修行的人能观想看见极乐国土,即能除去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时,一定能往生极乐,心中没有任何怀疑。修行者若是能够如上所说那样观想,叫做正观。若不如此观想,就叫做邪观。

  [导读]

  日、水为现实世界人们所熟知之事物,正常的思维就可以了知。而西方极乐世界的琉璃大地无人见过,已进入幻境,无法想像,只能心观。所以佛陀以世间常见之物—日、水为观想之开始,观落日定方位(西方),由水联想到冰;再由冰联想到极乐世界的琉璃大地,这就是第三观—地想观。由此可见,地想观是连接现实世界和极乐世界之桥梁。我们的心通过正确的观想,就可以通达极乐世界了。

  另外,大地乃生命之源,使万物欣欣向荣、生生不息。因此,人们习惯把脚下赖以生存的大地深情地称作“母亲”。观察大地,就是要我们自强不息,不断学习创新,充满自信,追求卓越。大地能包容万物,无论人类扔给她多乱的物件、多肮脏垃圾,她都毫无怨言地接受。观察大地,就是要我们以广阔的胸怀承受委屈和打击,具备坚持不懈的毅力,容天下难容之事。大地一望无际,幅员广阔,山河壮美,观察大地,就是要我们像大地那样坦荡正直,以光明磊落的心胸待人接物,随缘化物,则人生到处都充满了真、善、美。

  3.1.4. 宝树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地想成已,次观宝树。[教令遍观]观宝树者,一一观之。65作七重行树想66。一一树高八千由旬67。其诸宝树,七宝华叶,无不具足。68[华叶宝光]一一华叶,作异69宝色。70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璃色中,出红色光;玛瑙色中,出砗磲光;砗磲色中,出绿真珠光;71珊瑚72琥珀73一切众宝以为映饰。74[珠网弥覆]妙真珠网弥覆75树上。一一树上,有七重网。76一一网间77,有五百亿妙华宫殿,如梵王宫。78

  佛陀告诉阿难和韦提希:地想成功后,接?就应观想(琉璃大地上的)宝树。大地上长出以七宝合成的宝树。修行者观宝树时,必须要一棵一棵的逐一观想。极乐国土琉璃地上,周匝皆有宝树行列,行行皆有七重。每一棵树高有八千由旬,每一棵宝树,都有七宝枝叶华果,所有树都是如此,没有不具足的。每一片华叶,都会散发出奇异珍宝的颜色:琉璃色出金色光,玻璃色出红色光,玛瑙色出砗磲光,砗磲色出真珠绿光。而且珊瑚琥珀,各种宝物相互辉映。用奇妙的真珠结成的宝网覆盖在树上。每一棵树上都有七重珠网;一重一重珠网的中间,有五百亿座妙华宫殿,每座宫殿都像梵天王的王宫那样的美丽庄严。

  诸天童子79,自然在中。一一童子五百亿释迦毗楞伽摩尼80以为璎珞。其摩尼光,照百由旬81,犹如82和合百亿日月不可具83明。众宝间错,色中上者。84[华果庄严]此诸宝树,行行相当85,叶叶相次86。于众叶间生诸妙华,华上自然有七宝果。[示量]一一树叶,纵广正等87二十五由旬。[明色]其叶千色。有百种画,88如天璎珞。

  众多童子在宫殿中自由自在的生活,享受种种快乐。每一个童子身上都挂著用五百亿颗稀世珠宝做成的璎珞,每一颗摩尼宝珠之光可映照到百由旬那么远,就好像和合了百亿的日月光芒,不可言说。各种宝物互相交错,其发出的光芒相互辉映,非比寻常。这许多的宝树,每一行都差不多大,每一片树叶栉比鳞次。在叶子之间,开出各种奇妙的花朵,叶子中间自然结有七宝果实。每一片树叶,长宽约有二十五由旬。其叶子有上千种颜色,有百种图案,如同天上的璎珞,美丽非凡。

