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益西彭措堪布:往生之路 第四讲

       

发布时间:2014年03月24日
来源:   作者:益西彭措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益西彭措堪布:往生之路 第四讲

 

  通过前几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从现在开始,必须让自己时时提起去西方极乐世界的念头,这样训练纯熟后,临终时才能有把握顺利往生。但是,现在我们还在娑婆世界当中生活,就不得不面对这个世界上的人、事等等。既然如此,该怎么做才能让自己在遇到一切境缘的时候,以及在所有的时间当中,都能提起求往生的心?或者说,我怎样才能利用自己遇到的一切境况来修集净业资粮呢?

  上节课我们针对一天当中的不同情况,跟大家交流了串习出离心、求往生心的方法。今天我们从总的方面,也就是境缘上的——逆境和顺境,以及自己的时间情况——忙时和闲时,来讲讲该怎样警策自己,串习出离心,培养信愿行。

  逆境警策

  什么是逆境呢?比如说出现了病障、魔障,种种不如意的事等等。这时候我们就要提醒自己,我最终的归宿是极乐世界,所以在轮回世间里碰到的这些逆缘,反而成为我往生极乐净土的顺缘。人处在顺境当中,不容易生起求生净土的心,现在我遇到了麻烦、不顺心的事,正是促进自己增上信愿,精进念佛的大好因缘,真是求之不得!

  比如说生病了,你应该很欢喜,要知道,这又是在提醒自己,抓紧时间准备往生资粮。如果没生病,身体很好,很可能会把精力用在追求饮食、男女方面。现在病了,正好可以避免很多放逸、散乱的机会。并且可以这样想:依靠世间的医药,虽然暂时能够缓解病痛,但是没办法解决根本问题。因为这个身体就像毒疮一样,是百病的巢穴,无量众苦的生处。只要还生在这个世间,就摆脱不了这样的有漏色身。所以你要想,有这个身体太苦了,我今生结束后一定要从莲花中化生,获得无有众苦的清虚之身!所以在生病的时候,要更恳切地发起求生极乐世界的愿,一心归命阿弥陀佛,并且要更加用心地念佛。即使是死缘现前,也不应恐惧不安,而应当欢喜,正好可以早点往生极乐世界!

  如果是遇到其他一些不如意的事,就要想:只要还在这个娑婆世界,就会时时刻刻被业和烦恼束缚,对于五浊恶世的众生而言,依靠自力获得解脱又是相当的难以成办。但是只要对阿弥陀佛有信心,有求生极乐世界的愿,再加上肯用功念佛,就很容易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往生之后,惑、业、苦等的一切过患就再不会现行了,从此永远受用圣法乐。所以我一定要往生到极乐世界!像这样,遇到一些逆境的时候,就要警策自己,增上求往生的切愿。

  比如说,自己经济上遇到困难,可以想:在这个娑婆世界活的这么艰难,连养活自己都有困难。收入这么少,开销又那么多,生活、工作、人际交往等等各方面的事又是那么的复杂。我一往生极乐世界,就没这些事了,所以我今生一定要往生,要抓紧时间念佛。

  或者子女不听话,发生家庭纠纷,就要想到,轮回里的业缘太多,牵缠太多,自己的身心总是被束缚,始终无法获得自在。而往生后就不再有束缚了,最终心能得到究竟的自在,所以我必须要往生西方!

  再比如有人骂自己,一想,唉!这是我往昔的恶业成熟了,这个五取蕴恒时被烦恼种子跟随,随时有可能现行,对治的力量又那么薄弱,所以难免造作种种恶业。如果下一世没有遇到佛法,很可能造下更严重的罪业,就会招致更多的痛苦。所以我此生结束后一定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彻底摆脱惑业的牵缠!

