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苏济瓦尊者:毗婆舍那实修法要 12 定的种类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13日
来源:   作者:苏济瓦尊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苏济瓦尊者:毗婆舍那实修法要 12 定的种类

 

  当你有足够基础禅修经验,知道怎麽去平衡五根,你还能及时来修定。「定」实在是涵盖很广的范畴的禅修经验。巴利的「定」有时指的是心一境性(ekaggata),或三摩地/三昧(samadhi),或禅那(jhana)。

  要能开展定力,我们必须知道那是什麽意思。我们先来看正念。

  在禅修营开始的时候,我们必需学会「正念」跟「没有正念」的意义。没有正念指的是没有清楚的觉知心。正念指的是有清楚的觉知心。正念不单只是「知道」,它是「以着清明的心,正确地理解事物」。

  禅修几天后,你将会能够理解这两者的差异。当你没有正念,它散乱、打妄想,心乱成一团。当你的心有正念,它是清明的,那你就可以适度地跟着目标。

  接着出现的问题是,那你多有正念呢?并不难分辨正念强与没正念。但是,你要知道如何分辨微细的正念与没正念。这个状况发生在较微细,较深层注意的集中状态。当你学会如何分辨有无正念,下一步是分辨定力与正念。

  定力通常指心一境性。这个字较宽广合理的意义为,心力集中在目标上。虽然定力与正念是可以同时出现,不过这倒也不一定。

  ▓ 正念和邪定

  你可以用宁静、安稳的心,专注在目标上,或者你可以执取它,偏执成一门心思。如果你执取它,偏执它,紧抓不放,这是错误的修定或者邪定。这种定力是由执取、烦恼心而来。但是,当你以清明平静的心,正确的专一心思,很稳固地专注,这是正定,定力是由正念而来。这是很重要的差异,因为你必需要确定你是在修正定,不是邪定。

  当我们开始培育定力,这是很重要的,我们是在培育正定-清明觉知的定力或者是清淨心。当清淨心一集中,它就变得稳固、强而有力。就好像当明亮的灯光一集中,它变得有力、强烈,会使我们看见许多事物。

  ▓ 定力的重要观点

  1. 宁静

  可以用一个较好的字彙,来描述宁静,那就是平和。心是平和、宁静,因为它没有烦恼盖。我们必须特别注意,在专注的过程,当我们说「观照」,我们首先要有正念。 它的前提是清明的觉知。不要过度关注要有强大的定力。重点是要有持续的正念。持续的正念专把心安住在较良善、清淨的状态。它是柔软、灵活、调伏的。那你就可以把它推更远,到较深层次的集中心。

  2 放弃粗糙的心所

  这个是那些修练较高层次禅定的人运用的。在开展定力的过程,粗糙的活动会没有,如寻或伺。当这个出现的时候,心会变得更微细、平和。

  3 一境性

  烦恼被覆盖,平静之后,一境性就跟着来。那意味着把心钉在单一目标上,不让它飘移到其他地方去。当你可以这样做,那就比较少波动,心就变得稳定、平和。

  ▓ 两条不同的道路

  你要选哪条路走,这依你要着重专注或正念而定。定力是心持续在目标。正念则是仔细观照目标的特性。以下是它们的差异。

  让我们打个比方,拿面镜子,放在你的脸的高度。当你拿着那面镜子到你面前,你可以看镜影看个老半天,那个就是专注-把心集中在目标上。如果你把心集中在同一个目标上,并且着重专注力,那你的禅修就是在开展止禅的道途上,它是进入集中心的深层状态。

  另一方面,当你把心集中在一个目标上,并且仔细观察它的特徵,就是它在镜子上出现的,譬如有长鼻子,有鬍鬚,龅牙,秃头等等,你会知道这是张魔鬼的脸。你会问,「这张脸是什麽?是人脸吗?」这表示你有仔细观察过,你注意到镜子中所有的特徵的性质。这个是正念。

