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益西彭措堪布:佛遗教经讲记(二)

       

发布时间:2014年02月20日
来源:   作者:益西彭措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益西彭措堪布:佛遗教经讲记(二)

 

  (二)远离外道损减智慧的邪业

  合和汤药,占相吉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皆所不应。

  这里,损减智慧是指心落在世间的分别见中。“不应”是指合和汤药、看相、占卜、观星宿、推算等都是以邪心求利益,不了达真实的因缘法,所以一并遮止。

  以“合和汤药”来说,邪心是指不知道寿命由宿业决定,汤药只能起到一点调和四大的作用,误认为汤药有神奇的功能,妄图延年益寿,这就是虚妄分别。其次,杀害生命充当药物,误认为这是行善,也是邪心。妄图以医药来谋取私利,更是发心不正。

  实际上,世间一切吉凶、祸福都是由业决定。修行人要了达真正的因缘法。重点是对业果生起深忍信,之后坚定地守持戒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样来达到趋吉避凶、离苦得乐。尤其出家志求解脱的人,一心修持戒定慧,就不能分散精力去做世间方术的事业。

  虽然菩萨有学习医方明、工巧明等,但这是菩萨为了有效地利益众生,要对一切世间明处通达无碍。我们修道要知道先后次第,知道轻重缓急。凡夫在没有成就之前以什么为重点,这是必须抉择好的!很多人都因为分不清轻重缓急,导致行为上混乱不堪。

  以今天的情况来讲,世间的科学等就是最主要的外道,如果把心思放在专攻科学理论,或掌握某些技术上,那就是舍本逐末,偏离了以出离心勤修解脱道的宗旨。如果自己的道业一无所成时,却对世间夹杂很多不正知见的学问怀有浓厚的兴趣,对根本不是解脱正因的法非常热衷,然后投注大量的精力,那一定会荒废道业。不知不觉,一、二十年就过去了,什么戒定慧的功德都没有成就,对于上上下下的佛法丝毫没生定解,连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这样最基础的佛法都不认识,这就是染著外道邪业的后果。

  要知道,我们发心学佛求道,目的不是做世间的专家、学者,目前的重点丝毫不是学世间的学问、技艺,不然一陷在里面,就只会增长各式各样的虚妄分别。这些染著多了,会障碍清净智慧的开发,会损减佛法的智慧。

  外道的思想有非常多的错谬知见,作为初学者自己佛法上的正见还没有生起、还没有稳固,又没有敏锐的智慧辨别邪正,一旦熏染得过深,就会出现严重的障碍,导致不了达真正的因缘法,不能领悟实相。如果在根源上染著了外道知见,直接出现的障碍就是不愿意守持戒律。所以这是持戒的极大违缘,会失坏根本的清净戒。很多人上了世间大学,就退失道心、失坏戒律,就是证明。

  接下来一段是讲“行处根本”。我们守护清净戒要在三个根本点上做,就是身、口、意三处。对于如何护持身戒、口戒、意戒,下面逐段地讲解:

  第一、身处清净戒。

  节身时食,清净自活,不得参预世事、通致使命。

  怎么才能守护好身体方面的清净戒呢?这要分两步趣入,首先要认识到有哪些障碍会让身体造不清净的业,落在世间杂染因缘里。认识障碍后,紧跟着要有意识地远离障碍,这样才能护持好戒律。

  现代修行人不能清净持戒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三点:第一点、不认识所受的戒律极为珍贵,不知道持戒对于修解脱道、对于成办现前究竟的利乐都是至关重要的基础,导致发不起珍爱戒律的心;第二点、不清楚自己所做的行为里有哪些会使持戒发生障碍;第三点、不懂怎么以对治法有意识地远离障碍。因为心态上相当盲目,导致身口意的行为处处杂乱、鄙劣,时时和世间杂染因缘混合在一起,所以持戒就不得清净。

  这句经文有五段内容:一、节身,对治他求放逸障(要对治的障碍是向外追求放逸,对治是节制身体放逸的行为);二、时食,对治内资无厌足障(要对治的障碍是往外资养身体无有厌足,对治是按时间饮食,控制对饮食的贪心);三、清净自活,对治共相追求障(要对治的障碍是以追求名闻利养为目的,和不清净的世俗人、世俗事务搅在一起,对治是远离邪命、清净自活);四、不得参预世事,是自性止多事(要对治的障碍是参与各种世间事务,对治是认识到修解脱道的人应当停止做很多世间杂事);五、不得通致使命,是自性尊重、不做轻贱事(要对治的障碍是被世间的权贵、富豪所驱使,依他的吩咐做各种事务,对治是认识到出家身份尊贵,不应当做轻贱的事)。

