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般若锋兮金刚焰 第三章 不容亵渎的尊严 第二节 学术研究的误区(4)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19日
来源:   作者:释智诚 秋吉彭措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般若锋兮金刚焰 第三章 不容亵渎的尊严 第二节 学术研究的误区(4)


  世间科学有一个重要的预设前提,即假定其研究对象和方法均真实存在。(这是凡夫分别心的运作特性所决定的。)此与佛教究竟胜义谛截然不同,随之对世俗现象界的认知和参与,也就各具特色。

  无论从佛教的无境唯识还是缘起性空观点看,现象界的一切器情显现在本质上都非如其显现般成实存在。有迷乱的显现而无成实本体,这一点和梦境相似。一般人做梦时,会被其中的景象所左右,产生贪、嗔、喜、畏等不同觉受。修持梦瑜伽获得自在者,则可于梦中当下了知其虚幻不实的本性,并无碍变幻和驾驭梦境。同样道理,对于没有证悟胜义空性的凡俗人而言,数理化等定律、公式可谓有效反映现实规律,但在现证诸法离戏空性的大乘圣者那儿,自在驾驭世俗现象界与掌控梦境,并无太大差别。

  看似生活在同一世界中,却会随着个体精神觉悟程度的差异而展开完全不同的生命画卷!这个至关重要的事实,显然被头脑简单的佛教学术研究者长期忽视了。

  对世间人而言,佛教的胜义谛的确不好理解,因此他们会对佛教史上的人、事现象更感兴趣,比如说,考证一下大乘、密教的源流。他们认为,这样做对自己放心进入佛教有帮助。然而问题来了:佛教中的历史现象(尤其是较为重大、神奇的)常常是基于空灵无碍胜义实相的任运示现;这种非凡示现的合理性需要以胜义法界的特殊性质说明;而世人对不思议胜义实相的信解和悟入,却又反过来被要求建立在对众多事相的先行认可之上!(这是由于凡夫分别心总能找到够体面的理由以使自己免于被彻底解除武装。)于是出现一个微妙的循环。

  这一循环的出现,不说明佛教本身有何缺陷,反而是能带来惊人升华和超越的伟大精神世界应具的特征。——如果一切都可以顺顺当当地通过既有常规经验来解决,那佛教的超凡价值又从何体现?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佛门祖师强调缘份和信心。

  浅薄的学术研究者们当然料不到这一层,所以他们一上来就急匆匆地投入迷乱分别心怀抱。很多错误,都是由于没能清醒认识所用工具和方法的适用范围所致,佛教学术研究者们亦无以自免。既然是无有信仰的有漏凡夫心,其颠倒和局限便可想而知,所以饶是彼等自我标榜客观、中立和公正,仔细观察却发现,事实远非如此。

  又要提及隐藏在话后的预设前提,这的确是个不应忽视但却常常遭到忽视的问题。佛教学术研究者们一开始,就作出的几条相当隐密的先验设定是(注意:其所否定的对立面均未经有效证伪):

  一、不存在会使我们的生存状态和心智能力产生质变的终极真理(亦即这个平庸的人生和世界是正常而绝对的);

  二、不存在印合于上述不存在的终极真理并能自在超越世俗现象界的解脱境界;

  三、佛教没有这样的解脱境界;

  四、没有这种解脱境界的佛教不是不可以用常情加以研究、考证;

  ……

  所谓常情,涉及到这样一些更加具体的预设前提:

  一、世人既有根识和心智能力是探求真理的最高方式;

  二、在世人日常生活经验上发展起来的机械时空观是普适的绝对参照系;

  三、佛教不能离于上述绝对参照系而展开;

  四、就纵向而言,佛教必须接受“泛进化论史观”的裁定;

  五、就横向而言,佛教必须接受机械类比的思维定势的裁定;

  ……

  也许有人想,作这些条分缕析实在多此一举,上述前提、设定,难道不是想当然就可以成立的吗?是的,“想当然”在不少情况下的确是容易给人放心大胆好心情的理由,然而请不要忘记,在公元1905年以前,人们对机械时空观的信心同样也是“想当然”的,这种没经起仔细推敲的幻觉最终破灭所引发的精神震撼,也同样是颠覆性的。

  万一——没人敢担保它绝对不成真——佛教和这世界不像人们通常设想的那样,那么,佛教学术研究者所作的一切努力,立即成为无用功!这个严峻的事实说明,看似肃然可敬的学术研究,其实和一场意气用事的赌博没甚差别,而赌徒,就是那帮把所有注钱都下在幻想中的赢面的佛学研究者。

  从最严格的科学标准看,一上来就以上述带有严重历史局限性和心理局限性的预设前提做背景展开研究,和不假考虑直接认可佛教一样不对。最严谨的方法是,在研究一个对象之前,不作任何带有局限性的先验设定。要做到这一点,当然需要灵活而清澈的头脑。事实证明,明治朝以来的众多佛教学术研究者并不具备这种头脑。所以仅凭此点就可以说,他们对传统佛教的一切刁难,都(至少)属于“不定似因”!

  会出现的辩解是:如果一开始就不加以有效界定,嗣后的研究工作,又在何平台上展开呢?岂不是找不到出发点了吗?

  的确,按照西方科学惯例,一个学科一般都须建立在几条无须检验的“公理”之上,由此方可推演出一套完整的科学体系。同时,纳入它研究范围内的对象,亦需须接受其既明规律裁定。

  可是,对佛教的先验性“纳入”,真就那么合理吗?谁“纳入”谁,难道不需要更慎重些吗?

  一旦沦为别人的“研究”对象,自然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那么佛教如何落到这个地步呢?说具体点是明治时代的阴差阳错,说透彻点,是近、现代西方人在物质文明方面的巨大优势,“想当然”地转换成了精神和思想上的优势。“洋人船坚炮利”,打掉的不光是东方的国防,更不幸的是打掉了东方人的自尊、自信。在民族虚无主义和传统虚无主义泛滥成灾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东方文化形象代表的佛教,当然不会有好日子过。

  否则,如果平起平坐的话,我们又何尝不可以说:若用佛教或东方传统文化来衡量,来研究,尔等西方学术委实太过浮浅无义了!

