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南怀瑾:楞严经讲座 第三集

       

发布时间:2014年03月06日
来源:   作者:南怀瑾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南怀瑾:楞严经讲座 第三集

 

  今天我们《楞严经》还在开始的时候。上一次有错误的笔记已经改正了。现在我们还是重复一道原文,尤其希望青年同学们更留意一下文字。我们生为中国人,应该知道中国的文字;中国人不认识中国文字、还不会写作中国文字,那是很可耻的事,不大好!现在正好借此练习。这个原文是: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假设照现在写作的方法,这应该是一小节。现在我们在经文里头第二节介绍佛学的常识与佛教的关系。上次解释了比丘——出家人,那么有错误,这一次作了更正。现在继续这个观念,比丘是指佛教的出家人,男性的出家就是比丘;女性的,根据印度梵文的习惯,加一个尾音“尼”,尼字的音声代表是女性的,所以女性称为比丘尼。到中国来以后,我们这个习惯就尊称男性的出家人为“和尚”,和尚真正的意义就是大师、法师,也就是活佛这个意思。普通我们叫女性出家人“尼姑”,也是尊称,“尼”就是由比丘尼来,“姑”就是由尊称我们自己的长辈“姑妈”,所以尼、姑合起来。原始的“和尚”、“尼姑”是尊称,文化流传久了,变成一个普遍的(称呼)。

  所以我们像中国文化秦汉以前三教、三家,总归起来,儒、墨(墨家)、道家,儒墨道三家。唐宋以后变成儒家、释家(就是佛家)、道家,儒释道三家,中国文化三大的主流。文化流传久了,有时候把很珍贵的话、重要的话变成普通、甚至有时候变成幽默话。譬如“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是梵文的音,意思是皈依。“南”用闽南语、用广东话来念就是“那(na )”,这个“无”字就是闽南语、广东话的“摩”,这是用广东话、唐代的发音。所以“南无”两个字就是“那摩”,就是梵音、当时梵文的音。“那摩”的意思就是“皈依”,有些年轻人读成“板依”了,不对的。“皈”字就是归家的归字相同,“南无(那摩)”就是“皈依”的意思。

  所谓“皈依”就是归命、依止,就是安身立命、专心一致;依止、从学,从佛的教理去修行、去学习。那么中文、旧的古文就四个字把它包括了,就是“归命、依止”。这就是“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佛号,那我们将来下面会有,再讲。可是流传了几千年,有时候我们骂人也用“阿弥陀佛”,看到人家倒霉、跌了跤了:“阿弥陀佛!”那就变成坏意了。本来是一句好话,变成坏意了。等于和尚、尼姑一样,本来是最尊称的话,一个文化流传久了、古老了,有时候变成幽默话了。可是我们不能够错误太久,自己现在应该知道,所以把比丘的(意思)加以说明。

  因此一个出家人、比丘,严格地说起来,不能单用一个“僧”字来代表。这个僧字不念“增”,念“僧(生)”。有时候我的读音也不准,我们中国人认识字啊,往往都是变成有边的念边,没有边的念中间,呵!看看差不多,自己也不查字典就念下去了。这不要念“增”,——“僧(生)”。这个“僧”不是念“增”。“僧”也是由梵文的佛教文化里头来,“僧”这个字全称是“僧伽(qi é)”,这个“伽”不念“加”。假设这个“加”字有个走之,应该念“迦(g ā)”。譬如释迦牟尼佛我们念惯了,规规矩矩是念“释迦(g ā)”。那么,这个“僧伽”这个是“伽(qi é)”字,“僧伽”是梵文的翻音,后来把下面就节省了,一个“僧”字代表了。僧伽的意思就是僧团,所以我们常常说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法所教育出来的真正有修持的这个僧团,就是说团体,女的出家的、男的出家的这个僧团。那么这个僧团就是“僧伽”。

  有些经典念咒子、念佛教的咒子常常会念到“僧伽呀(耶)”,就是这个僧团。有修行的、有道的一个僧团。那么僧伽的意思我们特别要注意,僧伽为什么叫“僧伽”呢?一个真正佛教的出家的弟子在一起,这是一个僧团。拿我们现在观念用“僧团”,就是僧伽。不过古人不用这个“团”字,不能随便用的。这个僧伽呢,在形式上是一个团体,但是它这个名称的内义,所谓僧伽——出家、有修行的一群人,这一群、这一团、这一班都很有修行的人——僧伽。

  普通佛学讲,一个僧团在一起,有六和敬。六种和平相处、彼此尊重,所以真正的佛教徒就要了解这个精神。我觉得六和敬的精神不但是一个佛教出家人应该了解、应该知道,我们学佛的弟子、在家人也应该知道。而这个是释迦牟尼佛真正的教化精神之所系。所谓“六和敬”懂了以后,这才真正算是学佛的,不管你出家在家,家庭也用得上、社会也用得上,一个团体也用得上、一个国家民族也用得上。这六种精神——六和敬,比什么责任、荣誉还要高明得多了!

  所以一个僧团人与人之间,修行人相处在一起,六个条件: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这六点特别特别注意!我们真正学佛,这个地方特别注意了。这不能够说只要求一个出家人哦,我们每一个人要求自己,尤其是家庭、社会、团体、国家、天下都一样,这是佛的文化。所以佛的教化一到中国,跟中国文化结合在一起,能够普遍地变成中国文化一个重要的主流,是有它的原因的。

  所以一个修道的人,尤其是出家,一个团体聚在一起,第一是“戒和同修”,戒律是什么?我昨天跟出家同学正有事讲到,所谓一切的戒律就是明辨是非;明辨什么是非?明辨道德行为的是非,这是戒律的精神。明辨——明白、辨别道德行为的真正的是非;是就应该做,非就不能做。那么这就是戒的精神,所以戒很多了,有小乘戒、大乘戒,这个《楞严经》里会讨论到,我们姑且简单地说。所以人与人之间、团体之间相处,道德行为,注意哦!道德行为明辨是非,一个人是非的观念太清楚了,不会和平相处的。尤其我们学宗教、学佛的人,学了三天佛,看看天下人都不是圣人,都是混帐!忘记了自己也是“帐混”之一。都拿一个圣贤的尺码要求人家,他也不合规矩,那个也不合修行,搞了半天自己忘记了自己。所以是非利害分别得太清楚,犯了基本一个观念:贪嗔痴;自然要求别人严格,对自己多原谅。——错误了!“戒和同修”是要求自己,彼此都以道德的行为相处。“和”,和平、和爱相处。所以住在一起,共同为一个道德的行为来修持,这是一个僧团。就是我们普通做人也一样,一个家庭也一样。

