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方伦:初级佛学教本 第廿二、廿三、廿四课 综合指要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24日
来源:   作者:方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方伦:初级佛学教本 第廿二、廿三、廿四课 综合指要

  1.

  饿鬼和畜生二道,苦报孰重孰轻,至为难言。照三恶道次序,应该是畜生、饿鬼、地狱,可知饿鬼的地位,是在畜生之下,地狱之上,而其所造的恶业,也是较畜生为重,较地狱为轻了。然若将多财鬼和牛豕虫鱼等相较,则似乎鬼较畜为乐;若将国王的白象,洋妇的狮子狗,与针咽、焰口、大瘿等饿鬼相较,又似乎畜较鬼为乐。但这都是取鬼道的最轻者,与畜道的最重者,或畜道的最轻者,与鬼道的最重者相比较,不是就普通情形而说也。孟子所谓:「取食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啻食重;取色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啻色重。」就是这种情形,这只能算是特殊情形,并非持平之论。

  2.

  佛弟子不出七众,而七众的区别,都是依据戒律而来,无戒律即无七众,无七众就是佛无弟子,继起无人,等于法嗣斩绝,正法毁灭,所以不受戒是天大的祸事。反之,若传戒受戒,是法王座下,添子添孙,使佛法绵延不绝,可知受戒是极其重要的事,不同小可因缘。

  3.

  佛住世时,在地下撮起一把土,对弟子说:「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这就是说:三恶道的数量,比人的数量,多过万亿倍。也就是说:世上恶人比善人,多过万亿倍。吾人死后,能不能幸作爪上的泥土,真没有把握,今生纵不作恶,难保前多生皆不作恶,万一死后有一个前生的恶业种子成熟,发为现行,则非入三恶道不可。偈云:「假使千万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所以非修净土,借他力横出三界,的确没有甚么办法,切勿自作聪明,以致反被聪明所误。

  4.

  佛制作戒律,是为一切行人,建立共同的轨范,俾修行者,有了标准,其实真正的修行人,不持戒律,亦知趋避。佛门中稍为精进的人,自然不会有饮酒、结花漫、好香涂身、观听歌舞等情事; 稍为慈悲的人,自然不会有杀生的情事;稍为方正的人,自然不会有偷盗、邪淫、妄语等情事。所以不待戒律,自然不至为恶者是圣人,待戒律而后不敢为恶者是贤人,虽知作恶,而没有勇气接受戒律者是庸人,虽受戒律,仍然为恶者是愚人。世间上智与下愚,皆极少数,惟近朱则赤,近墨则黑的中等人最多,所以戒律能陶铸三贤十圣,在佛门中,占极其重要的地位。

  5.

  受戒而破戒,其将来受报的惨毒,较诸未曾受戒而造同样的恶业者,情形严重万倍,这样受戒岂不是自讨苦受。殊不知:受戒而能守护不犯,则有无量功德,较诸未曾受戒,而造同样的善业者,亦超过万倍,盖律仪无表色的成立,与保持完整,为无量功德之所聚故也。所以行者若自量:确有持戒的决心和力量,则还是受戒为得策,因为一样的不为恶,而得果独多也。

  6.

  世间善事,如不杀禽畜、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不妄语、放生、布施等,在国法上,皆无丝毫奖赏,然而在果报上,则皆有其应得的福报,乃至千生万劫受乐。世间恶事,如牧畜、养蚕、渔猎、开酒馆、妓院、屠宰坊、杀烹禽畜鱼鳖等,在国法上,皆无丝毫惩罚,然而在果报上,则皆有其应得的报,乃至千生万劫受苦。所以果报是最公平彻底的,有了果报,则行善者才功不唐捐,行恶者才决难幸免。这中间:一刀还一刀,一命还一命,弱小生物,才死得不冤枉,而有其报复雪忿的一日。

  7.

  除佛教外,也间所有的宗教,乃至外道,他们的终极目标,都是希望生天,所谓之: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至于天,他们都认为这是最高的,永恒不变的所在了,殊不知:天也只是凡夫境界,未离轮回,未了生死,将来天福享尽,还是要根据次一成熟的种子而受生。所以佛门弟子,是求生佛国,准备将来由声闻、菩萨,以至成佛,若求生天,便是走错了路头。

  8.

  戒律究竟是小乘法,抑是大乘法?这要看发心,并不宜加以武断的评定。在小乘佛法盛行的区域,戒律是普遍地被保持著,但在大乘佛法盛行的区域,也是一样,中国的僧伽,向来是注重戒律的。有五点理由,证明戒律是能通大乘,而不是小乘所独有:第一、五部律虽属小乘,然而梵网戒与瑜伽戒,则属大乘菩萨戒。第二、唐终南山道宣律师,依法相中道教,以心法为戒体,立三聚净戒,是为大乘通戒。第三、律列为大乘八宗之一。第四、三无漏学,以戒居首,定慧皆由戒所生。第五、释尊临涅槃时,嘱后人以戒为师,戒行不毁,乃可证无上正道。大智律师评戒律说:「若约钝根,通为世善,若论上智,俱作道基。」尽之矣。

  9.

  佛能力极大,也极欲救度众生,但不能度无缘之人,所谓无缘者:即不信佛法,不欲救度之人也。不信佛法,是无明深

  重,自障佛力,如人蒙在棉被内,日光虽烈,无法照入,今若皈三宝,念佛名,则如揭开棉被,阳光得到矣。

  10.

  魔王性凶恶,何以会生天?这事楞严经里说过:「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可知魔王前生,亦是修禅修善的人,故能生天,只因不断淫欲,嗔疑炽盛,故落魔道。若论佛魔消长的问题,当以心为主,妄念多,则魔强佛弱,正念多,则佛强魔弱。但至终局,一一众生,皆降魔成佛,故魔氛虽猖獗于一时,佛道终圆成于最后,孰高孰低,于此可见。

返回目录

----------------------------------------------------------------------------------------------------------------

更多方伦居士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