  近代史上,东方人被迫接受了太多“不平等条约”。由日本人在血腥的殖民地时期替佛教签下的这一文化上的“不平等条约”,许是该到期了吧?!

  因此我们要问:

  当两位文化巨人碰面的时候,是否必须以一方霸道地全权裁定另一方,作为“共荣”的前提和代价呢?物质上的富足,是否就一定等价于精神上的富足呢?或者说,精神的富足是否一定需要体现于物质上?

  在物质领域表现不俗的方法和观念,一定可以机械移植到精神领域来吗?浸泡在一大堆可笑的预设前提中研究佛教,这就是西洋学术观念的骄傲吗?

  为什么不遵循佛教自身的严密修学程序,进行切实探索后再发言呢?怀着起码的尊重,通过如法修学而真实体验佛教博大精深的精神世界,难道不是更加诚恳和科学的态度吗?

  长期如法地修学佛法,当然不是一件容易事,这比起在世间知识和惯性思维支配下,翻翻资料听听报告,需要更大耐心和毅力。但除此之外,我们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办法能够帮助外人更真实地领悟佛教的精神和内涵。

  想领略游泳的乐趣,就不能只停留在浮力学和运动学公式上,必须下水实践;想体味茶道的情致,就必须躬自煎煮、冲泡、饮用……同理,如果没有如理如法地发展自己的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智慧境界,就想了达佛教的真实内涵,怎么可能?佛教不仅有着精深的理论体系,而且从本质上讲,佛教更是实践性很强的学问,因为究竟胜义谛不是仅凭语言文字就可以现量了达。没有领悟空灵自在不可思议的胜义谛,就只能(怀着世俗思维定式和先入之见)在皮相上做文章,那你研究的,早就不是真正的佛教了。连自己研究的对象都没找准,还说是“科学”,难道不很可笑吗?完全无视现量体验,仅仅依靠远距离推测和臆断,难道不是一种缺憾吗?

  所谓科学,其原意是指分科别类的知识学问。因此,世间科学所探讨的对象和问题,以及所得出的结论,往往带有十分明显的暂时性、片面性。而佛教的本怀,却是探求终极真理,以从整体上揭示宇宙人生的奥秘。最普遍的真理,才有可能是最深刻的真理。因此,即便把佛教当作杰出的哲学体系对待,都很是屈德;若再等而下之硬塞进某个既有具体学科的框架中任意摆布,那就简直是犯罪了!

  局部如何裁决整体?暂时如何定义永恒?终极真理和整体实相,难道仅是部分的简单之和吗?置这些根本性问题于不顾,只慌里慌张地拿着一些僵化、有限的学科知识,对立足于究竟和总体层面的佛教横挑竖责,这算哪门子事呢!

  所谓先进的批判性学术研究,拿什么来批判?无外乎凡夫分别心和一些既有学科知识。前者姑且不论;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其实均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中,旧理论被新观点改写或推翻的情况,屡见不鲜。所以说,依靠自身难保的有限学科知识对佛教作出的众多“判决”,都已经或即将由事实证明是错误的。

  抱定西方既有的学科知识审视佛教,或许也是一条可以考虑的途径,假如这些知识已经一步到位地触及终极真理的话。然而遗憾的是,这些学科知识却并不争气,它们总是需要不停地予以刷新和纠错。新理论取代旧理论的惊喜,在很大程度上遮掩了旧理论曾经犯下的错误,特别是它们春风得意时无礼审视佛教的错误。不过这是可以理解的,旧理论自身的错误尚易发觉,但它们过去对外界的骚扰,就难得有人去认真追究了——更何况那些骚扰,大多是以相当隐密的预设前提形式进行的。

  下面,我们来着重探讨一个典型的没能随发展而同步清除的伪科学骚扰,此即立足于机械时空观和机械世界观的史学考证。

  机械时空观是佛教学术研究者们所醉心的史学考证的基本工作平台,这一点甚至连萧平实都知道——“佛学研究者每喜以佛经出现之时间,作为考证佛经真伪之依据。殊不知佛经三大藏,有说于人间者,有说于龙宫者,有说于四王天者,有说于忉利天者……乃至有说于色究竟天宫者。”这个貌似科学的先验自明的设定,其具体内涵为:世上一切事物均处于唯一、无限、均匀、自成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三维)之中。也就是说,它们共享一个绝对的时空参照系。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牛顿对时间概念作了如下表述:“绝对的、纯粹的数学的时间,就其本性来说均匀地流逝而与任何外在的情况无关。”关于空间,该书也作出符合日常生活经验的表述:“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来说是永远相同的和不动的,并与任何外界事物无关。”一个普适而均匀的绝对时空参照系,是整个经典物理学展开的基础,当然也顺理成章地哺育了明治朝以来的纯学术性佛教研究者们的“科学”世界观和“科学”研究方式。因此,他们从事考证工作时,一旦涉及某时某处发生某事件、某人某事的影响力在纵向和横向上的传播、同时异处或异时同处的人事比对,还有出现和隐没、发展和衰落、先后和远近等具体现象,一个绝对的、均匀的、普适的时空参照系就自然而然地浮现在他们脑海中。他们所能做的,无非就是在这款绝对坚挺的时空参照系中,画上些坐标或连线而已。这一点从他们的众多著述中,非常明确地表达出来。

  如果作为现代物理学两大支柱的相对论和量子论没有研究成功,那么世人可能会永远觉得他们是对的。然而事态出现转机。如今人们已经确信,许多像机械时空观那样先入为主习以为常的基本观念,并非如想像般先验自明和坚挺硬朗。

  迅猛发展的现代物理学告诉我们:时间和空间虽然是最难发生变化的物理对象,但并不是永恒存在的最基本的物理对象;它们很可能是由更基本的层面次生出来的;时、空、质、能均有着从无到有的起源过程;离开具体的物质、能量没有单独自存的时间和空间;具体的时空特性取决于具体物体的质量和运动状态……

  总之,指导佛教学术研究者工作的绝对而均匀的共享时空参照系,在现实中根本就不存在!虽然在通常情况下,时间和空间是最有效的舞台,但它们本身并非坚如磐石,而是具有相当程度的可塑性,或曰虚幻性。

