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十六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15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十六

 

  东晋 罽宾三藏 瞿昙僧伽提婆 译

  第四分别诵

  放 牛品第四十九 《增壹阿含49.1~10经》

  (一)牧牛十一法,比丘十一法《增壹阿含49.1经》

  [T2.794a07] 闻如是:

  [T2.794a07]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T2.794a08]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放牛儿成就十一法,牛群终不长益,亦复不能将护其牛。云何为十一 ?于是,*放牛人亦不别其色,不解其相,应摩刷而不摩刷,不覆护疮痍,不随时放烟,不知良田茂草处,不知安隐之处,亦复不知渡 牛处所,不知时宜。若[声-耳+牛] 牛时不留遗馀尽取[声-耳+牛] 之,是时诸大牛可任用者不随时将护。是谓,比丘!若牧牛人成就此十一法,终不能长养其牛,将护其身。

  [T2.794a17] 「今此众中比丘亦复如是。终不能有所长益。云何为十一?于是,比丘不别其色,不晓其相,应摩刷而不摩刷,不覆护疮痍,不随时放烟,不知良田茂草处,不知渡处,亦复不知安隐之处,不知时宜,食不知留遗馀,诸长老比丘亦不敬待 。

  [T2.794a23] 「云何比丘不知色?于是,比丘有四大及四大所造色,皆悉不知。如是比丘不别其色。

  [T2.794a25] 「云何比丘不别其相?于是,比丘不知行愚,亦不知行智,如实而不知。如是比丘不别其相。

  [T2.794a27] 「云何比丘应摩刷而不摩刷?于是,比丘若眼见色便起色想,有诸乱斯念:又且不守护眼根,以不善摄斯念:造众殃舋,不守护眼根;如是,比丘若耳闻声,鼻嗅香,舌 知味,身知细滑,意知法,起诸乱想,亦不守护意根,不改其行。如是比丘应摩刷而不摩刷。

  [T2.794b04] 「云何比丘不覆护疮?于是,比丘起欲想而不捨离,亦不除去其斯念:若起瞋想、杀害想,起诸恶不善想,终不捨之,如是比丘不覆护疮。

  [T2.794b08] 「云何比丘不随时起烟?于是,比丘所讽诵法,不随时向人说。如是比丘不随时放烟。

  [T2.794b10] 「云何比丘不知良田茂草 ?于是,比丘不知四意止,如实而不知。如是比丘不知良田茂草处。

  [T2.794b12] 「云何比丘不知*渡处?于是,比丘不别贤圣八品道,如是比丘不知*渡处。

  [T2.794b14] 「云何比丘不知所爱?于是,比丘于十二部,契经、祇夜、授 决、偈、因缘、本末、方等、譬喻、生经、说、广普、未曾有法。如是比丘不知所爱。

  [T2.794b17] 「云何比丘不知时宜?于是,比丘便往轻贱家、博戏家。如是比丘不知时宜。

  [T2.794b18] 「云何比丘不留遗馀?于是,比丘有信梵志、优婆塞往而请 之,然诸比丘贪着饮食不知止足,如是比丘不留遗馀。

  [T2.794b21] 「云何比丘不敬长老诸高德比丘?于是,比丘不起恭敬之心向诸有德人,如是比丘多有所犯,是谓比丘不敬长老。若有比丘成就十一法,终不能于此法中多所饶益。

  [T2.794b25] 「若复牧牛人成就十一法者,能拥护其牛,终不失时,有所饶益。云何为十一?于是,牧牛人知其色,别其相,应摩刷而摩刷,覆护疮痍,随时而起烟,知良田茂草处,知*渡 要处,爱其牛,分别时宜,亦知性行。若[声-耳+牛] 牛时知留遗馀,亦复知随时将护可任用者。如是牧牛人将护牛。如是,比丘!若牧牛人成就此十一法,不失时节者,终不可沮坏。

  [T2.794c04] 「如是,比丘若成就十一法者,于此现法中多所饶益。云何十一法?于是,比丘知色,知相,知摩刷,知覆护疮,知起烟,知良田茂草处,知所爱,知择道行,知渡 处,知食止足,知敬奉长老比丘,随时礼拜。

  [T2.794c09] 「云何比丘而知色?于是,比丘知四大色,亦知四大所造色,是谓比丘知色。

  [T2.794c11] 「云何比丘知相?于是,比丘知愚相,知智相,如实而知之。如是比丘知相。

  [T2.794c12] 「云何比丘知摩刷?于是,比丘若欲想起,念知捨离,亦不殷勤 ,永无欲想。若恚想、害想,及诸恶不善想起,念知捨离,亦不*殷勤,永无恚想。如是比丘为知摩刷。

  [T2.794c16] 「云何比丘知覆护疮?于是,比丘若眼见色不起色想,亦不染着而淨眼根,除去愁忧恶不善法,心不贪乐,于中而护眼根;如是,比丘若耳闻声,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细滑,意知法,不起识想,亦不染着而淨意根。如是比丘知覆护疮。

  [T2.794c22] 「云何比丘知起烟?于是,比丘所从闻法广与人说。如是比丘为知起烟。

  [T2.794c23] 「云何比丘知良田茂草处?于是,比丘贤圣八品道如实知之,是谓比丘知良田茂草处。

  [T2.794c25] 「云何比丘知所爱 ?于是,比丘若闻如来所说法宝,心便爱乐。如是比丘为知所爱。

  [T2.794c27] 「云何比丘择道行?于是,比丘于十二部经择而行之。所谓契经、祇夜、授决、偈、因缘、本末、方等、譬喻、生经、说、广普、未曾有法,如是比丘知择道行。