  当你记下所有的细节,那你就了解它的意思-它的精萃是,正念成为智慧。当你着重在正念,以正念仔细的观察目标的特性,所有在那裡出现的不同事物,在那裡的所有过程,那心就会朝内观智慧禅或毗婆舍那的方向行进。

  当我们以安般观出入息来做譬喻,你可以选的这两种不同路径就变得很清楚了。

  有些人习安般是数鼻尖的出入息,并专注它。心会变得很平静详和。当定力深化,你会见到或感觉到那个接触点,好像是软软的棉花球。你带点正念继续仔细的观它,但是要着重在定力上。你会持续一段长时间,因为心是那麽平和、宁静。那心就进入深定、寂止禅禅修。那个目标,因为心变得更深了,会变得更微细、更宁静。

  可是,如果你要从安般进行观禅,它就不只是让心静止不动。你必需要推动心,要非常仔细地注意鼻尖所有的觉受。在那种情况下,你将会见到许多过程及变化,特别是那些与热相关的要素,在鼻尖生起又灭去。

  因此,你并不入纯止禅的禅那,但是会朝内观行进。

  甚至当观腹部上、下时,有些人倾向朝止禅的方向发展。这可能是因他们不着重正念观照。而是着重在把心固定着,并跟随腹部上、下。

  通常当禅修目标的腹部上、下,它是较粗、变化较明显。因此,它是被选来当开展观禅较适切的目标。但是因为培育内观的观照很特殊,你会需要很多能量,有些人有时无法观照它的变化。因此,他们只是专注,并且觉得平静。

  他们甚至于也能观照到一些变化,它不够。正念不够,反倒着重、培育了定力,他们仍进入一种寂止禅禅修。

  ▓ 寂止禅及观禅定力的型态及特性

  止禅与观禅两者都可开展定力。都对它的目标培育心一境性或禅那,因为两者都要把心持续在目标上一段时间,让定力强大,以达成他们的目的作用。但是,他们并不全然相同。

  专注就好像赶路一样。当你朝北方赶路,你会见到一些特定的景观。你往南走,你会看到不同的景观。但是,你还是在路上赶着走。

  使用不同的目标,你的进展,会以不同的方式呈现,达到不同的目的。让我们再次重述这两种禅观差异的重点。寂止禅的主要目的在开发正定-注意力集中的清淨心。修练的结果导致深层的集中心或达安止定。

  当这些再进一步的开展,它们会产生超自然能力-像是腾空飘浮,他心通,宿世通…等。在最后阶段,因为心力集中的力量,你将会发现再生于梵天界。这些领域是在欲界天之上,很崇高、高层次的存在。

  内观禅或毗婆舍那禅修,定力是用来开展智慧,理解世间的特性,身心过程的特性。世间一切皆为身心过程。它们证达实相法及无常、苦、无我三共相。当你最后超越这些,心会跟绝对真实合而为一,恆常不变,不凭藉因缘法,或者如我们所说,永恆的寂静。在那个阶段,会永远超越、捨离诸苦。

  首先,你要理解目的不同。第二,禅修目标不同。止禅的禅修目标是个由心所造的概念(法)。它不是真实的。它是心造出来的东西。

  但是观禅,目标是真实的,就目标而论,是在观照身心过程。心并不思考或造出真实法。是凭藉着目标的存在(来作观照)。

  因此,有两种不同的目标。当你专住,跟紧和安住在目标上,五根机能是不同的。譬如,寂止禅,是以正念来支持,主要相关的机能是定力的一境性。

  内观智慧禅牵涉的主要要素是正念,及某些程度的精力,或者运用的活动比起止禅多。让我们看一些桉例来说明。

  止禅有不同的(40)业处,依专注的所缘、目标而异。譬如慈心禅,当你专注在慈心,你心中忆念一个人。这个人是一个概念法。它在你心中的人是一种思考念头。所以,你送慈心给这个人,你专注在这个人上,它是一个概念。

