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自觉觉他 以法供养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23日
来源:   作者:证严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自觉觉他 以法供养

 

  ⊙发大心为众生,求无上菩提道;乐说法如满慈,修多闻如阿难。  

  也就是要告诉大家,我们既然要修行,我们就要发大心。发大心,那就是要立大愿。了解了佛法,不只是求自觉,我们还要再觉他。自己了解了,也能让人人来了解。

  佛陀就是要让我们知道,所以他来人间一大事因缘,让大家了解,有的人根机差很多,有的人很利根,一闻佛法就能了解人生无常,人生是苦,追究到底一切皆空。佛所说的法,我知道,空,但是要如何找出妙有?若全都是空,还有什么好修呢?我们就是要回归本性。佛陀开头那一句话:[众生皆有如来智性。]众生皆有如来智性,我们还未找到,我们只知道空、无常、苦等等。我们知道了,我们也相信了,但是,我们还无法去找出那妙有真如,所以我们必定要发大心。  

  只要我们的方向正确,我们所接受到的法,我们自己有体会到的感觉,叫做[感觉],这叫做[体会],我们的感觉。别人过去都不知道,我们告诉他有佛法,是这样、这样,你听不懂,我与你分享我的感觉。这叫做发大心。

  不是人人都那么有福,能听得到法。法,必定要有人辗转相传,而要辗转相传的人必定要发大心。发大心,就是为众生,这就是要发心修菩萨道。所以,我们不只是要自觉、自了,我们应该要发心,自觉,还要觉他,让人人能够有机会接受佛法。为众生,所以求无上菩提。  

  人生无常,应该要把握时间。但是,有人修法却是为自己,很坚持就是为自己。我们应该时间要双用,常说,[八个脚步当成一个脚步走]。同样的道理,我们既然一辆车开出来了,骑一辆脚踏车能载一个人,骑一辆摩托车也是一样;开一辆轿车载四位,开一辆巴士载二十位、四十位,开一辆火车就可以载好几百人了。

  我们用十法、十波罗密,将它凝聚起来就是一艘大船,慈航,能载好几千人、上万人同在一艘船,从此岸到彼岸。这观念,距离同样能够达到,却是我们要看用什么样的工具?工具,载道器,用什么方法、用什么道法,来自度、度人。所以[求无上菩提道],这是我们大家应该要有共识,大家应该要共同发心。

  那要用什么样的人来比较呢?此处我就说,[乐说],我们要很欢喜,我听到法之后,我是怎么样的感受,我很欢喜与大家分享。分享[法]的内容——你听不懂,我说我的感觉给你听。就是用这样辗转来说法。  

  所以[乐说法如满慈]。满慈,就是[满慈子],也是叫做[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就是释迦佛的十大弟子中说法第一。他很欢喜说法,他了解之后再讲给别人听。

  他的根机很高,开始皈依佛后,他很快就体会到佛法对人间非常的重要。佛陀所说的法:苦、集、灭、道,或者是四谛、十二因缘等等,这他都了解了。人生如何来,如何去,他很清楚。这位弥陀罗尼子,就是满慈子,他初出家就证得阿罗汉果,后来他在法华会上听法之后,他也是很快[回小向大]。

  这[回小向大],除了舍利弗之外,再来就是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了解佛陀说的,过去让大家修行,让大家先清净你们的心。但是,一切了解,空,[真空]的道理,没有执着,没有挂碍,之后你们还有一项,[妙有]还没了解。  

  妙有的道法,那就是找回如来的本性。这一点,大家要认知佛的知见,也就要先用一乘,就是要从此岸到彼岸,那个一乘道法;就是要有这些道,这些法,构成了我们从此岸到彼岸去,从迷到觉。这就是在《法华经》中,了解到佛陀的本怀,所以他回小向大。这个小乘,他已经转过来,已经开始向大乘。

  这是在《五百弟子授记品》里,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也受到佛陀的授记,未来能成佛,号叫做法明如来。  

  ⊙满慈子: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是释迦十大弟子中说法第一之阿罗汉。初出家证阿罗汉果,后闻法华因缘,回小向大,于〈五百弟子授记品〉授记未来成佛,号法明如来。

  他乐说法,经典中有他这样的故事:他在游化,有一个地方,这小城里多数人都是性情很暴恶,都不肯讲道理,人与人之间时时都在斗争、相杀,就是不懂道理。

  这满慈子有一天来向佛请求,说:[佛啊,那个地方,那些人的暴恶,就是因为他没有受到佛的教法。我想要来去教化他。]佛陀听到,就告诉他:[你知道那个地方,人人都是非常凶恶,他怎能接受道理呢?]他说:[就是欠缺佛的教法,我要去。]佛陀说:[若你去,你说的法,他们若不听,骂你,你要怎么办?]他就说:[我要感恩,感恩他只是开口骂我而已。]