  [T2.795a02] 「云何比丘知*渡处?于是,比丘知四意止,是谓比丘知*渡处。

  [T2.795a03] 「云何比丘知食止足?于是,比丘有信梵志、优婆塞来请者,不贪饮食,能自止足,如是比丘为知止足。

  [T2.795a05] 「云何比丘随时恭奉长老比丘?于是,比丘恒以身、口、意善行,向诸长老比丘,如是比丘随时恭奉长老比丘。如是。若成就十一法者,于现法中多所饶益。」

  [T2.795a09]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牧牛不放逸 其主获其福 六牛六年中 展转六十牛

  比丘戒成就 于禅得自在 六根而寂然 六年成六通

  [T2.795a14] 「如是。比丘!若有人能离此恶法,成后 十一法者,于现法中多所饶益。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T2.795a16]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牧牛十一法﹞

  《中部》33经‧牧牛者大经 杂阿含1249经

  (大正2.342) 增壹阿含49.1经

  (大正2.74) 牧牛经

  (大正no.123a;大正2.546)

  1.知色(知道形、色、数量) 1.知色 1.放 牛人亦不别其色。 1.知色。

  2.通相 2.知相 2.不解其相。 2.知相。

  3.除虫卵(牛身上长的虫卵) 3.去虫 3.应摩刷而不摩刷。 3.摩刷。

  4.处置疮痍(护理牛身伤口) 4.能覆护其疮 4.不覆护疮痍。 4.护疮。

  5.起烟 5.能起烟 5.不随时放烟。 5.起烟。

  6.知渡处(赶牛渡河到放牧处) 8.知度处 8.亦复不知渡 牛处所。 7.渡 水。

  7.知应饮之物 9.食处 7.不知安隐之处。 8.爱牛。

  8.知道路(安全的路,包括不被野兽攻击) 6知择路 6.不知良田茂草处。 6.择道。

  9.熟知牧场 7.知择处(止处) 9.不知时宜。 9.逐水草。

  10.无馀榨乳(留给牛犊) 10.不尽殻牛其乳 10.若[声-耳+牛] 牛时不留遗馀尽取[声-耳+牛] 之。 10.殻牛知遗残齐限多少。

  11.以最上恭敬以恭敬牡牛、牛父、牛群首领。 11.善料理能领群者 11.是时诸大牛可任用者不随时将护。 11.分别牛好恶,养视可用者。

  ﹝比丘十一法(令法律兴隆)﹞

  《中部》33经 牧牛者大经 杂阿含1249经

  (大正2.342) 增壹阿含49.1经

  (大正2.74) 牧牛经(大正2.546)

  1.云何比丘知色?于任何色,如实知诸色是依四大及四大之色。 1.诸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造。 1.比丘知四大色。亦知四大所造色。 1.知四大造起色。

  2.云何比丘通相?如实知有此业相者是愚人也、有此业相者是贤人。 2.云何知相?事业是过相,事业是慧相,是如实知,是名知相。 2.比丘知愚相。知智相。如实而知之。 2.别痴别黠。云何痴。非所思而思。非所行而行。非所说而说。是为痴。云何为黠。思可思行可行说可说。是为黠。能别痴黠。

  3.云何比丘除虫卵?以受生起欲之想念,不捨、不除、不灭、不断、以受生起瞋之想念……乃至……以受生害之想念……以受返复而起之恶不善法、不捨、不除、不灭、不断。 3.云何名知去虫?所起欲觉,能安离,觉,灭;所起瞋恚、害觉,能安,离,觉,灭。 3.比丘若欲想起。念知捨离。亦不殷勤 。永无欲想。若恚想.害想。及诸恶不善想起。念知捨离。亦不*殷勤。永无恚想。如是比丘为知摩刷。3.比丘若欲想起。念知捨离。亦不殷勤 。永无欲想。若恚想.害想。及诸恶不善想起。念知捨离。亦不*殷勤。永无恚想。如是比丘为知摩刷。 3.设生欲心能制远避如吐恶见。设起瞋恚悭贪及馀诸恶。能制远避如吐恶见。

  4.云何比丘以处理疮痍?以眼见色、不执相、不执随相,虽如是不防护彼之眼根而住,若将生起贪欲、忧慼、恶不善之法者,为其防护、以护眼根、于眼根生防护。以耳闻声……乃至……以鼻嗅香……以舌嚐味……以身触所触者……以意识法,不执相、不执随相,如是防护彼意根而住,若将生起贪欲、忧慼、恶不善之法者,为其防护,以护意根、于意根生防护。 云何覆疮?谓眼见色,不随取形相,守眼根,世间贪忧恶不善法心不生漏,能防护;耳,鼻,舌,身,意根,亦复如是。 4.比丘若眼见色不起色想。亦不染着而淨眼根。除去愁忧恶不善法。心不贪乐。于中而护眼根。如是。比丘若耳闻声。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细滑。意知法。不起识想。亦不染着而淨意根。如是比丘知覆护疮。 4.眼见色不分别好恶。守护眼根不着外色。远捨诸恶护于眼根。耳听声鼻嗅香舌嗜味身贪细滑意多念。制不令着。护此诸根不染外尘如吐恶见。

