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二)~H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08日
来源:   作者:界定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二)~H

 

  913经叙述苦之因与苦之灭。有一位揭昙聚落主请教于佛:“世尊!我闻世尊常为人说现法苦集、苦没。善哉!为我说现法苦集、苦没。”佛陀回答说:

  “我若说过去法苦集、苦没者,知汝于彼为信、为不信,为欲、不欲,为念、不念,为乐、不乐,汝今苦不?我若说未来苦集、苦没者,知汝于彼为信、不信,为欲、不欲,为念、不念,为乐、不乐,汝今苦不?我今于此说现法苦集、苦没。聚落主!若众生所有苦生,彼一切皆以欲为本,欲生、欲集、欲起、欲因、欲缘而苦生。”

  佛陀所说的这段经文,实际上有一个基本的立足点,那就是他可以告诉聚落主什么叫苦集什么叫苦没——单单知道名相大意,并没有任何难题。问题是闻法者本身有没有切实地感受到什么叫“苦”,有没有被“苦”所逼迫?如果本身并没有感受到苦,相反却觉得自己活得很自在,那么纵然知道了苦集、苦灭的道理,又有何用场?我们常讲“信、解、行、证”,信乃为第一步,五根五力皆为信根信力为首位。只有亲身经历过痛苦(比如说疾病的折磨)的人,才会切实地感受到健康是多么的幸福。在佛陀看来,造成痛苦的根源无外乎是以“欲”为主导。这个欲,便是一种希求和欲望,它有善欲与恶欲之分。但是无论是善是恶,都需要通过“求”的方式去希望达到,因此,有“求”同样也是造成苦的源泉之一。我们常说“无欲则刚”,或者说“人到无求品自高”,都是主张人应该尽量无所求无所欲。

  佛陀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欲集的道理,作了一个譬喻:“若众生于此郁鞞罗聚落住者,是若缚、若打、若责、若杀,汝心当起忧、悲、恼苦不?”聚落主对此的回答是:这个问题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这些人与我关系密切,当他们受到痛苦时,他肯定会感到难过;相反,如果这些人与自己关系很一般,甚至素不相识,他为什么要为此而难过呢?

  佛陀又问:如果自己的孩子送给人家抚养,后来彼此许多年都没有见面,聚落主会不会时刻想念那个孩子呢?聚落主回答说不怎么会想,因为孩子生下后送人,与孩子感情就会淡薄一点,更何况多年都没见面了呢?当然,如果有一天无意之中见到被自己送走的孩子,又会产生怜爱之心。此后,当孩子生病了,或者因病英年早逝,即使是自己送出去的孩子,也会十分伤心难过。作为父母来说,他们对于子女的感情可以说是世间最为真挚无私的,无论是在自己身边长大的孩子,还是被自己不得已被他人养育的孩子,都是一样的怜爱,并无太大的差别。佛陀通过父母对于子女的那份感情,从而说明“欲”才是产生痛苦的根源。而此处的“欲”,则重点着眼于“爱欲”,即有着血缘关系的那种关爱。当然,从世俗角度着眼,若让世人抛弃这种人间爱欲,可能有些残酷或者不太现实。然而佛陀的本意绝不是让我们不讲世间人伦感情,而是需要有一个淡定的心境,不要太在意、执着于世俗浓情,把生与死、合与离视为一种不随人意改变的自然规律,而坦然面对它们——这也是佛陀积极向上人生态度的重要体现。

  914经重点是佛陀在游行期间说服并度化外道的记载。但经中记载了一件很重要的历史事件,即在佛陀住世期间,古印度发生了几次比较严重的饥荒;而在佛陀入度之后的那次大饥荒则更为严重,很多出家比丘几乎就乞不到任何食物。据杂阿含经记载,由于当时“乞食难得”,到南天竺时,竟有三十个年少弟子舍戒还俗——阿难还因为此事,受到摩诃迦叶尊者的指责(杂阿含1144经)。而本经并没有重点谈世之饥馑,而是谈到了耆那教的信徒怂恿其弟子刀师氏聚落主与佛陀辩论:

  “汝往诣沙门瞿昙所,作是问:瞿昙!常愿欲令诸家福利具足增长,作如是愿、如是说不?若答汝言不者,汝当问言:沙门瞿昙,与凡愚夫有何等异?若言有愿有说者,当复问言:沙门瞿昙,若有如是愿、如是说者,今云何于饥馑世,游行人间,将诸大众千二百五十比丘、千优婆塞、五百乞残食人,从城至城,从村至村,损费世间,如大雨雹,雨已,乃是减损,非增益也。瞿昙所说,殊不相应,不类不似,前后相违。”

  这位尼揵子实际上也是在给他的弟子出了个馊主意,大意是指佛陀不应该在饥馑之年带这么多人在人间行乞,原因很简单,现在正在闹饥荒,在大家都填不饱肚子的情况下,佛陀还带着一大帮子人出来要吃要喝,这到底是在给民众创造种福田的机会呢,还是在增加民众的负担呢?其言下之意就是佛陀给大家增加了负担,所谓“损费世间”,就好像天降大冰雹将好端端的庄稼都砸坏了。尼揵子以为,只要是刀师氏按照他的这番议说,就一定会使佛陀“不得语、不得不语”,也就是进退维谷,陷入二难境地。

  事实上这位刀师氏也是按着老师的意图向佛陀发难的:“瞿昙!常欲愿令诸家福利增长不?”佛陀回答:“如来长夜欲令诸家福利增长,亦常作是说。”刀师子见得到肯定的回答,便问:“若如是者,云何,瞿昙!于饥馑世人间乞食,将诸大众乃至不似不类,前后相违?”

  佛陀对此回答:“我忆九十一劫以来,不见一人施一比丘,有尽有减。聚落主!汝观今日有人家大富,多钱财、多眷属、多仆从,当知其家长夜好施,真实寂止,故至斯福利。”佛陀的观点是,他从来没有听说过哪一家因为布施而致使自己一贫如洗,布施只会使自己财富增长,多子多福。现如今大富大贵人家,都是缘于他们今世或累世之前的乐善好施。佛陀说:“有八因缘,令人损减福利不增。何等为八?王所逼、贼所劫、火所焚、水所漂、藏自消减、抵债不还、怨憎残破、恶子费用。有是八种为钱财难聚。”而此便是八种破财之法,其中涉及到破财的方方面面,例如火烧水漂,被人打劫,遭到官府勒索,或者因为吃喝嫖赌而将家产用于抵债,都是招致破财的重要因素——最后一个是“恶子”,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败家子”,所谓“富不过三代”,纵有万贯家资也扛不住一个败家子的折腾。此八种破财法若加上“无常”,则计为破财的“九因九缘”。但是无论哪一因缘,都从来没听说过因为广行布施而招致破财之说。(5.4.)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