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普巴扎西活佛:上师瑜伽之四精要引导文 第四章 善巧运用 三、善巧运用之误区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26日
来源:   作者:普巴扎西活佛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普巴扎西活佛:上师瑜伽之四精要引导文 第四章 善巧运用 三、善巧运用之误区

 

  善巧运用的误区,其实就是修行不善巧。

  (一)未得摄受,无次第道

  若修行者没有得到清净传承与具德上师的圆满摄受, 没有掌握完整的次第道,则不具备善巧运用的条件。因为善巧运用包括从因地到果位完整的次第道,即包含了从初步修行直到成就中间所有调整烦恼的方便。如果仅得到孤立的几个法,就无法调伏修行过程中出现的不同层次之烦恼,更无法善巧运用。如仅得到一个“直指心性”的法, 此外全无其他方便,一旦心相续呈现烦恼,除非是上根利智,否则会因缺乏其他调伏烦恼的方便而不能安住于本性,不要说顿时解脱,恐怕连一个凡夫也不如。有者得到某殊胜仪轨、某最极希有伏藏法,然仅以念诵方式而修行,完全不知其中调伏烦恼之方便,也没有一个由因至果的次第道,如此只是结上解脱之缘,实际离解脱尚远。所以,欲解脱者得到善知识之圆满摄受极其重要。

  (二)轻视前行,直趋禅定

  前行之理并非难明,最难处在于融入心相续。有修行人只喜欢禅定,而忽略了前行对禅定的重要性。《堪布昂琼仁波切密传》中曰:“然而当前有些人在不具任何窍诀的情况下,一味地对小木块或小石块等所缘境强行专注而修,这种人别说真正的寂止,连寂止的气味都闻不到。” 强行专注于所缘境,临时虽可压制妄念,但烦恼之根未除,必定会反复。犹如以石压草,其根未除,一旦因缘和合,草还复生。色界、无色界禅定虽能分别安住六千、八千个大劫,但最终难免堕落。

  那么,何谓符合传承标准的寂止?《堪布昂琼仁波切密传》中曰:“如果想要了证自性解脱胜观道,则无论显宗、密宗,首先都应把修好寂止作为基础,(其作用可使胜观)就像不被风吹动的酥油灯那样稳固而住,因此务必要先修一个标准的寂止,而其首要条件就是必须严谨守持以远离世间贪欲的出离心所摄持的清净戒律。”此处持戒清净和出离心(四厌离法)等前行的作用,如同止息吹动酥油灯的风。禅定为何不成?是因妄念干扰;妄念由何而起?唯因世间八法。所以前行的力量若未融入心相续,则无法止息妄念之风,禅定自然不成。寂止的禅定不成,解脱的胜观也无法达到。一旦前行的力量融入心相续,即使没有修寂止的禅定,堪布昂琼说最低也能达到欲心一境。

  所以轻视前行而追求禅定,是修行最大的不善巧。

  (三)好高骛远

  随着修行时间愈久,接触的法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广,名义上比殊胜更为殊胜之法层出不穷,始终吸引着修行人的目光,此时有者忽略了自身的根机和法门的次第。

  《结合光明金刚精要共同前行念诵之引导笔记.圣者言教》中曰:“浊世我等众生,智慧浅薄却攀胜法,精进力弱却急于成就者甚多。智慧浅薄者:学亦不知,讲亦不懂,想亦不现前,修亦不证。攀胜法者:唯求大中观、大圆满, 或希求好中最好、无里更无、空中最空、大里最大之法。

  若闻业因果、死亡无常时,视为稀松之法、浅薄之法、共同之法。”修行好高骛远之者,就会超越次第,最常见的是强行用分别意识缘取超越戏论之境界。有者说:“只有依不生灭为本而修因,因果相应故,最后果位才能达到不生灭之果。而有所缘并非不生灭,有所缘之修行最终只能得到生灭之果,而不能得到不生灭之果,所以修法时应直接缘取不生灭之果法。”这就是典型的忽略方便而取智慧。诚然,如果一直以有所缘的生灭法而修,不具备殊胜方便,禅定功夫没有任何升华,如是则无法超越轮回, 如外道的禅定。但上师瑜伽修法具足众多殊胜方便,如共同外前行、发菩提心、持风、觅心法等,所以在实际修行过程中,随着修法深入,能缘与所缘最终亦会消融,形成通向无戏论解脱必不可少之阶梯。华智仁波切在《屠夫真言》云:“虽然所舍为轮回,然初不依轮回法,不能趋入涅槃道,初识轮回性尤要。”譬如修持上师瑜伽,既没有修到相似无所缘之清明无相定,也不修禅定增上之殊胜方便——觅心法,直接以意识去缘明空双运或缘起性空等最殊胜境界,其实这时功夫本身还是属于有相止的范畴,并且因“明空双运”或“缘起性空”而没有一个清晰准确的所缘境,内心飘忽不定,实际调心的效果还不如老老实实地依有相止(寂止)而修。所以修行者在闻思时,纵然亦可了解佛陀果位之功德,但实修时一定要按传承之次第善巧修行,否则仅成为“口头禅”。