  5.云何比丘以起烟?如所闻而所受持,为其他广说法。 云何起烟?如所闻,如所受法,能为人分别显示。 5.比丘所从闻法广与人说。如是比丘为知起烟。 5.如所学所闻所知。以是 广说。

  6.云何比丘是知渡处?诸比丘!言此比丘对彼等多闻而通阿含、持法、持律、持智母(=阿毘昙)之比丘,随时而诣,寻问:「贤者!此如何?此之意义如何?」对于彼,彼等尊者以显所不显、以开所不开、于有种种疑问之法以除疑问。 云何不知度处?谓彼不知修多罗,毘尼,阿毘昙,不随时往到其所,谘问请受:云何为善?云何不善?云何有罪?云何无罪?作何等法为胜非恶?于隐密法能开发,于显露法能广问,于甚深句义自所知者能广宣显示。 8.比丘于十二部经择而行之。所谓契经.祇夜.授决.偈.因缘.本末.方等.譬喻.生经.说.广普.未曾有法。如是比丘知择道行。 6.知四谛。云何四谛。苦谛苦*习谛苦尽谛苦尽道谛。

  7.云何比丘是谓知应饮之物?诸比丘!言此比丘依如来之所教,说法、律之时,对其利义得信受、对于法得信受,得随伴法之欢喜。 谓于如来所知法,不得欢喜、悦乐、胜妙、出离饶益,是名不知止处。 7.比丘若闻如来所说法宝。心便爱乐。如是比丘为知所爱。 7.见说法宝时。至心听受踊跃爱乐。

  8.云何比丘知道路?如实知八支圣道。 八正道及圣法律。 6.比丘贤圣八品道如实知之。 6.行审谛八道。知不可行处婬里酒家博戏处终不妄入。

  9.云何比丘知行处?如实知四念处。 云何知放牧处?谓四念处及贤圣法律。 9.比丘知四意止。(不往轻贱家、博戏家) 9.知四意止。云何四意止。比丘。观内身观外身观内外身。观内痛观外痛观内外痛。观内意观外意观内外意。观内法观外法观内外法。

  10.云何比丘是馀存榨奶乳?对有正信之居士持来衣服、饮食、床座、医药资具之布施,其时比丘受之而知限度。 10.彼刹利、婆罗门、长者,自在施与衣被、饮食、床卧、医药、资生众具;彼比丘受者,不知限量,是名尽殻牛其乳。 10.比丘有信梵志.优婆塞来请者。不贪饮食。能自止足。如是比丘为知止足。 10.若国王长者清信士女。以信乐心请于比丘。供养饮食种种餚馔。加敬进劝。比丘知节供身则止。思惟佛语。施者虽丰。当自知限不为尽受。

  11.云何比丘是以最上之恭敬恭敬彼等比丘、长老、耆宿、久修行者、僧伽之父,僧伽之首领?诸比丘!言此比丘,对彼等比丘、长老、耆宿、久修行者、僧伽之父、僧伽之首领、于正于反,皆作慈身业、作慈口业、作慈意业。 11.往诣上座,乃至今诸智慧梵行者,以随顺身、口、意业,承望奉事,是名于上座多闻耆旧,乃至令智慧梵行,往诣其所,承望奉事,令得悦乐。 11.比丘恒以身口意善行。向诸长老比丘。如是比丘随时恭奉长老比丘。 11.当亲近是辈礼敬供养。出入迎逆 见来避*坐。任力进。上 勿以懈慢。

  (二)比丘成就戒等十一法者,必能有所成长《增壹阿含49.2经》

  [T2.795a17] 闻如是:

  [T2.795a17]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T2.795a18]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成就十一法者,必能有所成长。云何为十一?于是,比丘!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见慧成就,诸根寂静,饮食知止足,恒修行共法,亦知其方便,分别其义,不着利养。如是,比丘!若成就此十一法者,堪任长养。所以然者,一切诸行正有十一法。

  [T2.795a24] 尔时,阿难白世尊言:「何以故,正有 十一法无有出者。云何为十一?」

  [T2.795a26] 「所谓阿练若:乞食,一处坐,一时食,正中食,不择家食,守三衣,坐树下,露坐闲 静之处,着补纳 衣,若在塚间。是谓,比丘!有人成就此十一法,便能有所至。我今复重告汝,若有人十一年中学此法,即于现身成阿那*含,转身便成阿罗汉。诸比丘!且捨十一年。若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年学此法者,便成二果:若阿那*含、若阿罗汉。且捨十二月,若能一月之中修行其法,彼比丘必成二果:若阿那*含、若阿罗汉。所以然者,十二因缘皆出十一法中。所谓生、老、病、死、愁、忧、苦、恼。

  [T2.795b08] 「我今教诸比丘,当如迦叶比丘之比,设有人行谦苦之法,此行难及。所以然者,迦叶比丘成就此十一法,当知过去多萨阿竭成等正觉,亦成就此十一苦法。今迦叶比丘,皆愍 念一切众生,若供养过去诸声闻,后身方当乃得受报,设供养迦叶者,现身便受其报;设我不成无上等正觉,后当由迦叶成等正觉。由此因缘故,迦叶比丘胜过去诸声闻,其能如迦叶比丘者,此则上行。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T2.795b18]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恶者与恶者相从,善者与善者相从《增壹阿含49.3经》