  另一个纯止禅业处目标是观想(visualisation),譬如遍处禅(kasina)。遍处禅是观圆盘,以光遍为例,当你观想出一个光盘。你很清楚那个圆盘是心造出来,持续在那裡。所以,你心中那个想像出来的光盘是心造的,心想像出来、心创造出来的目标。它就像你在心中想像一幅画一样。

  当你能够在心裡造出那个目标后,观想它并以正念把它维持住,会有很平和宁静的感受,持续在那裡。如果持续够久,你就忘了週遭的一切。你的心很平和、安静,愈来愈微细。

  当你的定力变得更强及更微细,目标也变得更明亮,更微细难察。结合就会来到,那时心和光盘合而为一。那一刹那,你就分不出这两者,这是我们所称的三昧,它是一种禅那。只要你还能有意识的觉知、分别每一刹那,那就还在近行定。只有当它好像沉进去,如同心全神贯注的在其中,它就像安止一样。这种程度就很深了,好像你掉了进去,它非常宁静、寂静,这是一种不同型态的意识。

  入了三眛,那一刻就没有主客之分了。它可以被描述成睡熟状态,不!比睡熟更深层。那当你醒过来或者说出定,你会知道观想的特性,在那一段时间,你好像处于一种「没有意识」的状态。

  ▓ 毗婆舍那

  毗婆舍那的目标是种真实法-如上、下,或是痛,它们是真实的感受。你不需要去思考它、创造它。它就是在那裡,虽然你得去找它。当你变得更能觉知到它的自相,你会注意到它不是一种静止或静态的目标。它会动、是动态的、变化多端,生起又灭去。

  你愈能觉知它,它变动的特性会更清楚。它跟止禅的目标或观想的目标不同,那种是定力愈深目标就愈静、不动摇、静止。因为无常性,毗婆舍那的目标会变动。当它一变动,苦和无我性也变得很清楚。你要不断运用毗婆舍那专注力在变动的目标,直到内观智慧生起。这个内观智慧是要证得三共相,即无常、苦、无我。

  如果毗婆舍那定力不能生起,那内观智慧也不能生起。起始点通常是感受到无常。无常要被注意到,因为苦不只是一般的苦痛,而是无常苦(迫)它自己。无我是无我,它也是无常及苦。无常的感受,就如同你想理解移动或变动目标的特性。变动的是什麽?你必需能够要控制你的心在变易。变动不是一个静态的东西。它是个移动的,因此心要跟随着变迁,并全神贯注在每一刹那的改变。因为正念是如此清明、敏锐,它证达变动的特性,因为它也是其中一部份。

  如果你不能跟随并融入其中,你如何能知道那是什麽呢?如果你不能跟上移动的目标,你怎麽能见到它是什麽?

  ▓ 经历不同阶段的毗婆舍那

  毗婆舍那定力的本质是很殊胜的修行。另一种方式来描绘这种定力,它是就经验来论断的。定力可分为三种阶段:

  1 努力奋斗期

  奋斗指的是你努力增强觉知,紧跟着目标。

  譬如修毗婆舍那,你观腹部上、下。你觉知着上、下,上、下。接着上、下没了。你停了下来。然后你再继续。你又停了下来。有时在上、下时,如果没有正念,那只有紧绷。那你就必须要放鬆,再从头来过。所以它是种奋战不懈。

  努力奋斗是第一期,因为定力不深,是很辛苦的时期。努力奋斗出现在禅修初期。任何定力由上、下开展而来,只是始初期定力。当你做够了这种温身型的练习,努力奋斗,接着你进入另一个不同的阶段,在那裡,定力奠定足够的动能,它自己就能运转了。