  总之,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娑婆世界的事大多是不尽人意的。在面对这些时,一方面不要像世俗人那样,闷闷不乐,一筹莫展。甚至没心思念佛,提不起修行等等。而是要以这些事来激励自己,警策自己更加精进地修集往生资粮,争取早日往生西方。另一方面对于世俗之事,自己的心不要太在意,太执著,否则只会给自己增加更多的痛苦。《罗状元醒世诗》中说:“与其十事九如梦,不若三平两满休。”意思是说,与其在十件事中,有九件事做得非常成功、圆满(其实也是像梦一样本来不真实),不如基本能过得去就结束它。也就是在世间很多事上打妄想,都是像梦一样,毫无意义。不如能放下就放下,踏踏实实地做好必须做的事,不要过于追求,要学会知足。

  顺境警策

  在生活中遇到顺境的时候,也要警策自己,不要被暂时的假相蒙蔽,忘记自己真正的归宿。因为在顺境当中,人的心容易忘失正念,不容易发起出离心。这时更需要提醒自己,不要迷失、不要忘记回归极乐故乡的路。其实这个世界上人们喜爱的所谓顺境,都不过是一场闹剧,到最后什么也得不到。

  比如现在拥有很多的财富,有好的房屋,或者具有较高的声望、权力等等。这时要提醒自己,不要被暂时幻化一样的安乐迷惑,这些只是世间的有漏福报,也是无常的,没有什么实在的意义。就像《罗状元醒世诗》中讲的那样:“黄金不是千年业,红日能消两鬓霜,身后碑铭空自好,眼前傀儡为谁忙?”这就告诉我们,世间人用尽一生追逐的名和利,它们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先说所谓的“利”,当一个人拥有很多财富的时候,往往会认为自己已经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是非常成功的人。但是要知道,这些只不过暂时满足一下你的感官和虚荣心而已,到头来不过是一场空。你看这世界上曾经出现的无数富豪,现在不是一个个都死了吗?他们的财产能留到几时呢?同样,你现在拥有再多的财富也不可能留存千年,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你只能慢慢地变老,一步步走向死亡。再说所谓的名誉、声望等等。有一部分人对于财富不是很在意,唯一追求万众瞩目,美名远扬。但是,这些又有什么实在的意义呢?不过是你死了以后,世人会在你的墓志铭或者功德碑上多刻几行赞颂的文字而已,你自己又能得到什么呢?所以说,现在这么辛苦、这么努力地把自己塑造成别人心中的完美形象,一辈子活在别人的舌尖上,又是何苦呢?总之,为了那些虚名假利,一生忙忙碌碌的,多么不值得!

  再比如,有的人对于名利等不是特别执著,就是对于亲人、朋友等等特别的眷恋,怎么也放不下。由于前世善缘的感召,或者遇到特别情投意合的人,心里就想和他长相厮守,永不分离;或者特别喜欢家庭的温暖,喜欢一家人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的感觉等等。诸如此类,自己的心如果沉溺在这些所谓的温情、幸福里面,往往极难拔出。这时就要想,这些暂时的业缘表面看起来十分悦意,让人难舍难分,但是就是这些所谓的美好,会严重地障碍我生起出离心,实际上正是我往生净土最大的障碍!所以我不能再贪执这些世间的眷属,要想就想极乐世界的法友。就像《西斋净土诗》中说的那样:“同居善友应怀我,已筑浮图欠合尖。”其中“浮图”指佛塔。意思是说,我要常常想到西方的善友,想到他们应该会经常忆念我。很多道友已经往生到极乐世界了,他们正在那里看着我,盼着我能早点过去。就像正在建一座塔,只剩塔的顶端还没建好,完成这一点就可以竣工了。同样,我的净业资粮还差一点,只要我现在抓紧时间,更精进地念佛,很快就能完成往生极乐世界这件大事了。

  另外,像是在学业上取得了成就,找到好的工作,和心爱的人结婚,事业有成,以及各种各样的享乐等等,仔细想想哪有什么真实的意义呢?不过是暂时欺骗感官,蒙蔽分别心的幻境,到头来还是一场空。对后世和解脱绝对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只是我们过去太愚痴,一直有一种虚妄的幻想,总以为在这些当中能出现真实的安乐。所以我们总是对于学业、爱情、事业、财富、地位等等抱有很多的希望。你把希望寄托在这些虚幻、苦性的法上面最终绝对会落空。

