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六)~C 二、转轮圣王修行经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09日
来源:   作者:界定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六)~C 二、转轮圣王修行经

 

  二、转轮圣王修行经

  讲法地点:佛陀带领弟子在行至摩楼国的途中。

  参加人员:千二百五十比丘

  内容提要:此经叙述如《游行经》里所说的“自炽燃,炽燃于法,切勿炽燃于他。自皈依,皈依于法,不皈依于他”,教人须修四念处观。为说明其义,佛陀举出过去世中有位名叫坚固念之王(是一位转轮圣王)的相关因缘故事。

  “转轮圣王”是佛经中经常提到的一个名词,而且关于这种提法,在当时印度很是流行,不独佛教讲,其他教派也讲。在佛经中,我们不止一次地见到佛陀提及轮轮圣王。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它实际上是我们的释迦佛对现实世界政治制度理想化的一种曲折表达。佛陀为什么要出家修道,主张离开这个“五浊恶世”?从世俗的角度上讲,因为他对这个现实世界的不满意嘛!他认为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是不合理的,他认为人类有各种各样的战乱和灾难是不应该的,他认为人民远离苦难获得安乐是可以做到的,他认为人类通过自我修证从而获得长寿和各种神通是完全可能的。于是,他们设计出诸如极乐世界、三十三天、转轮圣王等种种社会蓝图,在这样的社会里,政治清明,人们无忧无虑,无拘无束,我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会受到任何干涉,还可以经常听闻一些高深的佛法和真理,对于诸位吃饭穿衣疾病灾害等人间难题,在那样的世界里人们根本不用考虑,因为那儿“无有众苦”,“但受极乐”。在这样的一个理想世界里,人们的思想觉悟相当高,他们只会做好事善事,不会做坏事恶事。

  但是转轮圣王也有优劣之分。根据佛经记载,转轮圣王共有四种:金、银、铜、铁。从这部经典来看,这位应该属于金轮圣王。据说金轮圣王具有七宝,修持正法,以治邦国。但他拥有的七宝及正法,日久会生变。终于在有一天,“其金轮宝忽然不现”。这时候这位转轮圣王便舍弃王位而去出家修行,把王位传给下一位圣王。当传到了第七转轮圣王之时,他没有把国家治理好,“不承旧法,其政不平”导致“天下怨诉,国土损减,人民凋落”。这时候,“国人民转至贫困,遂相侵夺,盗贼滋甚”,国家出现了内乱。这位转轮王倒也慈悲,一开始采取仁治的办法,但是行不通;后来采取法治,对于盗贼,“载之出城,刑于旷野”,结果国家进一步陷入动荡之中。

  我们若透过这些现象去看本质,便会看出,国家的内乱,其根子最早出在最上层。第七位转轮圣王没有把国家管好,导致民沸,核心症结是“其政不平”,其次是他对这些民怨所采取的对治措施不当,但是当他醒悟过来的时候,局势已是一发不可收拾,难以挽回。所以为政者不要把责任者推给百姓,动不动就说百姓是“刁民”,是“土匪”,而主要把精力放在自我反省上,看看自己的执政理念有没有发生毛病。

  人民贫穷了,政局动荡了,会带来哪些直接的后果?根据经中记载,便是寿命的锐减。从四万岁降到二万岁,至一万岁……最后降至十岁。到人寿平均十岁的时候,世间很是糟糕,“金、银、琉璃、珠玑、名宝,尽没于地,唯有瓦石砂砾出于地上”。那时候,“众生之类永不复闻十善之名,但有十恶充满世间”,此时,众生几乎达到穷凶极恶的地步,“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不忠不义,反逆无道者便得尊敬”,大家一见面第一个念头就是想干一仗,“手执草木,皆成戈鉾”,如此世道,不是就等于说是世界末日到了吗?

  后来人类开始变好了,觉得老是打下去没有什么意思,就“尽怀慈心,不相残害”,于是寿命也就增加了——看来行恶行善,与人类寿命的长短存在着对应关系。后来人的寿命从二十岁,增加到了最高时的八万岁。寿命增加的前提是什么呢?就是要奉行十善,远离十恶。当人类可以活到八万岁的时候,女人到五百岁的时候才出嫁。但是,人还是有九种病,这九种病就是寒、热、饥、渴、大便、小便、欲、饕餮、老。

  值得注意的是,当人寿达到八万岁的时候,世间便会示现两位圣人,一是弥勒佛应世,二是转轮圣王亦降生人间。这两位圣人是同时示现于世,机缘相当殊胜。看来,在我们的有生之年,是绝对碰不着这样的好事了。但我们所处的时代总算不坏,我们还可以听闻到佛法,我还可以有机会读诵到佛教的原始经典《阿含经》——这样的机缘,也是很殊胜的啊!

  最后,佛陀教导我们——

  如何使我们的寿命延长?答案:修习欲定、修精进定、意定、思惟定(四神足)。

  如何使我们颜色增益?答案:戒律具足,成就威仪,见有小罪,生大怖畏。

  如何使我们安隐快乐?答案:勤修并成就四禅。

  如何使我们财宝丰饶?修慈、悲、喜、捨等四无量心。

  如何使我们威力具足?如实知苦、集、灭、道四圣谛。

  另外,该经中在谈到如何使比丘“安隐快乐”时,谈到了修习四禅的次第,我们将原经文加以引用,这或许对我们进一步了解佛教中的“四禅”有一定的帮助。

  第一禅:断除淫欲,去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

  第二禅:除灭觉、观,内信欢悦,敛心专一,无觉、无观,定生喜、乐。

  第三禅:舍喜守护,专念不乱,自知身乐,贤圣所求,护念、乐。

  第四禅:舍灭苦乐,先除忧喜,不苦不乐,护念清净。

  2008年9月11日草就于普陀山佛教协会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