  “见和同解”,就更难了。见,就是思想观念、见解。人与人之间相处,见解不相同,很痛苦的。见解相同,就是说大家文化观点、修持的观点要彼此研究、沟通了、相同,和平、和爱地相处在一起,见解相同。见解不相同,譬如说我们看社会上人与人之间为什么处得不好?所以宋代、宋朝一个名儒陆象山讲过两句名言,因为宋朝、唐朝都有在皇帝前面、中央政治有党派的斗争、派系的斗争,所以陆象山很感慨,讲了两句名言,他说:“小人之争在利害”。小人并不是说哪个个子小一点就是小人,或者地位低一点叫小人,就是普通人,所谓“升斗小民”;就是为了生活,利害关系才要争。“君子(士大夫)之争在意见”。所谓君子也并不是什么了不起,就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意见反是多,君子之争在于意见。思想不同,见解不同。所以意见彼此不同所发生的争论,比那个普通人利害之争是一模一样的可怕!所以人类的悲哀,不是利害之争、就是意见的相诤。

  所以修行人在一起,能够做到见解相同,那么就达到后面意识就沟通了,彼此都是高兴的第六条,嘴里没有反感的言论,所以“口和无诤”了。学佛修到无诤的境界,“口和无诤”,那么意识和平、合作,能够互相相处,所以“身和(就)同住”。身体很和,第一无病痛,大家都是免除了病痛修行,情绪很稳定,那么才是身和了。都很健康,很健康一个人,没有神经病,也没有宗教心理病。这个身和才能同住。

  “利和同均”,出家大家在一起利益均等,那就是普通所谓讲,现在标榜的美国的政治思想:民有、民治、民享了。真正出家人,过去丛林大庙子几千人,起码三五百人在一起,来自于四面八方。而且在过去我们看到的出家人,也不晓得他是哪里人,他什么出身也不知道,反正出家了,都在一起。都很有礼貌,吃饭哪、出来都是一点声音都没有,平常看不到。过去我们所谓喜欢到大陆上看庙子,大的庙子进去了逛了半天,看不到一个影子,一个和尚也没有看见。才晓得等到吃饭的时候吧,吃饭的时候云板一响,就看到一个一个人排队自然就出来了。我们那个年轻的时候就说:这些和尚哪里钻出来的啊?平时都看不到人。那么几百人出来,一点声音都没有。进了饭堂坐在那里,规规矩矩坐着,不会像我们这样站起来呀,或者把筷子拿到手上,调羹、碗敲敲啊,都没有。吃完了饭,也没有声音,然后就进去了,看不见了。——利益均等,无争的境界。

  所以这六条叫“六和敬”。彼此和平相处,和爱、互相尊重地在一起。所以我经常发现佛教的伟大的精神、佛的教化,就懂了僧伽的六和敬。这个精神扩而充之,在家庭也一样。我们几个家庭能够做到夫妇之间和敬?实际上我们中国文化的礼貌,所以家庭夫妇之间相敬如宾就不容易做到哦!相敬如宾,讲恋爱的时候、追的时候啊,那大家都把自己那个坏毛病都盖起来了,等于彼此对客人一样,宾就是客人嘛!再生气呢也闷住了,“你好!我好!”对客人嘛!相敬如宾。结了婚以后就不是对客人了,就是对仇人了,那就板面孔啊!每个人玩自己的毛病,就不相敬如宾,要改一个字:“相视(看到你)如仇”,如仇人一样可怕了!也不能做到和敬。所以即使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家庭的夫妇之间相敬如宾,也就是和敬的精神。所以特别讲到比丘这个问题,特别介绍佛法的文化,这个六和敬,就在这一方面去学习、去了解,成佛就够了。

  佛教有一句话,“出家如初,成佛有余”。“出家如初”,一个出家人、一个学佛的人,像第一个思想:“我要学佛了,我要出家了”,永远保持那一下的真诚、诚恳;“成佛有余”,一直到成佛就够了。所以“出家如初”,就是开始那一念,成佛就有余,还有多的。这个道理,所以我们了解了六和敬的道理,可以说成佛有余。做人、做事、修行、成佛都在其中。

  现在我们讲到这里,我给诸位做一个商量,也向诸位做一个要求,我们《楞严经》本来应该照原来一行一行讲下来再说,不过我翻译《楞严大义今释》变成白话的时候,已经不照这个规矩了。因为前面将来我们可以再回头来介绍,佛的哪些弟子,他的出身、关系、他的故事各有一套,这些要专门研究佛学的时候慢慢来。现在我们需要的是这一本经典真正的精神,那么暂时这一两页这个故事的开始先做了报告,将来再研究这个文字,然后重点马上接上《楞严经》的重点开始。所以我向大家先备案了,这样不会吃亏。就是第一两页这个事情,我现在向诸位先用口头报告了。

  这个《楞严经》的开始,在佛教过去讲经的法师们把它每一本经开始、为什么佛要说这一本经典、这个故事怎么来的、这个历史怎么来的,那么过去都把这个段叫做每一本经的序(序言),这个序言(序)我们后来研究用得妥当不妥当还是问题。倒是我们普通念的《金刚经》,《金刚经》本来不分章的,后来是梁武帝的儿子梁昭明太子把它分章了。这位太子自己把它分段落,分成三十二品,就是三十二个段落。他第一品的标题就是“法会因由”,就是说佛为什么开始说《金刚经》这一本经典,因为什么事情来的。他不叫做序言。我认为梁昭明太子这个观念,他素来是一个大文豪,因为他有一本书,像我们小的时候念书很小就接触了,叫做《昭明文选》,这一部书是很有名的。那么,所以他的文章的观点、文学的造诣非常高,我们现在把《楞严经》,所谓普通叫做“序品”的这个故事报告了一下,我们赶紧接上这个《楞严经》的重点。

  这部经典开始,就是说,释迦牟尼佛根据佛的制度,我们现在夏天到了,像我们这里出家同学们明天就开始了,这个名称叫做“结夏”,结夏安居,也叫做“结制”。明天四月十五就开始了。现在是叫国历,过去叫阴历。所谓结夏是佛的制度,“安居”,出家人(就是僧团)聚在一起,照六和敬共同在修行了。为什么呢?过去的印度不像我们,同我们中国的南部、同台湾台中以南差不多,一年分三季,夏天是雨季,下雨特别多。雨水一多啊,草木就生长得快,那么这个热天来了,湿度很高、雨水很多、天气很热,或者是热带、至少是温带这个地区里头,除了人以外,各种虫、各种生物的生命,甚至于细菌生长得特别快。那么佛到这个时候叫出家的弟子们集中在一起,不准出门,沿门托钵化缘不准了,并不是因为路难走。第一,怕在地上走路讨生活伤生、杀生太多了;第二,夏天雨水多,到处向每一个人家门口去化缘讨饭吃啊,也很困难。气候的影响,病痛也多了,都不方便。因此佛建立了这个僧团的制度,到了雨季这个夏天九十天不准出门;出家的弟子们招集拢来住在一起,共同修持、修行,所谓修禅、参禅、打坐(我们本省就是坐禅),自己好好修行,共同在一起,就是六和敬这个生活。这个叫做“结夏安居”,团体在一起修持。

