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曦比丘:你的烦恼熄灭了吗 四念处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13日
来源:   作者:曦比丘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曦比丘:你的烦恼熄灭了吗 四念处

 

  冷雪芬 整理

  今天很高兴又有机会跟各位聚聚谈谈。我们学佛,除了要懂得佛法,要懂得理论,还要懂得修行,这才是比较完整。如果以前烦恼很多。现在的烦恼很少了。以前的苦很多,而且也不懂得如何的去解决苦,不懂得如何的去打开这些苦结,现在已经自己懂得如何去解决,不必再依靠别人了。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说已经享用到佛法的好处,或者说是果报。假如还没有尝到这样的话,以前有一大堆的烦恼,现在学了佛,烦恼更多,这样就不必来了。因为没有用,佛法对你的人生没有用,学佛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不要有烦恼,能解决痛苦。

  我们现在出生为人,已经做人了,我们也必须来了解我们为什么要来生为人,假如我们不知道为什么的话,我们这个人生一直被外境转,一直随着外面转,而且漫无目的。在这里我们要掌握到,我们做人,目的也是为了不要有痛苦的人生,对不对?若没有痛苦,就是活在安乐自在之中。今晚来跟各位来讨论的这些四念处是非常重要的。

  苦在失去正念时生起

  四念处可以帮助我们减少及熄灭苦恼,那么我们现在要来说明这些苦,它是时常有,还是偶尔有?我们要认清楚它。如果我们真正去看清楚内心的苦,他只是有时有,偶尔有,不是时常有。我们的苦,它是怎么生起的?其实,苦是在我们失去正念的时候生起的,若我们保持正念,苦和烦恼就不会生起。这是绝对的真理,肯定了这句话,你们可以自己试试看。那什么叫正念呢?什么叫做已经失去正念呢?那我们也要认清一下。

  失去正念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念已经离开空心,或者说已经离开心的本性了。我们的心本来是空的、没有烦恼的,当我的心离开心的本性,就会攀缘外在,攀缘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法。一攀缘,我们就被外在转,一转的话,就生起各种各样的烦恼。那假如我们的心没有离开本性,安住在空心,我们就时时常常在涅槃之中。有一句话希望你们能记住,就是,“心本清净(或者心性清净)为客尘染”,我们的心性本是清净的,被客尘来污染了。客尘是外在,烦恼是客人,当我们失去正念,它就进来。当我们保持正念的时候,它就跑了。

  所以,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要如何的去保持正念?一般人都很难保持正念,当眼睛看到,耳朵听到了,正念一失去,又去攀缘了,我们又在生烦恼了。所以,当我们攀缘时,“触”的发生非常重要。就是眼睛看到的那个触,耳朵听到的那个触,这个触就是问题的关键,这一点是最重要的。假如我们能掌握住这一点,我们将能活在涅槃安乐之中。如果我们不懂得掌握,不懂得保持空心,不懂得保持空心的本性,而远离本性,失去正念的话,在触的时候,我们就生起烦恼,生起“我”,“我所”的观念,又去攀缘一切,使得痛苦生起一大堆,烦恼生起一大堆了。

  为什么我刚才一直强调这个部份,因为我们的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这一关。假如这点没有掌握住,不必来修行;或者不论你修了多少时间,都没有成就。如我刚才所说,我们要如何保持正念,就是时常将心安住在本性,就是要时时保持一颗念念分明,清清楚楚,明明了了的一个触,就是要保持一个觉念,一个警觉,这个警觉心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假如每个警觉心我们都能只是一个知道,知道眼睛已经看到,知道耳朵听到,知道鼻子嗅到香味,知道了,知道舌头尝到这味道,知道身体触到,没有加任何的想蕴的一些认识、分别,如果想蕴没有加任何的认识、分别或者以前有的种种经验,我们当下就解脱了,当下就不被转了。不被外界所转,当下可以安乐自在。所以,这个“触”我们就只是保持一个念念分明,明明了了,不离本性,保持本来的面目,没有烦恼的那种面目。

  所以在今天我们就要来谈四念处,就是要帮助我们训练或者培养我们的心识或者发展我们的心识,要安住在这个不离本心,训练安住在不离本心中,所以这四念处是非常的重要。不懂得修四念处的人,我觉得很可怜,或者我说他的修行方法已经不对了。