  像这样,把整个婆婆世界的事全部观察一遍,根本找不到一个安乐自性的法,人们再怎么包装、再怎么吹捧,也改变不了它苦的自性。如果对于世人追逐的功名利禄、男欢女爱、声色享受等等,你认为这些纯粹就是苦,任何轮回的事物放在你面前,你都不要。就像当年释迦佛要出家的时候,父王给他什么,他都不喜欢,都不要,唯一选择解脱之道。什么时候你也生起这种决心,就说明你确实不贪恋轮回了。就像我们修苦谛时用的比喻那样:有个小孩要吃糌粑,所以无论母亲给他生蔓菁、熟蔓菁、干蔓菁等等,他都不要。因为无论做成什么样,都只是蔓菁,不是糌粑,所以他一直不想要。这意思是说,我们在面对轮回中的安乐时,就要作意:这是轮回,这也是轮回,统统是苦,所以我全都不要。像这样的厌离心必须要有。

  反过来说,极乐世界里的一切都好。无论是地、水、花、树、鸟、楼阁、虚空、光明、音声等等,没有一个不好的。因为那里的一切都是从佛的妙心中变出来的,都能赐予极大的加持。打比方说极乐世界的鸟,它们都是阿弥陀佛的神力变现出来的,所以完全能够相应你的心,演说各种微妙法义,开示万法的真相。而且,随着你修行境界的增上,它演说的法义也会越来越甚深。因为阿弥陀佛示现的任何一个方便都是可深可浅的,都有外、内、密、极密的不同加持。你的心越清净,得到的加持就越大。下至一滴水、一朵花都具有无限的功德,你通过任何一法都能入于最圆满的境界当中。这一切绝对不会落空,不会欺骗你。所以说,极乐世界里的一切都是极其不可思议的,一一都是圆明具德,与佛无二无别。就像在《往生论》中讲的那样,极乐国土中的一切都是第一义谛妙境界相。这些最终都可归纳在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之中。也就是说,极乐世界里的任何一法,都能使我最终现前究竟法身。这样对于殊胜无比的极乐世界看清楚后,怎么能不希求呢?

  像这样,对于娑婆世界和极乐世界的状况作对比,一定要坚定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决心。一旦你有了这样的决心,再遇到任何顺境都不会有二心了。也就是你心里非常清楚,这个娑婆世界里的一切顺境都是魔障,耽着它们会障碍我往生。如果我的心被这些欺骗,就会失去究竟的利益。所以,娑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诱惑不了我,我铁定了心要去极乐世界。

  忙时警策

  在忙碌的时候,首先要这样想:我现在为了生活,从早忙到晚。心识像被五马分尸一样,甚至已经分成了十几、二十块,不断地在各种无意义的尘境中散乱。遇到这样的境要说这样的话,遇到那样的境又必须那样想,还要时刻不停地做各种各样的事……所以一天下来,心累得不得了、散得不得了,连稍微平静、稍稍安住一会儿的时间都没有。是多么可怜啊!其实,这就是一种受苦的相,自己的心不由自主地随着惑业的牵引,每天不得不做很多世间的事。这都是因为往昔的福德浅薄、恶业深重,所以今生只能不自在地受这些俗事的牵缠,必须得去打工、做很多无意义的事,才能赚点钱养活自己和家人,再辛苦、再无奈也必须去做。总而言之,就是因为实在没办法,才不得不每天做那些无意义的事。所以说,住在这个娑婆世界里就像被关在监狱里一样,每天为了生活做的那些琐事,就像在监狱里服劳役、受折磨。这样想清楚之后,对于这个世界的态度只有一个,就是想要早点离开这里。