  那么同时是这样,尤其是印度夏天天气太热了、要脱光了的,还有些热带的地方一天要泡三次水里头[ 断录]31 :19 有时候不免失去了威仪,这个衣服有时候穿不住了,尤其一个出家修行的人怕失去了威仪,所以在一起共同修持,管理很严谨。那么我们这里他们同学们明天就开始了、结夏了,要到七月,九十天结夏。七月,就是这个结夏安居这一期,可以出去化缘了,各人走各人的地方了,各人随便到哪里去都可以了。在这个结夏中间是不准出去,团体生活。

  因此佛教出家人的规矩,资历以这个最重要。我们常常看到和尚的传记“僧夏”,也叫做“僧腊”,我们普通一年十二月,冬天叫腊月,过年是冬天腊月十二月。出家人真正地过一年,就是以这个“结夏”计算,受了戒,有资格了。在家人不能住在一起哦!这个时候结夏的,在家人要分开了,不准跟这个僧团在一起了。那么,以这个真正结夏一次,才够得上说他真正是个出家人,出家的岁数算一年。所以我们常常看到中国文化里头,看高僧、出家人的传记,这个年轻人就要知道了,这个原因你们国文系不知道的,国文研究所也不知道,现在告诉你们。譬如说某某一个和尚死了,譬如说世寿九十,就是说这个人活了九十岁;“僧腊”(或者是“僧夏”都可以用,这个“腊”是采用中国人过年腊月那个意思,)“僧腊六十”就晓得他这个人活了九十岁,三十岁出家,受了戒以后做了和尚六十年。

  不过有些写得更清楚,假设说这个人九十岁,“僧腊六十”,就晓得他这个人出家六十年,应该是三十岁出家了;“戒腊”五十八,还加一个“戒腊”,就是说他出家虽然六十年,三十岁出家,三十一、三十二岁是出家没有受戒,是做小和尚,叫沙弥、小沙弥。那么到了三十三岁受了戒,尤其在中国,受了戒烧了戒疤(全世界没有烧戒疤的,只有中国的出家人烧戒疤,这是清朝人搞的。因为把你头上烧了记号,到处这个身份证就可以查到你了,你不能造反了。)这个呢叫做“戒腊”。

  那么,将来你们懂了这个,看古文、看古书,不需要很辛苦去查资料了,写博士论文、硕士论文好办了,不然啊要你的命!你要到处问,查到了好几个月,文章都写不下去了。这样你一看《高僧传》就懂了,哦,这个人是一共九十岁,“僧夏”、“僧腊”六十,哦,他出家六十年、当和尚六十年;“戒腊”譬如说五十八,哦,他前两年是做沙弥,以后受了戒,正式当和尚,这个就懂了,所以讲到“结夏安居”。

  所以《楞严经》开始的这个故事注意呦!是夏天。佛有一年结夏安居,所有的和尚都在一起,他的弟子们都跟着他在一起,他自己等于现在说“数七集训”,数七中间统统来,他一个都不放松的,他老人家自己在督导。到了最后一天,最后有三天叫做结夏安居的“自恣日”,这个《楞严经》上有。“自恣”是什么呢?就是像我们这里同学明天起四月十五结夏了、安居了,绝对不准在外面过夜的哦!那不准哦!一定要回到这个团体过夜。那还有一个严格的规定,出去了一个和尚也好、一个尼姑也好,不能一个人走路哦!至少至少要两三个人一起,要五个人一路(就是你们居士家里乃至回自己家里看妈妈也要几个人一路。)不行的,出家同学要一路。还很多规矩了,所以他们这两天就做准备了,都自动地很严格地管理自己。这个同我没有关系,我看到他们还要顶礼了!因为他们是三宝。虽然叫我老师,不相干的;我要恭敬三宝。所以明天起他们伟大得很了;我就矮了大半截,看到他们要跪下了!因为他们明天结夏。一直到了七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最后了,叫“自恣日”。自恣日干什么?讨论会、检讨会。就是说这个暑假下来,跟着在一起,大家共同修持的心得报告,甚至自己有错误、甚至犯了错误都在这个里头讨论。这个是自恣。也可以比较放松一点,或者是半天讨论,半天放你们假,反正要整个的大放假。这个《楞严经》的开始是这个时间开始。

  那么正碰到佛有一次结夏安居完了,佛的堂兄弟、跟佛出家的、相貌之好,佛有三十二相,阿难只差两相,其他三十相同佛一样。那当然非常庄严,拿佛来讲。拿我们普通话讲:漂亮!那个之漂亮。一个真正漂亮人剃了光头还那么漂亮,那才叫做漂亮。因为我们头上还加上这许多花样给他加上去了;他是没有办法加花样的啊!光光的,那当然是真漂亮、真庄严了!阿难就是碰到自恣日,整个的检讨会迟到了,没有赶回来,他出去有事。

  那一天因为这个僧团可以放假了,所以这个舍卫国的波斯匿王(皇帝)请佛带领一班弟子,统统请,大请客,吃素斋,供养佛及大弟子们。那么,释迦牟尼佛带领一班弟子到皇宫去了,吃饭。

  那么同时那一天大家你譬如说我们在座的 诸位 居士啊,也都晓得这一班出家同学明天是自恣日,你家里也请几个、他家里也请几个,那个应酬的规矩对于修道的人、出家人恭敬得很!现在你到泰国还能看到一点点影子。都要请回家里供养。所以所有的出家人啊,一个嘴巴已经来不及吃了,到处请;也没有办法多长两个嘴巴,身子也没有办法变成三头六臂。这个僧团里头都请光了!我们这位阿难老兄、这位大师兄啊、佛的堂弟他一个人在外面有事,这个经典里头没有记详细,也许佛派他出去有事,回来迟到了。一个人回来的。

  佛的规矩“过午不食”,过了午时了,十一点零分起到一点钟这个午时很重要!印度的规矩、印度文化,到了佛的时候更严格地规定了:早晨吃饭是天人饮食的时候;中午是人吃饭,最重要的,人道中,也可以说佛也是人也,现生肉体的佛是人也;晚上是鬼道的饮食。所以我们现在是鬼世界,半夜三更宵夜还要吃;不过宵夜可以吃了,到了夜里一点钟以后算是早晨了,你尽管吃好了,你还是天人。不过我们现在过的生活是鬼与天人之间,由十二点在住家里头吃到两三点、四五点还在吃耶!吃得昏头昏脑,白天睡觉,昼夜颠倒,这个是叫做颠倒众生!