  [明华色]有众妙华,作阎浮檀金色。89如旋90火轮,宛转叶间。91[明果实]涌92生诸果,如帝释瓶。93有大光明,化成幢幡94无量宝盖95。是宝盖中,映96现97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98;十方佛国99,亦于中现。[总示观法]见此树已,亦当次第一一观之。观见树茎枝叶华果,皆令分明。100是为树想,名第四观。

  树上各种奇妙之花,其颜色是閰浮檀金色,其形状就像旋转的火轮,奇妙之花在叶子中间旋转,犹如风车。在各个的叶子间,生出各种果实,如帝释的宝瓶,有大光明,可化成幢幡及无量的宝盖;在宝盖当中,映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国,也在其中显现。看见此树后,不但要一棵一棵观想,还应当按顺序一一的观想每一棵树的茎、枝、叶、华、果,让每一个部位都分明清楚的显现。此称为树想,名为第四观。

  3.1.5. 宝池观

  次当想水。欲想水者,极乐国土有八池水。101[明水色]一一池水,七宝所成。102其宝柔软,从如意珠王生103。分为十四支。104一一支,作七宝妙色。[渠成]黄金为渠。渠下皆以杂色105金刚以为底沙106。[池中莲花]一一水中,有六十亿七宝莲华。一一莲华,团圆正等十二由旬107。

  观想极乐世界的宝树成功后,接著下来应观想池水。极乐国土有无数的八功德水池,每一个池水都由七宝合成。因池中七宝水从如意珠王而生,其质柔软,流落池中,常常盈满,分作十四支流。每一个分支,都有七宝妙色,黄金为沟渠,渠底是五彩综合色的金刚沙;每一池水中,有六十亿个七宝莲花,每一个莲花,有十二由旬大小。

  [水流华间出声演法]其摩尼水108,流注华间,寻树上下。109[水声演法]其声微妙,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密110。复有赞叹诸佛相好者。[明珠王出光,化禽演法也]如意珠王,涌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为百宝色鸟,和鸣哀雅111,常赞念佛念法念僧。是为八功德水想。112名第五观。113

  池中摩尼水灌注花间,又沿著树而上下自由流动,犹如悬瀑飞泉,哗哗作响,发出美妙的声音,演说?苦、空、无常、无我等波罗密妙法,更有赞叹诸佛相好光明的。而其中的如意珠王涌出金色微妙的光明,那些光芒化为百宝色的鸟,白鹤、孔雀等百鸟鸣叫之声,轻柔而幽雅,时常发出称赞念佛、念法、念僧之音。这就是八功德水观想,名为第五观。

  [导读]

  佛经说,佛得稀有名句文身,若约了义,佛无言说,众生自识所变,如闻佛说,而各生解。故人们常说,佛以一音说法,众生各随所解。如往生净土之人皆来自不同的地方,语言各异,泉鸟水声说法,随听者之识而转,梵天闻为梵音,阎浮闻为世语。

  3.1.6. 总观想(宝楼观)

  [别观宝楼阁]众宝国土,一一界上,114有五百亿宝楼。其楼阁中,有无量诸天作天伎乐115。又有乐器悬处虚空,如天宝幢,不鼓自鸣。116此众音117中,皆说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此想成已,名为粗见118极乐世界宝树、宝地、宝池。是为总观想,名第六观。[利益]若见此者,[灭罪]除无量亿劫极重恶业。[生西]命终119之后,必生彼国。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在众宝所成的国土上有无数八宝池,每一个池岸上有五百亿宝楼,在楼阁中,有无数诸天女,演奏著天伎乐;又有乐器,空悬在虚空中,就好像天宝幢,不鼓自鸣,在此众多的音声中,都会演说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此观想成就后,就可称为略见极乐世界的宝树、宝地、宝池,此称为总观想,名为第六观。若看见此第六观者,除去无量亿劫极重的恶业,命终之后,一定往生阿弥陀佛国土,作此观者,名为正观;若作他观者,名为邪观。