  可以作一点更具体的分析。比如说,根据相对论的原理,只有明确地知道“时钟”沿着怎样的轨道运动,才能使用它来进行含义明确的时间测量。而另一方面,根据量子论的测不准原理,任何物体的运动都有一种根本性的不确定性,对任何物体(当然包括“时钟”)在原则上都不可能确定其精确轨道。因此,只要相对论和量子论正确,结论只能是:时间在原则上是不可真实测量的。而一个在原则上不能进行测量的量,是没有物理意义的。

  科学家确认,时空的测量精度上限分别为:普朗克时间(约为5.39×10-44秒)、普朗克长度(约为1.62×10-33厘米)。也就是说,只有在大于普朗克时间和普朗克长度的范围,才能勉强运用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在小于这两个值的范围,时间、空间的概念就失败了,那是一个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的世界。

  没了时间,就无所谓过去、现在和未来;没了空间,就无所谓上下、前后、左右。在这种情况下,毫无疑问,时空顺序将完全失效。

  此事不难理解。比如有甲、乙两个运动员,同在环形跑道上参加长跑比赛,如果不知道他们起跑以来的全部情况,我们就无法判断谁在前谁在后。因为从半圈跑道看,可以说甲在乙之前;而从另半圈跑道看,也可以说乙在甲之前。时空若像跑道那样,具有许多圆状的或循环的结构,那就不能使用时空顺序等概念了。可以确定的是,在普朗克时间和普朗克长度上,时空必定是多连通的,具有复杂的拓扑,以致不能规定事物的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

  根据宇宙膨胀及微波背景辐射等可以推断,宇宙在越早的时期,时间尺度越小,空间尺度越小,而能量尺度越大。因此在宇宙极早期,必定会有时空概念失效的状态,这就是宇宙的普朗克状态。宇宙从没有时间的状态过渡到可以用时空来度量的状态,这就是时空的起源。

  时空拓扑有一个重要特性,即不受局部的运动和变化的影响。它是最典型的一种宇宙整体性质。亦即是说,它于宇宙演化的过程中会保持不变。事实上,越是不容易变化的东西,起源越早。化学元素在大爆炸后3分钟时产生,粒子反粒子在10-36秒时产生,而时空拓扑产生的时间则是10-44秒。因此,时空拓扑性质,可以说是宇宙创生期所留下的重要遗迹,是宇宙中的第一个不变事物。

  既然在普朗克尺度上,时空结构是多连通的,那么一个合理的推论是,由之生成的宇宙也肯定具有多连通的复杂时空拓扑。大尺度的现代天文学观测,已经为此提供了不少证据,史蒂芬•霍金在《果壳中的宇宙》中讲到科学家现已研究到十一维空间,而时间机器、超光速星际旅行等时髦玩意儿,则是由此展开的进一步联想。

  当然,我们的意思,并非说古来的佛门大师都是长跑高手,或者经常玩拓扑、钻虫洞……,而是说,在日常经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想当然”的机械时空观,和时空的真实本性,是有很大出入的。严格来讲,经典物理学仅仅是现代物理学在特殊情况下的一种近似。(请注意:这近似背后隐含的是截然不同的时空观和世界观,与四舍五入的近似不是一回事。)虽说在“常情”下,这近似也将就可用,深深烙上这近似特征的思维定势和学术理论,在历史上也曾有过以“科学”和“理性”自居的情形,但近似毕竟是近似,它本身绝非终极真理,更没有资格充当唯一的最高裁判。

  普朗克时间和普朗克空间,如何构成常人所经验到的宏观时空,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没有任何物理意义的虚无单元,组接起来,竟然变成了看似可靠的舞台和背景,这是很稀奇的事。在大乘经论中,有不少破斥无分刹那、无分微尘的精彩论述,或许能为现代人士的相关思考提供启示。

  听听爱因斯坦的意见很有好处,他说:“时间和空间是我们进行思考的模式,而并不是我们生活的条件。”“时空未必能看成是可以脱离物质世界的真实客体而独立存在的东西,并不是物体存在于空间中,而是这些物体具有空间广延性。这样看来,关于一无所有的空间的概念就失去了意义。”

  1955年,爱因斯坦的好友贝索去世了,爱因斯坦为他写的一则唁文中,有一段很经典的文字表达了现代物理学家的心声:“现在他虽然比我早一点离开了这离奇的世界,但这并没有什么,我们相信物理学的人都知道,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区别,只不过是一种顽固地坚持着的幻觉而已。”

  上述文字,也可以作为写给长期盘踞人们脑海的原始时空图腾的唁文。事实上,我们相信佛法的人都知道,早在两千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就已明确指出了包括时空在内的一切世俗现象的虚幻本性。现代物理学家的工作,不过是为此添加一些较通俗的注脚而已。

  类似的注脚广泛而多样。例如质量,也是为世人耽执不休的一个物理对象,但随着爱因斯坦著名的质能方程式的问世,它的看似顽强的实在性同样瓦解。宇宙创生后,经历了三分钟的“冷却”,才有化学元素开始产生;物质的本性,不过是“冻结的能量”……,这些内容成为科普常识。既然和无形的能量密切相关,那么对物质的形式和范围的传统理解,也就需要大大拓展了。如此一来,继续“想当然”地狭隘判定高级智慧生命必定和声(20~20000赫兹)、光(390~770纳米)的生理性可感频率或波段存在必然联系,势必更加艰难。

  很久以来,“决定论”主宰了经典物理学和机械世界观。现代物理学给它当头一棒。正如刹那生灭的细无常容易被大乘佛教徒理解成无实空性在世俗层面的投射一样,不确定性、几率性存在等新思想也肯定会有助于体悟空性的冥示,进而把想当然的“决定论”驱逐出境。

  决定的批判和判决,源自对不可逾越的障碍的绝对肯定,而想像中的决定障碍或限制,又源于对实有确定规律的绝对迷信。这些错误观念,现已暴露出重大缺陷。随着研究的深入,看似铁板一块的僵化世界,渐呈解冻之势。人们将越来越明白,真正的科学精神,其实和古老的佛教并不矛盾。

  不知道迅猛发展的现代科学会为佛教再义务添加多少更新颖的注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随着时、空、质、能等基本物理现象的本性的深入揭显和逐步统一,不少“想当然”的传统错误观念将被迅速刷新。虽然完全消除众多先入之见尚有不少困难,但无论如何,一些顽固的实执、概念逐步解冻,肯定会有助于人们不过度失真地解读佛教。