  所以那一天啊,阿难一个人回来,要赶到这个僧团里,自恣日要到了,要赶到大会场。一个人回来,一看时间到了、吃饭的时间到了,再一晓得今天佛带领一班修行人都出去了,这个大庙子出家的法师们都光了。他怎么办呢?他忘记了一个戒律——忙啊、匆忙,不是阿难故意的。因为出家人这个时候出门要有上座、上座师,要有阿奢 黎 教授师。怎么样叫“上座”?怎么样叫“阿奢黎”?都有严格的条件的,我们下一次补。现在怕耽搁时间。记住!这两个名字都要了解的。什么叫“上座”?就是说出家人出门起码要三师同行,三位出家人一起走路。可是阿难只有一个人。这个就犯戒了。不过这种叫犯什么戒?你不要听到犯戒,哎哟!犯戒了!乱加批评,也不懂。这样叫犯“律仪戒”,就是犯了规矩,不算严重的,不是罪过;行为上破坏了一个团体的规矩,有一点错误。

  那么,他一个人回来了,到了吃饭时间了,他赶紧就托钵了。出家人本来身上背一个袋的,袋里头饭碗、调羹都装好。所谓钵就是一个碗,出去化缘,门口一站,在家人每一家给你什么吃什么,汤啊、菜啊乱七八糟就装在一起。印度人吃饭注意呦!你们大家没有到过印度,那边的人同新疆的人吃抓饭,用手抓的。不过这个手功夫好得很哦!等于我们中国人拿筷子,三个指头抓得漂漂亮亮的,不像我们抓得满嘴油、满手都是油哦!这得有童子功,从小练起的。等于我们拿筷子也是童子功啊!不过佛早就把这个规矩改了,认为用手抓饭不好。所以出家人用调羹,等于吃西餐一样,你研究佛就懂了,可见佛的这个文化教育思想之高!吃手抓饭,印度到现在还如此,多少年、几千年的规矩。可是佛在几千年前已经把它改了,不合礼仪。所以,托钵、用调羹舀着吃饭。那么,阿难去化缘了。

  他在化缘的这个时候,他动了一个念头,这个念头非常对。他说我这一次化缘,已经回到波斯匿王这个城里头来(就是那个都市里头来了),我不管碰到哪一家,一家一家都要结缘。因为他想到佛骂过两位同学、训过两位同学,一个是迦叶尊者,一个是须菩提。为什么呢?这两位同学在那个时候比起来都比阿难的修行好,资格也老。可是这两个人有个习惯、有他的习气。迦叶尊者是印度的大资本家,祖上是大资本家,钱多得很,出家了,把钱都舍光了。他所以有一件祖传的金缕衣,就是佛穿的那件袈裟,这一件袈裟都是黄金线编的,这一件最名贵的供养了佛。现在这一件袈裟还留着的哦!佛还指定他在佛涅槃以后不准死,他现在还活着,在云南鸡足山入定,要等到弥勒佛来把这个衣钵交下去的。

  那么佛的这一件名贵的袈裟是迦叶尊者出家的时候供养的。那么他的太太也出家,迦叶尊者两夫妻叫金色头陀,为什么呢?印度人,其实一个人长得黄金一样,假设我们变成黄色的一个出家人,那算不定卫生司还要把他抓进去检查呢!有肝病,怎么一身发黄疸病啊?印度金色头陀就漂亮了,这个人是棕色人,又黑又红、红得发亮,那才好看呢!所以这种人你到香港人种博览会去看看印度人,印度是白人也有、黑人也有、棕色人也有。那个棕色人有一种人像我们一样,皮肤比我们还黄,黄得发亮,那一看才懂了什么叫金色头陀。这个人黄啊,黄得有精神,面皮、身体都发亮,那多健康啊!黄得像黄疸病一样,又胖胖的,那叫水肿,那是病人,那值不得恭敬了。

  所以他两夫妻是有名的金色头陀。何以长得那么漂亮的果报呢?他多生多世两夫妻都是来金钱布施供养佛的。前生有一次两个人凑拢来的钱买金子供养佛,所以生生世世出来有这样好的相貌、这样好的精神。

  迦叶尊者是大富出身,可是他出家以后修最苦出家人的修行,叫头陀行——出家人里头的出家人,最苦行。因此他化缘,富贵人家不化,他非常同情穷苦的人,非常同情平民老百姓,他化缘一定要跑到穷人的地方去化。他宁肯化穷人,你给他臭的脏的他都要,他拿来吃;他给穷人培养福报,给他结一点缘。穷人那一点最苦、最臭、最脏的东西给他——穷人还是了不起、是宝贝呦!拿出来——所以迦叶尊者对富贵人家不去化缘的。

  须菩提呢?专门去到富贵人家化缘,穷人那里不去。那么他觉得这些富贵人太有钱了,应该化化他,给他出一点功德;穷人已经很穷了嘛,再去化缘化来,不好。

  所以两个人都给佛骂了!不但给佛骂,还有个在家佛也骂过他们,维摩居士也训过他们,《维摩经》上有的。佛也训过他们:你们这样不对!心不平等。出家修道的人要平等,你心中不要管他穷也好、富贵也好,碰到谁就结缘,叫做“化缘”。你一定分开那么严重,你心中已经有不对了。

  阿难当时出来,吃饭时间到了,赶紧要化缘,吃饱了,不然下午不吃,到明天早晨才有得吃啊!他肚子还是“北豆悠悠”,还是莫好耶!也是不对的啦!所以他赶紧就托钵化缘,他心里想:我不管富贵人家、什么人家,我都要化缘。好!这样一化缘,这个因缘来了,这一化缘就化到了绿灯户去了。

  这一家绿灯户啊,有个小姐非常漂亮,叫摩登伽女,所以有名的摩登伽女。所以你看我们现在讲话:这个人好摩登啊!就是这个来的,“摩登”是这样来的。摩登伽女这是绿灯户里这一位小姐。这个摩登伽女怎么叫摩登呢?她根据妈妈,这是一个* 号,是妈妈叫摩登伽,这个等于说小家气派,也可以说中文叫做小家碧玉,小家气、小家子气。实际上她这位女孩子的本名不叫摩登伽,所以四个字要连着起来用——“摩登伽女”,是她(摩登伽)的女儿,是她妈妈这一派,是个家族——印度这个阶级非常森严,换句话,在印度的阶级到现在也一样——认为是下贱的贱种、贱民,社会各阶层看她不起的。注意哦!这个女孩的母亲的家族下来都是走这一套路线,社会各阶层看她不起的。你要注意呦!特别注意呦!而且佛说破除阶级观念哦!这个女的最后是成道的呦!到佛前面就变成平等了。所以佛法是平等的,没有阶级观念。这个是后话,不过我提前来讲了,也是颠倒讲。

