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学佛基础>> 依止上师>>正文内容

欲知山下路 需问过来人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05日
来源:http://test.chuanxi.com.cn/index.htm   作者:传喜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本文选编自传喜法师指导弟子打坐的开示,法师针对弟子遇到的问题,又一次讲到了修行要诀,苦口婆心地告诉大家,“欲知山下路,需问过来人”,修行要依止善知识;同时告诫弟子:“我们还是应该好好的把《普贤上师言教》学习起来,那就是建立一个长远的师徒关系、修学关系非常主要的方法。”

信众:弟子近期,就是打坐的时候很容易跑到像看电影一样的状态中去,就是掉到电影情节中去了,这样的状态是不是需要去闭关,请师父慈悲开示。

传喜法师:打坐这种情况啊,属于对我们这个教理,所谓的教理就是佛教的理论。佛教的理论是什么理论啊?是我们生命的理论。你对教理了解不透,也就是对自我没有了解。有的人说那我要了解我自己,我一定要看佛经吗?那可以。但是你了解自我,你如果不看直接答案,那你要走多少弯路。

但是有的人看佛经却又没有跟自我联系在一起。我常比喻说佛经是我们生命的说明书,就好像你买手机就搭一本说明书,但是我们没有说一生下来,你妈或者是你爸给你一本生命的说明书,这是佛菩萨才会有这种智慧。而且这个说明书在人间流传几千年下来,那是有很强的一种社会责任感的人做的事情。

一个文明被保存、被流传下来,等着每个生命去翻开自己的说明书,可以说这本身是我们人类文明当中的一个奇迹。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观念来看经学教,了解自我。你了解了,你知道你的心、你的意识状态分几个层次,那你再打坐的时候就能有效的避开这些不良的意识形态、意识层面。

就好像一个好的飞行员在驾驭他飞机的时候,他肯定不会开到高速公路上去啊,他要在自己有限的跑道上必须加速到能飞起来的状态,这都是在他飞行之前必须要学习要掌握的知识,然后拉起,当速度到达一定的程度的时候他要拉起起飞的操作杆,然后飞机才能够离开地面。

为什么?因为飞机离开地面的时候才会安全。但是飞到空中之后是不是空中就都安全了?也不是这样的,空中还分,我们讲的空对飞行员来说他是很清晰的,这个空是不空的,飞行员他知道。你飞行到五百米高空、一千米高空、两千米、三千米,对飞行员来说他知道它里面的区别在哪里的,所以他不可能把自己的飞机仅仅只驾驶在一个不平稳的高度。

一般性认识空,空就是空了,但是对一个飞机驾驶员来说他知道是不一样的,不同高度空中的气流是不同的,他不能把自己的飞机停留在一个不稳定的气流层里,他知道要爬升到多少米的高空才处于稳定层。

我们打坐的人也是这样,如果你不了解你心的意识形态,你不能够驾驭你自己,那你就会迷失在你心的状态里,那就会演戏啊、种种的思维啊,会出现景象。如果你不了解这些的话,那你停在这个里面是很危险的。就像飞机如果你停留在云层当中飞,这个驾驶员是不成熟的。如果这是一个客机的话,那整架飞机的乘客都会骂他、诅咒他,怎么这样一个飞机驾驶员。

我们修行也是这样,如果你对你所修行的不了解,那你很容易会陷在一种危险境地里,陷在一个境界当中,你被束缚在一个境界当中。不是说我老是出现境界,或者我会在一种情结当中打坐。闭关不是解决的方法,就是说你要认清楚心灵的这个状态,这个不仅仅看书本上讲,最主要的,还要找到好的老师,这个很重要。

因为作为实修的部分,像我刚出家的时候我师父就讲到,欲知山下路,需问过来人。因为你教理里面去看,或许对我来说我看的非常清楚,知道这个佛、唯识,不同的文字是说明你不同的境界的。但是一个外行人来看,他根本看不出,就好像我今天临时抱佛脚,我来看一个航空飞行驾驶员的一个工作手册,你是看不懂的。但是你真的想学,你拿时间来,有一个人会引导你的话,那你也会学懂的。所以佛经也是这样,我们要皈依师父,在师父的引导下慢慢的学,某些问题都能得到很好的解答。

你讲的那个境界,重要的不是去闭关,重要的是怎么样好好地学习,了解这个,然后能够冲破这些。我刚才的比喻其实是很形象的,你打坐当中就像飞机起飞一样,如果你老是在云层里那是很危险的。怎么样到一个没有云的一个平稳的气流层。我们修行当中也有同样的这个境界,你怎么样进入一种所谓打坐的清明的境界,这不是你闭关能够解决的问题,这是需要睁大智慧的眼去读经书,学教理。而且要想不走弯路的话,最好是有善知识引导。