  [T2.795b20] 闻如是:

  [T2.795b20]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T2.795b21] 尔时,佛与无数众生,前后围遶而为说法。尔时,舍利弗将众多比丘而经行。大目乾 连及大迦叶、阿那律、离越、迦旃延、满愿子,优波 离、须菩提、罗云、阿难比丘,各各将众多比丘自相娱乐。提婆达兜亦复将众多比丘而自经行。

  [T2.795b26] 尔时,世尊见诸神足弟子,各将其众而自经行。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人根情性各各相似,善者与善共并,恶者与恶共并,犹如乳与乳相应,酥 与*酥相应,粪除 屎、溺 各自相应。此亦如是。众生根源 所行法则各自相应,善者与善相应,恶者与恶相应,汝等颇见舍利弗比丘将诸比丘经行乎?」

  [T2.795c04] 诸比丘白佛言:「唯然,见之。」

  [T2.795c04] 佛告比丘:「如此诸人皆智慧之士。」

  [T2.795c05] 又告比丘:「汝等颇见目连比丘将诸比丘经行乎 ?」

  [T2.795c06] 诸比丘白佛言:「唯然,见之。」

  [T2.795c07] 佛告之曰:「此诸比丘皆是神足之士。」

  [T2.795c08] 又问:「汝等见迦叶将诸比丘而经行乎?」

  [T2.795c09] 诸比丘对曰:「唯然,见之。」

  [T2.795c09] 佛告之曰:「此诸上士皆是十一 头陀行法之人也。」

  [T2.795c11] 又问:「汝等见阿那律比丘不乎?」

  [T2.795c11] 诸比丘对曰:「唯然,见之。」

  [T2.795c12] 佛告之曰:「此诸贤士皆天眼第一。」

  [T2.795c13] 又问:「颇见离越比丘不乎?」

  [T2.795c13] 诸比丘对曰:「唯然,见之。」

  [T2.795c14] 佛告比丘:「此诸人皆是入定之士。」

  [T2.795c15] 又问:「汝等颇见迦旃延比丘不乎?」

  [T2.795c16] 诸比丘对曰:「唯然,见之。」

  [T2.795c16] 佛告之曰:「此诸上士皆是分别义理之人。」

  [T2.795c17] 又问:「汝等颇见满愿子比丘不乎?」

  [T2.795c18] 诸比丘对曰:「唯然,见之。」

  [T2.795c19] 佛告比丘:「此诸贤士皆是说法之人。」

  [T2.795c19] 又问:「汝等颇见优*波离将诸比丘而经行乎?」

  [T2.795c20] 诸比丘对曰:「唯然,见之。」

  [T2.795c21] 佛告之曰:「此诸人 皆是持禁律之人。」

  [T2.795c22] 又问:「汝等颇见须菩提比丘不乎?」

  [T2.795c23] 诸比丘对曰:「唯然,见之。」

  [T2.795c23] 佛告之曰:「此诸上人皆是解空第一。」

  [T2.795c24] 又问:「汝等颇见罗云比丘不乎?」

  [T2.795c25] 诸比丘白佛言:「唯然,见之。」

  [T2.795c26] 佛告之曰:「此诸贤士皆是戒具足士。」

  [T2.795c26] 又问:「汝等颇见阿难比丘不乎?」

  [T2.795c27] 诸比丘白佛言:「唯然,见之。」

  [T2.795c28] 佛告比 丘:「此诸贤士皆是多闻第一,所受不忘。」

  [T2.795c29] 又问:「汝等颇见提婆达兜比丘将诸人而经行乎?」

  [T2.796a01] 诸比丘对曰:「唯然,见之。」

  [T2.796a02] 佛告之曰:「此诸人为恶之首 ,无有善本。」

  [T2.796a03] 尔时,世尊便说斯颂:

  莫与恶知识 与愚共从事 当与善知识 智者而交通

  若人本无恶 亲近于恶人 后必成恶因 恶名遍天下

  [T2.796a08] 尔时,提婆达兜弟子三十馀人,闻世尊说此偈已,便捨提婆达兜来至佛所,头面礼足,求改重罪,又白世尊:「我等愚惑不识真伪,捨善知识,近恶知识,唯愿世尊当见原 恕,后更不犯。」

  [T2.796a12] 佛告比丘:「听汝悔过,改往修来,勿复更犯。」尔时,提婆达兜弟子承世尊教诫 ,在闲 静之处,思惟妙义,剋己行法,所以 族姓子,剃除鬚髮,出家学道者,欲修无上梵行。尔时,诸比丘皆得阿罗汉。

  [T2.796a16] 「比丘当知:众生根源皆自相类,恶者与恶相从,善者与善相从,过去将来众生根源,亦复如是。以类相从,犹如以淨与淨相应,不淨者与不淨相应。是故,比丘!当学与淨相应;淨 ,去 离不淨。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T2.796a21]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象舍利弗还俗后,复出家修行证阿罗汉果《增壹阿含49.4经》

  [T2.796a23] 闻如是:

  [T2.796a23] 一时,佛在拘留沙法行城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T2.796a24] 尔时,象舍利弗还捨法服,习白衣行。尔时,阿难着衣持鉢,入城乞食,渐渐至象舍利弗家。尔时,象舍利弗凭 两 女人肩上,阿难遥见已,便怀愁忧不欢之想。象舍利弗见阿难已,极怀惭愧,独处而坐。