  当然,我们也看见,在多数情况下,世间物理学是通过对更深层次的存在的承许,来消除由其次生的物理现象的实在性,尚未做到一步到位整体领悟。不过,科学终归是科学,我们没必要强求它去完成能力范围以外的工作,否则又从何显出宗教和哲学的价值呢?更何况,在帮助世人更公允地理解佛教的问题上,科学已经有了较近代更加令人满意的表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将功赎罪了。

  剩下一些问题,比如物质和能量如何与众生的心识和业力产生联系,不一定能很快得出答案,甚或这答案早已超出纯粹物质科学的能力范围。但有迹象表明,现代物理学已经越来越注意到人的因素在研究过程中的重要性,这不单指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的专业素养,而是特指在研究过程中原则上不能排除的观测者对观测结果的影响。(这种影响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以致有科学家指出:“我们永远无法了知世界本面,因为我们在观察。”)从相对论、量子论到现代宇宙学的“人择原理”,还有类星体引力透镜现象等,许多进展强烈显示,过去认为在原则上可以不掺杂进来的人的因素(这种绝对不掺杂曾一度被当做“科学”和“理性”的骄傲),如今却表现得越来越活跃,越来越有趣。作为佛教徒我们当然乐意设想,能境和所境这种奇妙关系背后潜藏着有益启示。

  绝对真空的概念,也被基态的细微量子能量波动所取代。现代物理学认为,正是这种波动所产生的细泡的暴胀,形成我们所处的宇宙。这和《楞严经》、《起信论》所谓一念根本无明心妄动而产生虚空、世界,有些相似。当然,完全用科学理论来解释佛法是相当困难的,也没有必要,但科学的发展既然越来越向佛教靠拢,那我们亦不妨对此表示谨慎的乐观。

  日本医学博士江本胜自1994年起,在冷室中以高速摄影的方式来拍摄和观察水结晶,结果发现水具有复制、记忆、感受和传达信息的能力。由此编写出版的《水知道答案》一书,引起世界性轰动,不仅掀起了一股水研究热潮,而且对于认识精神世界的神奇,也带来很大启迪。书中有这样几段话:

  “不论这个游戏是否可以验证,许多人都承认,人类意志的能量,具有强烈的影响万物的能力。而云是由水构成的,同时还是一种气体,所以应该更容易对人的意志产生反应。

  在过去,如果说人的意志可以影响物质,通常总免不了遭到‘不具备科学性’的非议。但现在最前沿的科学已经发展到不进入精神或意念等非肉眼可见的领域便无法解释很多东西的境地。

  从量子力学开始,到荣格学派的心理分析理论,再到遗传基因学派,都已经开始肯定在我们居住的三维空间之外,另有一个我们肉眼看不见的世界。据说,那个世界不仅看不到、摸不着,而且就连时间都不存在。

  因研究量子力学而闻名世界的大卫•博姆(David Bohm),将我们可以感知的这个世界称为‘明在系’,并且认为‘明在系’的背后另有一个被称为‘暗在系’的世界。‘暗在系’的世界了解‘明在系’世界的一切,而生活在‘明在系’的事物则记载了‘暗在系’世界的一切信息。

  也许这有点儿难懂,但换句话说,其道理与‘一沙一世界’有些相似。从一小部分宇宙,可以窥见整个宇宙的全貌;一个人的身上就记载了宇宙全部的信息,甚至其中的一个细胞的身上,也都刻画着整个宇宙。(中略)从这种理论来看,世界不仅瞬息万变,而且还在不断地更新着,而我们的意志正协助着这个世界的更新。了解这一点,也许你对人生的看法也会从此改变。”

  上述带有强烈东方神秘主义色彩的文字,让我们意识到,即便在纯学术性佛教研究的老巢——日本,传统思想也在悄然复苏。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真理生命的顽强性。

  宁玛派大堪布慈诚罗珠仁波切在《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记》中,深入宣说了现代科学对于佛法的回归:

  “量子力学的诞生,对西方已经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哲学,以及经典物理学理论来说,仿佛是经历了一场灭顶之灾。原来看起来似乎牢不可破的理论与思想大厦,忽然之间就像在基础上投了一颗原子弹一样轰然坍塌。事到如今,虽然经典物理学的技术还在被应用,但它的有些理论已经被彻底推翻了。

  多年以来,西方哲学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一直就物质是否存在的主题争论不休,时而唯物主义占了上风,时而唯心主义又占领了主导地位,很多人都被搞得如坠云端,不知道谁是谁非。量子力学的出现,让这些争论都变得毫无意义了。

  但是,对佛教理论来说,量子力学的诞生却是一个很好的支持和顺缘。虽然佛教并不需要什么外界的支持,它本身就有一套完整而无懈可击的理论基础,但现代物理学的这一新突破,又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佛教理论的颠扑不破。从这一角度来说,现代物理学实可堪称为迈向空性殿堂的阶梯。

  世间的很多人都受过现代教育,都有一定的量子力学常识,如果用量子力学的概念来推导佛教理论,就比较容易被公众所接受。比如说,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看到,这个麦克风就是一个黑色的、具有一定形状的物质,但我们都知道:在表层物质现象的下面,就是排布均匀的分子;分子再往下分,就是原子;原子再往下分,就是电子和原子核;原子核里面,又可以分出质子和中子;然后又可以分成更小的夸克和亚夸克。在夸克的概念当中,包含了‘微子’、‘虚粒子’的含义,所谓‘微子’,就是非常细微的一个极小单位,而‘虚粒子’虽然有现象,却没有什么实体;迄今为止,亚夸克下面的粒子还没有正式发现;最后,就是最基础的量子场。

  也就是说,一切物质的基础,就是量子场。即使是像虚粒子一样的东西,最后也可以消失在量子场当中。

  ‘场’是什么东西呢?就是根本看不见、摸不着,没有任何物质性质。在自然界,完全的真空就是没有任何东西。在这样的真空当中,刹那之间就可以将能量——零点能集中或者分散。集中的时候,就变成我们肉眼所见的麦克风、音箱等物质的基础——亚原子;分散的时候,这些物质便瞬间消散无余,变成了没有任何有形物质的真空。也就是说,当真空当中聚积起足够能量的时候,就形成了新的物质;当能量的密度不够或稀疏松散的时候,物质的最小单位——粒子消失,就变成不存在任何物质的虚空——场。因为能量的密度不够,所以没有形成什么物质;由于这些物质的所在处的密度足够了,所以我们就能看到这些物质。