  [导读]

  第三宝树观、第四宝地观和第五宝池观成就之后,第六观重点是观想极乐国土的楼阁和声尘,最终将极乐国土的各种依报庄严一起观想,故名为总想观。

  【未完待续】

  【注释】

  1.不,否

  2.《弥陀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理应很远.但本文说净土不远,理由有:一、佛威力,《楞严》说,“天眼观大千,如观掌果,况佛眼乎?譬如登高视下,一目万里。”所谓登泰山而小天下也。二、三昧力,心神无碍,遐方异域,举念即至。所谓心念疾于风也。三、佛力摄故,以佛力故,令修观者欲见即见。正如后文云,“一切众生观于西方极乐世界,以佛力故,当得见彼清净国土。”如《十疑论》说,“劣夫从轮王,一昼夜行四天下。”佛告韦提希“,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去此不远,不难往生;只要系念阿弥陀佛,谛观彼极乐国土。”

  3.系念,系念于一处而不思他处。

  4.谛,详细切实。谛观彼国,劝观依报。净业成者,劝观正报。谓佛菩萨及与三品往生人等,名业成者。

  5.譬,譬喻。

  6.在生死轮回中,迷迷惑惑,转来转去,生了又死,死了又生;不觉得苦恼,不晓得修佛法的俗人,叫凡夫。佛为利益现在未来众生而说净土法门。

  7.长,尊长、有道德之人。

  8.受,心里领受。持,如手持物,紧把不放;归依三宝,时刻铭记心头。

  9.在家五戒、八戒,出家十戒、具足戒,故云众戒;受持无缺,故云具足。威仪是关于行、住、坐、卧的法则,属轻细戒。若能持,言行便会郑重不轻浮,令人生恭敬心,故称威仪。

  10.劝进,劝导旁人上进。行者,修行者。

  11.三世果德,藉此而成,故曰正因。

  12.谛听,生闻慧.

  13.思,修慧。

  14.为未来,像法、末法时期。

  15.烦恼能损慧命、伤法身,故烦恼贼。

  16.佛陀广开往生净土之业,所以叹之。

  17.未来众生:一、生不值佛,二、浊恶转盛,三、苦逼益深。

  18.应时,立刻;得,证;无生,若领悟到极乐净土从心而现,万法皆不生不灭,达本无法,故叫无生。忍,安住。无生法忍,就是把智慧安住在不生不灭的本体上。

  19.凡夫,娑婆世界上的俗人。

  20.疲软;劣,衰弱。

  21.眼有五种:(1)凡夫的眼,叫肉眼;(2)天人眼,叫天眼;(3)声闻缘觉的眼,叫慧眼;(4)菩萨的眼,叫法眼;(5)佛的眼,叫佛眼。

  22.异方便,特别奇妙的方法,如佛陀教导韦提希从日想观和水想观做起,自然联想起极乐国土之奇妙,发愿往生.

  23.五苦:(1)诸天苦;(2)人道苦;(3)畜生苦;(4)饿鬼苦;(5)地狱苦.