  当然,四念处最主要是说他的一举一动,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不离他的身心,他一直往内心去观照,四念处只是把他分为比较广一点,他做每件事的意念不忘他的身,意念不忘他的受,意念不忘他的心,以及意念不忘法,法就是真理;不忘真理,那这样的话,他的生活就非常好过了。他的生活就觉得是很自在,很安乐,没有烦恼了。所以在佛陀还没有灭度之前,佛陀曾经这样的跟阿难陀说:“阿难!此时或世尊入灭后,不论谁都好,必须是自己为明灯,法为明灯;自己为归依,法为归依,莫依他人。”“阿难!这种比丘是‘超越黑暗的人。’阿难!如何才叫做自己为明灯,法为明灯,自己为归依,法为归依呢?”“阿难!安住在正法律的比丘们,他们精进不懈,有正知正念,了了分明的观身如身,脱离了世间的喜欢和讨厌;他们精进不懈,有正知正念,了了分明的观受如受,脱离了世间的喜欢和讨厌;他们精进不懈,有正知正念,了了分明的观心如心,脱离了世间的喜欢和讨厌;他们精进不懈,有正知正念,了了分明的观法如法,脱离了世间的喜欢和讨厌。”所以,佛陀就跟阿难陀说:“假如有谁可以安住四念处—观身如身,观受如受,观心如心,观法如法—的话,他呢,可以在七年之内,或者六年,或者五年,或者四年、三年、两年,或者他更精进的话,一年、七个月,或者四个月,或者七十天,七个星期,或者七天,或者七个小时,他就能证得无上法的果位,就是得到阿罗汉,已经是属于一个没有烦恼的人。所以在这里,他讲得很清楚,只要我们跟随四念处去修,一定保证我们可以完全地脱离苦恼,一定可以的,这是佛陀所说。

  所以四念处,就是我们要以它为归依,以它为明灯,我们的生活就会安乐自在了。所以四念处非常的重要,不明白,不了解四念处,学佛没有意思。有人可能不明白理论,但是他实际上是在修行四念处。好像六祖惠能,他只是听到《金刚经》罢了,他就悟到心法了。然后到最后,他听到“应无住而生其心”,他就大彻大悟了。他已经彻底地明了四圣谛修行的法门了,就是要往内心修,就是观照,在身心和外面接触的时候,一直地观照到不再被外面所转。刚才我也说到四念处,观身是身,观受是受,观心是心,以及观法是法,这就是四念处,那当然我们等一下讲解四念处的时候,我们会慢慢地把每一个怎么样去观身,怎么样去观受,怎么样去观心,怎么样去观法,来做一个深入的分析、解释,那以后呢,对我们的修行有帮助。

  心往内住是灭道

  杨达法师曾经说过一句话,他说:”心往外住,即是苦集;心往内住,即是灭道。“假如我们慢慢地去观察,他就是这样,对不对?那么,你们自己去看。我们现在已知道四念处非常地重要,我们也知道我们为什么要修四念处了,对不对?不是为了神通,不是为了别人来供养,不是为了名(你修得很好啊),不是为了这些;不是为了要人家赞叹,也不是为了要来世生天,更不是为了以后成佛菩萨。我们修四念处,只是为了当下灭尽我们所有的烦恼痛苦。假如修了四念处,不是为了要灭除烦恼痛苦的话,我们的目标错的话,修来修去也没有成果的,对不对?所以我们必须要先把握住我们的目标,然后在这里一直去用功,下功夫,去实践,实践到某一个程度,四念处就是我们生活不能缺少的修行法门。为什么我刚才说的四念处这么重要?在我们佛教,现在有各种各样的法门对不对?在泰国有很多法门,有一些观水晶的,有一些人观肚子,有一些人是观火的等等各种各样的法门。然后我们在北传的台湾法门也很多,有一些是念佛的,持佛圣号的;有一些人是修观世音菩萨法门的,念《普门品》的也有;有一些是地藏法门。有各种各样的法门。但是总说一句,每一个法门都要归向四念处,假如没有朝向四念处去发展的话,他的法门也是已离开佛所要教导我们的真正修行的目标。

  四念处,是一种生活上的修行法门,所以真正懂得修四念处的人,他的生活就是修行,修行就是在生活,绝对不会离开他的生活,而自闭于某一个时间去修行的。你明白我的意思吗?现在一些学佛的人,他修行要某一段时间,或者某一种地方。在那个地方,那段时间,觉得修得很不错,觉得很有心得。但是离开了那个地方,那段时间,他就觉得他的心很乱很烦,好象没有修行,习气一大堆跑出来了。这种修行方法,我感觉到好象是上课(学)一样,上课读书就用功读;下课了,就把书丢掉了。上课的时候,就认为学问很好,只是很好就对;下课就忘了学问的用处,就是把他丢掉了。那这样的话,我都不知道他修行是修来做什么?也没有帮助到生活。生活还是照旧的话,那修行根本没有益处,所以我们必须要知道四念处就是一种实实在在,在我们生活中要体验、要实践的修行法门。