  [T2.796a29] 尔时,阿难乞食周讫,还出城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阿难白佛言:「向入城乞食,渐渐至象舍利弗家,见扶*两妇人肩上,当见之时,甚怀愁忧。」

  [T2.796b03] 世尊告曰:「汝见已,为生何意?」

  [T2.796b04] 阿难白佛言:「我念象舍利弗精进多闻,性行柔和,长与诸梵行之人说法无厌足。云何如今还捨法服,习白衣行?时我见已,甚怀愁忧,然此象舍利弗有大神力,威德无量。自念我昔曾见与释提桓因共论。云何今日习欲为恶?」

  [T2.796b09] 世尊告曰:「如是。阿难!如汝所言,但非阿罗汉,夫阿罗汉者,终不还捨法服,习白衣行。但今,阿难!勿怀愁悒 ,象舍利弗却后七日,当来至此间,尽有漏成无漏行。然此象舍利弗,宿行所牵,故致此耳。今行具满,当尽有漏。」

  [T2.796b14] 尔时,象舍利弗却后七日,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须臾,退坐白佛言:『唯然,世尊!听在末行,修沙门行。」尔时,象舍利弗比丘即得作沙门!寻于坐 上得阿罗汉。

  [T2.796b18] 尔时,象舍利弗着衣持鉢,入城乞食。时,有 梵志便 生斯斯念:此诸释种子,无处不有,无处不遍,又遏绝我等所行呪术。吾今当向城中人民说此沙门瑕愆。尔时,此梵志语城中人民曰:「汝等诸人颇见象舍利弗乎?昔日自 称言是阿罗汉,中还捨法服,习白衣行,与五欲相娱乐,今复更作沙门!家家乞食,佯 现贞 廉 ,观诸妇人,兴欲情想,还至园中,思惟女色不去心首,亦如乏驴,不任负駄,寂然卧住。此释种子亦复如是。*佯现乞食,观诸女色,思惟挍 计。」

  [T2.796b29] 尔时,象舍利弗闻此梵志有恶声响 ,便生此斯念:此人极为愚痴,兴嫉妬心;见他得利养,起悭嫉心;若己得利养,便怀欢喜,至白衣家主行诽谤。吾今当制令不为恶 ,无令此人受罪无量。

  [T2.796c05] 尔时,象舍利弗飞在空中,告梵志曰:

  无眼无巧便 兴意谤梵行 自造无益事 久受地狱苦

  [T2.796c08] 尔时,象舍利弗说此偈已,便自退还,还归所在。

  [T2.796c09] 是时,城中人民闻梵志诽谤,又闻象舍利弗说偈,各生斯斯念:若当如梵志语者,然后现神足难及;又我等见还捨法服,习白衣行。是时,众多人民各各相将至象舍利弗所,头礼足下 ,在一面坐。尔时,众多人民问象舍利弗曰:「颇有阿罗汉还捨法服,习白衣行?」

  [T2.796c15] 象 舍利弗报曰:「无有阿罗汉还捨法服,习白衣行。」

  [T2.796c16] 是时,诸人民白象舍利弗言:「阿罗汉颇由本缘而犯戒乎?」

  [T2.796c17] 象舍利弗报言:「以 得阿罗汉,终不犯戒?」

  [T2.796c18] 诸人民复白言:「在学地之人,由本缘故而犯戒乎?」

  [T2.796c19] 象舍利弗报言:「有。若住学地之人,由本缘故而犯禁戒。」

  [T2.796c21] 时,诸人民复言 :「尊者先*以是阿罗汉 ,复捨法服,习白衣行,于五欲自相娱乐;今复出家学道,本先有神足,今何故乃尔?」

  [T2.796c24] 尔时,象舍利弗便说此偈:

  游于世俗禅 至竟不解脱 不得灭尽迹 复习于五欲

  无薪火不燃  无根枝不生 石女无有胎  罗汉不受漏

  [T2.796c29] 尔时,诸人民复问象舍利弗曰:「尊先非罗汉乎?」

  [T2.797a01] 象舍利弗报曰:「我先非罗汉也。诸居士当知:五通与六通,各各差别,今当说十一通。夫五通仙人欲爱已尽,若生上界,复来堕欲界。六通阿罗汉如来弟子者,得漏尽通,即于无馀涅槃界而般涅槃。」

  [T2.797a05] 时,诸人民复白言:「我等观察舍 利弗所说,世间无有阿罗汉捨 法服,习白衣行。」

  [T2.797a07] 时,象舍利弗报曰:「如是。如汝所言,无有阿罗汉还捨法服,习白衣行者。有十一法阿罗汉所不习者。云何为十一?漏尽阿罗汉终不捨法服,习白衣行;漏尽阿罗汉终不习不淨行;漏尽阿罗汉终不杀生:漏尽阿罗汉终不盗;漏尽阿罗汉食终不留遗馀;漏尽阿罗汉终不妄语;漏尽阿罗汉终不群类相佐;漏尽阿罗汉终不吐恶言;漏尽阿罗汉终不有狐疑;漏尽阿罗汉终不恐惧;漏尽阿罗汉终不受馀师,又不更受胞胎。是谓,诸贤士,漏尽阿罗汉终不处十一之地。」