  下面再结合我们的修行多讲几句:

  我们凡夫一定要对自己身体的行为有所节制,不能像现代人一样随心所欲、自由放任,不然就成了最下劣的一种人,也就是不信因果、放肆而为、连人天善道都无法趣入的人。“节身”是要求节制身体向外追求放逸的行为。凡是放逸在世间法上的行为、增长生死的行为都要尽量禁止。如果向外追求五欲,让心在五欲中放逸,那一切所作都是毁坏净戒的因缘。所谓的节身,比如繁华的都市有很多诱惑力很强的五欲,会引发自己的贪心、愚痴心、散乱心,造下很多身恶,那就要控制自己的身体不去城市散乱。或者说上网,上面有多少污秽?一上了线,整个眼、耳、心在贪、嗔、痴的境界里转,所以一定要节制。

  如果不严格节制自己身体外求放逸的行为,那会连最起码的修行都退失无余,不必梦想会得什么大成就。

  我们学了“节身”这两个字,就要用来检点自己:现在我节了耳吗?我的耳在不断地听世间的新闻、体育、文艺、娱乐,这样充满耳朵的都是不清净的声音,引起心里多少邪思妄念,熏在心里多少染污种子。我节了眼吗?我的眼睛不断地放逸在电视、网络、世间小说、杂志、报纸等染污境界中,生起了多少虚妄分别,熏入多少不净种子?我节了自己的舌和鼻吗?我的舌在不断地品尝世间各种美味,期间生了多少贪心、多少散乱。而且以这口舌说了多少世间无意义的话,造了多少绮语、恶口、妄语,熏了多少轮回的种子。像这样不节制眼、耳、鼻、舌,纵容它在六尘里放逸,大量地造不清净的业,怎么能护好清净戒呢?

  所以一定要认识“节身”的意义。要知道这一条对持戒的成败息息相关。凡是不随顺解脱道、凡是放逸在五欲中造恶的行为都必须节制,不能纵容、不能发展。不然就决定会深陷在轮回中。

  再说“时食”,是指解脱向内资养身体无厌足的障碍。“时食”指从早上到中午之间饮食,过午不食。“无厌足障”指不但早上吃、中午吃、晚上还要吃;不但吃三餐,而且毫无约束地随时吃零食。

  现在不要说过午不食,连一天三餐按时、按量合理地饮食都做不到,变成随意乱吃。在今天五欲丰富的时代,放纵饮食是修道很大的障碍。修行人在琳琅满目的美食面前变得毫无控制,随心所欲地贪求美味,已经达到无厌足的状况,随时随地吃零食,这是很多人身上都有的毛病。

  现在大家一定要在观念上扭转过来。要认识到欲界的人以饮食、男女为最大的生死增上缘,饮食是排在第一位的!如果饮食上没有节制,直接造成的后果是贪欲、散乱、昏沉、懈怠等烦恼迅速增长,严重障碍了三昧。

  我们不防住口,无节制地饮食,一是会增长贪欲,对饮食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在吃上会越来越讲究,妄想也就会增多,付出的精力就会更大。本来饮食只是治疗饥渴,现在饮食成了满足贪欲,这是完全背道而驰。如果有什么好吃的就设法吃到,那跟世俗人的心态有什么两样?哪里是求解脱的心呢?这样的行为哪里随顺解脱呢?

  所以饮食一定要节制,不然就直接障碍修道!很容易观察到,如果在饮食上调节好了,就容易得三昧、容易生功德;相反,饮食不加以节制,一顿饭吃下来心已经乱七八糟。本来不应当过量食,却吃到十一分饱,然后肚子胀胀地只想打磕睡,一晃就过了半天,怎么能护持好戒律呢?怎么能安住修行的状态呢?所以必须对治饮食的障碍。

  接下来“清净自活”。“清净”是指远离诈现威仪等的邪命。我们的生活应当很清净才对。除了享用自己分内所得,不打非分的妄想,就不会为了利养造罪业、不会混杂世间染污的业缘。如果我们能安分守己、安贫乐道,不去追求名闻利养、不去追求五欲享受,那就不会攀求权贵、富豪。这样“清净自活”,身体不会放逸,就能安稳地修道。

  这一条是对治自己身上的“共相追求障”。清净自活指独自清净地生活,不是为求取世间名利,而跟高官、富豪交往。障碍表现在如果为追求名利而和世间法牵扯在一起,就会做出很多行为,怎么交际应酬、怎么满足别人的需要,这样搞世间法,就会失坏身体的律仪。