  真正的物质基础只不过是一个场而已,除此之外别无所有。‘场’又是什么东西呢?就是没有物质性质的能量,从佛教《大乘阿毗达摩集论》的角度而言,是只能由意识所感受到的细微色,其他什么都没有。

  通过这些理论,就可以让我们知道,原来一切物质都只不过是量子场。虽然在宏观世界当中,我们所看到的现象并不是这样,有山、有水、有人、有太阳、有宇宙……,万事万物并不是一味一体的量子场,而是千差万别、互不相干的独立体,但实际上科学已经证明了这些结论。

  同样,虽然在宏观世界当中,一切都是完好无损地存在着的,但是一到了微观世界当中,就一丝一毫都不可成立。原来我们认为有的东西根本就找不到,所以,很多量子力学的科学家都认为,粒子只不过是场的局部凝聚,是时聚时散的能量集合而已,其他并没有什么。

  爱因斯坦曾说道:‘……因此,我们可以把物质看作是由极强的场所在的空间区域组成的。在这种新的物理学中所考虑的不是场和物质,因为只有场才是唯一的实在。’面对这一结论,我们的感官常识和经典物理学家只有哑口无言。

  ……

  这些东西是如何形成的呢?这与观察者有关。所以,古往今来的很多人,包括聪明绝顶的爱因斯坦,在一开始的时候,都不能理解这些东西。直至现在,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西方哲学也不能摆脱这些困境,比如英国经验论的代表人物贝克莱,就遇到过这样的责难,‘难道这个世界就不存在了?只有人去看的时候,它才存在;一旦没有人去看,它就不复存在了吗?’面对这个问题,他也束手无策,只有把这个问题寄托于上帝:‘即使人没有观察世界,但上帝却一直在关照着世界,所以世界不会变得因为不存在而不稳固。’但上帝是否存在都很难证明,这种回答是荒唐的。谁会承认上帝在看呢?你相信上帝,就可以这样说;要让别人相信,就是很牵强的。

  量子物理学家们都是很严谨的,他们在遇到这个难题时,当然不会像贝克莱那样把问题推卸给上帝,而只能心存疑窦地做出一些似是而非的回答。

  比如,俄籍物理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混沌膨胀模型最主要的发明者,安德烈•林德博士在接受罗伯特•劳伦斯•库恩(Robert Lawrence Kuhn)采访时,两人之间曾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罗伯特:‘安德烈,我们不观察宇宙,真的就意味着宇宙不存在吗?’

  安德烈说:‘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薛定谔之猫提出的问题是,再打开箱子以前,小猫是活的还是已经死了。量子力学的答案是,(正如史蒂夫所言),小猫既非生也非死——至少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式(玻尔——海森堡)解释是这样的。现在,假定当你打开箱子时发现小猫已经死了,那么,你最多只能说,“事情似乎是,在打开箱子以前,小猫已经死了”;而如果小猫还活着,那你最多也只能说,“事情似乎是,在打开箱子以前,小猫还活着”。所以说,当你观察宇宙时,你也同样最多只能得出下述结论:“事情似乎是,宇宙已经存在了几十亿年”’

  罗伯特:‘但照这种说法,宇宙也可以不存在啊?’

  安德烈说:‘噢,是的,是可能不存在,在这一点,正是量子力学面临的主要挑战。’……

  大卫•玻姆,是伦敦柏克贝克学院的理论物理教授,三十年以来,他一直是世界公认的量子力学权威物理学家。他在研究出这些结论以后,认为它与东方佛教的思想是一致的。当媒体——英国广播公司广播部(BBC RADIO)采访他的时候,就曾经问道:‘你所说的东西,听起来非常像是东方哲学。或许禅宗的学生们会找到这些非常类似的概念,你是否看到了你在这个主题领域内的想法,支持了东方神秘主义?’大卫•玻姆回答说:‘嗯!也许如此。但是,我认为这种卷入的概念在西方也一直是有的。’

  英国物理学家保罗•戴维斯也说道:‘很多现代作家都发现,量子论中所用的概念与东方神秘主义与禅宗用的概念很相似。但不管一个人的宗教论点是什么,总之,量子因素是不可忽视的。’

  戴维斯和布朗合编的《原子中的幽灵》中写道:‘量子物理学这种整体性特征,在东方神秘主义信徒中找到了极大的支持。神秘主义哲学包含在印度教、佛教、道教等东方宗教之中。实际上,在量子理论的早期,许多物理学家(包括薛定谔)很快就发现:部分和整体的量子概念跟东方关于自然界的统一与和谐的传统概念,十分相似。’

  美国理论物理学家卡普拉博士也写道:‘在这样的认识下,关于空间和时间、孤立物体和因果关系等的传统概念都失去了他们的意义。可是,这样的认识却与东方神秘主义十分相似。在量子理论和相对论中,这种相似性变得明显了,并且在亚原子物理学的“量子相对论”模型中变得甚至更为明显,量子理论与相对论在这种模型中结合在一起,其结果是与东方神秘主义的观点极为相似。’……

  不仅仅是量子力学,包括相对论里面的质能关系(公式:E=mc2),也证明了这一点:

  所谓质能关系,是指质量和能量之间的转换,也即所有的质量可以完全转变为能量——所有宏大的东西,最后都可以变成没有任何物质的实体;能量也可以转变为质量,换言之,在我们肉眼观察不出任何东西的空间当中,也存在着量子场,在这样的空中,可以产生形形色色的物质。……

  佛教认为,虽然量子场也是一种物质,但它却是可以被打破的。虽然佛经当中没有‘场’的名词,但在《大乘阿毗达摩》当中却有这样的物质概念,前面介绍色法的时候,就提到过这种无形、无色的物质。佛教的物质概念是很广的——并不仅仅是粗大的东西才称为物质,包括细微的东西也可以称为物质。