  这里在我们谈到身念处,谈到第一个阶段的时候,当我们没有其他的事情做时,我们可以找一个不吵乱、不烦、不热,比较清凉的地方,我们坐下来,观察或注意我们的呼吸,注意呼吸,清楚明了是在进出,清清楚楚,明明了了。我们知道现在呼吸很长,很细,我们也知道这时呼吸是很短的,很粗的,我们必须要知道“进、出”,假如我们慢慢这样修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必须要直,然后我们的头也要直,那比较舒畅,不要歪歪的,血液循环不好,也不舒畅,会使我们很快就昏沉,所以我们坐的时候,就坐直一点,然后一直注意“进,出;进,出”。在修行的时候,假如忽然间有其他的念头升起,我要去打电话,还是要做其他事,这个念头一起,我们必须要跟自己说,现在不是打电话的时候,现在不是去做事的时候,现在的时间是要观呼吸“进、出”。假如我们指定的那段时间,就不要有任何来骚扰了,明白吧!

  自己的任何念头起了,都把它打掉,都把它丢掉,即使是很重要的念头,也要尽量的把它丢掉。比如这十分钟之内是一定要观呼吸,这样我们就比较有成就,要这样慢慢去观,要保持一个念念分明。身念处是念着我们的呼吸,要念念分明,明明了了“进、出”,什么念头起,丢掉,打掉,不要烦恼。这样的话,我们的感觉会慢慢平静下来,我们的心念安住在一个固定的地方,我们就会平静下来。我们的心慢慢平静的话,我们的心就已经在休息了,没有烦恼了。

  我们坐好了十分钟过后,我们要去做事情就会比较清醒;就好象已经睡觉,睡醒的人一样很清醒,再去做事情。假如我们在做的时候,我们觉得很困难,打瞌睡,然后在坐好十分钟以后,还是觉得很昏沉的话,那你这个十分钟就浪费了,浪费了,没有真正得到什么。那真正做得好的人,他十分钟过后,他的精神比十分钟前要好得多,这是休息的力量,这个你们必须要知道。

  假如他没有这么空闲的时间,他的身念处必须用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举每一动,每一个接触,甚至穿衣、吃饭、进去厕所、大便、小便、洗衣服,什么都好,跟人家谈话也好,写字也好,看书也好,全部他必须要念住,要念住他的一举一动,念念分明,明明了了一举一动。例如,现在口渴,有一个念头要去拿水,手要出去,念头就必须要念住了,这身念处是要念住手,去了、去了、去了,要清楚明了,去了、去了、去了;当动到了,要明了动到了,拿上来了,进来了,进来了,要清楚明了,身体的每一起伏运动;然后,当拿到了,喝的时候,知道张开嘴,喝进去的时候,也知道吞进去,保持一个清清楚楚,明明了了的念。念在我们的身,日常生活中不论做什么也尽量去保持这种念,是身念处。

  那么,假如我们这样训练的话,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比起以前平静得多。有时我们很紧张就发现不到,或者做事情很快的话,很难做身念处,因此我们初学时,就训练自己速度减慢,放慢,要喝的时候,就慢慢去拿;看东西的时候,要知道在看,那假如我们的耳朵在听人说话,我们就念住耳朵,明白吗?把精神注意在耳朵。假如现在跟你们说话或者跟一个人说话,就把精神专注在这里。所以每一举每一动,哪一方面比较强烈的,我们就去注意念住他,集中我们的注意力在那边,明白吗?这就叫做身念处,假如我们这样一直去修,我们进一步很快就会发觉我们的烦恼、心的变动的真相。

  曾经有一次,我慢慢地这样去修,修到早上起来的时候,第一个念起来,我就发觉到第一个念头起来,这个念头叫手去拿东西,手要出,手还没有出的时候,就知道拿了,清楚拿了,拿了,去了,去了,去了,很清楚,很明了,没有其他的杂念。拿到了,就是拿到了东西,等下你的眼睛又被外境转了,它还没有看那边的时候,你已经知道,喔!要看了,都很清楚明了我们的六根。假如我们慢慢去训练的话,就有这种效果。假如有这种效果,对修行有很大的帮助。

  现在我们修行很难进步,或者进步得很慢,就是缺少身念处,或者没有对身念处下功夫。没有对身念处下功夫,做什么事情紧紧张张,想到就去做,没有先念着想要看了,看了,要拿了,拿了。假如起初我们放慢速度,让我们的觉察力增强,我们就可以把速度恢复正常。我们的行动快,但是不离开我们的念住。所以,我们就可以活在当下之中,当下,我们不会想到过去,也不会想到未来。

