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九)~K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08日
来源:   作者:界定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九)~K

 

  1304经:本经叙述若身心不放逸,则魔怨不得自在寻伺。

  有一位名叫毗瘦纽的天子在礼拜佛陀后,随喜赞叹于佛:

  “供养于如来,欢喜常增长;欣乐正法律,不放逸随学。”

  供养三宝尤其是供养于佛,其功德自然十分殊胜。在早期佛教时期(佛陀住世期间),对于佛与僧的供养,主要是指四事供养,亦即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等四种供养为主,很少发生其他的供养。后世这种情况大约是随着货币对寺院经济的逐渐侵蚀,开始出现了以金银、货币形式的供养。但是货币(无论是纸质还是金属质料)的本质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即特殊商品),它只有在不断交换与流通过程中,其功能才会被充分发挥出来。因此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等职能特性。而在早期佛教中,四事供养中的任何供养,均不能直接用于交换或支付,因此其不具备货币的属性。但是后来随着金银货币的支付范围的逐渐增大,对寺院及僧人的布施或供养,原先的四事供养日益显得无能为力。因金银货币不仅携带方便,而且交换十分便利。货币供养虽十分省事,但也带来了一连串的问题,随之而来的“不捉金银戒”便应运而生——这是个人随感而发,不作为重点。

  天人供养于佛,并且时常聆听佛陀的教诲,所以这位毗瘦纽天子在闻法之后,能够铸到“不放逸”,着实令人赞叹。这种“不放逸”,可以分为身、口、意三个方面,它一则可视为该天子的修行心得,另则可以视之为对世人的一种警诫。

  而佛陀闻后,以偈而答:

  “若如是说法,防护不放逸;以不放逸故,不随魔自在。”

  佛陀对于这位天子的话表示肯定,重点是放在“不放逸”上。在佛陀看来,“放逸”乃是修行之大敌。后世诸家均将放逸视为烦恼之一,如《俱舍论》言“不修诸善,是修诸善所对治”,《成唯识论》称“于染净品不能防修,纵荡为性,障不放逸,增恶损善,所依为业”。对于意欲想成就一番道业的人来说,放逸无疑如“狂象无钩,猿猴得树”那般不可掌控。如此一来,各种魔怨亦趁虚而入,为自己沦为魔子魔孙而埋下伏笔。相反,若日夜六时恒持“不放逸”,则魔王便不得寻伺自在,没有任何下手的机会。

  或许有人表示怀疑:这世间哪有什么魔子魔孙?可是作为凡夫的我——即在我的思忖中,世间身着人皮、青面獠牙的魔怨还着实不少。假如有机会,我会站在一面大镜大跟前,对着镜中的那个丑陋家伙说:喂,老兄!你是魔王的子孙么?(4.24.)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