  然后要知道,在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任何杂染的因缘,阿弥陀佛的愿海具有极大的加持,能让我摆脱一切的束缚。一生入那里,连一刹那的我和我所之心都不会生起,惑、业、苦就更不可能现行了。从此之后,只会念念增长菩提善根,念念升进。所以说,一往生就登入不退转地,能够迅速圆成佛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换句话说,阿弥陀佛极其慈悲,他设置了无数的方便,使得任何人一往生到这个净土里面,整个身心相续完全被转化,再不会有一刹那的染污因缘。在《往生论注》里也讲到,极乐国土是完全清净的体性。就好比说人的身体是不净的体性,所以无论多么美味的食物进入人体都会变得不清净。同样,极乐世界已经成就了清净的体性,众生到那里之后,无论之前造过多严重的恶业,都能彻底得到净化,身心无不清净,毕竟证得清净平等无为法身。所以说,我们只要往生到极乐世界,就会立即转染为净、转凡成圣。

  这样想了之后,自己的心就不要像从前那样,糊里糊涂、浑浑噩噩,心里一定要很清楚、很确定,自己这一生的目标唯一是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平时无论有多忙,在做什么,心一有空闲就赶紧念阿弥陀佛。这样到你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就会来接你,你就能很顺利地从这个牢狱中出去了。

  那么,怎样让自己在很忙的时候也能提起这种心念,抓紧一切时间,精进念佛呢?关键还是要忆念死亡无常。古时的世间贤人也说:“举世尽从忙里老,谁人肯向死前休?”这就讲到,世间人很可怜,都是在忙忙碌碌中老去,没有几个人会想到死,知道要提早放下这些世间的事。所以说,提不起死亡无常的念头,就决定会落在愚痴当中,从这里就会发展出各种各样的琐事,产生出无量无边的苦,无穷无尽的轮回。因此一定要提醒自己时刻忆念死亡,这样自己的心就会很清醒,知道必须要停止制造惑业因缘,也会有力量修集往生净土的清净资粮。

  具体该怎么忆念死亡,来止息世俗琐事呢?《西斋净土诗》中说:“在世更无清净日,临终那有出离时?”意思就是,如果你一直忙于世间琐事,不断地在烦恼和业里面打滚,就只会时时增长染污,这样下去,一辈子也没有修清净善法的机会,到临终的时候又怎么可能出离轮回呢?所以说,现在就要看破,就要放下,就要从那些世间琐事当中尽量出离,只有这样,轮回才会有终结的一天。云峰禅师也说:“即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无了时。”有的人会想,我现在太忙了,还有很多重要的事没做,等这些事都处理完了,不忙的时候再修行吧。但是世间的事没完没了,你如果不主动放下,这辈子都很难有不忙的时候。其实,娑婆世界的事都没什么大不了的,只是自己的心太执著,只要你心里把这些都看破了,也就没什么事了,否则世间的事永远不会结束。所以,你要一次性把轮回里的事看透,都定性好,然后你的心要把这些全部放下,不要藕断丝连、拖泥带水的。而且现在就要想清楚,要不到临终时就来不及了。

  对于娑婆世界看破、放下以后,就要全心全意地准备往生极乐世界的清净资粮。首先要在心里看清楚这条路,完全确定下来,这一点十分关键。要知道,如果依靠自力修道,需要历经很多生世才能断除烦恼、出离轮回。但是,如果凭借佛力,你只要对阿弥陀佛,对极乐世界具足信愿,在这个基础上一心持名,只要你的心能够跟阿弥陀佛的大愿相应,临终时就能往生到极乐世界。那时,虽然你的业和烦恼还没断,但是依靠阿弥陀佛大愿的摄持,一切的有漏法就再不会现行了,从此彻底解脱生死轮回。所以,对于我们大家来说,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往生极乐世界,走这一条往生之路来实现解脱和成佛,是最现实的一件事。对此,每个人都必须在心里完全确定下来。

  确定目标之后,就要尽可能地一心念佛。截流大师在为大众结期三年共修念佛作的开示中讲过这样一个比喻:“古时,有人落入上面被覆盖的千尺枯井当中,在井口上却只有一个很小的孔眼,他得到野狐传他的秘诀,就是眼睛专注在那个孔眼上,一心想着从那里飞出去。这样久久地注视,一心不散乱,结果孔没变大,身体没变小,任运地从孔眼中飞出。这就表示我们现在沉溺在轮回的深渊里面,解脱出去的唯一希望就是专注一心地念阿弥陀佛,最终必定能够出离。”因此,我们应当时时刻刻让自己的心专注极乐世界,一心念阿弥陀佛。因为到临终的时候,全凭这股念力跟阿弥陀佛相应,一相应就能在阿弥陀佛的摄持下,直接往生极乐世界了。