  有一次,外道去问佛陀:“我看到比丘们只是一天吃一餐,可是他的精神很旺,精神很好,这是什么原因?”佛陀就答复他说:“比丘们没有妄想,没有留恋过去,对未来也没有追求。比丘们的生活只是在当下每一个接触,清清楚楚,明明了了,当下没有烦恼,所以,比丘们精神很好,虽然吃得少,但是精神也很好。因为他一直念住当下,没有烦恼,没有浪费精神。”能这样去修,我们也不必被时间控制了。不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可以修,不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可以修,不被时空所限制。也不必指定说,我什么时候要修,这些全部不必要了。

  受,虚幻不实,随心意而现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受念处。受念处就是在修比身念处更细微的部分。当我们眼睛看到的时候,就会起感受。“起感受”,这个受,佛教分三种,我们叫做苦受、乐受、不知苦乐受(就是不是苦、亦不是乐的感受)。这三种感受就是当我们眼睛接触到,假如说我眼睛看到一种东西、一件衣服,而没有“身念处”,我就进一步有另外一个想蕴,我以前的观念记忆、印象,它跟我说,这一件衣服很美丽,假如它跟我说这一件衣服美丽,就合心意,那时,我们就有一种“乐受”。那假如我们在这里坐,我们,坐、坐,坐到觉得很闷,很不自在,很闷!这个很闷就不符合我们的心意。我们心意不要,所以当不符合我们的心意的时候,我们就叫做“苦受”、苦的感受。假如那个时候我们保持身念处,只是知道是很热、烦热、烦热、就不去想,没有任何的心意,苦受或乐受就不会出现。

  各种各样的受的出现是因为我们对身念处没有清清楚楚,明明了了,然后那个时候加上我的旧有的想蕴,想!想就是我们的记忆、观念,我们的印象来跟我们说话。然后这个想蕴跟我们说话,当外在符合想蕴,符合我们的心意,我们就叫做乐受,当外在不符合我的心意,我们就叫做苦受。对外在心意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这就是一种不知苦乐的受。那时候就疑,就怀疑这是什么?所以,我们现在必须要有正知正见。要学佛法要有正知正见,没有正知正见,学不了佛法。要有正知正见,每一种的感受,苦也好,乐也好,不知苦乐的感受也好,它都是来自我们内心,来自内心的烦恼、欲望,绝对不会是外在给我们乐,给我们苦。明白意思吗?假如我们对这一项认不清的话,就很难学佛。譬如说,现在这很热,自己觉得热,别人不会觉得热,是你自己已经习惯说要有冷气了吗!你已经习惯了,所以你在这里,你就觉得很热,不符合你的心意,那你就很苦,很苦了,你就要把这个环境改变,你不懂得改变内在,因为你以为说苦乐是外在给你,你没有正见;以为说苦乐是外在给你,就要改变外在,当你要改变外在的时候,你去开冷气但别人不要,别人说:“我很冷了,你还开冷气?”就会乱,就会吵了,对不对?你说热,他说冷,就吵来吵去,就为了要改变这个环境而吵,对吗?

  但是,假如有正知正见的人,他就不会往外面修改,他就往内心修改。满足内心是无明、烦恼、欲望,把它修改,把它去除,去除了,他没有心意,他的心已经空,已经在空性。就是在不离本性的时候。外面虽然热,内心没有苦的感受;没有苦的感觉,当然他坐得很自在了,对不对?他也就不会跟人家吵架,也不会跟别人乱了。

  所以,这个受,我们必需要清清楚楚,明明了了它的生起是怎么样生的,以及它是怎么样灭的。它的生起是因为我们对身念处做得不很完美,不很周到。然后,当接触的时候,就有想蕴,渗进去,符合想蕴,符合我们的心意,就乐;不合意,就是苦,想蕴没资料,不知这是什么,这就是不知苦乐。然后当我们清楚知道这些,喔!这个受的起源、来源是这样来,对不对?然后要灭呢,你改变外在不是永远灭的,是暂时。你灭外在,是要满足我们的欲望,对不对?我们的欲望要求这样,你改变外在是等于满足我们的欲望,那这样我们的欲望就更加强烈。假如你欲望满足了,以后就更难对付这个欲望了。所以,我们必须看清楚它们的真相。所以,我们灭除这个受,要去灭除它,我们就必须改变内在的心念、我们的想蕴。改变一下我们的心意,苦的感受马上就要消失了。所以,苦受、乐受、不知苦乐受,都是随着心意来决定,它们是虚幻不实、虚假不真,它生起了,就慢慢的淡了,是无我,直到它灭了,生了就灭,而且外在不是真的苦乐,真正的苦乐是我们内心的欲望烦恼,对吗?