  那么,量子场这种物质怎么被打破呢?虽然量子场没有颜色,不具实质,但它却有波一般的形态,既然有波一般的形态,就可以分出东、西、南、北、上、下,这样一直分解到最后,它就会在虚空中真正地消失,最终什么都不会剩下。

  为什么呢?比如说,一个有形、有色的物质,它的体积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既然是有限,就会越分越小,当小得不能再小的时候,它就会消失在虚空当中。什么是‘小得不能再小’呢?就是如果再分,它就没有了。

  很早以前我们就认为,我们肉眼所见的,无色透明、没有质碍,没有固定形状的空间,就叫做‘虚空’;而没有空气成分,也即没有氮气、氧气、水分等等的虚空,就叫做‘真空’。在真空中,是没有任何物质的。后来科学家发现,即使是在真空当中,也存在着一种非常细微的能量——零点能(量子场)。所有的物质,都是在零点能当中产生,最后又消失于零点能当中。

  佛教对此不以为然,佛教认为,即使是零点能,也可以消失在不存在任何东西的虚空或者空性当中,这样的虚空,才叫作真正的‘真空’。也就是说,所有有形、无形的东西,都会消失于空性当中;而所有的物质,又都产生于空性当中。……

  依此类推,不管微观的物质也好,宏观的世界也罢,包括量子场对物质产生所起的作用,也可以这样进行分析,甚至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剖析量子场的存在,如果是存在的东西,就应当有生,那它是如何产生的呢?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推导,就可以最终得出万事万物都是无法产生的结论。既然无法产生,也就不可能存在。

  总而言之,即使是所谓的‘场’,也只能在特定的范围内起作用,一旦更进一步地去分析,‘场’的概念也是不堪一击的。”

  驱逐了似是而非的机械时空观、机械世界观,再来剖析佛教学术研究的误区,就轻而易举了。呼吸着时空虚幻性、质能新观念、非决定性等清新空气,人们不难理解,宇宙和生命的深层奥密的确大大超出日常感官经验。既然时空本性如此玄妙,究竟真理又如此深邃,那我们有何理由不抱以最诚恳的心态来面对呢?我们有何把握断言,以往的学科知识皆铁定无误,并且决定不存在对时空等“顽固地坚持着的幻觉”早有了悟和驾驭的高级智慧生命呢?

  几百年来,人类发展起来的知识能力,实际仍很有限,有限的能力面对无限的真理,深深的敬畏和感动油然而生。接下来人们会明白,应该怀着什么样的心态,来叩开传统精神世界大门。

  现代科学的进步,早已在事实上宣告,生命和事物完全可以更大的自由度和多样性展开。因此,如果真是一个科学精神压过傲慢偏见的人,那他肯定不会断言,天界、地狱、龙宫以及“灵山未散”盛况,决定不能以超越声、光的生理性可感范围和想像中的绝对时空参照系的方式存在。

  “没有看见其存在”,与“事实上不存在”,能直接划上等号吗?在机械世界观占支配地位的岁月里,“想当然”的气魄,或许可以赢得喝彩。但现在跟那阵子不一样了,随着科学的进步,一个接一个的“想当然”已经或正被人们送进历史展馆。宇宙人生的精彩奇妙,早不是殖民地时期的僵化观念所能拘得住。所以现在来看那些曾经春风得意踌躇满志地高喊“龙宫何在”、“南天竺铁塔何在”等前卫口号的佛学研究家,会发现他们不比在二维平面生活惯了因而质疑高维空间的扁平虫,聪明更多。

  对时间的迷惑引发对空间的迷惑,对空间的迷惑又产生对时间的迷惑。可怜的学术研究者就这样堕入繁复玄深的迷宫中,与真理起劲玩开捉迷藏游戏,哪有心思去想——时空“只不过是一种顽固地坚持着的幻觉”呀!

  由于无法理解超常的大乘显密佛法源流,碰巧又赶上进化论思想席卷全球,历史也就容忍明治朝走投无路的佛学研究家们努力犯错。作为哺乳纲灵长目高级动物的有出息的后裔,他们当然有足够智商找到符合自己先入之见的独特胃口的“食物”。于是,在机械世界观和泛进化论史观基础上进行大胆猜测、自由联想和皮相比对,遂成为所谓批判性、科学性佛教学术研究的主要内容。在人类文化史和科技史上,曾经出现过不少重大失误,但像这样愚蠢到家、厚颜无耻的错误,尚属罕见!

  或问:某些外道学说也否定世俗现象界的实有,同时也有一些奇异的神通示现,那么他们对时空、世界的认识,是否就和佛教一样殊胜?此外,任何一种无法加以直接检验的事物,是否都将由此有了辩称其存在的理由?

  对此不妨暂借科学哲学的观点作答。

  在科学的标准问题上,欧洲传统盛行的是实证主义,尤其近代逻辑实证主义认为,必须根据数学和逻辑的公理及规则,或者根据经验、事实来确定一个命题的真假。也就是说,必须从正面进行“实证”。

  针对此种观点,当代著名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提出“否证论”。他认为,要从正面来证实一个全称的科学理论,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譬如“天鹅都是白的”这个命题,就无法通过观察完天下所有天鹅加以证实。由此波普尔提出,一个理论如果在逻辑或事实上能够被证伪却一直未被证伪,其重要预言、推论还得到有效验证,那么就可以称之为科学的理论。否则,它就不是科学的。

  根据这个著名标准,我们来分析上述问题。虽然外道徒在一定程度上体悟到现象界并非如其显现般实有,但他们并非是从本来空性出发,而是通常将世俗显现视为某个更加隐秘的主宰实体(如大梵天、大自在天等)的幻变。无论这位至高无上的主宰本身,还是其创造平凡世间的过程,其实早被佛教以中观、因明等正理破斥得体无完肤,根本无法立足。也就是说,外道的这些观念和境界,存在严重缺陷,并且已经受到有力证伪。因而它是不科学的。

  关于第二个问题,如果一个事物或理论无法通过逻辑或经验来证明它是假的,即不具备“可证伪性”,那么根据否证论,它在一开始就没有科学性可言了。因为波普尔认为,“可证伪性”是科学理论必备的性质。

  那么,佛教的“可证伪性”如何呢?