  24.云何,如何。

  25.专心,把心思专门用在一处,不夹杂别种心念在里头。

  26.净土观门,要在专一,故须指定一方,以为投心之处。故放光现土,厥意在兹。

  27.盲,瞎眼,生下地来眼睛已经瞎了的,叫生盲。

  28.生起观想。

  29.正坐,全趺、半趺,直身、累手,如坐禅法。古高僧因受面西观想西方极乐净土之故,打坐时背不朝西。

  30.坚住,将心牢牢地专注日落处。

  31.心境相应,凝然不动,为定体。

  32.没,消失,落下去。

  33.悬,挂起来。日没近地,云散光收,莹如鼓面,悬住空中。

  34.了,清楚。想成相起,念念相续,任运不忘。

  35.澄,清、使水过滤变清。

  36.琉璃,一种青色的宝。

  37.映,照;彻,透;映彻,照起来透明。

  38.金刚,坚固锋利,所以能擎宝地。

  39.幢,柱,以其明净莹彻,俨似空筒,名之曰幢。通常情况下,一支很高的木柱,外面用各种的丝或绸来包起来,放在佛的面前,用来引导众生,制妖降魔。

  40.擎,擎起来、撑起来。

  41.金刚七宝金幢,撑起琉璃地。

  42.楞与棱通,角。物之有棱角曰楞。

  43.幢形为八角式,八面八楞,其状如塔,均以百宝所成。

  44.宝中有珠,珠珠有光,光光有明,明明有色,色有八万四千,照映琉璃宝地,如百千万亿之赫日丽天。行者观中心眼,尚不可具见,况常眼耶!

  45.厕,轧在里头;杂厕,夹夹杂杂的轧在里头。

  46.错,杂乱;间错,交叉缠绕.琉璃大地边界以黄金绳交叉缠绕。

  47.界,边界.琉璃地上的绳以七宝合成。

  48.每一份都很整齐、分明。

  49.每一宝中发出五百色光,如盛开的鲜花.

  50.连举两喻,以彰光相。光是假色,华与星月,俱是实色。今以实色以喻假色,以显净土宝光能假能实。所以宝光悬于空中,变成光明宝台;台中现出百宝楼阁,自然合成。

  51.清风有八种,此风不从八方而来,乃由宝光而出。华幢乐器,四面围绕,八风一出,华乐齐鸣,演唱妙法,以警众人。

  52.鼓,敲

  53.苦、空、无常、无我为四法印。

  54.若在食起观想,有不尊敬之嫌疑,故“除食时”.食时有三,(1)早晨是天上人食的时候,(2)午时是佛食的时候,过了午时,佛就不食了,(3)傍晚是畜生食的时候,(4)夜间是鬼神食的时候。

  55.恒,常常.

  56.初次观想,只能粗略观见极乐国。

  57.三昧,三摩地、正定、正持;正,不偏不邪;定,不散不乱。

  58.随著观想之深入,得三昧正定,无须故意观,任运契合,就能楚清楚楚地见到极乐国。如人学射,初生后熟,发无不中。

  59.言语道断,不可言说,唯证方知,故云不可具说。

  60.八十亿劫,或云无量劫,或云五万,或云五十亿劫,随宜不定,非常人能想像。

  61.舍身,舍弃肉身.

  62.若观想琉璃地成功,决定往生。据说唐高僧大行,于泰山结庵修净业。未三七日,见琉璃地,心眼洞明。后来生病,又见琉璃地。于是说,“吾无观想,宝地复现,岂于安养无缘哉!即日终于所居。”

  63.正观,正当的观想.

  64.与正观不相应为他观。不正当的观想为邪观。

  65.树相多种,所以要一一观想。

  66.极乐国土琉璃地上,周匝皆有宝树行列;行行皆有七重。不上不下,整整齐齐,故称七重行树.

  67.由旬,印度驿亭之度量单位,一般以四十里为一由旬。

  68.无不具足,枝叶华果,一一备具。

  69.异,不同、稀奇。

  70.枝叶华果是七宝所成,本有七种色相;其所出之光,则转变他色,故曰作异宝色。

  71.琉璃碧色出黄光,玻璃青色出红光,玛瑙赤色出白光,砗磲白色出绿光。

  72.珊瑚,是一种宝,出在大海里头的,形状像没有叶的小树,丫枝很多的,颜色大半都是红的(珊瑚以白为多,但以红的为上品).