  “不得参预世事”,要知道修解脱道是止息多事,而不是发展世间事业。缘起上就是这样,轮回的事越发展越多,最后变得无休无止。只要放下来不去参与,世间的事就自然会止息。修道的目的是超出轮回,行为的性质是止息轮回的业,所以和世间的做法完全不同。不但不能参与世间造恶的事,而且连世间认为好的,为人民谋求暂时的幸福也不是修道的重点!有漏法说到底只是苦的自性,做有漏的人天善法不能让自他超出轮回,所以解脱道行者寻求的是寂静涅槃,行为的性质是止息轮回的业,是让求世间享乐、求世间利益的心和行为尽量减少,最后减少到和轮回绝缘,不参杂丝毫轮回的业。

  “不得通致使命”,是说出家的身份自性高贵,不能受世间权贵的驱使而做轻贱的事。净源法师的《节要》里说:“出家者,无为无欲,孤高自守,若为使命,则降志辱身,废乱正业。(意思是说,释迦教下的出家僧不做世间的事业,没有对世间名利的希求,出家人以高尚的志节安守出世间道业,精勤地寻求解脱。如果被世间权贵驱使而做世间杂染事业,那就是降低志愿、辱没高贵的身份,荒废了出世间道业。)”

  总而言之,向外追求五欲而放逸的行为、向内资养身体贪得无厌的行为、做世间事业、为世间权贵办事等的行为,都是持戒的障碍。一旦身体做了这些行为,就会被困在轮回的业力圈中脱不出来,会被缠在烦恼网、业网和生死网当中。所以要禁止这些行为,让身体从杂染的行为中解脱出来,这就是守持身处净戒的意思。

  第二、口处清净戒。

  咒术仙药,结好贵人,亲厚媟慢,皆不应作。

  这是讲护持口处的清净戒律。包括不应当说两种邪语:一是依邪法语,二是依邪人语。

  “依邪法语”,比如为敛财而口诵外道咒语,属于不正的邪语。对别人说吃了某种仙药能长生不老、获得神通等,也是不正的邪语。

  “依邪人语”,是指如果依附邪人,自己没有正念,就会顺着他说各种增长烦恼的话。邪人有两种:一是世俗关系好的亲友,彼此在一起说一些庸俗、亲热、无实义的话。这就是邪语,会让口业不清净。所以不能过分地跟关系好的亲友说你好我好,马上心就会被感染、会动情。二是不能结交贵人,这会让自己增长很多我慢的语言。人的心很奇怪,一结交身份高的人马上表现不同,说话也高慢起来。处处要表现自我,展示自我。比如跟权贵接触,出入上流社会,就会在别人面前吹嘘:我怎么跟某某高官、富豪打交道,他如何如何……,出于炫耀的心理,说很多显示自己的话,就是说不正的邪语。只有杜绝这些不正的口业,才能护好口处的净戒。

  第三、意处清净戒。

  当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显异惑众;于四供养,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应畜积。

  这是讲如何护持意处的净戒。还是分两步趣入:首先观察自己身上有哪些心理行为会障碍清净心;其次要自觉地以对治法对治这些邪行。

  这一段有六句:一、当自端心,对治多见他过障(要对治的障碍是常常看别人的过失,对治是恒时使自己的心端正,不看别人过失,这样就不会失坏清净心);二、正念求度,对治邪思维障(要对治的障碍是心缘世间法思维,对治是心里恒时不忘寻求解脱,以这正念的力量一心缘在法上,就能从下地进步到上地);三、不得包藏瑕疵,不污净戒,不受持心垢故(障碍是包藏所犯的过失,使心中存留垢染,而污染净戒。对治是犯了过失及时发露忏悔);四、不得显异惑众,远离无缘显己胜行、使他人不正解故(障碍是显示神通、奇异,惑乱大众的心,引起别人不正的理解。对治是在没有必要、没有因缘时,不显示奇异);五、于四供养知量知足,对治于受用资具中无限无厌足障(要对治的障碍是受用没有限度、心无满足,对治是受用饮食、衣服、卧具、医药时知量知足);六、趣得供事不应蓄积,远离贪覆心贮积众具障(障碍是自己的心被贪欲蒙蔽,受贪欲的驱使,积聚过多的物品。对治是除生活所需之外,不蓄积物品。)