  2 开航期

  第二阶段开航其就容易多了。较容易是因为在此阶段,它就好像你坐在一条船上,你的船随波逐流。定力在这个时刻,已被开展到某一层次,它好像有它自己的生命。它会移动。就好像当你做慈心禅,以你亲爱的人为目标。慈心只是持续流动、流动、向前流动,就像在浪花裡。在观上、下的情况,你的正念增强到它可以持续之后,它只是跟着上、下向前流动。如果上、下长的话,正念就以长的波浪,从头到尾跟着流动。如果它短的话,正念就以短的波浪,从头到尾跟着流动。如果上、下有跳动现象,正念就跟着跳。你不用费力拼老命了,因为它已经向前开航了。

  3 觉得起飞了

  第三阶段是个觉得起飞的阶段,「飞行并消失」,或者「 下沉并消失」。通常经验上是先起飞,接着下沉会跟着来。这是因为动能已经变得很顺,很快,很容易,很多的喜乐会生起,很多宁静感会生起。所有的东西都变得很轻。

  因此,心起飞到一个较微细的目标。因为该目标较微细,心就进入较深的层次。当你移转定力到一个不同的层面,它就好像搭飞机,心变得很微细,有时候好像没有意识了。事实上它是定力的一种状态,还有一个非常微细并已开展的目标在。有时候你会觉得-特别当目标是较重的-好像你要陷进去、沉入裡面。这是因为心和目标的结合,好像下沉。所以当你沉下去,它就好像你熟睡了过去。

  事实上,你的意识和觉知都还在那裡,但是它们是不同的类型,一种较深的层次。因此,开航期或流动是比较像近行定。第三「飞行并消失」,或者「下沉并消失」(我并没有说它是),是比较像我们所说的安止定。

  因此禅修定力是动能的增强,紧密地朝目标移动。你最后会到哪?这依你的基本禅修而定,基础观照。譬如,当你做慈心禅,它是动能和慈心的波浪在持续不断流动,进到更微细及更高层的境界,直到它和目标结合为一。

  如果你念头持续在其他事物上打转,或者你有不同状态的心境,那动能跟目标就不会这麽殊胜。要开展那种程度的定力是很困难的。并且,当你入深定,预计你只能以正念来达到那种深厚的状态。

  当你做慈心禅时,它是不会跑到内观禅,因为所有的能量是慈心能量,不是觉知实相的能量。此外,慈心能量持续移动到你送慈心给他的那个人。同理,如果你做遍处观想,那个能量会持续移动朝向观想目标。

  刹那相续地观照以体验真实法

  如果你要体証实相-证三共相(无常、苦、无我)及涅槃,那一开始禅修的观照,就必须是观真实法。这动能奠定好。那就是为什麽你永远要观照每个当下、每个心念及身心过程,打从你清早起床,到入睡时分,不只是在经行时段,或坐禅行香,还要在每项日常活动,如吃东西、喝水等详细观照。所有的这些都是身心过程。观照它们,专心一意在它们上,意义就是要时时刻刻观照,它们是如何的生起,如何的灭去。甚至当坐禅时,虽然会有许多目标生起,(所有的这些也都是身心过程),只是单纯的观它们的生起及消失。

  当你观多了,心会更加专注在变化的特性。最后你把心导向在变化,身心现象的生灭。如果你不能把心导向在变化上,心不会流动,跟目标结合为一。如果它不专注在变化上,那你就无法证达任何东西。

  ▓ 毗婆舍那的殊胜

  大多数的禅定只比宁静多那麽点,它们是平和,有力。它们是很有用的,但是并不会导向解脱,因为定力开发并不会通达到那裡。

  毗婆舍那的定力是很殊胜的。它并不是泛见的。专注在一个静止的目标比专注在变动的目标容易多了。

  当你看着身心过程的变化,它是不可避免的,你会遇到一些不舒服,以及压迫。变化经常是与压迫息息相关的。如果某些东西是很平静、安宁,停留在那裡似乎是快乐的,变化是不会明显的。