  [T2.797a18] 尔时,诸人民白象舍利弗言:「我等闻尊者所说,观外道异学,如观空瓶而无所有,今察内法如似蜜瓶,靡不甘美,今如来正法亦复如是。今彼梵志受罪无量。」

  [T2.797a22] 尔时,象舍利弗飞在虚空,结加 趺坐,便说此偈:

  不解彼此要 习于外道术  彼此而鬪乱 智者所不行

  [T2.797a26] 尔时,拘留沙人民白象舍利弗言:「所说过多,实为难及,犹盲者得眼,耳 聋者得听,今尊者所说亦复如是。无数方便而说法教。我等 今日自归如来法及比丘僧,唯愿尊者听为优婆塞,尽形寿不复杀生。」

  [T2.797b01] 尔时,象舍利弗与诸人民说微妙之法,令发欢喜之心,各从*坐起,礼足而去。

  [T2.797b03] 尔时,尊者阿难闻梵志谤象舍利弗,然无所至,尚不能熟视象舍利弗,况与共论!即往世尊所,以此因缘,具白如来。尔时,世尊告阿难曰:「夫论平等阿罗汉,当说象舍利弗是也。所以然者,今象舍利弗已 成阿罗汉,昔所传罗汉名者今日已 获,世俗五通非真实行,后必还失;六通者是真实行。所以然者,此象 舍利弗先有五通,今获六通。汝亦当学及象舍利弗,此是其义,当念奉行。」

  [T2.797b12] 尔时,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五)佛说十二因缘甚深,诫阿难勿轻十二因缘《增壹阿含49.5经》

  [T2.797b14] 闻如是:

  [T2.797b14]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T2.797b15]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今当说因缘之法,善思念之,修习其行。」

  [T2.797b16] 诸比丘白佛言:「唯然,世尊!」尔时,诸比丘从佛受教。

  [T2.797b17] 世尊告曰:「彼云何名为因缘之法?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更乐,更乐缘痛,痛缘爱,爱缘受,受缘有,有缘生,生缘死 ,死缘 忧、悲 、苦、恼、不可称计。如是成此五阴之身。」

  [T2.797b22] 「彼云何名为无明?所谓不知苦,不知习 ,不知尽,不知道,此名为无明。

  [T2.797b24] 「彼云何名为行?所谓行者有三种。云何为三?所谓身行、口行、意行,是谓为行。

  [T2.797b25] 「彼云何名为识?所谓六识身是也。云何为六?所谓眼、耳、鼻、舌、身、意识,是谓为识 。

  [T2.797b27] 「云何名 为名?所谓名者,痛、想、念、更乐、思惟,是为名。

  [T2.797b29] 「彼云何为色?所谓四大身及四大身所造色,是谓名为色,色异、名异、故曰名色。

  [T2.797c01] 「彼云何六 入?内六入。云何为六?所谓眼、耳、鼻、舌、身、意入,是谓六入。

  [T2.797c03] 「彼云何名为更乐?所谓六更乐身。云何为六?所谓眼、耳、鼻、舌、身、意更乐,是谓名为更乐。

  [T2.797c05] 「彼云何为痛?所谓三痛。云何为三?所谓乐痛、苦痛、不苦不乐痛,是谓名为痛。

  [T2.797c07] 「彼云何名为爱?所谓三爱身是也。欲爱、有爱、无有爱。云 何为受?所谓四受是。云何为四?所谓欲受、见受、戒受、我受,是谓四受。

  [T2.797c10] 「彼云何为有?所谓三有。云何为三?欲有、色有、无色有,是名为有。

  [T2.797c11] 「彼云何为生?所谓生者,等具出家 ,受诸有,得五阴,受诸入,是谓为生。

  [T2.797c13] 「彼云何为老?所谓彼彼众生,于此身分,齿落髮白,气力劣竭,诸根纯熟,寿命日衰,无复本识,是谓为老。

  [T2.797c15] 「云何为死?所谓彼彼众生,展转受形,身体无熅 ,无常变易,五亲分张,捨五阴身,命根断坏,是谓为死。比丘当知:故名为老、病、死,此名为因缘之法,广分别其义。诸佛如来所应施行起大慈哀,吾今已办。当念在树下露坐。若在塚间,当念坐禅,勿怀恐难。今不精勤,后悔无益。」

  [T2.797c22] 尔时,阿难白世尊言:「如来与诸比丘说甚深缘本,然我观察无甚深 之义。」

  [T2.797c23] 世尊告曰:「止!止!阿难!勿兴此意。所以然者,十二因缘者极为甚深,非是常人所能明晓。我昔未觉此因缘法时,流浪生死,无有出期。又复,阿难!不但今日汝言因缘不甚深 ,昔日已 来言不甚深也。所以然者,乃昔过去世时,有须焰阿须伦王窃生此念 :欲捉日月,出大海水,化身极 大,海水齐腰。

  [T2.798a02] 「尔时,彼阿须伦王有儿名拘那罗,自白其父:『我今欲于海水沐浴。』须 焰阿须伦报曰:『莫乐海水中浴。所以然者,海水极深且广,终不堪住海水中浴。』时,拘那罗白言:『我今观水齐大王腰,何以故复言甚深?』是时,阿须伦王即取儿着大海水中。尔时,阿须伦儿足不至水底,极怀恐怖。尔时,须焰告其子曰:『我先勅汝,海水甚深,汝言无苦,唯我能在大海水洗浴,非汝 所能欲洗 。』