  这里我也想要举一些例子给你们看。在眼根方面,譬如,在泰国有一个原住民族,他们很奇怪,他们的女孩子是缠颈项。为了缠颈项,他们放颈圈。从一出世,懂得走路就放。假如小女孩能走路,好就放颈圈,放,放,放,放到好大了,一年放一个,十年就放十个,她们却认为说,这样很美丽、很美丽,可是我们却觉得很难看,为什么她们看得美丽,因为她们时常接触这种的相,然后这种想蕴一直认为这就是美丽,这就是美丽,所以一直这样去熏习,这样慢慢就习惯了。就认为这样就是美丽,美丽就是这样。我们不习惯,我们就认为不美,对不对?

  在舌根的食物方面,泰国人的食物喜欢很辣、很咸、很甜。这些,我们华人都受不了的,我们又来看看华人的食物,油很多。那些泰国的师兄弟第一次来到台湾的时候,吃两口,就腻了。吃得油,又没有酸,又没有辣就觉得不好吃。所以他们对于食物,认为酸酸辣辣很可口,很好吃。但是,台湾人却不是这样,对不对?我们认为有油才好吃,明白吗?为什么他们认为酸酸辣辣才好吃?因为他们从小就一直吃酸酸辣辣,然后就上瘾了(编案:这在心理学上叫做“去敏感现象”),也就这样熏习,慢慢地去熏习,然后就习惯了,习惯了,不酸不辣就不好吃吧!对不对?酸酸辣辣才好吃,所以有一种习惯,习惯有酸有辣才好吃,没酸没辣不好吃。所以,有酸辣就有乐的感受,没酸没辣不符合他的心意,就有苦的感受。但是,就我们来说,有酸有辣却不是乐,因为我们的心意不是这样,对不对?那没酸没辣有可能不是苦,也不是乐了。所以,这些都可以说是我们的一种习惯。

  有一次,我在泰国出家不久,带一些比丘、沙弥去到一个小乡村,信徒供养很多,那些青菜都没有煮过,我觉得生菜哪有什么好吃?因为以前我从小到大都很少吃到生菜,大多数我们都要煮过,我觉得生的应该不好吃吧!可是看到他们却吃得津津有味,非常可口。我就叫一个徒弟说:“你去采那些芒果叶,嫩的芒果叶。”我看他们吃得很好吃,我就想试试看。然后,我在吃的时候,我没有给旧的想蕴来做事,我只是保持一个清楚明了的心念,在吃的时候,我注意我的手拿。吃的时候,我注意吞、吞、吞进去,觉得不是所谓的很好吃,很不好吃啊!明白我的意思吗?然后,我就慢慢这样吃,吃到我失去这个正念,失去正念,吃,吃好像上瘾了,好像很好吃,不错啊!起初,我觉得不好吃,但是现在我却觉得好吃了。我现在已经习惯,虽然只是三四分钟罢了,就好像已经习惯觉得好吃了。我这心意转得很快,想蕴转得很快。所以,你的好吃未必是我的好吃,对不对?这方面,我们要清楚说,我们的眼睛,我看到的好看,未必是你看到的好看,对不对?我听好听,未必你听好听;我嗅得好香,未必你也觉得好香。我的身体接触到很舒服,未必你接触得很舒服,对吗?

  所以,事情因人而异,有些人说是乐的,有些人说是苦的,就看我们的心意,我们旧有的想蕴,习惯的是什么。你习惯这样,当然你这样的时候觉得很好,很不错。我们再看看音乐。我从小到大也时常接触马来人,他们的风俗音乐,咚咚呛呛咚咚咚,我们听久了,就觉得很不错,可是别人,外来的外国人,他们没有听过,觉得吵得半死啊!但我觉得很不错呀!所以,我们觉得很不错,我们就会觉得很乐,越听越乐。他呢?就越听越苦。为什么他越听越苦?因为这不符合他的心意,所以,他觉得苦,这些音乐符合我的心意,我就越听越乐。所以苦乐不是外在的,是内心的心意,我们的想蕴,习惯的记忆力里面的经验,这些来判断苦和乐,这方面我们必需清楚明了,我们就知道什么叫做苦,什么叫做乐,什么叫做不苦不乐。

  因此,我们必须清楚,现在我们人都是因为苦、乐或是不知苦乐的感受使到我们的人很痛苦或者觉得这个人生很快乐,我们一直在这轮回中。譬如,现在我的心意认为这个食物很不错,接下来一生起一个念头,好吃,那时候信心会生起来,对不对?所以这个受是制造贪心的来源。这个乐受是制造贪心的真面目或主要的来源。苦的受是制造嗔恨,不喜欢。不喜欢当然就嗔,就要把它放掉了。苦受是制造我们嗔恨的来源。不知苦乐的受是制造愚痴,是要?还是不要?乐的时候是我们要占为己有,苦的时候是要把它毁灭掉,把它拒绝掉,对不对?不知苦乐的受是要还是不要?是要吃还是不吃?要拿还是不拿?明白吗?这个就会使我们有各种各样的心念生起,心念生起的来源就是这“受”。