  那么,阿难就化到这里。这一位妈妈呢,有法术的。所谓法术,干这一行的都有一套本事,有迷人的咒语,印度很多。这个摩登伽学的是金头法派(黄头发,有一派印度的外道,叫做黄发、黄头发,也叫做金头,就是现在我们有些人故意把头发烫成黄色的了,这就是金头的意思),这一派人种、这个民族种性不同。这个金头黄发这一派在印度当时力量很大,是个修行的宗派,苦行外道之一,修苦行的。真的就同现在练瑜珈术一样,又饿饭(叫做节食,实际上就是饿饭了),要睡觉又为了做功夫偏偏不睡觉,我叫他叫做虐待自己。功夫到了自然不睡觉,硬要练到不睡觉,那不是虐待吗?功夫到了自然辟谷不吃饭的,拼命练去不吃饭,那不是对自己肠胃对不起吗?对自己妈妈也太对不起,妈妈喂你奶喂大的,结果把肠胃拿来饿。我倒反对,不合修行规矩。

  这些苦行外道啊,为什么叫他苦行呢?有点勉强,认为苦行是道。他们有法术,咒语很多,那么等于中国现在本省也有了,等于说塞公啊!有一套画符念咒,摩登伽女的妈妈会这个咒语。这些男人经过门口眼睛都不歪过来看,她一念咒,你非进去不可!就迷糊了。就有这个本事。

  那么阿难托钵,出家人托钵的威仪我学给你们看啊!你们是没有看过,这里很少见,因为台湾人家外国人信教,我们没有佛教耶!没有一个丛林、没有一个禅堂,你们也真没有看到过啊!现在兴起的什么山啊、什么庙啊,还不是啊!没有修过* 。那个和尚托钵出来,那真严肃啊!那么一摆,一个手端着这样走,眼睛只能看前面五步,就是这样,很庄严,笑眯眯地这样走起来。这里背个包袱,就是慢慢走起来,很庄严,尤其那个大衣服一穿啊,等于唱京戏一样,那个是很庄严!

  阿难又漂亮、又庄严,出来化缘,他也不晓得红灯户啊、绿灯户,门口一站,引磬“叮”一敲,刚好摩登伽女一看:“哎哟!这个男人好漂亮!可惜出家了。管他呢,出家我也要!”那她就送了东西,可是阿难还是站在那里,眼睛好像睡觉一样的,不睁开看她。嘿!我们乡下人讲:漂亮的女孩子不看一眼,犯戒的,给雷公要打死你的!(众笑)阿难也不怕雷公打死。

  这个事情,这个女的就没有办法,赶快跑到里头找妈妈:门口有一个人,漂亮得很!可惜出家了。她这个女孩子给妈妈撒娇:我非要不可!妈妈出来一看,她说这不行耶!这是出家人啊!其实这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弟。这个没有办法!这个摩登伽女撒娇啊,当然那个经典没有讲得那么明白,你说我好像当场看到一样!(众笑)我不是编的,在别的佛经上有,参考,不过没有像我编得那么好,我这个导演演得好而已哦!

  那么要求妈妈:你总要给我想办法!女孩子一撒娇啊,母爱,老实讲……“好啊!”妈妈就给他念咒。念咒啊,阿难就昏了头了,就进去了,到了绿灯户去。去了以后啊,这个经典上说——诸位拿的是不是《楞严大义》这本经啊?如果是《楞严大义》,第三页第四行:“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刚才我介绍过这个咒很厉害的,迷人的咒,可以把你迷糊了,就是现在讲什么“探花党”啊,我们大陆有,这里叫什么?“金刚党”,把你身上一拍,就跟他走了,这个咒语。

  “摄入淫席”,就到了绿灯户的里面去了;“淫席”,那就到了房间去喽!下面的话就很黄了,佛经上有黄话的啊!“淫躬抚摩,将毁戒体。”躬就是身体。那当然阿难已经迷迷糊糊,吃了迷幻药一样的,进去了以后啊,出家人这个衣服自己都不晓得是怎么脱掉的,就是裸体了——规规矩矩的话,这个文字;你看中国文字啊,那么黄的话四个字写得好美呦!看不出来黄,这就是文字的高明。“淫躬”,躬就是身体,两个人都是裸体,两条裸虫躺在床上了——“淫躬”。“抚摩”,那就很严重,不必形容啦!你看那两个字就知道了。“将毁戒体”,危险到了万分,就是那一下,快了!快了!危险极了!就是那个运动场上倒转来报数:还有两秒钟、一秒钟!就是那么报了。

  就是正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在皇宫里,皇帝请到带着一班弟子在吃饭,释迦牟尼佛神通来了:完了!晓得阿难在那里出事了。大概最后啊我看佛也慌了,那两调羹饭就很快塞到嘴里去,摸摸嘴,就给这个皇帝说:谢了!就叫弟子们:赶快集合,回去!连皇帝也看看不对了,佛是皇帝的老师啊!咦?今天佛怎么搞的呀?那么形色匆匆忙忙,好严肃!好像这个脸上本来笑眯眯的,就不大笑了,而且叫一班弟子快点跟我回去。全体大概有些连最后那几口饭都没有吃干净啊,佛下了命令赶快就跟着回去了。

  这些大菩萨们,文殊菩萨、其他人等啊,都有神通,知道了,统统跟回来。一跟回来,佛就马上上座,一盘腿两个盘坐一打,两个腿盘腿一坐好。注意啊!他这个花样就来了。释迦牟尼佛那一个真功夫也难得表演一次哦,这一次是真表演功夫了!《楞严经》上有三次的真正严重,也可以讲五次放光。佛的真正放光难得看到哦!他是个普通人,肉体。在这个时候他回来,赶紧上座,两腿一盘,阿难那一边危险得很哦!还有三秒钟、三秒钟,注意啊!(众笑)佛已经赶回来了,两个腿一盘、一坐,入定了[ 断录] 有莲花,莲花里头有他自己,又打一个盘坐坐在莲花上,也可以说佛的化身。注意呦!从头顶出来哦!有光啊!头顶出来有光;光里头有莲花、莲花宝座;莲花宝座上又有一个释迦牟尼佛。拿中国文化道家一个文学术语来讲:身外之身;拿佛学来讲就是化身;也可以叫做法身,也可以叫做化身,也可以叫做报身,很难严格地分别。放光,头顶放光出来的。

  那么,佛这个肉体坐在这里打坐,一定;——当然我头上没有光的啊,我不是佛——这时叫文殊过来。文殊菩萨、大菩萨、大乘菩萨,一定要文殊菩萨;弥勒菩萨、观音菩萨这个时候都退在一边去,不能用;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叫文殊菩萨过来。那个头顶上莲花宝座中间那个佛就赶紧教文殊菩萨:你听着!我传你一个咒子,就是后面的“楞严咒”,现在我们出家人晚上晚课都要念的那个咒子,早晚课念的“楞严咒”,他说:你赶快学会《楞严咒》,立刻用你的神通,快快!还剩一秒钟,你赶快去救阿难!

