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大寂定心真如境界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23日
来源:   作者:证严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大寂定心真如境界

 

  『佛智慧广大甚深远,成就希有一乘之法,凡夫难解三乘未及,从昔至今权实随机。』

  大家应该要了解,佛陀的智慧是广大深远,成就希有一乘妙法。这么多天以来,我们一直就是听,三乘:声闻、辟支佛、初发心菩萨,都还无法体会到佛陀甚深微妙的本怀。

  佛陀的时代,那么接近佛的身边都还无法了解,何况我们离佛二千多年后的现在,要能够体会佛心,实在是距离还很长。但是,我一再提醒大家,佛陀就是决定这样告诉我们:『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认真说来,无论时间离多久,距离离多远,其实我们的心与佛的心还是贴在一起,因为人人本具佛性。

  只是,受到后天的社会、人群不断将欲念打开,各人的欲念愈来奔驰愈远,所以一念偏差,千里的距离,那么遥远。这也就是要我们能赶紧及时回归自性。人人若回归本性,就是一片虚空透彻。如果人人还是那一念无明,各各随着业力去奔驰,那就是自己的心远离了,这种远离本性的凡夫心就离佛很远了。

  所以,佛陀成就希有一乘之法,只有一项,要让大家知道、了解,让大家能够尊重自己,了解我们的本性,本来就是那么透彻、明朗。佛陀就只是这个目的,要让我们人人知道。『知道了吗?』『知道了。』『知道的境界是如何?』『我现在才开始在学。』『要学到什么时候?』『不知道。』要达到什么样的境界才真正与佛同等呢?还是迷茫、不知道。所以佛陀就不得不将过去大家在迷茫中,现在开启一乘之法。

  过去,一条一条的小路,是佛陀适应各人的根机所开的路。现在开一条很大的道路,既然人人知道本具佛性,我们就要身体力行,走入这条一乘之法、康庄的大路。这是佛陀他所成就的智慧,适应众生根机。

  『凡夫难解,三乘未及』。凡夫当然是还无法了解,因为三乘都还不及。这条康庄的大路,是佛陀在这个时候,他尽本怀、畅演本怀,要将他内心真实想说的话,让大家能真正贴近佛心,同样能开启宇宙万法的真理。这一条道路,佛陀已经从内心开始完全铺出来了。铺出这条大路,希望让人人按照佛陀内心这条通彻的道路,让凡夫通彻到佛的道路,这个一乘的大乘,所以弃三归一。

  虽然修行,声闻、缘觉、发菩萨心的人,各各有所执着,各各有所怀疑。在这个时候,赶快放弃你的执着,打开了怀疑的心门,要相信,所以人人就要『深生大信力』。这是佛陀开始要讲经就跟大家说,就是要拨除人人这种疑虑,有怀疑的心。

  这是佛陀从昔至今,从过去四十多年前一直一直到现在,是『权实随机』。随着根机,小根、小机、小智的人,他就用小法、方便的道理教育他;根机高的人,他就可以用深而实的法来教育他。

  佛陀都会随根机而说法,却是现在忽然间转变一个方法,从那个小道,不断牵引到现在的康庄大路,这时候要说一乘实法。所以下面这段(经)文再说:『佛说一解脱义,我等亦得此法,到于涅槃,而今不知是义所趣?』

  ⊙『佛说一解脱义,我等亦得此法,到于涅槃,而今不知是义所趣?』《法华经方便品第二》

  过去佛陀说四圣谛,我们都听过了,十二缘法我们也了解。我们都以为所说的这些话,我们都了解,体会到了。我们都以为这个法能降伏我们的心,我们的心应该已经到达了不生灭、寂静的境界了,我们大家都以为是这样。所以,什么叫做解脱义?

  ⊙谓佛于一切解脱中知见明了,分别无碍,是名解脱义。脱离束缚而得自在,亦即涅槃的别名。

  解脱义,就是『佛于一切解脱中知见明了』,佛所说的法,大家以为:『知道了,我也已经见法了,这个法我有体会到。』叫做见。『知见明了』就是知,体会到了,全都了解了。

  『分别无碍』,这些道理我也会说。因为,佛陀还是鼓励人人,听了之后应该要和大家分享,所以有很多人同样会出去外面,和一切信徒去分享,所以能『分别无碍』,了解这些法之后,还能再说给别人听。我们以为这样我们就已经解脱了。这是大家以为自己解脱,所以是执小。

  明明自己所了解、解脱的,只是在四谛、十二缘这些道理的了解。大家已经看得开了,知道人生的因缘果报可怕,所以人人懂得修行,这念心很坚定,这样就以为叫做(究竟)解脱了,其实还没有。能够了解因缘果报,现在的心能够清净、坚定,还必须方向要朝对的这条大路,就是要开始到佛境界的地方。由于还没有真正透彻了解,所以佛陀现在开始要再说一乘法。

