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泽仁扎西堪布:关于见修行的开示

       

发布时间:2014年02月28日
来源:   作者:泽仁扎西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泽仁扎西堪布:关于见修行的开示

 

  我们学佛人需要多了解一些佛法方面的内容,而学习佛法需要闻、思、修。做为一个居士,尽管并不需要学富五车、遍读经论,但是一些基本的佛学理论还是要尽量多闻思的,否则我们的实修容易陷于迷惑之中。

  佛经中经常提到“三藏”、“三学”之类的字眼,我们也经常会听到或者读到“见”、“修”、“行”之类的好多佛教名词。今天,我主要就关于见、修、行的内容简单讲一讲。

  佛陀一生之中所讲的法教内容,包含了经、律、论三种,总起来说就叫“三藏”;戒律、禅定、智慧, 就是三学;智慧也可以说是正见,因为正确的知见需要通过智慧的观察来树立。见、修、行中的“见”要符合佛陀的论藏;“修”要符合佛陀的经藏;“行”要符合佛陀制定的律藏。

  做为一个佛门弟子,要经常问问自己,我们自己的身口意,有没有符合佛陀的三藏或者三学?我们有没有开始进入见、修、行?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可以说你算是一个佛门弟子了;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就只能说你勉强算是一个有信仰的人,不一定是个修行人,更谈不上有什么实修的成就了。

下面我们先来讲一讲什么是“见”。

  那什么是“见”呢?不管你有没有意识到,我们各自的生活就出自于你的各种见地。

  比如,你认为这样的生活方式是好的、你认为那种信仰是不好的,你信某种神道,或者你什么也不信,甚至,你对于男女相貌的看法,其实无一例外都来自于你的见地,这些都是“见”的一种。

  我们所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就是一种见解或者见地,大部分来自于小时候所接受的教育,以及长大后从报纸、新闻、杂志、书籍等各方面收集到的信息,再加上自己周围长辈亲友的影响等等,逐渐形成了一种你的生活态度,这些都是“见”。

  简而言之,无论你接受的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你的种种思想行为都是建立在这些“见”的基础上的。

  拥有正确的见地非常重要。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有着诸多可能,因为你走上不同的道路,会抵达不同的终点,而“见地”会决定你选择的道路是什么,所以,如果出发点不对,你所要去的方向肯定就跟着错了,那你选择的路就是歧途。

  做为凡夫,我们的出发点都来自于深重的“我执”,贪、嗔、痴、慢、疑等五毒,无一不是出自我执,尤其是“疑”,疑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邪见”。

  在般若经中讲:凡夫走的路线都是颠倒的。比如,把无我认做有我;把不净的认为清净;把无常认做有常;把痛苦的当做快乐。

  轮回的本质是痛苦的、无常的、变化的,可是我们很多所谓的修行人却沉迷在短暂的享受中毫不自知,这根本不算什么修行,修行人是时刻要观修无常的,这样我们才能时刻警醒,保持精进的状态,不浪费我们宝贵的生命。

  我们的快乐享受其实也是一个很大的骗局,都是相对上来说的。在你特别困的时候,能美美地睡上一觉,你就认为很幸福,但天天让你睡,那就是一种痛苦;肚子饿的时候,能吃饱是幸福,但是吃饱了还让你继续吃,再精致的美食你都无法下咽······

  昨天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明天未必还属于我们,曾经的海誓山盟,到明天可能就已经劳燕分飞了,曾经的高官厚位,明天可能就成为牢狱之囚······

  昨天我蹚过的那条河,今天再过时,还是它吗?

  而且,我们所执着的一切都无时不刻在发生着变化,拿我们的身体来说,细胞在不断分裂更新,每过二十八天,全身的细胞都基本上全部更新一遍,那么二十八天之后的你还是你吗?

  你又在哪里?你的眼睛、手臂是你吗?如果是,那么失去它们之后的你还是你吗?······

  诸如此类,这些都是我们凡夫的颠倒梦想,如果以颠倒的见地做为出发点,走上的路就一定不是佛教徒的道路。

  所以,概括来说,见解决定了我们的人生方向。我们这里所说的“见”,也是一种方向,指的是对于“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之类困扰人类的问题,以及大到宇宙人生的一种看法,这种来自于佛教的“见”,我们称之为“正见”。

  下面来讲讲“修”的内容。

  修的含义非常深广:念经持咒是修、打坐禅修是修、调整我们的身语意是修、布施持戒忍辱等六度是修、在生活中改变对他人的态度也是修······

  在这里,我们要讲解的“修”主要是实际的禅修。

  在具备了正见的基础上,我们要进入实修的部分,因为,我们所掌握的理论要在实际禅修中去检验并运用它。

  进入禅修时,最好做一些基本的准备工作,尽量选择一个安静的地方,远离喧闹的人群以及日常生活中纷杂的事务,这样能给心的安定创造一个良好的外在环境。

  找一个合适的坐垫很重要,坐垫要尽量舒适,稍微柔软一些不要太硬,禅修时房间里面不要燃香,也不要点灯烛,光线适中。前方可以挂一幅唐卡,也可以安置一尊佛像,这样的话,同时最好摆放一些供品,如果不放置佛像,可以仅仅放一朵蓝色的花,大小约三寸就可以。