但是怎么跟善知识建立关系,我们学佛是人生的一个长远的目标,不是短期性的。像在座的诸位网友也好,和我们在座的慧日寺的四众弟子也好,我们还是应该好好的把《普贤上师言教》学习起来,那就是建立一个长远的师徒关系、修学关系非常主要的这些方法。没有这些前提,谁来给你讲这个,谁没事给你建立师徒关系啊,这不是没事找霉倒啊。

莲花生大士说,如果徒弟不观察师父,唉!很危险的。反过来说师父不观察徒弟也是很危险的。我们比个例子说,就好像世间上的男女一样,你如果没有彼此地去了解,思维成熟就去结婚的话,就去生小孩的话,那你不是自讨苦吃吗?生小孩很简单的,怎样的人都可以到一起生个小孩,对不对。但是人的幸福并不是说生了一个小孩就幸福了,你要讲一个幸福的话,那你自己也要修炼,怎么样做一个好的妻子,做一个好女人。那对方也要修学,怎么样成为一个好男人,怎么样成为一个好丈夫,都需要有这方面的修养。

那反过来说,你是一个好女人,你已经学会成为一个好妻子了,但是你丝毫不观察对方是不是一个好男人,是不是一个好丈夫,你就跟他建立家庭关系,那你不是倒霉,自找苦吃。同样的道理,师徒之间比那个更长远。夫妻关系实在不行离婚就离掉了,离婚虽然可以解除婚约的关系,但是对你生命已经造成的伤害那是没有办法抹去的。

但是毕竟人都已经死了,我一世不行,那我两世、三世总把它冲淡了吧。那师徒关系比那个更复杂。我讲到这个就是说,我们修行打坐不纯是一个技术性的活,不仅仅只是一个技术,像练气功一样,哦,老师教你怎么练,你就那样练就行了,不仅仅是这样。

因为解脱有些可以讲得清楚,有的逻辑推理可以讲得清楚的,那通过建立这种关系之后,你得到利益之后,不是说师父一定要你感恩,但是你得到利益之后你自然而然的生起感恩的心。生起感恩的心那你就跟师父保持着心灵沟通的状态越来越好。不是说师父对我好不好?师父对你好不好无所谓,你对师父好不好,你有没有这个感恩的心?并不是说师父也是期待着你对我好,哦,我收你这个徒弟你对我要好。

但是师父可以通过你的信心有没有生起,来监测你佛法有没有得到利益,因为你得到利益的话,那肯定对三宝会有感恩的心,肯定的。但是并不是说我主观上,我收徒弟是为了收一批感恩我的,我养一批人,不是这样子的。你在观念上、动机上有一丝毫的错,好了,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但是这又可以看出这个弟子有没有得到佛法的利益,如果得到了,感恩心生起来了。感恩心生起来,哪怕师父还是很严格的对着他,还是对他一丝一毫的缺点都不放过,严厉的对他,对他咬牙切齿,瞪着眼睛的,但是徒弟有感恩心了,你对师父的心,这个导电系数就越来越高了,越来越通了。通了之后,因为你在学佛,你会从师父这边得到不可言说的东西。

低级状态的时候还是可以讲的,可以用逻辑推理,可以教你方法,但是到高级的状态里是没有办法好教的,不是摆一个什么手印,打一个什么姿势就可以成佛了。也不是教你一句什么话,甚至也不是教你一个什么咒语你就可以成佛的。

讲到高级部分真正要超越你自己,说高级,也不是说高级到我一下子就成佛。高级到你过去的业障怎么破掉,这也不是靠师父给你讲几句话你就业障破掉了,那也要在一种信心下,多大的信心就有多大的加持力,加持力你,把你过去的业障摧破。就是表现在把你的业障消除,你的智慧,超意识状态的这个智慧增加,乃至最终证得圣果。这些关键的都不是靠语言,靠一个什么具体的法来,都是靠心灵的,心与心之间的一种传递。所以我们佛教里面就自然而然形成这样一种。

外在,外面不懂佛教的人,要找佛教缺点的,他会把这个说成,哦,佛教奴役人性,他会这样扣恶劣的一种帽子。师父对徒弟,他就找很多理由,不民主啊,就找很多的帽子。我们中国传统的“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本来就是要加你罪,要攻击你、要打倒你,给你找很多的这些出来。

所以说这个佛法就慢慢慢慢的没落了,唉!没落了。这两年有一些领导干部已经觉悟到这一点,他说对文化的保护就是对文化人的保护,对文化人的保护就是对这个人的生活习惯的保护,他说如果一旦失去了他的生活环境,他的这个文化就消失了。所以包括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也是对民族传统的保护。传统的消失,佛教慢慢的落寞、末法,也是跟时代的变迁有直接关系的。(文:传喜法师)

开示文字根据当场录音资料整理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