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益西彭措堪布:中观四百论讲记(三十四)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01日
来源:   作者:益西彭措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益西彭措堪布:中观四百论讲记(三十四)

 

  己三、于不可意境断嗔之方便分二:一、于所断思惟嗔恚过患而断;二、于能断思惟安忍功德而断。

  不可意境,是能引起凡夫不悦意感受的境。凡夫贪著悦意的感受,而对一切阻碍悦意感受生起的境,都视为是对“我”的损害,为维护这个虚妄所执的“我”以及“我所”,而生起了嗔恚。

  断除嗔恚,可以有众多的方便,如以修习胜义空性、慈悲及菩提心等。这里,圣天菩萨给我们开示嗔恚的过患,以及安忍的功德,使学法者认识到,面对不可意境的时候,生起嗔恚,不但没有利益到自己,恰恰是对自己的巨大损害,而保持安忍,断除嗔恚,并不会使自己受到损害,反而是对自己的最好保护。

  庚一、于所断思惟嗔恚过患而断

  无能而嗔恚,唯使自己丑,

  有能亦无悲,说此最下等。

  颂文直解

  对强者生起了嗔恚,因为没有能力去损害,只能咬牙切齿,黑着脸,皱着眉,但是这只会使自己变得很丑陋;而对于弱者,自己有损害的能力,并且毫无慈悲地嗔恚和损害的话,这种人被称为是最下等的人。

  释义

  这个偈颂指出了嗔恚不但不能利益自己,反而对自己有损害。面对力量强的人,虽然心中生起了嗔恚,但是又不敢发泄,只能强忍下来。于是这股怨气,就表现在了身体上,使得五官变形,呈现出丑陋之相。而且如果这股怨气长时间郁结在心中的话,还会损伤内脏,对健康造成巨大的危害。

  而对于力量比自己弱的人,如果去发泄怒气,恃强凌弱的话,则会被社会舆论谴责,说为是下等人的做法。而如果在欺凌他人中害死了他人的话,则更是会被谴责,说为是下等中的下等了。

  因此嗔恚,无论如何都会造成不良的后果。

  那么如何能让人息灭嗔恚呢?圣天菩萨通过接下来的教导,使人们自己明白嗔恚是毫无理由的,这样就能主动去息灭嗔恚。

  说不悦意声,能净昔作恶,

  愚蒙不善士,不乐自清净。

  颂文直解

  据说粗恶语等的不悦意声,能够清净自己往昔所作的罪业,而那些愚昧不善的人,却并不乐意以此来清净自己的罪业。

  释义

  佛法经论中说,听到不悦意的声音,是自己往昔所造的恶业成熟的结果,这是自作自受的事情,并没有可以生气的理由。而且,这些骂声,能够净除往昔的罪业。净除往昔的罪业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今后违缘减少,顺缘增加,这是对自己极为有利的事情,是送上门来的一个加持。但是不知道这个巨大利益的愚昧之人,还以为自己吃了眼前亏,一定要去反唇相讥,去报复,因此他们就把这么好的机会丢失了,把好事变成坏事了。月称菩萨举譬喻说,这就像一头牛年老生病了,放牛人喂药给它吃,牛却以为这是要毒死它,一怒之下反而把放牛人给踩死了。

  大家以前可能像这头牛一样,做过很多次愚笨的事,但是从现在开始,就应该变得有智慧。大家应该在心里掂量一下,如果你现在听到有人在说你的不是,你心里直接的反应是什么?如果是被伤害了,并且习惯性地生气、要找别人去算账,那说明你还没有信受这个法义。如果你的直接反应,是“太好了,谢谢你给我来净除业障”,这样才算得上是一个合格的三宝弟子。

  设问:虽然粗恶之语能净除自己的恶业,但是实在太难听了,因此心里还是难以完全接受。

  答:

  所闻不悦意,自住无损恼,

  故从分别生,妄执由他起。

  颂文直解

  这些粗恶语,尽管听起来不悦意,但是它们自身却住于无损恼的体性,因此粗恶语的损恼,仅是从自己的分别所生,凡夫却妄执为由他人而引起。

  释义

  语言是人们用来造口业的媒介,是表达人们思心所的工具。语言本身和它所表达的含义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只是人们依靠分别心,假立出了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比如“柱子”这个词,以及它的发音,本来与起支撑作用的建筑构件是没有关系的,因为人们假立了这两者的对应关系,所以只要一说“柱子”,就会在串习成熟的分别心前,显现出柱子的样子来。而对藏人来说,说“柱子”就听不懂,只有说“嘎瓦”,人们才会知道是这样的意思。