  安坐的时候,以七支坐姿来安坐。好多人会说双盘太难了。其实,能否双盘并不是特别重要的,散盘、单盘都可以,不一定非要双盘。

  坐下来的时候,身体要端正,脊柱直挺,臀部靠腰椎的部分稍微外凸一点点,这样就能够保持脊柱自然的弯曲弧度,整个脊柱的压力就没有那么大了。

  双肩放平,稍微向后打开,手肘下沉,有下坠感,手可以交叠自然放在腿上,稍微收一下下颌,这样颈椎自然拔起,牙齿和嘴唇自然放松,舌尖轻抵上颚,眼睛不要全部闭上,但也不要圆睁,眼皮遮住半个眼球最好,注意力放在前方的对境上,眼球保持不动。

  眼睛如果全部闭上,容易陷入昏沉,如果全睁着,又容易放逸,所以,半睁半闭是最好。刚开始禅修时,眼睛长时间不动就容易流泪,即便如此,也要顺其自然流下,不要企图去擦拭,也不要过多关注它来分散自己的专注力。

  这样的禅修,对于初学者来说,时间不要太长,每次五分钟即可,否则,一旦腿酸脚麻或腰疼的厉害,容易对禅修产生畏难和抗拒的心理,很可能就再难生起对禅修的兴趣了。

  禅修的时候,当你逐渐安静下来,保持专注于对境的状态时,就会有了初步的禅修体验,会发现我们的念头几乎没有一刻停歇,其实,那些念头本来就有,只是当我们心态散乱的时候,根本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体验到了这些念头的来去,说明你在提高自己的专注力方面有了初步的进展。觉察到了念头以后,不要试图去驱赶它们,任由它们来去即可,你只需要在专注力转移到这些念头时,及时回到你所专注的对境上,不要尝试各种努力,你的任何努力都会分散你的专注,所以,发现了念头的转移,只需及时回来即可。

  接下来,你的禅修体验还会经历几个阶段,然后,你的心越来越专注,越来越平静,越来越深寂······直到念头完全止息,就到达了寂止的状态。

  禅修的时候,不要急功近利,我们可以慢慢来延长禅修的时间,从五分钟到八分钟,到十分钟、十五分钟、到半小时······直到能保持很长时间的专注状态,这样,我们自心的定力会逐渐增长,身体的不适也会逐渐消失。

  对于利根者来说,到达定的状态可能并不需要长时间的禅修,而且在行住坐卧中,能够随时随意进入定境,但对于目前仍是愚钝凡夫的我们来说,循序渐进是必要的一个过程。

  禅修的目的是为了增加我们的定力,只有定力增加,我们对自心的掌控能力才能够增加。我们往往认为自己就是自心的主人,但是我等凡夫的心就像一头疯狂的大象,根本不听我们的指挥,其实,在狂野杂乱的心的面前,我们根本无能为力,并由此造作了很多恶业,所以专注力和定力是我们必须要练习的,在寂止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看到自性的明光,证悟无我的智慧。

  在寂止的基础上,结合已经具备的正知正见,我们再来进行胜观。

  胜观时,要有“无我”的空性正见,在此基础上思维诸法无我,观修空性,才能最终开启我们的清净智慧,也就是无我的智慧,无明的烦恼和习气才能够连根拔除,那才是我们要去的方向。关于胜观的具体观修方式,在这里我就不展开讲解了,有兴趣的话可以去我翻译的《三现分》一书中去了解。

  另外,从字面上来讲,“修”还有修正、修改的意思,就是说,我们不仅要做实际的禅修,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保持在座上修定时的状态,尽量减少自己的贪欲以及分别执着,这也是“修”,也非常重要。但是,今天我们所讲的“修”,是以禅修为主的内容。

下面讲讲“行”。

  “行”指的是在生活中践行我们所接受的正见、践行我们禅修时的体悟,也就是用佛法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在这里,我们从持戒的方面来讲解“行”的含义。

  对于很多人来讲,一听到持戒这个词,就首先想到类似孙悟空的紧箍咒之类的东西,觉得持戒就是要用很多教条去束缚自己。有很多人在皈依的时候,都会问到一个同样的问题:师父,我皈依后还能吃肉吗?还能抽烟喝酒吗?因为,人们往往下意识地对自己可能会被禁止的事物产生留恋,随之而来的就是莫名的恐慌。

