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护法法师:清净道论导读 第六章:五蕴─慧地之一 第二节:识蕴 第一项:解释八十九心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18日
来源:   作者:护法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护法法师:清净道论导读 第六章:五蕴─慧地之一 第二节:识蕴 第一项:解释八十九心

 

  第二节:识蕴

  识蕴包含八十九种心,这个部份非常重要。八十九心有十四种作用,十四种作用的不同路径可以指明各种境界的心路历程,乃上座部教理的心藏地带。由之,可以对人作最彻底的观察。

  第一项:解释八十九心

  八十九心,<<清净道论>>是依善心、不善心、无记心分成三类,可以整理成表二。以下我们先耐心地依表一分类的编号逐次解释。

  表二:八十九心的分类表(NOTE:待补)

  1:善心有二十一个(1-21),它们的生起是无贪、无瞋、无痴,能造善业而感善果。分成四类,欲界八个、色界五个、无色界五个、出世间四个。

  1.1:欲界善心八个(1-8)。(1)喜俱智相应无行,有欢喜、正见应为善、没有行(内不犹豫、外不受他人鼓舞)。「行」在这里是专指受自己考虑或受他人鼓舞的制约。没有行是指不受条件制约、当下就做,有行则是受条件制约、内自考虑或外受鼓舞。(2)喜俱智相应有行,有行是指为善时自己犹豫或受他人鼓舞,例如孩子父母鼓励才布施。(3)喜俱智不相应无行,智不相应例如小孩看到父母行善而模仿行善、并不是自己正见当行善。(4)喜俱智不相应有行。上来的四个善心都与喜俱,善心的强度是依次递减。接下来(5)到(8)的四个善心都是舍俱,强度也是依次递减。舍俱是伴随舍心,例如不得所施之物和受施之人,或者没有其它欢喜的原因。(5)舍俱智相应无行,(6)舍俱智相应有行,(7)舍俱智不相应无行,(8)舍俱智不相应有行。这八个心发生在世俗人和前三果的圣者,会有欲界善的异熟心(42-49)。阿罗汉不再造作有异熟果报的业,即是唯作业而没有受报,他有八个欲界的唯作心(73-80)。

  1.2:色界善心有五个(9-13),就是色界的五个禅心,已除粗硬的色,变成净妙的色。(9)寻、伺、喜、乐、定相应初禅,五禅支参见第二章第三节对初禅的规定。(10)伺、喜、乐、定相应第二禅。(11)喜、乐、定相应第三禅。(12)乐、定相应第四禅。(13)舍、定相应第五禅。相应地有五个色界的异熟心(57-61),五个唯作心(81-85)。

  1.3:无色界善心有四个(14-17)。(14)空无边处禅。(15)识无边处。(16)无所有处禅。(17)非想非非想处禅。这四个心都超越了色界,乃因定心的不同对象而区分;它们都与第五禅相同地俱有舍、定的禅支。有四个无色界的异熟心(62-65),四个唯作心(86-89)。

  1.4:出世间善心四个(18-21)。(18)初道。(19)第二道。(20)第三道。(21)第四道。(1)到(17)的善心属于世间善,这四个属于出世间善,就四道智。相应的出世间异熟果是(66)初果到(69)第四果,就是四果智。这四个道智和四个果智就是八个出世间心,乃智见清净(第七清净)的内容,前六清净都是世间心。

  2:不善心有十二个(22-33),都是属于欲界,超过欲界的心就超越不善心。不善心依三不善根分成三类,能造恶业而感恶果。

  2.1:贪根有八个(22-29)。(22)喜俱邪见相应无行,有欢喜心、邪见相应(如:认为于诸欲中无过失,认为淫欲非障道法)、无行而享受贪欲。(23)喜俱邪见相应有行。(24)喜俱邪见不相应无行。(25)喜俱邪见不相应有行。这四个不善心都与喜俱,其不善的强度依次递减。(26)舍俱邪见相应无行,(27)舍俱邪见相应有行,(28)舍俱邪见不相应无行。(29)舍俱邪见不相应有行。

  2.2:瞋根有二个(30-31)。(30)忧俱瞋恚相应无行。(31)忧俱瞋恚相应有行。忧是心的苦受,不是身受的苦。瞋心虽与邪见不同时相应而起,但于较前的心有邪见相应。

  2.3:痴根有二个(32-33)。(32)舍俱疑相应,疑是怀疑不确定。(33)舍俱掉举相应,掉举是不休息扰动不安心。

  3:无记心有五十六个(34-89),不记别为善心或不善心,分为异熟无记与唯作无记。

  3.1:异熟心有三十六个(34-69),它们是无记心(不记别为善或不善)而「异」于善心与不善心,又是善心或不善心必然引发成「熟」的,所以称为异熟心。相对而言,善心与不善心是主动的,异熟心是被动的。它们分成四类,欲界二十三个、色界五个、无色界四个、出世间四个。