  所以说,『我等亦得此法,到于涅槃,而今不知是义所趣?』以为自己全都解脱了。涅槃就是寂灭、圆寂、大寂定,这都是称为涅槃的名词。

  ⊙涅槃:寂灭、圆寂、大寂定等,超越时空,真如境界,不生不灭之意。

  涅槃,不是代表人死了叫做涅槃。我们死了,凡夫由不得自己,虽然舍弃这辈子,还是『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业还是牵引着我们到未来的环境去。这是我们凡夫,还未到达圆寂,还未到达大寂定。我们若圆寂了,或是寂灭,寂就是心已经没有变易生死。跟大家分析过了,凡夫在分段生死中,修行者、三乘圣人,他才到已断分段生死,在变易生死中还有少分的无明尚未完全断除。

  什么叫做变易呢?我们都知道,心有四相:生、住、异、灭。这是我们的心,我们的心会变异。生起了一念好念,这念好念他就去行好事,住在行好事、好念之中;境界一来,一转变,说不定我们这个好事就灭掉了,就产生出恶念。常常跟大家说,人生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很快就模糊掉,这全都是由不得自己的凡夫心。

  凡夫心还未灭掉,所以还未灭掉的凡夫心,还是随业轮转,茫茫渺渺,随着我们所造的因、缘,去接受未来的苦报,这叫做凡夫的生死。凡夫的『分段生死』,由不得自己。这辈子这一段已经尽了、完了,就又再到来生的一段开始生,这一段的生,说不定惹来很多的苦果也说不定,到头来还是死。所以叫做『分段』,一段一段的生死。这是凡夫都由不得自己,这就是还不得寂灭、不得圆寂。

  『圆』,就是圆满的意思。常常说,我们要学会做人,人圆、事圆,我们若做人能够做得很圆满,你做事情就能圆满,人若圆满、做事圆满,道理就圆满了。偏偏我们就是不会做人,做人做得很不圆满,所以就会有很多的烦恼。

  修行,就是要修得能够心很平静,这叫做『寂』。常常说『静寂清澄』,我们的心的境界要常常保持在『静寂清澄』,我们才能『志玄虚漠』。我们所修的法,坚定我们的心志,不受社会的利欲诱引,不会跟着社会风尘扰扰,在那里起烦恼。所以我们要『寂』,心要『寂』,灭掉了这些牵引,外面所诱惑的事情,我们就都能够蠲除、灭掉烦恼,这样才叫做『寂灭』。

  这样人才会圆融,我们做事才能随我们的立志。我们既然立志了,志就要坚定,才会圆满。所以人圆、事圆、理就圆,这样叫做『圆』,能够很平静,叫做『圆寂』。

  我们要怎么来,我们还要怎么去,去了之后还要如何来?诸佛菩萨叫做倒驾慈航来人间,他知道什么时候要圆满,离开又再来。佛陀就是在准备了,现在跟大家显示这一乘道,就是准备将入涅槃,这辈子要结束的时候了。我们现在娑婆世界的教主还是释迦牟尼佛,因为释迦牟尼佛要不断倒驾慈航。

  前面我们一段时间一直在分析,弥勒菩萨与文殊菩萨,为了佛陀要讲这部经,他们两位菩萨来开始解释。将来要成佛的弥勒,来请教曾经成佛、而且是诸佛的导师——文殊菩萨,来解释过去。

  所以有未来的佛,有过去的佛,已经在这个道场上要先来铺路,等于是一个序幕,开始佛陀要讲经了,这个道场的开头。看,这就是倒驾慈航来帮助释迦佛,助释迦佛的道场的菩萨。那就是倒驾慈航来的,不是因缘果报牵来的,不是。

  所以,释迦佛还是不断倒驾在人间,所以我们才常常说:『佛心看人,人人是佛』。佛陀说不定在我们人人的群众中,这就是倒驾慈航的佛,所以我们要时时用尊重的心。

  『大寂定』,能够超越时空真如的境界。其实,大寂定的心很开阔,这是一个大觉悟的境界。所以我会常常说,佛陀是宇宙的大觉者,他是超越时空;如来心灵的境界,是超越时空的境界,这就是我们要追求的。

  各位,真正要追求的法,我们应该要将我们的心,常常就是要用很清净、很虔诚,这分大寂定的心情,来接纳佛陀所说的法,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超越时空真如的境界,这才是真正真如本性清净。所以人人时时要多用心。

返回目录

-----------------------------------------------------------------------------------------------------------------

更多证严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