  [T2.798a10] 「尔时须焰阿须伦者,岂异人乎?莫作是观。所以然者,须焰者即我身是也。尔时阿须伦儿,即汝身是也。尔时海水甚深,汝言无苦,今复言十二因缘甚深之法,汝复言无是甚深,其有众生不解十二缘法,流转生死,无有出期。皆悉迷惑,不识行本,于今世至后世,从后世至今世,永在五恼之中,求出甚难。我 初成佛道,思惟十二因缘,降伏魔官属,以除无明而得慧明,诸闇永除,无尘 垢,又我,阿难!三转十二说此缘本时,即成觉道。以此方便,知十二缘法极为甚深,非常人所能宣畅。如是,阿难!当念 甚深,奉持此十二因缘之法,当念作是学。」

  [T2.798a23] 尔时,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1.翅甯闻法后归依。2.施罗见佛三十二相好《增壹阿含49.6经》

  [T2.798a25] 闻如是:

  [T2.798a25] 一时,佛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T2.798a26] 尔时,罗阅城中有梵志,名曰施罗,备知诸术,外道异学经籍所记,天文、地理靡不贯练,又复教授五百梵志童子,又彼城中有异学之士,名曰翅甯,多 有所知,为频毘娑罗王所见爱敬,随时供养给与梵志所须之施。

  [T2.798b02] 尔时,如来名称远布,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度人无量,出现世间。是时,翅 甯梵志兴 此斯念:如来名号甚为难闻,今我欲往问讯,亲近礼敬。是时,翅甯梵志便往佛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梵志白世尊言:「沙门瞿昙!为姓何等?」

  [T2.798b09] 佛告梵志:「吾姓刹利。」

  [T2.798b09] 梵志问曰:「诸婆罗门各有此论:『吾姓最豪,无有出者。』或言:『姓白。』或言:『姓黑。』婆罗门自称言:『梵天所生。』今,沙门瞿昙!欲何等论说?」

  [T2.798b12] 佛告之曰:「梵志当知:其有婚姻嫁娶,便当求豪贵之姓。然我正法之中,无有高下、是非之名姓 也。」

  [T2.798b14] 梵志复白言:「云何,瞿昙!生处清淨,然后法得清淨?」

  [T2.798b16] 佛告梵志:「汝用法清淨,生处清淨为乎 ?」

  [T2.798b17] 梵志又曰:「诸婆罗门各兴此论:『吾姓最豪,无有出者。』或言:『姓白。』或言:『姓黑。』婆罗门自称言:『梵天所生。』

  [T2.798b19] 佛告梵志:「若当刹利女 适 婆罗门家,设生男儿者当从何姓?」

  [T2.798b20] 梵志报曰:「彼当言婆罗门种。所以然者,由父 形故,得有此儿。」

  [T2.798b22] 佛告梵志:「若复婆罗门女出*适刹利家,生男儿者彼当从何姓?」

  [T2.798b23] 梵志报曰:「彼人当是刹利种。所以然者,由父遗形故,得有此儿。」

  [T2.798b25] 佛告梵志:「熟自思惟,然后报吾。汝今所说前与后皆不相应。云何,梵志!设驴从马后生驹者,当言是马?为是驴也?」

  [T2.798b28] 梵志报曰:「如此之类当言驴马。所以然者,由驴遗形故,得此驹也。」

  [T2.798b29] 佛告梵志:「汝熟思惟,然后报吾,汝今所说前后不相应,汝前所说刹利女出*适婆罗门家。若生儿者,便言婆罗门种,今驴逐 马生驹者,便言驴马,将不违前语乎?设复,梵志。若马逐驴生驹者,名之云何?」

  [T2.798c05] 梵志报曰:「当名为马驴。」

  [T2.798c06] 佛告之曰:「云何,梵志!马驴、驴马岂复有异乎?若复有人言宝一斛,复有人言一斛宝,此二义岂有异乎?」

  [T2.798c08] 梵志报曰:「此是一义。所以然者,宝一、一宝此义不异也。」

  [T2.798c09] 佛告梵志:「云何马驴、驴马此非一义乎?」

  [T2.798c10] 梵志报言:「今,沙门瞿昙!虽有斯言,然婆罗门自称言:『吾姓最豪,无有出者。』」

  [T2.798c12] 佛告梵志:「汝先称誉其母,后复歎说其父。若复父亦是婆罗门种,母亦是婆罗门种,后生二儿,彼时其中一儿,多诸技 术,无事不览 ,第二子者了无所知。是时,父母为敬待何者?为当敬待有智者?为当敬待无所知者?」

  [T2.798c17] 梵志报曰:「其父母应当敬待高德聪明者,不应敬待无有智者。所以然者,今此一子无事不了,无事不闲 ,正应敬待此子,不应敬待无智之子。」

  [T2.798c21] 佛告梵志:「若彼二子,一聪明者,便复兴意作杀 、盗、淫 泆 十恶之法;彼一子不聪明者,守护身、口、意行,十善之法一无所犯。彼父母应当敬待何者?」