  但是如果变化开始明显,那它好像会很干扰,因此那会是很苦的。有个好的例子是气动。如果动的厉害,你会觉得很困扰。如果微微的动,它就显得平和多了。所以,当你观变化,你无法避免不去观不满意以及压迫。因为那样,毗婆舍那的定并不是那麽愉悦地开始。因为变动的特性,它也不是那麽稳定地来开始。

  儘管如此,它可以达成并且应该达成。否则不会证达任何东西。你必需理解这个,并且要有耐心。否则你会像大多数人的结局一样,说:「喔!从这个我学不到什麽。我得到的所有东西就是苦、苦、和更苦。或许我该去睡觉。」

  那些对这些感受,不屈不挠,有经验的人,会理解毗婆舍那禅修的意义及目的。当然,有不同的层次的经验,它们是不同的。

  ▓ 寂止禅不同层次的禅定

  寂止禅禅观,就经验而论,它的差异是在不同层次的禅那。开始是近行定,接着初禅、二禅、直到第八定,心都是冻住(不动)的状态。心冻住,全世界只有目标跟着你在一起。它会进入更深、更深层阶段。通常人们的描述是,它好像进入一种空的状态,因为目标很细,好像是睡熟了过去。

  开始的时候,你也不太知道心在安止状态,但多加练习,经验多了,等你出定后,你会知道那是什麽。你会知道那个目标的特性,安止是全神贯注的。这跟忆念不同。在此,你知道心的状态,意识的性质,心所以及相关的禅支。

  这裡就五禅支而言,它是有差异的。第一个禅支是寻,把心投入它的目标的心所。第二个禅支是伺,让心继续专注于目标。喜是从目标获得的喜悦。乐是从目标获得的深深的平静及快乐。一境性是把心贴在目标上。因为我们并不处理这个,不再赘言!

  ▓ 毗婆舍那的内观智慧层次

  然而,毗婆舍那的定力,经常是跟内观智慧层次相关。毗婆舍那的定力愈多,它会带来更多可专注于实相法的觉知。愈多定力在清明觉知,三共相的清明智慧就愈多。这是禅修者如何地去经验不同的内观智慧进展层次。最后这个会引导证入涅槃或无为法的状态。现在定力的性质和不同类型的定力所关连的部份已经说明过了,让我们来探讨开发定力的禅修技巧。

  ▓ 与定力相关的禅修技巧

  1. 入定

  第一个技巧称「导向」 。它把心引领到意志集中的状态来入定。它带领着心进入安止于目标,并保持那个状态。

  首先要把心安置在目标上,并放下万缘。只要把心放在目标上,并持续着。听起来很容易,其实不然,因为人心是很複杂的。

  有些简单的事,我们可以做,以帮助我们禅修。首先,身体要舒适,那专注会容易一点。但也不能太过于放鬆,舒服到譬如说躺在床上。在你该禅修的时间,躺下是会睡着。身体放鬆舒适,要记得保持警觉。

  痛、疾病或吵杂声,都会干扰,让禅修愈加困难。如果外面很冷,经行可能就比较难以进行。所以先确定你身体舒适,并选一个安静的地方禅修。

  第二,心裡要平静。你不要起烦恼心。告诉自己不要执着、放下它。没那麽难!想想那些在波西尼亚战争受苦受难的人,那些饿死在衣索比亚、索马利亚的人,你就会理解,你问题不大。不要烦恼那些芝麻绿豆大、毫不相干的事。让你的心平静下来。

  如果你有任何忿怒、仇恨或嫌隙妒忌,就像你扔掉烫手的洋芋一样,通通把它们扔开。不要紧抓着垃圾,让自己不快乐。

  在你心静下来,抵消烦恼的暗流、癖性、习气等之后,心中有正念流动着。正念刹那刹那地增长,观照这些事物。因此,心会习惯于正念观照,而不再让事俗烦恼事持续乱跑,跑个不停。当心习惯了正念观照,这个时候,禅修的动能已经启动的。当动一经启动,你的身心会是平静、安详的。