  我们知道,佛教并非仅仅是一种道德伦理,与简单崇拜超验形而上实体的西方宗教,也存在很大区别。若从理论上观察,佛教的因明、唯识、中观等学说,均具有极其严密的论证过程,其逻辑性和说服力是很强的。从古自今,还没听说谁通过公正的方式,证明了这些学说在其适用范围内不正确。尽管历史上出现过不少谤法、灭法事件,如今也不乏诋毁佛教的现象,但观其所仗,无非是强权、阴谋、胡搅蛮缠或造谣中伤等非正当手段。真正令人信服的“胜利”,从来都没出现过。

  其次,从实践看,无论小乘还是大乘、显宗还是密宗,都有着严谨的修证次第。任何一个正常人,都有机会通过实修佛教法门,来验证各乘境界的真伪。古今中外,投入长期如法修持的佛教徒,无不获致淡薄烦恼、身心自在的境界,开发出智慧、悲心、神通等惊人功德的实例,亦屡见不鲜。尽管现代人的善根、法缘不一定能和古人相比,但若有决心投入实地修持,依然有望获证出色成就。一分付出,一分收获。

  从涵盖器情万法的普遍性,以及修持上的可操作性看,佛教的“可证伪度”是相当高的。既如此,那为何佛教一直颠扑不破,未被有效证伪呢?这是因为,佛教揭示的是宇宙、人生真谛,故对佛教进行证伪,无异于是对法界真实本性进行证伪,因此永远不会成功。

  或问:个人精神修炼在普适性、透明性和可重复性上,是否有所不足?

  首先应该肯定精神活动的重要性。比如说,哪怕最雄伟的一座山,或最秀美的一棵树,也不可能思考出相对论,或者处理最简单的斜面、电流实验结果。事实上,一切科学理论的提出和科学实验的进行,都离不开人的精神因素。即便最先进的射电望远镜或离子加速器,其观察结果的了知、处理和判断,也必须最终取决于人的感官、意识才能确定下来。因此,如果完全不承认精神活动的价值,那么即便最客观的物质科学,也无法建立。

  从原则上讲,外部世界是否真实存在,以什么样的状态存在,人是不可以直接认知的。人能直接感知和确认的,只有自己的精神。一个科幻故事讲到把一颗断掉的人头浸在营养液中,插上电信线予以刺激,让它误以为自己正常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情形。梦的例子,也说明人所感知到的存在,不一定真实可信。所以在原则上,世人无法区分自己感知的世界,究竟是客观真实的外部存在通过种种介质和折射在我们精神中形成的投影,还是直接即为我们精神的作品。若照因明成立万法唯识的著名“明知因”和“俱缘定因”讲,则心只能了知心,不能了知他体异性的色法,如全知麦彭仁波切《中观庄严论释》所言:“倘若在识前显现,则必须是识,如果不是识,那么自己领受也将无法实现。”

  既然寻常人的精神活动都如此重要,经过长期艰苦修炼的宗教精神体验,就更应该受到肯定。不消说证悟圣者无漏智慧,即便获得一点禅定境界的人都知道,经过如法洗炼之后的心智状态,会比普通人清明、稳定得多。

  其次再看,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是否必须遵循完全雷同的规律和法则?

  这不一定。

  很简单的例子是,一人吃饱,不可能所有人不饿;一人快乐,不能排除有人忧伤;一个人患上精神病,不会全球人跟着疯狂……说得更极端一点,你去世时,不可能所有人都“普适性”地跟着你去死;别人的病苦,也无须“透明性”地由你直接感受。看同一景物,不同人有不同感受,尽管很难发明一种仪器将这些不透明的感受全都绘成图纸、列出清单,但没人怀疑其具体存在。既如此,为何要对无形隐秘的精神世界另眼相待呢?

  佛教的根本目的,是帮助众生解决生死问题,实现精神的升华和解脱,而这理当需要具体的生命主体认真投入和切实修炼。犹如生米没有饭香、不吃饭不会饱肚一样,没经过如法修炼的人,当然不可能直接体验超自然的佛法修证境界。但个人的无能,无论如何不能成为否定普遍真理的理由;历代无数佛门大师的非凡示现,即是对苦修成就的可重复性所做的精彩演绎!

  严格来讲,实验科学的可重复性,不光体现在最终结果上,每个实验的条件、初始值和中间过程,亦须保持严格一致。而谁又能断言,即便趋入了佛法的修炼,每位行人的意乐、智慧、精进等均能平等输入一个不变的初始值呢?断言其上师、道场、福德、业缘均完全雷同呢?两个鲜活的智慧生命,能和两个蛙心或三极管作机械类比吗?

  外在的科研仪器,其实具有很大局限性,利用它们来采集信息,也十分间接、片面。东方传统文化,则是将人的身心乃至整个生命,作为探索真理的天然仪器。(这大概是东方人没能发展出西式科学的一个重要原因)。迄今尚无证据说明,东方人全息圆通的生命仪器和生命智慧,一定比西式的物质仪器和学科知识逊色。若从佛法角度看,西方自然科学不过是在五蕴中最粗浅的色蕴上来回折腾,而色法,则是心识的幻现。这样,谁抓住了本,谁在逐末,就成为一个问题。

  特别是在探索精神奥秘谋求终极解脱之际,不让最关键的主体——生命——全方位投入,并发挥最大程度的能动作用,尤为不妥。

  由于在对虚幻世界的认识、对精神价值的敬重等诸多方面,与佛教存在共同语言,所以爱因斯坦对这一伟大宗教格外推崇:

  “任何宗教如果有可以和现代科学共依共存的,那就是佛教。”

  “未来的宗教将是宇宙的宗教。它应当超越个人化的神,避免教条和神学,涵盖自然和精神两方面。它的根基,应建立在某种宗教意识之上,这种宗教意识的来源,是在把所有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作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来经历时得到的体验。佛教正是以上所描述的那种宗教。”

  太虚大师在《佛教与科学》中也开示道:“科之一字,具分科、别类之称,故首先分划范围,不得笼统,而一科一科之新学说乃由此产生……

  一、科学之知识可为佛法之确证及假说而不能通达佛法之实际。科学上有所发明,即(普通)宗教上便有所失据。寻常神我等教,根本上既少真理,一经风吹,不免为之摇动。骇辩不足,继以恐布,牵强附会,又失自主,此其人至为可悲。独有佛教,只怕他科学不精进,科学不勇猛,科学不决定方针精究真理,科学不析观万有澈底觉知。能如是、则科学愈进步,佛法将愈见开显。以佛法所明者,即宇宙万有之真实性相。科学愈精进,则愈与佛法接近故……

