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生活实用:安身、安心、安家、安业 安业-在于身口意三类行为的清净和精进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27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生活实用:安身、安心、安家、安业 安业-在于身口意三类行为的清净和精进

 

  安业-在于身口意三类行为的清净和精进

  凡是举手投足、一言半语、举心动念,都叫作业。

  一般人所讲的安业,是指对自己的职业、工作,要有安定和保障。可是若以身口意三类行为的清净与精进为范围,便已经将个人行为,以及工作都包含在内了。

  我们应该注意自己的行为,安于身口意三业的本分,不要轻举妄动、没有准则,不胡言乱语、信口开河,也不要心猿意马、三心二意,这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守的修养。

  更进一步来说,修行菩萨道的人,要修两种业:一种是「慧业」,即是智慧业;一种是「福业」,即福德业。智慧的业圆满,就如同文殊菩萨;慈悲的业圆满,就像观世音菩萨,此两种业圆满的时候,名为福慧两足,那就是佛了。诸佛菩萨都是以安定众生为如来的事业,这种精神,

  是我们大家应该学习的榜样。

  「婴儿菩萨」,要屡跌屡起,坚定菩萨道的愿心。

  发了菩提心的众生,虽然是凡夫,虽然还有缺点,但已是在修行菩萨道的初发心菩萨,是「婴儿行的菩萨」。婴儿时期的人,学走路时总是摇晃着而常常跌倒,跌倒的时候多,站起来走的时间少。虽然站起来的时间少,爬在地上的时间多,还是得练习着,一直要到渐渐成长以后,才会独立站起来。

  因此作为一名「婴儿行的菩萨」,要勉励自己,跌倒了没有关系,只要再站起来就好,继续前进就能照着我们所要修行的菩萨道,一直走下去。

  对自己的行为全心全力、认真负责,是敬业、精进。

  凡事以「利人便是利己」的观点来考量就是乐群、清净。

  敬业乐群虽是老生常谈,但很不容易做到,纵然在平常做得事事成功,称心如意,一旦有些波折、困扰、难题出现的时候,就会怀疑所做的工作,是为谁辛苦为谁忙?若出现了这些想法,就不是敬业乐群了。

  敬业就是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负责认真;精进是努力不懈、全心投入;如果对心力、体力、能力,样样都是持着保留的态度,那就不叫敬业精进了。

  对自己的任何行为,都应以「利人便是利己」的观点来考量,不为自己的利益而追求,但为他人的福利而努力,并且是以他人的远利与近利来设想。如果凡事都能用这种心态来面对,不论在家中、公司,乃至在任何场合,相信你会很有人缘,也会很得人心。

  在安定和谐中,把握今天,才能走出明天。

  这不是现实主义,而是「现在主义」。修行一定是以把握现在为最重要,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还没有来,只有现在这个时刻最重要,它使我们有着力点,能及时努力。

  如果我们现在有努力的机会而不努力,有演戏的舞台而不演戏,错过一个机会,就少了一次成长的因缘,那就很可惜了。所以,现在能够让我们做的,就要尽力做好。

  在明确的方向感中,时时踏稳脚步,步步站稳立场。

  在人的生命过程中,应该及早确立方向,考虑自己的才能、兴趣,以及所拥有的资源,包括身体的健康、智能、愿心,以此作为判断的依据,然后找到人生的大方向。

  方向确立就不能轻易改变,立场则是可以换的,例如今天做总经理,明天做董事长,今天做儿子,明天做爸爸,今天做太太,明天做妈妈,立场可以不断地换,如果一个人的立场不换,立足点也不调整,那他大概是已经不进步、不活动的人了。

  选定方向,踩稳了立足点后,一定要步步踏实,步步为营,如此做任何事业都会成功。

  以智慧时时修正方向,以慈悲处处给人方便。

  一般人常常会因为环境的影响、时代的转变,种种外在因素,加上本身的条件不具足,便产生一种茫然的感觉,迷失方向,不知该如何?就好象走在三叉路口时,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到底在哪里?

  这个时候就要回过头来想一想:「我的根本大方向是什么?」如果发现目前的状况已经偏离原来的目标,就要用智慧的判断来做修正。

  不自私自利,自求安乐,不可不自量力,轻言牺牲,轻诺寡信。

  少以近利私利为着眼,多以远利公利来着想。

  人品的成长,以及菩提心的坚固,才是大成功。

  成功是多元化的、多层面的,不要斤斤计较于某一个特定的事件、某一种特定的情况,才叫作成功。即使一时间财富、地位、事业,都没有成功,也千万不要把菩提心也失掉了,不要把人格也丢掉了。纵然一切的努力都未成功,只要人格成长、人品提升,就是成功。

  凡事都必须靠各种因缘来成就,因缘往往不是一个人所能操控的,个人努力是主因,尚得有助缘的成熟,才会有成果。所以,一帆风顺的时候不要得意忘形,一波三折的时候也不必灰心丧志。情况好的时候,不能没有警觉心、没有危机感;坏的时候也不要丧失信心、丧失毅力;很可能时机、环境、条件一改变,情况马上就会转好。

  所以用因缘、因果这两个观念,能够使你勇于面对现实,开创未来,不会怨天尤人,也不会嫉妒人、羡慕人。因为没有永远的失意失败,也没有个人的成就与成功可言。

  (一九九五年三月二十五日,讲于农禅寺的四安讲师培训课程)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