  3.1.1:欲界异熟有二十三个(34-56),相应于善和不善心分成善和不善异熟。

  3.1.1.1:善异熟有十六个(34-49),乃善心所引发的异熟心,分成无因和有因的。

  无因的善异熟有八个(34-41),无因是指不含三不善根(贪、瞋、痴)和三善根(无贪、无瞋、无痴)。(34)舍俱眼识。(35)舍俱耳识。(36)舍俱鼻识。(37)舍俱舌识。(38)乐俱身识。前五识的功能分别是看、听、嗅、尝、触,前四识的对像在识影响弱,故舍俱,身识的触强故为乐。(39)舍俱领受作用意界,前五识的认识作用之后,领受前五识所认识的对像。(40)喜俱推度作用意识界。(41)舍俱推度作用意识界。这两个心推度前五识所认识的对像及领受心所领受的对像。

  有因的善异熟有八个(42-49),有因是与无贪或无瞋或无痴相应。(42)喜俱智相应无行。(43)喜俱智相应有行。(44)喜俱智不相应无行。(45)喜俱智不相应有行。(46)舍俱智相应无行。(47)舍俱智相应有行。(48)舍俱智相应无行。(49)舍俱智不相应有行。这八个就是八个欲界善心(1-8)的异熟心。

  3.1.1.2:不善异熟有七个(50-56),乃不善心所引发的异熟心,它们也是无因

  的(不伴随贪瞋痴)。(50)舍俱眼识。(51)舍俱耳识。(52)舍俱鼻识。(53)舍俱

  舌识。(54)苦俱身识。(55)舍俱领受作用意界。(56)舍俱推度作用意识界。

  3.1.2:色界异熟有五个(57-61)。(57)初禅。(58)第二禅。(59)第三禅。(60)第

  四禅。(61)第五禅。这五个是五个色界善心(9-13)的异熟心。

  3.1.3:无色界异熟有四个(62-65)。(62)空无边处。(63)识无边处。(64)无所有

  处。(65)非想非非想处。这四个是四个的无色界善心(14-17)的异熟心。

  3.1.4:出世间异熟有四个(66-69)。(66)初果。(67)第二果。(68)第三果。(69)第四果。这四个是四个出世间善心(18-21)的异熟心,这八个心就是四道智与四果智,都是以涅槃为所缘,即是第七清净(智见清净)的阶段。

  这三十六个异熟心,有因的善的异熟心二十一个(42-49,57-69),就是分别相应于二十一个善心(1-21)的果。无因的有十五个,无因是指不含三善根(无贪无瞋无痴),三不善根(贪瞋痴)。八个是无因的善的异熟(34-41),七个是无因的不善的异熟(50-56)。无因的还有三个欲界唯作心(70-72)。

  3.2:唯作有二十个(70-89),唯作乃非善心、非不善的、非异熟,只有作用而不再感果。有余依涅槃(已断尽烦恼但还有五蕴身)的阿罗汉在三界的活动就只是这二十个唯作心。

  3.2.1:欲界唯作有十一个(70-80)。

  3.2.1.1:无因的三个(70-72)。(70)舍俱意界,转向外在对像的作用,它发生于外在对像已刺击五官而五识未作用前,引转心向于对像,<<摄阿毗达摩义论>>直接称为舍俱五门转向心。(71)舍俱意识界有二种活动状况。一是意门转向心,引转意识向于对像;二是属于五门转向的过程,在推度心之后进行确定、定义、决定对像的作用。(72)喜俱意识界,阿罗汉(含佛、独觉)向欲界对像微笑的心。阿罗汉也以(73)到(75)的欲界唯作心向对像微笑。

  3.2.1.2:有因的八个(73-80)。(73)喜俱智相应无行。(74)喜俱智相应有行。(75)喜俱智不相应无行。(76)喜俱智不相应有行。(77)舍俱智相应无行。(78)舍俱智相应有行。(79)舍俱智相应无行,(80)舍俱智不相应有行。这八个唯作心,相对于欲界善心(1-8)和欲界善的异熟心(43-49)。

  3.2.2:色界唯作有五个(81-85)。(81)初禅。(82)第二禅。(83)第三禅。(84)第四禅。(85)第五禅。这五个唯作心相对于的色界善心(9-13)和色界异熟心(57-61)。

  3.2.3:无色界唯作有四个(86-89)。(86)空无边处。(87)识无边处。(88)无所有处。(89)非想非非想处。这四个唯作心相对于无色界善心(14-17)和无色界异熟心(62-65)。

返回目录

----------------------------------------------------------------------------------------------------------------

更多护法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