  文殊菩萨本来是佛的老师,现在是扮成徒弟,老师扮徒弟当然懂啊!马上把咒子一念,一个神通,就是那么电影上“呜”就飞过去了,到了那个绿灯户去了。

  这一下,就叫阿难:穿衣服!两个都穿起来!念咒子:跟我走!这两个衣服穿上,就带回来了。

  带回来,阿难还在迷迷糊糊的呦!不过衣服怎么穿上的也不知道。这个时候啊,连摩登伽女也都跟来了,也不知道。跟到佛前面,阿难一见到佛,清醒了,跪下去大哭,他说我几乎完了!只差一秒钟。没有完,还是完整的。(一笑)这个故事特别注意呦!

  注意啊!《楞严经》的开始就是,你看中国孔子讲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一个是吃饭,饿了要吃饭;饭吃饱了,嘿!中国人的老话:“饱暖思淫欲,饥寒发盗心。”人饭吃饱了,有钱、生活优裕了,所以说:“妻共贫贱难”,一个夫妇结婚,这个穷人的太太不想离婚,这个太太很难了!“夫共富贵难”,所以男人们、做丈夫的到了中年以后发了财、不出花样,那个是好丈夫、好男人!——“夫共富贵难”。只要有办法,就想花样去了;回来时候嘛,“我公司忙”,或者是“我生意忙”。就是这样。所以说“妻共贫贱难,夫共富贵难”。那么刚才也讲到,这都是中国文化哦!简简单单两句名言,人生做人做事道理在内。“饱暖(就)思淫欲,饥寒(就)发盗心。”饿极了、穷极了,一狠,抢人、偷人就都来了。

  所以啊,大政治家管仲,我们中国古老的大政治家,比孔子还早,主张是社会经济先求安定,每一家富有了,这个国民再用文化教育。生活基本要过去。那么现在我们顺便讲到这些道理。

  可是阿难这一次出事情,其实啊,人吃饱了、饱暖思淫欲那是自然得很。所以呀,还有个中国人,称为贤人(比圣人差一点点,管他咸的、淡的,贤人不是在台南咸厂里出来的哦!就是圣贤那个贤),跟孟子俩同时,叫告子。告子说:“食色,性也。”这句话不是孔子讲的呦!告子讲的。“食色,性也。”饿了要吃饭,口干了要喝;男女关系——人性。那么这个是不是人性?是人性,欲界的人性。我们是欲界呦!所以佛讲三界,我们人、一切众生、欲界的生命,什么是“欲”呢?饮食、男女——欲界的生命。色界同我们(有所不同),没有欲,但是还有“色”呦!还好色呦!漂亮不漂亮、好看不好看是色界呦!再过了这一界——无色界。

  所以我常常(这个是方便,不是究竟的比方)做一个方便的比方,怎么样叫做佛说的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呢?拿我们人世间来讲,欲就是“欲”,色就是“爱”,无色就是“情”;情、爱、欲,就是勉强的比方,就是这三界。所以真正修行是要跳出三界。怎么跳?怎么跳?

  《楞严经》这一部戏的第一卷戏,今天向大家介绍这一部经的来源,就是阿难碰到了人生第一个问题:饮食、男女,出了问题了。

  阿难学问很好,也有修持哦!佛的十大弟子里头“多闻第一”,学问好,佛法的道理全懂,佛学的道理全懂;就是没有功夫——功夫不到。功夫不到、定力不够,一碰到这个境界,尤其那个外道的咒语一来、迷幻药一来呀,那个强力胶啊,加上那个迷幻药叫什么?我一下也记不得了,那个药一吃啊,他全昏了。好!这一部经就从这里开始、这个故事开始。

  你注意呦!就是从“欲”这个故事开始。为什么呢?我们统统是欲念生的呦!我们父母生我们、我们来投胎就是这个“欲”,无明、欲这一念来的。欲界的生命,不但是人,哪怕是动物、哪怕是植物,都是男女、阴阳两性结合,才能产生生命。所以这一部经典叫什么?“大佛顶”,果然来个大佛顶!嘿!这是最高的境界!“密因”,有一个秘密在里头,秘密在这里了,这也是秘密之一。

  要想修行,第一关,这个东西不能升华、不能了脱,情、爱、欲不能解脱,免谈修行了!你就是多闻,佛学道理最高、再好,比阿难不会超过阿难,都没有办法,非垮不可!那么这一关老实讲谁能够过得了啊?

  所以我们宋代儒家、理学 家朱熹 先生—— 朱熹 先生很多地方我都幽默他,其实我对他也很恭敬,学问道德都很高,所谓朱夫子;我们年轻小的时候读的书都是读他的注解,我现在看都不看他的注解,所以我对于四书的注解我有许多都同他两样的。那个时候很古板的,朱熹之后明朝同清朝四五百年之间,那个时候你想考联考、考取功名,不读朱熹四书的注解,你休想考功名!到我们小的 时候 老师教的还是这一套啊!

  朱熹曾经为了一个朋友(中丞)讨了姨太太,他就写了一首诗笑他:“十年浮海一身轻”,十年,一个人为了忠贞爱国,流亡到外面,忠心不二,把自己生命都看得很轻。“乍睹梨涡倍有情”,乍睹一个梨涡,“梨涡”是什么?就是那个漂亮女的,一笑起来就两边有个酒窝。好像哪一位电影明星有酒窝啊?我记不得了。哦!胡姐(大概为影后胡蝶——注),胡姐以外到现在还没有酒窝的啊?那应该挖两颗啊!(一笑)“乍睹梨涡倍有情”;“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 朱熹先生那么笑他。

  不过后人也有人批评 朱熹 先生过份了,这个是不对的。人家笑他:这个有什么关系呢?不像你,连岳飞被杀了,秦侩那么乱搞你都不敢说一句话,那比看到酒窝还厉害嘛!所以没有真胆子。那个不谈了。

  就是说我现在引用的他这两句名言:“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多少修行到了最后啊,垮了!

  像我小的时候听到一个故事,我祖母讲过,讲给别人听,因为小的时候站在祖母旁边、妈妈旁边听故事,祖母、妈妈以为小孩子还懂什么;其实我们都是人小鬼大,早就有一点、迷迷糊糊已经懂了。我记得祖母给人家讲,她说有一个老和尚六岁出家修行,到了八十三,在这个山上修行啊,好得很啊!八十三了。快要成道了,就成功了——其实我现在想想其实我祖母也不懂什么叫成道,她也听老祖母说来的哈!(众笑)快要成道那一天,观音菩萨来试探了,就是这一关了;这一关过了以后,这个老和尚八十三岁啊,就成道了。

  好,他一个人住在山上茅棚里住着,有一天大风大雨就下来了,台风来了、大风大雨,嚯,突然来了一个最漂亮的女孩子,一身都淋得呀湿湿的,到了这个茅棚啊,在老和尚茅棚前面一跪,她说:老和尚啊,你把茅棚的门打开一下,风雨打雷那么大,叫我躲一下!老和尚说:不行!我们修行人不准女的进来。她说:老和尚你们出家人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嘛!这个时候还不做一点好事啊?!你也八十几了,有什么关系嘛!老和尚想想也对,自己打坐修行了几十年,开门给她进来。一看这个女的一身淋得湿湿的,他说:你在门旁边坐着吧!女的就坐着,哎哟冻的那个样子,她说:老和尚,你看、看、看你把你那个破和尚衣给我换一换吧!我受不了了!跟老和尚后来东讲西讲。“不行!不行!这个男女授受不亲,尤其我们出家人。”最后说:老和尚你在那里打坐那个棉被旁边给我挨一下总没有关系啊!你八十几了,修行几十年了!最后就让她上床了。慈悲嘛!