  那么骂人的话也一样,本身也是没有任何侮辱人的含义的。骂的人,无法直接表达他的嗔恚,于是希望借助于骂声,来达到目的。当这个骂声进入到你的耳根,呈现在你的耳识的时候,也只是一堆没有任何含义的声音。这个时候你的第六分别识起了作用,参照以往的记忆,把这个声音判断为是对方对自己的侮辱,于是产生了不悦意的感受。从这个过程来看,可以看出骂声其实没有不悦意的自性,只是听的人根据以往累积的经验,对骂声凭空增益出损恼的自性来,把它变成了不悦意。但是世间人不知道这个结果是自己的分别心搞的鬼,反而以为是他人造成的,从而在心里生起了嗔恚。

  比如一个汉族人,听不懂英语或藏语,旁边有很多人在用英语、藏语说他的过失,甚至在讨论要把他打死等等,这些声音他都听到了,但是他的第六意识不会生起分别、执著,他也就不会生起嗔恚的烦恼。所以声音在自性上并没有损恼性,如果有的话,那么骂的人自己的耳根也听得到,那也会被这些声音伤害,心里也会生起苦恼。但实际并非如此,这说明声音并没有损恼的自性,因为分别、执著才产生不悦意,继而产生嗔恚烦恼。

  所以,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当听到骂声的时候,应该要感激对方。如果心里还有被伤害的感受,那就还要提醒自己,自己已经歪曲了这毫无意义的声音,分别出了本来没有的损恼性质,并错误地将矛头指向了别人,因此应该去除自己的分别和执著。这样才会真正与所谓“骂声”的真相相应。

  设问:世间法规中有规定,对于骂人者,应该给予惩罚。这样看来,对骂人者生起嗔恚也是合理的。

  答:

  如对毁骂者,则说应治罚,

  如是对赞者,何不说供养。

  颂文直解

  如果按照世俗的法规的规定,应该惩罚毁骂者的话,那么,对于称赞者,为什么不规定应给予供养呢?

  释义

  有的人认为世间的法规、习俗等,是可以用作衡量的标准,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世间的法规、习俗,是根据世间人约定俗成的见解而形成的,世间人都不明白由骂声而产生的损恼,是自己的无明痴心分别出来的,却妄执是他人引起,所以就作了相应的规定。而且,如果骂人者应该受惩罚的话,那么赞扬者就应该受到供养,但是世间的法规或习俗中,却从没有这样的规定。这就说明这些规定,并不是合情合理的。

  如果让见到了缘起真相的智者来制定法规的话,智者就会去惩罚这个凭空生起分别和执著的心,责令它好好地去观察真相,改正错误。

  设问:别人的咒骂,把自己那些隐秘的过失都公开了,这还不应该去嗔恚吗?

  答:

  汝不说可呵,若余亦知者,

  不应嗔说者,况嗔不实说。

  颂文直解

  对于说了你种种过失的人,同样也是不应该嗔恚的。你那些可呵斥的过失,虽然自己不说,但如果其他人也都已经知道了的话,就不应该对谈论这些过失的人生起嗔恚了,那更何况是对那些非真实而说妄语的人呢!对他们就更加没有必要生起嗔恚了。

  释义

  有些人很怕别人说自己的过失,其实这也是不合理的。世间人害怕别人说了自己的过失,就会伤害到自己,而圣天菩萨这里教导的是,别人所说的话,无论是真是假,其实都没有损害的自性。

  为什么那些是是非非的话,其实并不能伤害呢?这是因为,如果自己确实有那些过失,比如目盲、耳聋等明显的生理缺陷,或者曾经做过的杀盗淫妄等的恶业,那别人说的是事实,这些事实,别人不说也存在,别人说了,就像前面说的,反而是在帮自己消除恶业,因此哪里有什么好生气的呢?于是有人问,但是有些人,就是喜欢歪曲事实,胡编乱造,这总是让人气愤的吧?圣天菩萨的回答恰好相反,即如果别人说的并不是你的过失,在因果上衡量,你根本不会因为别人说了什么而有所损失,相反地,那些无事生非的话,却为你消除了许多恶业,因此就更加不必要生气了。

  设问:恶言恶语本身确实是没有损恼的自性,但是说这些话的人,就是存心想用这些话来损恼人的,对于他们这种恶劣的发心,为何不能嗔恨呢?