  [T2.798c24] 梵志报曰:「彼父母应当敬待行十善之子,彼行不善 之人复敬待为?」

  [T2.798c26] 佛告梵志:「汝先歎其多闻,后歎其戒。云何,梵志!若复有二子,一子父专正,母不专正;一子父不专正,母专正。彼子若母正、父不正者,无事不*闲,博知经术。第二子父正、母不正者,既不博学,但持十善。然其父母应敬待何者?为当敬待母淨父不淨者?为当 敬待父淨母不淨者?」

  [T2.799a03] 梵志报曰:「应当敬待母淨之子。所以然者,由知经书,博诸伎 术故。所谓第二子父淨母不淨,虽复持戒而无智慧,竟何所至?有闻则有戒。」

  [T2.799a06] 佛告梵志:「汝前歎说父淨,不歎说母淨;今复歎说母淨,不歎说父淨 ;先歎闻德,后歎禁戒;复歎说戒,后方说闻。云何,梵志!若彼二梵志子,其中一子多闻博学,兼持十善;其第二子既有 智慧,兼行十恶。彼父母应当敬待何者?」

  [T2.799a12] 梵志报曰:「应当敬父淨、母不淨之子。所以然者,由其博*览诸经,晓诸技术,由父淨生得此子,兼行十善,无所触犯,一切具足诸德本故。」

  [T2.799a15] 佛告之曰:「汝本说其姓,后说其闻,不说其姓;后复说戒,不说 闻,后复说其闻,不说其戒。汝今歎说父母闻、戒,岂不违前言乎?」

  [T2.799a18] 梵志白佛言:「沙门瞿昙虽有斯言,然婆罗门自称言:『我姓最豪贵,无有出者。』」

  [T2.799a20] 世尊告曰:「诸有嫁娶之处则论姓,然我法中无有此义。汝颇闻边国远邦及馀边地人乎?」

  [T2.799a22] 梵志报曰:「唯然,闻之,有此诸人。」

  [T2.799a23] 世尊告曰:「彼土人民有二种之姓 。云何为二?一者人,二者奴,此二姓亦复不定。」

  [T2.799a25] 又问:「云何不定?」

  [T2.799a25] 世尊告曰:「或 作人,后作奴;或 作奴,后作人。然众生之类,尽同一类而无若干。若复,梵志!天地败毁 ,世间皆空。是时,山河石壁草木之徒,皆悉烧尽。人亦命终。若天地还欲成时,未有日月年岁之限。尔时,光音天来至此间。是时,光音天福德稍尽,无复精光,展转相视,兴起欲想。欲意偏多者便成女人,欲意少者 成男子,展转交接,便成胞胎,由此因缘,故最初有人,转生四姓,流布天下,当以此方便,知人民尽出于刹利种。」

  [T2.799b06] 尔时,梵志白世尊言:「止 ,瞿昙!如偻者得申 ,盲者得眼 目,冥者得见明。沙门瞿昙亦复如是,无数方便与我说法。我今自归沙门瞿昙,唯愿与我说法,听为优婆塞。」

  [T2.799b10] 尔时,梵志复白世尊:「唯愿如来当受我请,将诸比丘众当至我家。」

  [T2.799b11] 尔时,世尊默然受请。是时,梵志见佛默然受请,即从坐 起,头面礼足,便退而去。还至家中,办具饮食,敷诸*坐具,香汁洒地,普 自吐言:「如来当于此*坐。」

  [T2.799b15] 尔时,施罗梵志将五百弟子,至翅甯梵志家,遥见彼家敷好*坐具,见已,问翅甯梵志,汝今欲与男女嫁娶,为欲请摩竭国频毘娑罗王乎?」

  [T2.799b18] 翅甯梵志报曰:「我亦不请频毘娑罗王,亦无嫁娶之事。我今欲施设大福业。」

  [T2.799b20] 施罗梵志问曰:「愿闻其意,欲施何福业?」

  [T2.799b21] 尔时,梵志偏露右肩,长跪叉手,白世尊自陈姓名 施罗 :「当知有释种子出家学道,成无上至真、等正觉。我今请佛及比丘僧,是故办具种种坐具耳。」

  [T2.799b24] 是时,施罗梵志语翅甯梵志:「汝今言佛乎?」

  [T2.799b25] 报曰:「吾今言佛。」

  [T2.799b25] 又问:「甚奇!甚特!今乃闻佛音*响,如来竟为所在,吾欲见之。」

  [T2.799b27] 翅甯报曰:「今在罗阅城外竹园中住 ,将五百弟子自相娱乐,欲往见 者,宜知是时 。」

  [T2.799b29] 此梵志即将五百弟子,往至佛所。到已,共相问讯,在一面坐。尔时,施罗梵志便生此斯念:沙门瞿昙为 端正 ,身作黄金色。我等经籍亦有斯言:『如来出世 之时,实不可遇,犹如优昙鉢花时时乃现。若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当趣二处。若在家者当作转轮圣王,七宝具足。若出家学道者,必成无上道,为三界世祐。』我今欲观佛三十二相。尔时,梵志唯见三十相,而不覩二相,起狐疑犹豫,不见广长舌、阴马藏。

  [T2.799c09] 尔时,施罗梵志即以偈问曰:

  吾闻三十二  大人之相好 今不见二相 竟为在何所

  贞 洁阴马藏 其相甚难喻 颇有广长舌 舐耳覆面 不

  愿出广长舌 使我无狐疑 又使我见之 永无疑结网

  ~ 增壹阿*含经 卷第四十六    ~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