  上床了,那个女的本来是屁股尖的啦,他又说:哎,你怎么可以躺下来?“哎!我跟你讲过的,屁股尖的,所以坐不住啊!只好躺下来了嘛!”躺下来以后啊,老和尚一看,这个很危险啊!犯戒呀!中间一个大木鱼就隔着,他说:注意哦!我们这一个就是山,你在山这一边、我在山这一边。女的说:没有关系啊,我没有这个事,冻得要死了!

  后来老和尚到了半夜过了,说了一个偈子不对了!“六岁修行到八十三,”就坐起来,“哎呀!我就一觉翻过了木鱼山!”(众笑)这一下完了!这一觉翻过木鱼山要抱那个女的呀,抱不住了、没有了,一看,观音菩萨站在空中:“不行!打下去!来生再修一次!”(众笑)

  ——这是我小的时候听来的一个故事。

  这个“世上无如人欲险”。六岁(六岁还是八岁?我记不得了。差不多啦,多两岁没有关系啦!)“六岁修行到八十三”,到了最后还“一觉翻过了木鱼山!”——你看多危险啊!这一关难过。研究《楞严经》注意呦!“密因”,这个秘密就在这里!怎么样翻?

  怎么样翻?怎么样化掉这一念?有时候不是你想乱哦!那个生理上到了那个时候起了变化,你怎么办?

  怎么办?修行第一个问这个怎么办。

  怎么办?所以道家要炼精化气、炼气化神,请问你怎么化?

  怎么样化?有时候人并不是心理要犯这个事哦!他生理的需要犯了这个事。现在叫做肾问题,老年一样的存在。据我所知道,翻过八十三不希奇,九十多岁还有这个问题呢!我有些朋友八、九十岁了,最后还跟来给我讲。我说,怎么啊?木鱼山又来了?他说:对!问题还是有。那是人性啊!不分男女老幼的啊!如果生理更健康,问题更大!当然病兮兮的呢?病兮兮也有。病到快要死的时候、人快要死的时候,第一个最严重就是欲念,所以轮回中再来。这个怎么了?

  那么勉强的小乘的戒律啊,断欲,你断不了哦!所以你看小乘的戒律给你受戒:“尽形寿——不犯淫戒。”你看看:尽形寿。老和尚受戒的时候在上面叫;譬如说你要出家了,出家了第一条:“尽形寿,不犯淫戒,能守否?”有些讲“能持否”,其实用不着那么念的,因为古文写了,后来一班和尚就不晓得变通,“能持否——”唱京戏一样。其实“能持否”就是说“第一条,不犯淫戒,你能够守吗?”就是这个话。所以现在人墨守陈规,就不肯变。如果照我这样讲,“这个南某人乱讲佛法!”其实“能持否”是文言,翻译过来就是说“你能守吧?”可是有个条件:尽形寿。怎么叫“尽形寿”?“形”就是这个肉体;“寿”,这个肉体活六十岁就是你的寿是六十岁;活一百岁,这个肉体活一百岁;这一条戒只管你这一生哦!如果你死了变鬼,没有管你哦!懂了吧?这也是密因。

  那么,可见这个淫欲,杀、盗、淫就因为有这个身体、肉体存在,这个问题发生。不是完全心理作用,还有生理作用。怎么样把它化掉?佛已经化给你们去看喽!刚才讲过了,一开始佛已经化了、化了,去留意呦!但是不要去乱修哦!你说我也来一个坐在顶上,你坐坐看?血压高起来变神经病我不管哦!可是这个里头是大密因。所以这一本经是《大佛顶如来(的)密因修证了义……首楞严经》哦!要注意呦!就是从来这个密因大家都讲到边上,也许不讲,也许讲不出来这个意思,我就不对了啊!这个真正的密因,要注意这个故事是这样开始。

  现在有些真正讲修行的朋友,注意这个密因,刚才我所报告的故事。如果你是阿难,你怎么化?我们还不及阿难哦!第一,阿难同释迦牟尼佛一样,也是世子,相等于太子出身,那漂亮的宫女们接触看得多了!他没有出家以前犯过没犯过这个戒律,查无证据;但是可想而知,他出家的时候,一个太子十几岁都是在宫女手边长大的,这又算什么呢?!可是出家以后他没有再犯哦!这已经很难了!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有过经验,在这个形寿还在,这个形寿之间、这个肉体存在之间有这个经验,而能够守住戒,已经千难万难;为什么在这个时候,他并没有看上摩登伽女,而摩登伽女的妈妈用了咒语,他就入迷?但是他在迷迷糊糊中,他自己没有主动哦!这个时候演这一幕戏的主角是那个女的(摩登伽女)呦!阿难是被动的呦!可见他那个时候昏迷到极点,那一点灵明还存在,没有主动哦!不过快了、快了,只差一秒钟、一秒钟,文殊菩萨来了。大概就那么:“起来!穿衣服!跟我走!”那个手就是吸引力就把他带过来了。一边是“楞严咒”哦!两个就带到佛前面来了。这一段,修行第一步,密因哦!密因哦!大家自己去研究了,因为我不是阿难。(一笑)我只能讲到这里。

  那么你说假设我也知道一点,为什么不透彻给大家讲?因为《楞严经》后面有啊,我现在讲了,这个生意就做不成啦!(众笑)后面还有一大堆,要大家自己去研究啊!这一段故事记得了。

  好了,现在开始我们看《楞严经》本文第三页,那么阿难跟佛两个对话的时候,阿难就跪在前面了,看到哥哥(也就是佛)就哭了。这个哭啊,又惭愧、又难受:而且我跟你那么久、出家那么久,最后我还不行!这一关还过不了!这个是……这个究竟咸甜苦辣酸那个味道!或者有没有气这个文殊菩萨:“你迟一点到也好嘛!”有没有这个作用我就不知道啦!对不起!阿难菩萨,我是故意开你玩笑的啊!(众笑)

  现在,好了,看本经了,这个文字都好得很啊!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等谛听!”