  因此,你要做的事只是把心导向目标。当你把它导向目标够久,只要让它持续着。不要去忆往过去,不要去想像、计划未来,不要打妄想,忘掉一切。它就像你要去睡觉,只是你不觉得睏。你只是时时刻刻地观照着目标。我保证一分钟之内,你会得定。有时不到一分钟,你就沉进去目标了。这就是所谓的把心导向目标。

  当我们说,腹部上、下,只要持续那样观照,上、下并不需非常地清楚。它可以只是上、下地持续,因为我们现在不是在讲内观智慧。我们只是在讨论定力。

  不讲「正在上升、正在下降」,你可以只用上、下来取代、标号。但是你必须放下万缘。如果你执着身体,你会想:「如果我把身体忘掉了,我会疯掉。」那当然你就不会跟上它的起伏。你会想说,我想睡了,那你就不会觉知到腹部上、下。

  放下万缘!不要烦恼时间跟地点。不要在乎你是谁。只要把心安住在那裡,保持下去,你的心就好像是在无风的夜晚,静止、不摇曳的烛火般。把你的正念安置在腹部上、下。不要去管它是粗是细,只要觉知它。

  如果你持续的够久的话,你会得定。这是很简单的。重要的是要奠定稳固的定力,持续不断的流动,正念的动能得以不断观照。当你经历过,你就能忆起你是如何入定的。那你就能很容易的在任何时间,进入那种层次。在获得到入定的第一个技巧后,下一个技巧就是要住定。

  2. 住定

  住定必需要练习。接着要讲的是「准备」,再下来是「态度」。要让专注力持续一段时间,是要有准备的,从足够的初步练习和经验来强化动能。

  专注力要持续一段时间,你需要很多精力,所以你必须更仔细地增强动能,让精力累积地足够强。

  在你能入定之后,那问题是「态度」。

  「态度」,这裡指的是耐心。要有持续的耐心。它就像屏气一样。入定好像是做一个深呼吸,把气屏住。它是像把心屏在一个特定的方式,因为如果你把它紧紧抓住,那正念不能持久。当你以一个轻鬆平和的方式来持续它,那它会持续久一些。你必须有这样的态度,不要去在乎你要坐多久,也不要担心时间。准备是很重要的。如果你想入深定,比方说三、四个小时,你必须把时间排在午餐以后的时段,那你就不用担心午餐。否则你老是在想,「我不能入定太久。我会错过午餐。」

  你必须要把时间忘掉。你必须放下所有的忧虑以及深埋在心裡的所有的事物。如果你想入定,那就住定久一点。

  如果你缺乏耐心,说:「喔!如果我住定太久,那我就没时间增进我的内观智慧了。」那当然,你不久就会出定了。那就是为什麽心态要调整正确来。

  当你懂的定力的性质,以及有了正确的态度,就可以维持一段长时间,你应该有那种技巧的训练,知道它会怎麽样。我们如何住定一段长久时间呢?怎样的心理状态可以久住?怎样的心理状态不可以久住?当你了解状况,你就可以住定久一点。

  3. 出定的技巧

  接着,当然,另一个技巧是适时出定。这个问题不像住定那麽难。如果你能住定,那你应该能控制(好来)出定。你可以用正念来做。你在一个指定的时间出来。譬如,当你要入深定,说:「我将入定一个小时,或者一个半小时,或者一个小时四十五分钟,或者一个小时四十五分钟又三十秒。」 当你的技巧熟练,你可以在分秒不差的时间出来。你也可以训练你自己回应不同的情境来出定,譬如只要在午餐前出定,或者当某人(如师尊)召唤你。它就好像是设定程式,让心来回应某些特定状况。有这种技巧是很佔优势的。

  为了要证达内观智慧,你要有足够的时间、空间来滋养内观智慧。它需清淨心以及定力。因此,你必须熟练入定、住定一段长时间的技巧。那你就要勤加练习。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