  苦乐之受乃想蕴在作怪

  那现在我们再把受讲得清楚一点。我一直强调苦乐的受就是我们的想蕴在作怪。譬如现在我在写字,我觉得我一定要把它写好,忽然间有一个人来说:“走,跟我去一下,一下就好了。”那时候我就觉得他来烦我,打扰我,其实我们真正来看清楚的话,他没有来打扰你,只是你执著于你要写字罢了,对不对?你一执著,你一想要这样,外在的外境跟你违反,外境不合心意你就觉得他来烦乱,很痛恨,很烦恼,很苦,那时候,如果我们没有控制自己,我们就有嗔火,啊!你不要来乱嘛!假如没有修行的人就把情绪发泄出来,就会骂或打。

  所以,假如我们对这件事情做的时候知道做,慢慢做。他来的时候,我们知道他来,根本我们没有执著这些,我们会有苦乐的感受吗?没有,没有苦乐的感受就没有贪念、嗔念,痴念。内心还是很平静啊!就是这样,对不对?今天我观察自己,想要看一些书,看我指定的一些佛书,但是一会儿一个电话来,那会儿又一个电话来,唉呀!你们来打扰我了,我的时间已经很宝贵了,你们一直跟我谈那些不重要的事,一直谈,那时候,我们的心就会觉得很烦闷,对这些我们不想要或不符合我们心意的事情,我们觉得很闷,当然就谈得很急躁,对吗?我们就是很不喜欢外在,为什么呢?因为那个时候,我的心想要看书,现在别人却把我的时间拉去,这不符合我的心意。不符合我的心意,我就对境不喜欢、不满,就苦,是一种苦的感受,对不对?苦的感受就生起嗔心、不满的心态。

  所以,我们要清楚说受蕴它是这样,所以我们必须要观察受念处,时常看着,喔!苦的感受生起了,乐的感受生起了,不知苦乐的感受生起了,它怎样生起,清楚明了它的因、根源,清楚明了它来了,苦的感受是如何控制着我们,或使人们有怎么样的感触,要明了它的状态及我们的感受是怎么样灭的,要清楚明了。我们要观受念处,对于苦也知道,对于乐也知道。而现代人呢?对于乐就比较难观察得出,对不对?因为已经很习惯了。看到好吃就好,很习惯了,所以这样就造成我们对于乐认为是外在的。

  我们学佛了,要清楚万法唯心造,什么都是我们的心生的,心生种种生,心灭种种灭。要清楚这些,这样对我们学佛有很大的帮助,不要去怪外面,不要指责外面。你要知道苦、乐、不苦不乐的受都是内心的问题罢了,内心没有问题,苦乐也就没有问题了。要清楚这些,要明明了了,去肯定了这个原因,去肯定这个真理。别人所谓的好吃、不好吃真正的是在我们的内心。

  我们要清楚,我们不要被别人的语言所转。这个声音很好听呀!你来听听看。假如没有修行的话,喔!真的吗?一听到就被外在转了。但是有修行的话,就知道好听,不好听是我们的心意在作怪,你的心意习惯就好听,你心意不习惯、不符合就不好听,要清楚明了,谁都改变不了我们了,就叫做有受念处的实践了,或者已经深信不疑了。因为我们知道它是贪、嗔、痴的来源,所以我们就要把它慢慢地灭除,我们要灭除,我们不是灭外在,我们要灭里面的想蕴,明白吧!所以到现在,我们再来看这个心念处—受念处再接下来的念处。

  心念,念着烦恼与清净

  心念处,我们比较简单的来说,念着两种心境罢了,一种是有烦恼的心境,一种是寂静涅槃的心境。

  清楚明了念着它,清楚明了现在有烦恼了,有痛苦了,感受如何,痛苦烦恼的来源是什么,它住在我们内心的时候,那种感受是怎么样,然后烦恼一灭的时候,它是怎么样灭,它的苦灭是怎么样灭?要清清楚楚内心的感受。

  现在我们的内心平静在涅槃之中,要知道涅槃是怎么样来的,清楚明了,念念分明,内心安住在涅槃的时候,他的感受是怎么样?要清楚明了。涅槃不见了,它是怎么样不见的?因为是有烦恼进来,它就不见了,要清楚明了,要清楚明了这个涅槃以及痛苦。涅槃也可以说是不苦的心境,就是跟苦的心境相反,要去明了这两种心境。

