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净界法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20日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净界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净界法师

       好,我们做一个总结。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前面是一个修行的因地,我们透过无常,透过无我,观照生灭法,外调,对外境的爱取,内调,对自我的爱取,那么最后的结果,生灭的因缘结束以后,出现不生不灭的寂灭,这个是究竟的快乐。

    所以你造善业成就安乐的果报,这种是一种不安稳的快乐,就像一个在三界起火燃烧当中的一个快乐,这个快乐是可破坏的。那么涅槃寂静乐是不可破坏的,你得到以后,永久受用。

  我们从人天的安乐要转成大乘的菩萨道,这个寂静乐是很重要的,它虽然不圆满,但是它是趋向大乘真空妙有一个很重要的一个过渡。诸位,我们要知道,安乐道,解脱道,菩提道,它是后后,后后一定包含前前,后后涵盖前前,它是一个一个系统上去的。

  我们可能要把这个寂静的观念说一下。我们会总是觉得说,人生要去追求才会有快乐,其实你是多事了。从《楞严经》的角度,你不追求,你该有的快乐还是有,但是你是自在,叫做不随妄转即能转物,就是说,你不去追求它,它就会来追求你,是这个概念,这个概念你们听得懂吗?

    我们为什么在三界里面弄得焦头烂额,活得很不自在,其实你不能把所有的过失都推给业力,那占一半而已。我们去执着它,弄得我们很被动,所以我们变成被动式,我们现在变成心随境转,其实境是不能主导我们,是我们自己去攀缘它。

    所以《楞严经》意思就是说,为什么佛陀那么自在呢?为什么佛陀的心到了厕所的时候,他能够把厕所的臭味转成甘露呢?阿难尊者问说为什么?佛陀说,我不为它所转,所以它要听我的,它就被我所动。为什么佛陀在受马麦的痛苦的时候,那个马麦入佛陀的嘴巴,入此人口成甘露味,为什么?他同样有一颗心,我们也有一颗心,为什么他那个心能够做如此的操作?为什么我们转不过来?

    我们内心的功能,跟佛陀的功能从潜在的功能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是我们的操作,我们的内心操作错误。我们把内心用来攀缘,结果弄得自己很被动,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搞得全身是业障,这是我们的错误的思考。

    所以我们现在要导正我们的错误,就是说当你不求的时候,你的人生慢慢慢慢你开始可以去主导外面了。你去求外境的时候,那就是外境来掌控你了。所以我们人生只有两种情况,看是人生来掌控你,还是你在掌控人生,这两种情况而已,看是心随境转,还是境随心转。这两种的差别在于你对外境的追求,你求得多,你人生就越被动,你就越不自在。所以这个人生是有规则的,你的心就是说,你操作错误你的心就充满了业障,一念迷,生死浩然,你的心操作正确,一念的悟,轮回顿息。

  如果我们把心当作一台机器的话,其实这个机器是很好用的,你看佛陀操作的很好,万德庄严。但是我们操作错误的时候,把自己弄得六道轮回了。其实同一台机器,我们的功能一点都没有减少,所以我们成佛之道就是说,当然我们不可能马上做到,但是至少你要知道我们问题出在哪里。我们不是马上能够做到佛陀的操作方式,但是我们要知道他为什么可以做到这一点。事出必有因,因为佛陀的心在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他选择不迷,不取,不动,他安住在寂静,我们多事,我们去取,然后又创造另外一层业力,然后就生死轮回了。所以这个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个很重要,它可以把整个生死业力的开关把它关掉。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儿。那么现在我们把安乐道,解脱道从一种离苦得乐,把离苦得乐的概念提升到涅槃寂静的概念,那么下一个概念就是真空妙有了,是最高的境界了,大乘的思考模式到底什么?大乘佛法是怎么操作他的内心世界的,它比二乘更高了,它不但是不攀缘,他还有另外一个更重要的思考,我们下一堂课再说。

    佛法修学概要——121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