  那么,平时在面对这些世间杂事的时候该怎么作意呢?那就是首先要认清轮回无实义的真相,有事情来了就随缘应付一下,处理完了就不再去想它。在忙碌的时候,就要这样想:我真可怜,从早到晚身不由己。就是因为被惑业的力量牵缠才这么不自在。而现在有一个绝好的机会可以永远摆脱这些系缚,因为我已经听闻到了极乐净土法门,只要具足信愿,肯用功念佛,今生一结束,必定能往生极乐世界。如果我明明有机会,也有能力修集往生极乐世界的清净资粮,却用大量的时间造轮转生死的业,白白错过了这么好的机会,那么往后我还要继续在无量生世当中不断地在轮回里受奴役,我怎么能这么愚痴呢?如果连这样一个易行道,迅速解脱生死轮回的出路都没把握好,来世还在轮回里漂泊,那我这辈子就真是白活了!这么难得的因缘不好好珍惜,稀里糊涂地又混了一生,那实在是太颠倒了!我还是不是个有智慧、有取舍能力的人啊?

  闲时警策

  有空闲的时候就要尽量修行。可以这样想:我真可怜!实在是个没有福报的人!如果我宿世的善缘好,就可以在清净的山林里昼夜勤修了。但是现在被宿业所牵,每天只有这么一点空闲的时间,那么我一定要利用好这难得的空闲时光,把它用在修法上面。如果我把这仅有的时间都浪费了,用在做一些无意义的事情上,那实在是太不应该了!如果我连这点道心都没有,还算什么修行人啊?连这点精进都没有,怎么可能往生呢?像这样警策自己之后就要提起珍惜之心,要告诉自己:我只有这几个小时有空闲,能真正用来修法,所以这段时间比万两黄金还要珍贵。我绝对不能浪费时间放逸、散乱,一定要一门心思地修集净业资粮!

  如果你有这样的决心,对时间这么珍爱,那么别人再怎么劝你去看电视、聊天、逛超市、上网娱乐,或者养鸟、遛狗、练操、听戏、打麻将等等,无论过去你有多么的喜欢,现在你会连名字都不愿意听到,会从心底深处生起厌离。你会觉得我怎么能用万两黄金去换这些垃圾呢?

  另外,有些人会幻想:我什么时候能到山林里闭关呢?其实这种想法未必现实,因为这样的因缘十分难遇,而且你也未必会有长期闭关的福报。所以每天要把握好现有的时间。专门抽出一个小时或更多时间,不做别的事,一心一意地念佛,然后坚持下去,这就是你每天的闭关。

  具体的做法是:你每天到了这个时候,就要坚决杜绝一切世间因缘。把门关起来,不跟任何人讲话,把电话线拔掉、手机关掉,而且要事先跟家人打好招呼,让他们不要来打扰你。时间长了,家人也会习惯,这一、两个小时也不会来打扰你了。然后,在这个时间当中,尽量让自己的心不要散乱,一心专注地念佛。每一声都从深信、切愿里发出,每一声都发自内心地对阿弥陀佛祈祷,祈求大慈大悲的阿弥陀佛一定要接引我往生到极乐世界……像这样一声接着一声,有质有量地修集净业资粮。

  总之,无论自己处在什么情况下,一定不要忘记此生的归宿是极乐世界。现在只是暂时被烦恼和业扣留在这个世间上,只要我今生好好念佛,临终时阿弥陀佛一定会来接引我。所以我每一天,每个小时,甚至每一分钟都不能忘记祈祷阿弥陀佛,一定不能让自己再轮回下去了,必须下定决心:今生就往生极乐世界!然后从现在开始,珍惜每时每刻,用自己最大的心力积集往生净土的清净资粮!

返回目录

-----------------------------------------------------------------------------------------------------------------

更多益西彭措堪布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