  假如清楚明了这两种心境,我们就是在修心念处。我们也可以说现在要知道心有贪心吗?还是现在没有贪心?现在有嗔心吗?还是现在没有嗔心?嗔恨心是怎么样来的?要清楚明了,念念分明,然后嗔恨心出现了,它在我们的内心是怎么样的感受?要去清楚明了,然后这个嗔恨心灭了、灭了、灭了,我们要知道它在灭的时候,他是怎样的感受?清清楚楚,明明了了这种慢慢灭的那种感受。明白吧!灭了,没有嗔恨心,我们要清楚明了它已经灭了,叫做心念处。我们也要知道我们的心有没有愚痴,痴心是怎样的一个面目,然后当没有痴心的时候,我们也要知道,清楚明了它是怎样的。

  然后再接下来,我们的心念很散乱,东想西想,要明了散乱的时候是怎样的一个感受,为什么会有散乱,然后要灭它。当散乱被灭了,我们的心念比较集中,比较专注,那又是怎么样比较能专注呢?要清楚明了。

  那接下来,这个心比较广大、轻松,我们现在谁都可以包容,事情看来没有问题,要清楚明了。或者,我们现在心胸很狭窄,一点点都容纳不了,我们也要清楚明了,清清楚楚它是怎么样的;然后,接下来,我们要知道现在我慢的心生起的时候,它是怎么样的?目无尊长了,谁都不尊敬了,甚至他以前是我的老师,当我慢生起的时候,也不把他看在眼中,要清楚明了我慢,当我慢灭的时候,它是怎么样灭?

  那接下来,我们也要清楚明了心得到安静,安静下来了,安稳了,这个心怎么样安稳下来的?然后心没有安稳的时候、很恐惧的时候、很害怕的时候、不安静的时候,它是怎么样?为什么会害怕?为什么会恐惧?要清清楚楚,明明了了,念念分明。到最后,我们要知道我们的心是在解脱吗?还是在轮回之中?在痛苦之中?还是在不苦之中?

  现在你们都没有痛苦,你们的心都很专注,我们要清楚明了,要念念分明,让心在涅槃之中,对不对?如果还有对心疑问的,就是对我们的心念处修得不够,或者功夫还不到家,还不能肯定现在的心念是怎么样,心境是怎么样还不清楚,也不知道它生起是怎么样生起,它灭是要如何的灭?还是它会自然灭?这样的话就要多修行心念处,没有修的话是很可悲的。

  贪心起的时候就怪外在,嗔心起的时候就怪外在,没有清楚明了它真正的起因,所以这些人就一直往外面攀缘执著,因为他没有正见,他不清楚一切唯心造,一切都是来自我们的无明烦恼,不清楚有无明烦恼,就会有苦、乐、不苦不东的感受。他以为苦乐是外在给的。他以为贪心、嗔心是外在给的,这样他就很难修行,甚至他怎么样修都没有用,因为他一直往外去改良,去处理,都没有往内心。

  现在,我们再来看心念处的重要性。我拿我以前的一个故事来举例。我以前有一次在马来西亚结夏安居的时候,我想专心用功,认为时间这么宝贵,我应该好好去学好我的泰文。可以说除了吃饭,除了一些寺院的功课,早课或晚课,其他时间我不跟别人谈话,也不要去帮别人,我觉得是这样没有时间,我的一位师兄说:“章积师很自私,整天就躲在那边读书罢了,寺院有什么事情,他却没有来帮助,真自私。”我后来听到这句话就很不满,我就很不喜欢,对不对?不满、不喜欢,接下来就嗔恨了,觉得这个人不好,有一句成语可以形容:“仇人见面分外眼红”,就有这样的感受。我很不喜欢看到他,想要逃开他,一看到他,就想跟他辩白:我不是这样啦!很乱啊!我的心很乱,因为我不满就嗔,我对这句话放不下,对不对?这就是我的想蕴在作怪。

  过后,我就静一下观察:不对了,我现在的心是嗔恨心,嗔恨心的感受是这么样,它的起源是这么样,我都清楚明了。我就去观察师兄的德行,就是这位师兄他曾经帮助我的,他对我有恩惠,都把他的德行想出来了,以前当我在泰国的时候,我要什么,他就帮助,他是我的大恩人。还有我会看佛使尊者著的《人类手册》,也是他介绍的。他介绍我看这么好的佛书,对我有这么大的恩惠,我觉得我在佛法里,在修行里面有很多不懂,一问他,他都会答,会很用心的跟我讲,他这样好,我哪里应该嗔恨他?这是不应该的事了,我一想到这样,我的嗔心全部灭了。然后,我接触到他,就觉得他很好啊!哪里是我不满的人?哪里是我嗔恨的人?马上就能接受到他。当我用好的方面去观察,我就能接近他。当我用不好的方面去观察他,我就觉得他很不好,就会远离他、不满他。