  佛陀又说:[假使他出手打你呢?]他就说:[我也还要感恩。他只用他的拳头打我而已,他没有用棍来打我,所以我要感恩他。]佛就说:[假使他用大棍打你呢?]他说:[我也要感恩,感恩他只是用棍打我,他没有用刀杀我。]佛陀就说:[假使他用刀杀你呢?]他就说:[若是如此,我也要感恩。这是我与他有过这样的因缘果报,有与他结了这么不好的缘,过去生中我有伤害他,这生中我能还他,所以一笔勾销。因缘,恶因、不好的缘,都一笔勾销了,所以我也要感恩。]

  佛陀听了之后,对富楼那弥多罗尼子这种的大愿,非常地赞叹。但是,佛陀内心相信,那些人就是与弥多罗尼子有缘,他去教化,绝对是没有担忧之处,所以佛陀允许他去。安全去度化那群凶恶、不讲道理的人,总是在那里真正也是度了很多人。这位就是叫做[满慈子],具足的名词叫做[富楼那弥多罗尼子]。这是满慈子的一段故事。

  所以,他就是在法华会上已经回小向大,他能懂得如何去度众生,来人间修行就是要去度众生,与大家分享,所以这是满慈子他的故事。

  那么[新发意菩萨,供养无数佛,了达诸义趣。]  

  ⊙[新发意菩萨,供养无数佛,了达诸义趣。]《法华经方便品第二》  

  [新发意],就已经开始发心,但是才初发意而已,道心是否很稳固?还不确定。但是,他已经发大心了,不是守在独善其身。他了解佛法之后,要回小向大。了解佛法,但是他开始要向大乘的教法走,所以他要发菩萨心。

  但是,他们过去就一直有在供养,就是奉事诸佛,同样有在修行。只是过去都是修小乘行,独善其身,现在回小向大,开始要发菩萨心。所以这些人[供养无数佛,了达诸义趣],这些人已经过去有修行,有供养。

  ⊙供养无数佛:菩萨立愿,常恭敬供养一切诸佛,深信爱乐道法,修诸施舍功德,善解知见无有厌足。

  [供养],何谓真供养?供养就是说,[菩萨立愿,常恭敬供养一切诸佛]。这就是表示,他修行的时间很长,在无央数劫,累生累世,他就是同样这样恭敬,这样供养一切诸佛。

  在信佛之后,受佛教化,全都沐浴在法流之中。那种修行有佛法在内心,常常都会很快乐,轻安自在,所以[深信受乐道法],就是这样欢喜在道与法之中。  

  所以,[修诸施舍功德]。一直地,一方面开始相信佛陀所说的法,开始很欢喜在这道法中修行。修行,就是布施、喜舍,这些功德他都开始在付出。所以发大心为众生,就是要修这个诸喜舍,就是欢喜去舍的这个功德。

  这个善解,[善解知见无厌足],所以在听法,很用心去了解,听法不会疲劳,每天都会很欢喜听,所以没有厌足。听的法,要集中我们的心思,法入心之后好好要再去思考、去了解,这叫做善解。

  所以,福要做在前面。过去只想要修慧,现在转小为大,那就是福在前面。[修诸施舍功德],那就是造福,所以[福从做中得欢喜],要很欢喜。所以[善解知见无厌足],就是[慧从善解得自在],记得这句静思语吗?所以,这是福慧平行,用这受法、布施,布施、解法。物质的,我们供应;精神、理念,我们分享。像这样,每天都很欢喜,还能善解佛法,不断吸收法乳来滋养我们的慧命,所以这叫做真供养。

  佛陀只是一项,希望付出,众生的回报就是众生人人觉悟。这就是让佛最大的供养,这叫做法的供养。就是受法之后,对佛是最大最大的回报,这叫做供养。

  各位菩萨,我们学佛,真的要发大心为众生,不要想当一个自了汉,独善其身。若是如此,自己一人自了,周围的人都在苦,你自己在快乐,也感觉很矛盾!所以我们要人人快乐,我们才会大快乐。所以,自觉,还要人人都能觉悟,这才是真正我们修行的目的,也是佛陀来人间的一大事因缘。所以要请大家时时多用心。

返回目录

-----------------------------------------------------------------------------------------------------------------

更多证严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