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八)~R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08日
来源:   作者:界定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八)~R

 

  1080经:世尊有一天晨朝之时,著衣持钵入波波罗柰城乞食。而此时也有一位比丘在城中乞食,经中记载其“其心惑乱,不摄诸根”,大约就是不修边幅,很随便,不讲威仪。这位比丘也没想到在街头会遇见佛陀,他有些惊惶失措,赶紧“摄持诸根,端视而行”。

  看到这里,就想起我们读小学早读时的情形。现在的小学生是否需要早读已不太清楚,反正在我们小的时候,早读则是必修的一堂课。所谓“书声琅琅”,大约就是与小学生的早读时的读书声音大有关系。我们那时都很顽皮,当老师在教室看着我们的时候,倒显得规规矩矩;一旦老师前脚刚离开教室,读书声马上就会稀疏下来。老师大约发现不对头,又返回教室,此时读书声又会大幅上扬。一些喜欢调皮捣蛋的小孩子,有时会故意放开喉咙大声读书,装作认真十分;而当老师身影在视线中消失,便立马扔掉书本,与小伙伴们嘻皮笑脸、打打闹闹了。总之,当着老师的面,总是显得很听话,是个乖孩子;一旦老师不在,又很快变脸了。

  佛陀见这位比丘行为和心境皆十分散乱,当面倒也没有大声呵斥。当回到鹿野苑精舍时,世尊便将大众召集起来进行问话:“我今晨入城中乞食,见到一位比丘诸根放散。现在请这位比丘主动报上名来。”

  听到佛陀的问话,这位比丘倒也自觉,他从座而起,将衣服整理一下,走到佛前,合掌白佛:“世尊!我于晨朝入城乞食,其心惑乱,不摄诸根行,遥见世尊,即自敛心,摄持诸根。”

  佛陀看到该比丘能主动承认,不仅没有批评,相反却表示赞叹:“善哉!善哉!汝见我已,能自敛心,摄持诸根。比丘!是法应当如是。若见比丘,亦应自摄持。若复见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亦当如是摄持诸根,当得长夜以义饶益,安隐快乐。”

  佛陀为什么没有当着大家的面批评该比丘的“其心惑乱,不摄诸根”呢?因为人人都有犯过失的可能,也允许大家适当地犯点小过失。所以佛陀在制戒之时便充分考虑到“开遮”问题。比丘在乞食途中,尤其是在繁华闹区,思想意志是很容易被动摇的。修行是渐进的过程,有时甚至有反复情形出现。这位比丘的可贵之处在于他自远远地见到佛陀后,立即便“能自敛心”,威仪教相好了,心态也及时调整端正了,这就是应该给予充分肯定的,所以佛陀毫不吝惜“善哉”的赞叹之语。在赞叹之余,佛陀还勉励他,不仅在世尊面前,在比丘、比丘尼以及优婆塞、优婆夷跟前,都要时刻保持“摄持诸根”,使身心不要放逸。更进一步说,哪怕是在普通的老百姓甚至是乞丐孩童面前,对自己都要保持“高标准、严要求”。久而久之,在人前讲威仪,在人后依然是讲威仪,都能一以贯之地“摄持诸根”,这便是最好的了,便可以“长夜以义饶益”,最终是从内向外自然而然地透露出一种了不起的自我涵养。儒家讲“慎独”,一个人在独处之时,思想和行为就很容易开小差。比如说在大庭广众之下穿得整齐干净,然一回到私人空间时就完全呈现出另副模样;一些人很会做人,满口仁义道德点头哈腰,可心里面却满脑子坏水,如此等等,皆与“慎独”沟壑难越。所以孔子又说人到七十便可“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为什么人到晚年可以做到“从心所欲”呢?因为当我们到了古稀之年时,该经历的和不该经历的,都统统经历过了,所谓“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要多”,即是此理。当一个人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他就不会轻易犯错误。而从佛家观点来说,倘若我们自幼便养成“摄持诸根”的好习惯,心里面时刻揣藏着“慎独”的圣训,我们又怎么可能去违法犯纪的事情呢?因为我们早就可以做到“不逾矩”了。所以佛陀在制定戒律时很注重因缘。当一个人在道业上取得了全面的丰收,已经成就了阿罗汉的果位,那么戒律对他们来说,已经变得毫无意义了。若何?“不逾矩”也。(9.30.)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