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三)~A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08日
来源:   作者:界定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三)~A

 

  (卷四十三)

  1164经:本经思辨性比较强,主要阐述二边与中道等义。

  有众多比丘集中于波罗柰国的鹿野苑讲堂,大家在一起探讨一个问题,即哪里属于二边,如何才能离二边而行中道:“诸尊!如世尊说波罗延低舍弥德勒所问:若知二边者,于中永无著,说名大丈夫,不顾于五欲,无有烦恼锁,超出缝紩(zhì,用针线连缀)忧。”对于这首偈颂,诸比丘探讨道:“诸尊!此有何义?云何边?云何二边?云何为中?云何为缝紩?云何思?以智知,以了了;智所知,了所了,作苦边,脱于苦。”由此偈我们可以得知,对于二边的辨别是多么的重要,它可以离开贪著,远离五欲,解脱烦恼锁,甚至可以堪称为“大丈夫”。

  关于什么叫二边,一般认为二边就是事物的两个极端。一般讲的二边是苦乐二边、有无二边、常见断见二边以及增益损减二边四种。而在本经之中,诸位比丘对此观点是:

序号

二边

其中

缝紩

结论

1

六内入处是一边,六外入处是二边

习于受者,身渐转增长出生,于此即法,乃至脱于苦。

2

过去世是一边,未来世是二边

现在世

习近此爱,彼彼所困,身渐触增长出生,乃至脱苦。

3

乐受者是一边,苦受者是二边

不苦不乐

习近此爱,彼彼所得,自身渐触增长出生,乃至脱苦。

4

有者是一边,集是二边

同上。

5

身者是一边,身集是二边

 

同上。

  在上述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何种二边,连接它们的均是“爱”,可以说就是这个“爱”在其中产生了相当大的作用。众比丘探讨了很久,最终除了“爱”达成一致意见外,其他方面也没有形成最终的统一。于是便当面请教佛陀,“我等应往具问世尊,如世尊所说,我等奉持。”

  佛陀对此回答说:“汝等所说,皆是善说。我今当为汝等说有余经。我为波罗延低舍弥德勒有余经说,谓触是一边,触集是二边,受是其中,爱为缝紩。习近爱已,彼彼所得,身缘触增长出生。于此法,以智知,以了了;智所知,了所了,作苦边,脱于苦。”

  佛陀首先对上述各种观点都表示肯定,认为大家说得都有道理。比如说六内入处是一边,六外入处是另一边;过去世是一边,未来世是二边;乐受者是一边,苦受者是另一边;有者是一边,集是另一边;身者是一边,身集是另一边——这些都没有错。佛陀谈到“触是一边,触集是二边”,并且谈到“受是其中,爱是缝紩”。从六处、触、受、爱四者而言,在十二因缘的排列次序中,六处在前,触居其次,受再次,爱最末。一般而言,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入,缘六入有触,缘触有受,缘受有爱,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死、忧、悲、苦恼大患所集,是为此大苦阴缘。佛陀重点谈到触,根、境、识“三事和合生触”,据过去经验而对当前境界产生的某种认识。可以说,触是一种极端,而据此生起的种种认识与分别同样是一种极端。由触而生苦乐等三受,由苦乐等受便自然而然地生起了种种贪爱与执著,这便是痛苦与烦恼生起的源头。如果把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都厘清楚了,便可以知道其中的真相,便可以不受触受爱的影响,从而做到远离众苦。

  我们常说离二边而行中道,从现实生活中而言,就是教育我们凡事不要走极端,包括做事、说话都不要走向极端,而要尽量做到不偏不倚,把握火候,恰到好处。事实上这就是一个度的把握,所谓“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如何才能把握好这个“度”,也就是如何做到“中道”呢?从佛教立场而言,各个宗派也有不同的观点,比如说天台宗以实相为中道,认为中道为第一义谛;法相宗以唯识为中道,主张非空非有为中道;三论宗以“八不”(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去不来)为中道。然而从原始佛教而言,立足并奉行于八正道便可视为中道。“舍此二边,有取中道,成眼成智,成就于定而得自在,趣智趣觉趣于涅槃,谓八正道。”(《中阿含》卷56)。我个人以为,只要我们认真践履八正道,就可以称之为行中道了。所谓八正道的内容大家都耳熟能详,在此不一一列述。(12.6.)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