  (四)修法死板僵硬,不懂得灵活应用

  一座中修法不知变通,不知修法应该随着烦恼的变化而相应改变以对治。如有者修上师瑜伽,念诵的时候就一直念诵,安住的时候从头到尾安住,不知念诵到一定程度应该停止念诵,转用观想;观想时可以通过持风调伏沉掉;如果沉掉严重时又可返回念诵;甚至正式修禅定时,还可以依共同外前行调伏很粗大的烦恼……诸如此类方便都需要修行者根据妄念的粗细大小,灵活地运用相应之方便分别调伏。

  (五)未善巧护持正念

  有者问:“打坐时,如果有一定明分还知道运用剖析调伏妄念、持风等等方便调伏,但是往往明分不够,连发现的机会都没有,一下就堕入昏沉和掉举,而且一晃就过了很长时间。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其实,这些现象很正常,都是提念不坚固所致。由于初行者修法时间短,见解不够,因此打坐时出现昏沉和掉举侵犯内心,过一阵时间才发现;即便是念诵咒语等等,也会顺着昏沉和散乱漂泊。此乃凡夫之本性,并不意味着功德,因此应该时时提起正念。当修到一定程度,自然会在第一时间发现昏沉、掉举。

  说到正念,比如生起次第,时时净观一切诸佛菩萨就是真正的佛。从修本尊的角度来说,仅仅观想一个相而并没有净观,这个念提得并不是很坚固。正念分为改造意念之正念和无造法性之正念。比如我们在修有相定和无相定的时候,需要提着一个很细微的意念。如有相定还有一个所护持的对境;无相定相对于有相定,没有那么粗大的意念护持,但还有一个所显现的对境。这些所护持的对境和能护持的念,从某种角度来说,确是起心动念;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它是成办解脱唯一不可缺少之方便。改造意念之正念就是初步修法期间,意念要相对提起来,这点很重要。不能因为这是起心动念就排斥它为过失,如此见解永远不会进展。因为初行者尚不具备无造法性之正念,若放弃改造意念之正念而别求自性,不可能找到无造法性之正念。如同人人虽然本具天眼,但目前还不具备天眼之时,若把眼睛挖掉而寻找光芒,那么结果只能在黑暗当中度日,因为我们目前只能凭借这个肉眼寻找光芒。

  故初行者切勿高攀,应知改造意念之正念的重要性,以后不管修什么法都有一个相对的提念。提念纯熟,功夫由不自然进入自然,能所执著自然开始消融,直至最后证悟自性。自性本身没有一个所提之念和能提之者,之所以能所双亡,非乃他因,乃提念纯熟至极所致。此无造法性之正念,超越因果、时空,永远没有痛苦,正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永恒不变的快乐!

  总之,善巧运用即调顺烦恼之方法。通达如上理趣之后,应将所修之法纳入实修。现前很多人在亚青寺求学窍诀法,但是部分弟子求完之后却不会运用。比如说,我们次第讲解完全部修法步骤,可是很多弟子在听完这些道理开始实修时,却不知道从何下手,有的甚至只会偏修某一个法,乃至完全不懂该如何修学者也大有人在。这些都是不懂修法所致。

  以前在亚青寺,有一位汉地的居士拜见大恩根本上师如意宝喇嘛仁波切。他见到上师时先大致介绍了自己的情况,然后上师就用自己的身坛城为这位居士印证见解。这位居士说能看见喇嘛仁波切的所有身坛城。可是印证见解之后,他却对喇嘛仁波切祈请:“是否能给我讲个法?”我当时为上师和这位居士翻译。我在翻译给上师之前问他:“你不是已经看到上师的坛城了吗?具有这样的见解还需要讲什么法呢?难道这不是法吗?”如同此理,无上窍诀大圆满之外还有什么更殊胜的法可以传讲吗?没有了。如果我们只会在口头上说,自己已经求到多少甚深殊胜之法,但在实际修行中却不会运用,那么对解脱一点意义都没有!因此必须学会运用所求到的法,这才是最重要的!

返回目录

-----------------------------------------------------------------------------------------------------------------

更多普巴扎西活佛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