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来世我们会去哪儿?

       

发布时间:2015年02月13日
来源:佛教知乎微信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来世我们会去哪儿?

  夏坝活佛:人的肉体寿命有限,但我们即便肉体死了,心相续在死后是不会就此终止结束的。我们必须不断地再次受生,而所生之地不外乎善趣与恶趣两个地方。

  那么,死后我们会去哪里呢?倘若我们受生在无间地狱,那么我们的身体将与烈火区分不出来。即使是生在地狱中痛苦最轻的“等活地狱”,每天也要受死一百次又活一百次等等的苦楚。现在我们把手放入火中一会儿都无法忍受,又怎能忍受那样的大苦呢?地狱中所受的苦,与我们现在这个身上所受的苦是一样的。不要认为它会变得轻一些。

  但我们总喜欢把恶趣想成是极为遥远的地方。我们常对自己说:“毕竟我平时还能持戒,也能念念经。至于罪嘛,我从未做过杀人、打马这样的大恶。”然而这只是不善于观察而导致的自欺。事实上,恶趣与我们之间的距离仅在呼吸之间。入不入恶趣是不能由我们自己决定的,而是取决于我们所造的业。我们相续中有很多业,善与不善混在一起。哪种业力量最大,临死前就会被哪种业触发。如果我们检查一下我们现在相续中哪种业力量大的话,我们会发现:多半是不善业的力量大。

  业力的大小,与造业的动机、正行及结行等强弱有关。因此,即便是我们认为很小的不善业,实际上也会变成很大的恶业。譬如说,虽然只用一个词去骂自己的弟子,如果责骂的动机是带有很大的嗔恚,骂又骂得极为恶毒、粗鲁,最后又生起很大的傲慢,这样的话,加行、正行、结行三者都做得很“圆满”。

  另一方面,我们总感觉自己所做的善业力量很大,但实际上却非常微弱。善业要成为大力的善业,加行动机、正行与结行回向等各方面都必须清净才行。关于我们做善时最初的动机,姑且不论是否出自最上的菩提心和中等的出离心,恐怕就连最下的希求后世之心都很少见。在通常的情况下,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希望能实现现世安乐的意愿。然而任何想达到这些目的的发愿全部是罪业。正行也多不清净,修法又缺乏热忱。即便用念珠念一圈“嘛尼呗咪哄”都难以专心致志,不是瞌睡就是散乱,连好好念一遍《兜率天众颂》都很困难。结行中的回向发愿也多半流于现世这一方面。所以,我们自以为很大的善,实际上却极微弱。有些人加行不清净,有些人动机和结行不清净,更有人这三者都不清净。

  由于我们相续中不善业的力量很大,因此只有不善业会在临终时被触发。一旦被触发,那么下辈子去的地方也就只有恶趣。所以可以肯定地说,我们下辈子几乎都将投生在恶趣之中!

  现在我们当中有许多人,喜欢跑到据说有神通的师长那里去求卦、求预言和推算,询问自己后世将生在何处。那师长如果说好,便觉得放心;如果说不好,则会感到害怕。然而这岂是保信之法! 如同将被处决的罪犯会请求有权有势的官员庇护一样,犯有重大罪业的罪人面临恶趣判决时,能够救他的也只有三宝。所以我们必须向三宝求归依。凡是他们鼓励的事,我们就必须去修。凡是他们禁止的事,我们就必须去断。这样才可以。如果佛能用手来救拔我们,用水来洗去我们的罪障,那么佛早就做了,我们现在也就不会受苦了。然而释迦牟尼佛只能为我们说法,并劝导我们对业果做出无误的取舍。经中说:

  诸佛非以水洗罪,亦非以手除众苦,

  非将所证迁于他,示法性谛令解脱。

  因此,我们必须想到:“为了解脱恶趣,我应归依三宝。对于解脱恶趣的方法——业果取舍——我应如理地去修!”

 

  摘自夏坝活佛 《掌中解脱》

佛教知乎微信公众号: fjdhask

 想学佛有好多不懂,没关系,佛教知乎帮您解答疑惑。 

——扫描下方二维码快速关注——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