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印度内观研究所:正知(正智)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18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印度内观研究所:正知(正智)

 

  内观研究所

  巴利文有一些术语,对理论(pariyatti)和实践(patipatti)方面都很重要,其中一个词是Sampajanna(正知、正智)。

  这个词常常与sati(正念、觉知)连用,构成诸如以下的词语:sati sampajanna(正念正知),sato ca sampajano(正念的和正知的—形容词),sato samppajano(正念正知的)等。结果,它被广泛解释为教导保持觉知,并被定义为几乎与sato 1(正念、觉知)同义,只不过表示更深的觉知罢了。然而阿毗达摩论藏(Abhidhamma Pitaka)却显示这个词有不同的译法。在Dhammasangani(法聚论), Vibhanga(分别论)和Dhatukhatha(界说论)里,我们发现正知(sampajanna)有以下定义:

  Sampajano ti tattha katamam sampajannam? Ya panna pajanana vicayo pavicayo dhammavicayo sallalakkhana upalakkhana paccupalakkhana pandiccam kosallam nepunnam vebhabya cinta upaparikkha bhuri medha parinayika vipassana sampajannam... sammaditthi-idam vuccati sampajannam.2

  什么是正知(sampajanna)?那就是智慧、理解、调查、深刻调查、真相调查、明辨、分别、分化、阐明、娴熟、善巧、分析、考虑、密切检查、广度、伶俐、引导、洞见、彻底了知无常...正见,这就叫做正知(sampajanna)

  这一大堆名词和比喻词清楚告诉我们,正知(sampajanna)不是觉知,而是智慧,这个定义可以由这个字的字源来证实,即字头sam 3加上pajanana 4,意思是「以智慧来了知」。它意指一种带有智慧的正确而深刻的理解,或是全面的彻知。佛陀的教导不仅是发展觉知,而且要发展智慧,经文说:

  Sampajannam ti panna.

  Sampajanna正知即是智慧。

  论典更精确地解释正知(sampajanna)包含什么意思──

  Samma pakarehi aniccadini janati ti sampajannam.5

  正确了知无常(以及苦和无我)的人有智慧,即有正知(sampajanna)。

  Samantato pakarehi pakattham va savisesam janati ti sampajano.6

  一个能从(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所有角度,以智慧清楚了知整体的人,或一个清楚了知(究竟实相)的人,是有正知(sampajanna)的人。

  佛陀总是教导说,智慧是从不同角度正确了解事物,他使用以下的描述方式:「从不同角度,整体了知(samma pakarehi jananam)」;「得到完整而正确的了解,没有任何事情看不到和不知道(samantato pakarehi-jananam)」;

  Samma, samantato, samanca pajananto sampajano.7

  「透过智慧完整而正确了知的人即是正知(sampajano)」。

  尤其是禅修者,不仅要看到表面和外在,即表面实相;更要对实相有究竟或精细的了解。世界和我们自身的表面实相是,我们以分离的个体而存在;但究竟实相是,一切事物,包括世界和我们自身,每一瞬间都在持续变动着。这个无常的事实必须在经验的基础上来领悟,而不仅在知识上了解。只有当我们体验到生起灭去的实相,我们才能从苦(dukkha)和自我(atta)中解脱,正知(sampajanna)使我们能做到这一点。

  因此,对禅修者来说,正知(sampajanna)是完全的了解,这是对人的所有面向,包括心和身体的洞见。必须知道,心每次接触到事物,都会透过往昔被制约的习性的有色眼镜,作出扭曲的认知和评价,因而以贪瞋痴作出反应。这就是因为缺少智慧,而产生苦的过程。

  心会在身体上反映出来,透过身体的明白显现,我们得以清楚掌握心生起灭去的性质,这就是为什么在大念住经中,有关正知(sampajanna)的段落是包含在观身的部份。要想领悟身体活动的无常,我们必须在身体感受的层次上去体验它们,这使我们得以在一个深刻的直觉层面上,认识我们短暂无常的性质。

  因此,正知(sampajanna)是在最深层面对我们短暂无常的本质的领悟;它不是sati(觉知)的同义词,而是sati的补充。

  这两种能力的结合就是念住:建立觉知;藉由觉知的建立,我们可以达到离苦的目标。

  Notes: (All references VRI edition)

  1. For examples see Pali-English Dictionary, ed. T. W. Rhys Davids, Pali Text Society London, 1925, entries for sampajanna and sampajano

  2. Dhammasangani,1359; Vibhanga 360; Puggalapannatti, 80

  3. See A Dictionary of the Pali Language, ed. R. C. Childers, Kegan Paul Ltd. London, 1909, p. 423, under entry for sam

  4. pa + janana = pajanana-know with wisdom

  5. Dhammasangani Atthakatha,16, Kamavacarakusalabhajamiyam; Patisambhidamagga Atthakatha, 1.1.108 - 9

  6. Digha Nikaya Tika 2.373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