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弘盛:《竹窗随笔》白话译 60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03日
来源:   作者:弘盛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良知【原文】 

新建创良知之说。是其识见学力深造所到。非强立标帜以张大其门庭者也。然好同儒释者。谓即是佛说之真知。则未可。何者。良知二字。本出子舆氏。今以三支格之。良知为宗。不虑而知为因。孩提之童无不知爱亲敬长为喻。则知良者美也。自然知之。而非造作者也。而所知爱敬涉妄已久。岂真常寂照之谓哉。真之与良。固当有辨。

良知【译文】 

王阳明先生【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号阳明,谥文成,浙江余姚人。因他曾在余姚阳明洞天结庐,自号阳明子,故被学者称为阳明先生,后世现在一般都称他为王阳明,其学说世称“阳明学”。正德十一年(1516)擢右佥都御史,继任南赣巡抚。他集文武谋略于一身,以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宸濠之乱”拜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创立良知学说,是由于他在学识、见解方面俱有深厚的造诣所产生的结果,并不是强行打出来的什么旗号来扩大影响、张大他的门庭。然而有喜欢把儒家、佛教混同在一起的人,认为王阳明的“良知说”就是佛所说的“真知”。这是不对的,不可以混为一谈。为什么呢?“良知”这两个字,本来是孟子提出来的。今套用因明学的三支【 因明学用语,为三支作法的略称。此为陈那及其弟子商羯罗主等新因明论师所立,依宗(命题)、因(理由)、喻(譬喻)而成立的因明论式】格式来说明一下:以“良知”为所成立的主题(宗),以不经思索而知为论证的依据(因),以小孩子小小年纪便能知道爱亲人敬长辈为实例(喻)。那么所说“良”就是美好的意思,美好的事物原本就是自然而然就知道的,并不是经过教育以后才知道。可是人们那种自然而然爱护亲人尊敬长辈的良知已被虚妄的尘埃遮蔽太久了,怎么能与佛说的真常寂照的真知相比呢?“真”字与“良”字的含义,就应该是有所区分的。

一心顶礼云栖寺袾宏佛慧莲池大师

 

 

返回目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