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陈星桥:先为他人着想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07日
来源:   作者:陈星桥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陈星桥:先为他人着想

 

  一、他人幸福则己幸福

  “先为他人着想”是我们立正佼成会全体会员的共同信念。从人之常情来说,一般认为:“自己是最重要的”、“争取自己的幸福的人无可非议”,而“先为他人着想”恰恰是与此相反的一大信条。它是我们所依据的《法华经》的精髓。《法华经·法师品》中说:“是诸人等已曾供养十万亿佛,于诸佛所成就大愿,为怜愍众生故,生于人间。”也就是说,即使听闻《法华经》一句经文而起敬意的人,都是于前世侍奉过无数的佛,并获得开悟的人,他们为了拯救苦恼的众生而志愿生于人世间。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法华经》的信仰者,首先考虑关心他人的幸福是理所当然的。

  此外,即便从现实的一面来看,“先为他人着想”的精神,作为人来说也是最为可贵的高尚精神吧!在所有生物之中,只有人才具有这种精神。

  有的鸟和禽兽在抚育儿女时也能作自我牺牲。例如民间就有“火中鸡,夜中鹤”的故事。山鸡发现野火蔓延,一度吃惊而飞起,但马上又回到巢穴守着雏鸡,为此多被烧死;守护子女的鹤在寒冷的夜晚,总是用翅膀遮盖着孩子,一动不动地忍受着严寒。这些的确令人感动。不过可以这样说,它们只是出于保存种族的本能,对于自己后代以外的同类,就没有这种献身精神。即便是自己的后代,若出了窝,也就跟陌生的同类一样了。

  然而人类对于陌生人,或施以关怀,或竭力帮助,在某种情况下甚至可以牺牲自己。为何能这样呢?因为人皆具有善良的天性。其证据是,一个人若为他人做了善事,就会产生说不出的快慰,爽适、温暖之情洋溢胸脾。又如从他人处得到美食是很高兴的,但若自己施人以美味,其喜悦程度就要大得多。这样的心情恐怕许多人都经验过。我们希望对周围的人做些贡献,当这种愿望实现时,就会感到生活有意义而获得由衷的喜悦。这是只有人才具有的宝贵的感情。所以我说,“先为他人着想”之心,正是做人的基础。

  二、采取平衡的生活方式

  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忘失了作为人的高尚之心的人逐渐增多,他们为了满足一己之私欲不惜践踏他人,排挤对手。这种趋向若增强,社会就必然会变得紧张、不和谐,以至争斗不断而陷入黑暗之中。从这个世界的总体构成来看,完全是一个平衡的世界。天体的运行即是这样,地球沿着一定的轨道绕着太阳旋转,月球也有规律地围着地球旋转。地球上的生物也是这样,植物呼吸动物吐出的二氧化碳而生长,动物别呼吸植物吐出的氧气而生存。这种平衡一旦打破,对人类的生存就会构成威胁,这是应予认真研究的问题。从我们的社会来看,目前采取以个人为中心的生活方式,而无视他人之存在的人多了起来,这是令人遗憾的。正因如此,提倡“先为他人着想”就十分重要,这样的人一多,社会整体的平衡、安定才能实现。

  另外,由于我们平时多从自身角度考虑问题,因此特别需要时时注意养成“先为他人着想”的习惯,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人际关系变得和谐、平衡。开创比容山的传教大师曾说过:“忘掉自己,利益他人,即是最大的慈悲。”所谓慈悲乃拔人之苦、与人以乐的意思,养成这种慈悲之心,正是佛教徒所期望的。在谈到怎样才能具有象佛陀那样深深的慈悲心时,传教大师说:“要首先为了别人的幸福而工作。”

  三、敬人者人敬之,爱人者人爱之

  有的人会认为,象这样地生活会损害自己。然而事实上决不会那样。比如有两人想从自己一方走过架设在河上的独木桥,如果两人在桥上互不相让,那么必然有一人要落入河中,甚至两人都落入河中。可是,如果有一人让对方先过,自己也能安然地渡过河去。这原是十分浅显的事。即从现实来看,为了防止每天都在发生的交通事故,这种谦让之心是绝对必要的。人际关系也是这样,“先为他人着想”的谦让之心能成为使人与人之间的不和和摩擦缓和起来的润滑剂。人人都具有佛性,因此你如果谦让,对方就会表示谢意,而自然产生谦让之心。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这样一来,人类社会就会变得和谐、美好。

  在事业方面也是这样。制造商品首先就要为用户着想,提供给用户性能好、寿命长、价格便宜的商品。这也是“先为他人着想”的精神,这样的商品必然好卖。日本之所以在战后短短的40年里成为经济大国,就是因为按着这一原则办事。“先为他人着想”的精神正是事业成功的基础。“先为他人着想”的思考方法及其实践,看起来是损失一时,而实际上回过来还是为了自己。这就是所谓“你同情别人,将来旁人也会同情你”的共存共荣的秘诀。

  人类无论是谁都有大大小小的烦恼。这些烦恼的解决办法并不容易找到。此时自己的烦恼可暂且不管,先试着为周围人去工作,牢记“先为他人着想”,这样与周围人的关系就会发生变化。人们会说:“将自己的事置之度外而热情助人,真了不起。”威信提高,周围自然伸出援助之手。

  我以为,在大众中越是尽力解除他人的烦恼,期望他人幸福的慈悲心就越强,作为人所具有的善良本性越能得到发挥。约而言之,若致力于他人的幸福,自身也会感到特别的愉快,这是《法华经》的信仰者所能体味的一种美妙的心境。“先为他人着想”这样一种纯朴的心不正是人最可宝贵的吗!

  附注:庭野日敬是日本立正佼成会的会长,世界著名的宗教活动家。

  (译自日刊《佼成》1991。№1作者为庭野日敬 原载《法音》1992年第11期)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