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高明道:布施 慈心 为善 离欲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26日
来源:   作者:高明道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高明道:布施 慈心 为善 离欲

 

  有人说佛法是讲得最深入的心理学,又有人强调它跟科学互不相抵触;有的人喜欢把佛学当作高妙无比的哲学来看待,另有人主张作为宗教的佛教纯然是一个社会现象。各家的见解分歧、多元。当然,佛陀阐述的教法以心为主,而释尊提倡的方法自颇具科学精神,正如历代古德整理出来的教义呈现出博达精深的思想体系,同时活动在世上的僧俗也无从脱离群体的人类。这样看来,大家说的都有点道理。不过圆满觉悟的大导师转法轮的关怀既不在于立一家之言以成为某心理学派的创办人或科学泰斗,他的诉求亦不在当哲学家或一心搞组织,渴望获得开山祖师的头衔。佛陀说法,为的是引导有情离苦得乐,没有别的。至于如何达到离苦得乐的境地,那就有传统所谓「八万四千法门」。善逝的相关开示丰富而应机,针对众生各种可能的状况,让凡夫有情顺利化解烦恼,累积功德,乃至直奔解脱,超越生死。在此仅以契经一偈为例来约略说明。

  声闻传统的《大般涅槃经》上,世尊对一个在家弟子说:「布施者获福 慈心者无怨 为善者消恶 离欲者无恼 若行如此行 不久般涅槃」。据此,令人迅速证得涅槃的修行方法,共有四项。其内容十分单纯,既未搬出三学、八正道,又不罗列三十七道品,连一个法数都不提,只是简短几个重点,非常朴素,值得参考。前面四句的安排是 1、2 与 3、4 相称,亦即 1 跟 3 是一对,2 和 4是另一对,整偈的架构则为:「作 a 的人会 a1,……,作 d 的人会 d1。能做到 a~d,很快就圆满菩提。」背后的原理无疑是业果法则的善巧运用,否则四种基本行为不可能发挥出这般殊胜的效果。但其具体运作又如何呢?

  先从第一、第三两句着手分析。后者的「恶」是指「恶业」,或者讲得较精确,指「恶业的种子」,所以「消恶」等于抵消过去所造不善业留下的潜力。这些种子不能再起作用,也就是不会导致各种修行上的障碍,换句话说,负面力量的问题解决了。不遭遇到苦固然不错,但是不够,必须跟第一句的「获福」相搭配。「福」的意思是善业所产生的正面潜力。成熟时,就是安乐。因此总结,该两句以避免痛苦,招来安乐为重点。第二、第四两句则牵涉到贪、瞋二烦恼的突破,不过跟平时的顺序颠倒,先提瞋恨的问题,接着才谈到贪欲。这也有道理,因为第一句以培福为核心,而「焚烧功德莫过嗔」,所以第二句紧接着保护已累积的乐因。修慷慨的心、慈爱的心是在调伏悭贪、吝啬以及瞋恨、怨憎之类的毛病,同时在结善缘上扮演积极的角色。至于「为善」、「离欲」,则层次不同。当然,布施和慈心修得圆满也是与空观相应,作到了三轮体空,但是造善要到一个能尽除恶业的地步,则必须是智慧明利的人才有办法,而斩断渴爱以致远离烦恼这样的成就,靠的自是般若。由此来看,这个小偈颂里,四句的排列有其内在的逻辑,而无论是想要走声闻的路线,以个人解脱为目标,抑或发愿饶益一切有情,追求圆满的佛果,偈句陈述的顺序都符合佛弟子实际的修行次第。释尊像这样灵活无比的教导,经藏里处处都看得到,令人感动,向往不已。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