  73.琥珀,出在印度洋各个海岛里头的。

  74.一切众宝以为映饰,华叶由二宝、三宝,乃至七宝(金、银、琉璃、玻璃、珊瑚、玛瑙、砗磲)以为映饰。

  75.弥,周遍。覆,盖在上边。

  76.每树七层,每层一重,其形如塔。

  77.间,中间。

  78.网间宫殿,如色界十八层天中第三层天的天主大梵天王居住处。

  79.童子,二岁以上、八岁以下男孩子的总名。

  80.释迦毗楞伽,能胜;摩尼,宝珠之名,意为离垢,亦云如意。释迦毗楞伽摩尼即为能胜世间一切珍宝之宝珠之意。

  81.一百个由旬,是四千里路。

  82.犹如,譬如。

  83.具,完全。

  84.色中上者,异于寻常。

  85.相当,相对。

  86.相次,有次序。

  87.纵,直;广,横;等,一样。

  88.百种画,即叶上痕脉。

  89.阎浮树果水汁,流入树下河中,点物成金,河中石头变成金,其色赤黄,兼带紫焰,故称阎浮檀金色。

  90.旋,旋转。

  91.其华旋转,犹如风车。

  92.涌,涌。

  93.瓶,瓶;帝释瓶,帝释天之宝瓶。所须万物,自然涌出,故名德瓶。

  94.缚在木竿上一幅很长的绸叫幡;在幢的木竿上,挂一幅幡,就叫幢幡。

  95.宝盖,类似伞。

  96.映,映照出来。

  97.现,显现出来。

  98.示生,唱灭,说法度生,皆名佛事。

  99.佛国,佛所教化的国土。

  100.树干叫茎;树枝叫茎。恐观想混乱,佛陀教从树的茎、枝、叶、华、果五种次第观想。

  101.极乐国土有无数的八功德水池.

  102.池水由七宝合成。

  103.摩尼宝珠为众宝之王,故称如意珠王。每一池心,各有珠王;池中七宝水从如意珠王而生,流落池中,常时盈满。

  104.如意珠王流出的水,分作十四支流。

  105.杂色,五彩综合色。

  106.渠底为金刚沙,故渠水上下明彻。

  107.十二由旬为四百八十里。据《佛说阿弥陀佛经》,小的莲花大如车轮。

  108.从如意珠生出之水,故云摩尼水,非常清洁。

  109.寻,循,有依顺、跟随之意.池水灌注花间,又寻树而下,犹如悬瀑飞泉,哗哗作响,演说妙谛。

  110.波罗,彼岸;蜜,到;波罗蜜,从苦恼的此岸到安乐彼岸。六波罗蜜,即六度。

  111.白鹤孔雀等百鸟和之,悲切而轻雅,赞叹三宝。

  112.功德,妙用;八功德即此水有八种妙用,一、轻德,水能上能下。经云,“寻树上下,流注华间”;二、清德,普通的水触沙泥即浊,净土之水清洁自如;三、冷德,普通的水遇曝则热,净土之水凉冷自若;四、软德,普通的水体质强硬,往往冲坏塘堤;净土之水体质柔软,能益余物;五、美德,普通的水淡而浊味,净土之水甘而清美;六、香德,普通的水全无气息,净土之水扑鼻芬香;七、饮者无厌德,普通的水多饮生厌,净土之水饮者调适;八、无患德,净土之水饮多生病,病饮增剧;净土之水调神开慧,增道损生。故称八功德水。

  113.演说有三:(1)四念处;(2)六度;(3)赞佛相好。

  114.由《佛说阿弥陀佛经》所说“四边阶道”和“上有楼阁等”可见,界上即池岸上。

  115.作,吹的吹、弹的弹、敲的敲。伎,技,是一种伎艺;天伎乐,是天上一种很好听的音乐,都是天女在那里吹弹演奏。

  116.乐器如悬于半空中的天幢,不奏自鸣。

  117.众音,指天乐空乐二种音。

  118.粗见,看见极乐世界大概的景观。大略观想极乐世界的树、地、池,所以说是总观想。

  119.命终,寿命完尽,死的时候。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