  不管你目前工作和生活的状态如何,当你面临一个新的选择时,无论去向是否能改善你目前的状态,恐慌心理是人们面对改变时的一个常态。

  趋吉避凶,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愿意的,谁也不希望自己面临险境。但是,问题是由于贪嗔痴,我们的所作所为未必能给自己带来幸福吉祥,你如果想要幸福吉祥,首先就要知道什么是不幸福不吉祥。

  同样的,持戒不是硬生生地让你舍弃自己的习惯,而是首先告诉你,做为一个想要得到解脱并利益众生的人,什么能帮助你达到这样的目标,什么是能障碍到你的。

  简而言之,持戒就是行善断恶。

  十恶业有哪些呢?属于身造作的恶业有杀生、偷盗、邪淫三种,属于语造作的恶业有妄语、两舌、绮语、粗语四种,属于意造作的恶业有贪、嗔、邪见三种,这样一共有十种。

  和十恶业对立的反面就是十善业。

  知道了这些,就知道了我们持戒的方向。

  修行人分在家和出家两种,对于诸位在家的人来说,你可以选择的持戒方式有:持不杀生一戒的一戒居士、两戒居士、多戒居士、五戒居士或者圆戒居士、梵行居士。其中梵行居士完全断除了男女之事,是居士的最高戒行。

  做为学佛人,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持戒,我们可以从一戒开始,慢慢体会持戒给自己的身心带来的变化,再选择受持更多的戒。所以,学佛受戒并不是强行禁止你的什么行为。

  持戒是下世得到人身的重要保障,如果不持戒,仅仅做布施等善行也未必就能得到人身,你可能会成为一个猴子,空守着整个山洞的金银珠宝而无法享用,更不用说什么从轮回中解脱的事了。

  而人身是难得的,六道之中只有暇满人身才能够有修行的机会,才有机会从轮回的牢狱中逃离出去。如果你对轮回中短暂的享乐无法割舍,就无法生起逃离轮回的心,如果你想逃离,没有人身也根本办不到,如果你想得到人身,不持戒就根本是妄想。

  所以,持戒是无论如何都要引起重视的一件事。我们平时所说的三学:戒、定、慧,就是从轮回中逃离的方法,也是一个次第修学的过程,由戒而生定,由定而生慧,而智慧是我们最终成就佛果的两个条件之一。

  持戒简单来说,就是行善断恶,行持善业,让自己的身口意逐渐规范到佛陀的法教当中,生活中的持戒,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的改变。

  无论持戒还是其他善行,一定要谨慎世间八风的染污。比如,当你持戒精严的时候,你有可能会心生傲慢,对戒律松弛的人瞧不起并轻视对方,而如果他人比自己持戒好,你可能又会心生嫉妒,去造作诽谤的恶业······

  所以,我们的修行,要警惕世间八风的侵扰。无论你看起来如何像一个特别好的修行人,一旦落入八风之中,就成了轮回的因,根本无法脱离这个大苦海。很多人把持戒等善行当做对别人的要求,总是在用这些考量着他人的修行,很少回头观照自己的内心,很少去用对待别人的严苛去要求自己,所以,时刻要警惕我们的起心动念。

  如果说我们众生是得了各种疾病的患者,那么佛陀就是大医王,佛陀的法教就是治病的良方。

  我们如果希望自己的疾病尽快康复,肯定会无条件地谨遵医嘱。对于医生尚且如此,对于佛陀这样的大医王更要生起无上的信心。遵照佛陀的法教信受奉行,不仅能给我们现世带来好的心态,得到暂时的安乐,更能使我们最终得到究竟的佛果。

  佛陀是两千五百多年前真实存在的一个人物,他以凡夫的形象示现在这个娑婆世界,是为了给我们做一个榜样,告诉我们,他所践行的道路是真实无误并且能够到达彼岸的。他不需要人们把他做为一个神去顶礼膜拜,他只是告诉我们,通过了解轮回的痛苦和过患,通过行善断恶,通过培养对所有众生的慈悲心,通过解救所有众生脱离痛苦的无上发心,我们每一个众生也能像他那样得到圆满的果位。他把自己的经验告诉了我们,还为我们画好了不同的去向那个目的地的路线,你要不要去,打算怎么去,完全看你的选择。

  在这个社会上,好多人会说:“我是信佛的”。其实,我们不是信佛的,我们应该是学佛的,学习佛陀的法教,学习脱离轮回苦海的方法,学习解救和我们一样沉溺在这个轮回中的众生······

  见、修、行当中包含了佛陀的一切法教,我们今天只是一个简单的概括,如果我的讲解能够让没进入佛门的人生起了解佛法的兴趣,能够让初学者走上正途,能够给路上的道友提起警醒,那么今天的时间就真的没有浪费。

  今天是一个殊胜的日子,这也是一个殊胜的缘起,我们有缘相聚在这里,一起通过分享佛陀法教的方式来纪念我们伟大的导师,是再好不过的了。

  最后,我们一起来把闻思佛法的功德做一个圆满的回向。

  上师2012年11月开示于北京八大处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