  但进一步言之,科学卒不能通达佛法之实际。此义云何?例如无上正遍觉者所证知之境界,是谓佛法实际,亦是宇宙万有真实性相。而此必须转自心为佛智乃能亲证,非用声明、因明等科学方便所假说得到者,故此但为过渡作用。而科学则执定其科学智识所知识者即为真实,宁不成失!又如有一大象,其周身百体,喻为宇宙万有之全部分。瞎子虽极仔细,但运用其按摸之腕,欲廉得其情实,若摸耳则言如箕,捏尾则言如帚,抚足则言如柱等。以自己之智识,断定其即箕之耳、即帚之尾、即柱之足,谓已得此象全体无缺之妙用,明眼人见之,宁不哑然失笑耶!真正佛学家对于科学,畴不云然!故惟彼无上正遍觉者妙明通达,如明眼人观活象然,见即遍照无遗,何待箕帚等之展转譬喻证成公例哉?科学之不能通达佛法之实际者,如此。

  二、科学之方法可为佛法之前驱及后施而不能成为佛法之中坚。……但谓万物各具原质,系单纯之元素积集所成,进为原子、电子等说,则由‘唯物’派进堕于‘唯力’;若更深进,安知不将有虚空粉碎之一日哉!盖唯物为耳闻目见之有者,至唯力则已为闻见所不及之无,益信科学之方法,足为佛法之前驱也!所谓研究愈精与内典愈足发明者,即以此故。若夫后施作用,言菩萨得证真如之后,可参用科学方法,施行于一切有情,裨令悉数觉悟,舍弃迷情。正合于法华经‘以方便力故,为诸众生说’之深旨。如小乘俱舍论等,方式极精密,理论极周致,适与科学规律相彷佛,而更高出其上。以之联袂共进,携手偕行,何难达于至善之邦、菩提之道哉!所谓科学并足为佛法之后施者,亦以此故。

  第归根以谈,科学毕竟不能成为佛法之中坚。以佛法中坚,须我、法二执俱除,始谓之无分别智证入真如。如瞎子忽然眼光迸露,亲见象之全体,一切都豁然开朗,从前种种计度无不消失者然。科学家譬只知改良所藉用之机器,而不能从见之眼上根本改良。今根尘、身心等,皆是俱生无明之性,若不谋此根本改良,乃唯对境之是求,执一之是足,将何往而非瞎子撞屋,颠仆难进也哉!滞迷情之见者,可以休矣!故佛法之中坚方法,即为完全非科学的,专息灭建筑在戏论分别上之科学的,以非如是则终不能打破无明得大觉悟故。然若能依佛法中戒、定、慧三增上学,布施等六波罗密行,精究实行,则勒马崖头,共登坦道,脱黑暗之火坑冰堑于庄严佛土,出狂热之社会群众于清凉境界,夫亦何难之有?”

  至尊上师堪布仁波切在《佛教科学论》中,对有关佛教的“证伪”工作作了有趣介绍:“玛辛达在《幸福的蓝本》中曾讲过这样一个伟大学者的故事:‘第一批将巴利语佛教文献翻译成英语的学者之一,是一位基督教著名神父的儿子。他选择这项工作的最初目的,是要证明与佛教相比基督教所具有的‘优越性’。他的这个任务虽然失败了,但他取得了一个比他预期的还要大的胜利——他成为了一名佛教徒。我们一定不能忘记这个令人愉快的机遇,正是这个机遇促使他从事这项工作,使数以千万计的西方人也因他而得以接触到珍贵的“法”。这个伟大学者的名字,就是雷斯•戴维兹博士。’这样,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佛教徒都认为释迦牟尼佛所宣说的众多的八万四千法门,不管是哪一个朝代,任何一个科学家去进行仔细观察和研究,实际上都是不能推翻的,如果佛所说的这种理论教义真正是能被推翻,那佛教徒也不会去强求,我们自己在真理面前也只能低头。

  所以不管是信佛教还是不信佛教的人,你都应该去研究佛经。如果你想否定佛教的观点,那就应该进一步地研究,因为你要是真正地认为佛教是不合理的,那你必须要知道佛教的道理,否则你就没有权力来否定也没有能力来破斥它的观点。其实我们只要真正地去研究佛经,那佛法的一些道理和内容就会融入到自己的心,使自己获得许多意想不到的利益和好处,有的人也就逐渐地趣入了佛门。比如几年前有一位美国的研究生,他准备数年后考取博士学位,需要一篇论文,他拟定论文题目是有关宗教中佛教的内容,目的是想对佛教的观点进行反驳和否定,于是他开始到佛教圣地的印度以及不丹和锡金等国进行考察并深入研究佛教典籍。随着他研究工作的进展,佛经里那些博大精深的内容就已印入到了他的心,最后他不但不诽谤和驳斥佛教,而且论文的内容也变成了是对佛教里深深的轮回学说进行阐释的论述研究,结果他顺利地通过了论文的答辩,成功地获取了博士的学位。”

  不但不可能被有效“证伪”,随着现代科学对时、空、质、能等物理本性的深入揭示,以及濒死经验、催眠术、再生人研究为佛教生死轮回说提供的有力支持,要借“科学”之名来歪曲和矮化佛教,显然越来越困难了!

  世间的常情是,当某种方法或理论较之前看似错得更少时,它便被唤作“科学”。发散性思维方式决定西方科学必然伴随曲折往复的发展过程和层出不穷的未知领域,由此反衬出一步到位的东方智慧的伟大。在空前的精神荒漠中备感失落和尴尬的现代西方人,对东方传统文化日益好奇,并非偶然现象。在这一微妙的大气候下,如果我们自己却对祖先留下的精神财富鄙夷不屑,缺乏自尊和自信,就十分遗憾了。

  像托马斯•阿奎那那样说“科学是神学的奴仆”,也许不合适。但现在若说“科学不是佛教的主人”,当不为过吧!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