  下面结合我们自心的状况,看看怎么来修行。

  首先要认识到:如果心里看别人的过失,当下就会使心不清净。这要明了唯识变现的道理,当下自己心里怎么想、怎么看待,就现这样的影像,成这样的心境。所谓看别人是狗屎,自己的心就是狗屎;看别人是佛,自己的心就是佛。心里常常看别人的过失,自己的心绝对不清净。而且看过失越多,造成的染污就越多。以这个原因,印光大师教导我们:要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六祖也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在见别人的过失时,自己的心已经不对了。)”所以要时时让自己的心端正,不看过失,这样来护住清净心。最好是“闲谈莫论人非,静坐常思己过”。

  第二、要检点自己有没有邪思维的障碍。如果有,修行就无法进步。比如心里经常想世间的学术思想,想怎么成办世间事业、怎么来娱乐等等,这些都是“邪思维”。这是要十分警惕的地方,稍微不小心就陷进去了。我们世间习气重,有时会想学习外道的学术思想,当心搅在里头时,很快就变得杂乱、不清净;或者思维怎么营造世间的娱乐,观赏什么影视、大赛、盛会,思维相关的情节、事件,或者怎么观光旅游、怎么美餐一顿。像这样缘在杂染的世间法上思维,就会直接障碍修行进步。因为我们的心一不在法上,就堕在非法当中,就和无明、和烦恼相应,就会当下失去内心的清净。所以要保持心地清净,就一定要杜绝邪思维。

  对治是“正念求度”,就是一直以求解脱的正念把握好自己的心,让心不落在邪思维里,这样来让心始终缘着正法,内心的清净戒就能护好。

  “不得包藏瑕疵”,“瑕疵”指身口意的过失,比如做了哪些损害别人的行为、说了哪些恶语、妄语、绮语,心里起了多少贪、嗔、嫉妒、骄慢……,这些身口意所犯的过失,都是污点。犯了就要及时发露忏悔,不让心里蓄积罪业污垢,不然就会失坏内心的清净。

  接下来“不能显异惑众”。指没有正式因缘时不能显示神异,惑乱大众。如果有因缘,对佛法、对众生有利益,成就者也有示现神通的情况。但这里是指“无因缘时显异惑众”。

  “于四供养,知量知足”,这是对治受用资具中的无限无厌足障。这里,自己要很好地衡量、把握,别人对我做饮食、衣服、卧具、汤药的供养,以及其它生活资具的供养,这时要做到知量知足。要知道哪些东西是修道必需的?哪些是无关的,只会增长散乱、增长烦恼、障碍修道?对必需的物品,又要知道所需的量,超过了量,就应当减掉。要按这样做,来制止贪得无厌和受用无止境。

  如果能把受用控制在基本所需的量上,这就是“知量知足”。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受用五欲不是我们的目的,修道解脱才是我们的目的!修道的所依是身体,当然需要饮食、衣服、卧具、汤药,但只是以此为手段,来保证健康的身心修行办道。如果偏离了这个目的,以贪欲心蓄积物品,那就成了障道因缘。

  《五百问论》有个公案讲以前有个比丘乞求、积聚很多财物,既不修福又不行道。后来他死了变成一座全身是肉的骆驼山,有几十里长。当时正值饥荒,这一国的人每天取骆驼山的肉吃,随割随生(就是割了立即又生出肉来)。不久,邻国的人也来取肉。骆驼山大叫起来。人们问是什么缘故,他说:“我本来是修道人,因为贪财不布施,欠了这国人很多财物,所以用肉来偿还。我没欠你们的,所以大叫。”所以因果律丝毫不爽。空耗信施,将来还起来就难了!所谓“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就是对此的警诫。

  这一条也要反省自己是不是已经被贪欲蒙蔽了?不注意的话,自己被贪欲蒙蔽了还不知道!很快屋里就蓄积了很多东西。佛教诫我们供养不应蓄积,不能蓄积多余的东西。东西多了,心就耽著在上面,肯定散乱。整天处理这些、追求这些,实际上已经被贪著物质的心给诳骗了。很多人喜欢逛商场,逛一次就带回来一大堆。屋子里的物品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好了,道心却越来越少、越来越薄,离解脱也越来越远。

  这部《遗教经》是一点一滴地教我们修行。学好了就不会再问:“我应当怎么修行?有哪些地方需要谨慎?跟自己修行、解脱、成就密切相关的方面是哪些?”经上已经交代得很清楚,都是修行中最切身的事。遵循佛的教导去做,就能做一个好修行人,就决定趋向解脱。

  总之远离凡夫增长过失和外道损减智慧的邪业,才能使自己戒身清净,从而绍隆如来清净法身。(这要知道如果自己的精力放在做尘劳的事务上,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就很难成就,如来清净法身就难以继承。所以一定要远离邪业,一心安住在解脱道中。)

返回目录

-----------------------------------------------------------------------------------------------------------------

更多益西彭措堪布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