  阿难跪在那里哭了、忏悔。佛“尔时”这个时候(白话文说“这个时候”,古文叫“尔时”,就在这个时候),世尊(就是佛)舒金色臂,他坐在上面,把右边的膀子(披着袈裟,人坐在这里,右边的膀子是光的,这一边是衣服,就是现在我们穿的。)看着阿难跪在下面、在他前面哭了,佛的慈悲又来了,本来手在那里打坐的,右手摸摸阿难的头:不要哭了,不要哭了!就是“舒金色臂”,金色就是黄得发亮,“摩阿难顶”,摸摸他的头;在密宗嘛叫做灌顶。

  当时很多西藏人,我几十年前到西藏看到大家希望达赖、班禅活佛摩个顶啊,哦!这就是罪业消除了!每一个挤到前面,那个活佛一出来,那个女的呀头发铺在地下,希望活佛在这个头发上走,不让这个活佛的脚心沾到泥巴。那个班禅、达赖一出来,那怎么办呢?千千万万多少人跪在那里要摩顶,那个班禅、达赖活佛那个臂啊、膀子啊同我差不多长,也没有办法舒金色臂每一个人头上都摸一下,怎么办?好!前面有四大金刚,哪里人呢?尼泊尔那一边、锡金那边人。有些个子高的,就是我们上海当年叫“印度阿三”,个子比我两个那么高,又粗、又壮,拿一个竹鞭子,竹鞭上吊的那个布很长、皮的一样,那个大个子把那个鞭子“哗……”一打,下面不管你跪的几千几百人,每个头上打得又肿又破的,好了!代表了佛摩顶了!所以我宁可不摸这些顶啊!(众笑)我给他摸摸还差不多!

  我这些、我不要灌顶都可以,我回来到理发店还洗洗头,不是灌了顶了嘛!何必一定要这样灌呢?这些都是叫做执古而不化,叫做被法执所障碍了。

  佛的这个时候摩顶,是给你慈爱在前面,结果变得那么迷信了,给活佛打得头破血流;又不是活佛打,那些印度阿三“啪……啪……”乱打一顿,就代表他摩了顶了。回来还要擦那个达摩膏、万金油,贴膏药,这何苦来哉啊!天下之愚是无过于此哉!这叫大智若愚!(一笑)

  佛就是舒这个金色臂,那是摩阿难顶,“告示阿难”,明白对阿难说;“及诸大众”,这个话摸阿难的头,不但给阿难讲,也对大家讲,就是以阿难这个做题目,阿难当了主角了。借这个机会,这个佛的教育法。你看,这件事情出在阿难身上;出在别人身上啊,不大好办!因为阿难是佛的堂兄弟,出在自己兄弟的身上,不出在其他的徒弟身上;出在其他弟子们身上人家还有别的话可讲。佛的堂弟,随时跟在身边的,结果修行那么久,第一关就通不过。所以佛呢借阿难这个题目,这就是佛的神通了!告诉大家,现在也告诉我们,“有三摩提”,三摩提是梵文梵音,有古代翻译成“三昧”,三摩提、三昧是正受[ 断录]

  ……修持到最后,这个脑部的顶轮一定开了、到顶了,不是西藏密宗所谓“破瓦”头上插个草、落草为寇那个样子,就是我们在四川看到人家头上插个草,叫做“卖野人头”。我们年轻时抗战刚起,到四川看到人头上插个草(很少了),就是说这个人穷得没有办法自己要卖身,给你家里做工都可以。四川人弄一个东西要卖的都插棵草。结果到了西藏学密宗头顶上要插草,我说我不卖!这个决不卖!这个卖野人头不干的。

  但是,顶门开是真的——首楞严王。不是只讲理论,真功夫哦!

  “具足万行”。这一个功夫、这一门见地、这一门佛法具备了一切菩萨道的各种修行法门。这是第二点。

  “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第三点,这一个法门,不但是一个佛哦,“十方如来”东南西北上下,凡是要成佛,必须要通过了这一关!只有这一条路,没有第二条路。欲界来的生命就用欲上去了(lia ǒ),怎么了(lia ǒ)是个大秘密!所以十方如来就是这一门;只有这一条路才超出、跳出三界外。这一关了不了,你说硬压制、硬守戒,非常难!纵然没有男女关系的犯戒,犯淫戒的方法很多很多。所以永明寿禅师骂这些人守戒,他说你以为你守戒了?永明寿禅师怎么说:“隔墙闻钗钏声”,隔一个墙听到女人头上的钗,过去女人头上叮铃当郎挂了一大堆,走起路来叮叮当当的,就听出来是女的来了。现在听的什么?“隔墙闻高跟皮鞋声”,你只要晓得是高跟皮鞋:“女的过来了!”——已经犯了淫戒了。因为你有分别心嘛!所以真正不犯戒,男女没有分别了——看女的就是男的、男的就是女的,一样嘛!“隔墙闻钗钏声”就是等于犯戒了,你已经知道是女的来了——虽然你还在那里打坐。你看,讲这一关之难!

  要在分别中不分别。所以佛教的代表是莲花,莲花长在最脏的泥巴,泥巴越脏,它出的莲花越清白。这个道理就要去参悟了,这就是禅宗、这就是话头,要参!干净的地方生不出莲花来的哦!山顶上没有哦!泥水越脏,莲花越圣洁。这是什么道理?

  他说,所以他要传法给阿难了。就是阿难这个问题发生的。阿难这个问题就是我们大家的问题;不只我们,欲界中一切众生都是这个问题。谁都讨厌这个问题,谁也没有办法摆脱这个问题;做过了都后悔,到时间都受不了!这是真话,不要说假话了。

  但是要把这个东西能够升华得了,变成大乐了,所谓定慧之乐,你成功了,你学佛的基础就有了。不能得暖、得乐,化不掉这个,不能炼精化气、不能炼气化神,你说我在守戒——你不要欺骗自己了!我不能骂你欺骗人家。那个清朝的文人金圣叹讲一个话最妙了!这一件事情啊,“人人都在做,个个不肯说。”他说世界上有许多事啊,人人都在做,个个不肯说,表面上假道德。

  其实佛现在你看,你仔细研究《楞严经》,这样圣洁的佛经,你说它那么黄——就提出这个问题来说法。这懂了吧?这本经典是那么庄严、那么神圣的!因为他提出这个问题来说法,所以更觉得这本经典庄严而神圣!所有的生命基本的问题,修行从这里开始。所以佛在这里也讲,他说我现在要告诉你,第一步佛法就在这里起步;就在这个上面能够超脱了,才是解脱。这个法门有三个重点,叫做“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

  “汝今谛听!”嘴巴是对阿难讲,就是打丫头骂的是小姐、骂的是大家。叫阿难:“你现在要仔细地听!”叫大家,“你们都要仔细地听。”下面来了!

  下面来了,硬要听一个礼拜啊!(一笑)到时间了?

  (第3 集完。玉树临风录、二校完。妙音于 2007-12-5 三校毕)

返回目录

-----------------------------------------------------------------------------------------------------------------

更多南怀瑾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