  答:

  从诸恶劣人,非仅出恶语,

  恶人发恶语,实属于少分。

  颂文直解

  如果善加观察的话,恶劣之人,并不会仅仅只是说一些恶语而已。由此来看的话,这些恶人仅仅只是说了一些恶语,而没有对你拳打脚踢,实在已经属于他们可能造的恶业中的少分而已了,由此应该为此而欢喜接受才对。

  释义

  恶人是被粗重烦恼控制而不得自在的人,他们受烦恼习气驱使,喜欢寻衅挑事,行持恶业。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对他们来说是家常便饭,并且他们所做的恶事并不只有这么一点点而已,往往脾气上来的时候,会无法无天,做出打人、杀人等的恶事来。如果他们气势汹汹地来伤害自己,不也是得去坦然面对吗?所以目前只听到他们一些恶言恶语,就已经算是不错的情况了,因此不但不应该生气,反而还应该庆幸。

  不但是恶劣的人,就算那些平时温文尔雅的人,也有可能动手打人或杀人。在娑婆世界,众生有着很重的烦恼习气,每个人都有可能在某个时候爆发出嗔恨心。有些人平时看起来性格很好,但是只要遇到他们不能接受的一些特殊境况,嗔恨心就控制不住,会乱发脾气。监狱里那些杀人犯,并不都是穷凶极恶的人。有些人平时被看做是好人,只是一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便失手杀了人。这就是因为烦恼的六因(所依、所缘、亲近、邪教、数习、作意),现在都很增盛的缘故。具体来说,一是烦恼所依(也就是烦恼的随眠习气)深重;二是所缘(也就是现前的对境)让自己无法忍受;三是平时经常亲近烦恼炽盛的人;四是受到了不正确的教育,缺乏因果道理等正确的教育;五是对现行的烦恼不对治,而反复地串习;六是非理作意,即认为生起烦恼是正当合理的。

  所以,无论是在共修佛法的团体中,还是在工作单位、家庭里面,被人搬弄是非、讽刺、挖苦,甚至恶语相对的时候,应当认识到他们与自己一样,都没有解脱,他们完全可以做出更严重的恶业来,而现在只听到他们说这些不悦意的话,已经是很幸运的了。这样就能轻易地原谅对方。

  看到娑婆世界的这种真实情况,大家就更要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到那里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这样就不会遭遇恶人,更不可能听闻到恶语了。

  接下来圣天菩萨引导大家认识到,嗔恚对自身也没有丝毫的利益,因此应该彻底放弃。

  损害于他人,于自无少德,

  汝重无德嗔,唯属于妄执。

  颂文直解

  此外,为了报复,而去打骂、损害他人,这对自己没有丝毫的好处,因此你对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嗔恚的推崇,仅仅属于自己的妄执而已。所以应思维嗔恚的过患,并且遵守断除嗔恚的方便——四沙门法。

  释义

  人们生起了嗔恚,是为了保护自己。但是嗔恚根本保护不了自己,相反会摧毁自己千百劫中积累的上供下施等善根,使得福德耗尽,将来顺缘稀少,违缘重重。所以认为嗔恚有用的想法,完全是凡夫的颠倒妄执,是完全错误的。凡是珍惜自己的福德,希望减少违缘的人,都不应该求助于嗔恚,而应该将嗔恚认作是真正的怨敌,按照四沙门法的要求,坚决不让嗔恚滋生。

  四沙门法,即“他骂不应返骂、他瞋不应返瞋、他调不应返调(即他人说自己过失时,自己不去说他人过失)、他打不应返打”。这是保护暇满身,不造恶业,修安忍的四条法则。

  世间人经常会这样说,对方如何如何的不好,于是我一气之下,就和他发生冲突了。这些人说话的时候,振振有辞,把生起嗔恚、进行报复,看成是很有道理、很光荣的事。但从这一科里圣天菩萨对嗔恚过患的一一引导中,大家应该能够知道,这样的人,其实是不明因果道理的人,这样的事,是自害害他,是非常羞耻的事情。大家在学了这一科后,对于嗔恚、对于安忍,应该有个全新的认识。希望大家在很快的时间内,就能根据这些殊胜的引导,消除嗔恚,做一个慈悲、智慧、稳重的合格的三宝弟子。

返回目录

-----------------------------------------------------------------------------------------------------------------

更多益西彭措堪布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