  七菩提分,苦到不苦的过程

  我刚才谈到的是嗔心,我们懂。在这里,我也想要跟你们解释这个七菩提分,七念支。

  七菩提分就是从我们的烦恼到达涅槃,从痛苦到达不苦的心中历程。假如没有七菩提分,永远都不能到达涅槃,或者永远不能从苦到达不苦的境界,我们就时常在烦恼痛苦之中。

  七菩提分,第一是念菩提分;第二是择法,选择佛法;第三是精进;第四是喜悦;第五是轻安,很平静;第六是定;第七是舍。

  譬如说,我现在嗔恨心起了,如我刚才说的:我很不满他了,这样碍手碍脚了。我刚才有念,心念处:现在我很嗔恨他了,对不对?不好了,所以我就清楚明了我现在的心是这样,这叫做“念菩提分”,有了念菩提分,我知道这个是不好的。有正见了,就知道这个心念是不好的,心境是不好的,所以我就去“择法”,去选择佛法。然后,我就选择慈悲,慈悲的佛法:“生气他,我热恼;慈悲他,我清凉”。这个慈悲一选来的时候,我就精进地把这种心境增长,这个嗔恨心是不好的,它是恶的,我就必须要把它除掉,没有起了其他各种各样不好的念头,我也就不要再躲开他(指师兄)了。那慈悲的心境或好的念头,这是善的,我就一直要把他增长,还没有增长的善法,我就给他生起来,所以我们一直要精进,有了念,有了择法,选择佛法,知道怎样对付我们的心,我们就要精进。精进了,我们就得到喜悦。喜悦了,刚才有嗔恨了,就很烦。现在呢?哇!内心觉得很好。不错,很舒服,心中有一种满足感、快乐感,战胜烦恼,觉得我们胜利了,已经战胜烦恼了,这叫做喜菩提分。假如我们没有得到喜悦这个法喜,我们的修行很难进步。

  我们很少体验到慈悲的法喜、布施的法喜,或是忍辱、忍耐的法喜的话,如此我们就会退心,不太用功。假如我们对这些有法喜的话,我们就要去增长它,对不对?法喜啊!很好啊!所以必须要有法喜。喔!慈悲战胜烦恼了,那时候,我们心就慢慢地平静下来了,轻安了。当冷静下来,我们的心就能定了。心定下来,我们就能对恶法舍掉,不会再被恶法所污染了,我们也可以放下刚才执有的这些观念。放下了,就是舍。然后,那时候,我们的心就是涅槃了。在我们平静下来,我们的心就慢慢定,慢慢定的那种心就慢慢地远离烦恼了,远离恶法,到我们的心定下来,我们的心就清静了,没有烦恼了,没有菩提分就无法清净。

  清净的心,是很坚强,是不被外境所转动的,不被外在所动摇的,然后,那时候的心也是适合于工作,就是很敏锐,很active的心,因为心不受影响。他也是可以放下外在的心。因为我们得到这个放下外在的心,然后我们才能修法念处,就是观察真理。

  假如我们对外在不能放下,那怎么样观察真理?要修法念处。刚才我谈到嗔恨,现在我谈谈害怕、恐惧。害怕、恐惧就是心不安宁,心不安稳的状态。有一次,我跟我的师兄弟们到坟场去睡觉。坟场很大,我们要睡远一点,你睡你的,我睡我的。我睡在一个华人的坟场,比较恐怖,泰人的坟场就不恐怖了。我就选在坟场的上面,还没有睡之前,我就静坐,静坐经过一下子了,不想要睡,就在坟墓前那边走来走去,忽然间,就有怕鬼的观念出现了,就陷入恐惧害怕心境中。过了一阵子,有所察觉心境的状态—心念处,也可说念菩提分,接着我就选择说佛法的观空来克服恐惧感,这个身体不是我的了,色、受、想、行、识五蕴罢了。假如没有心,没有受、想、行、识,意识、身体就已经死了。身体死了,身体就跟死人一样,其实这个身体也没有怎样,也是四大。这样去观,这样去观了。这个身体不是我的,刚才那个恐惧感,也是我的想蕴,想了就有“行”—心的造作,不知道去哪里好了,不知如何是好。有正见就知道这也是想和行在作怪,五蕴罢了,全部是五蕴罢了。全部想来想去只是五蕴,有什么好怕?五蕴是空的,没有实在的,因缘和合的。当我想到这里的时候,那种恐惧感就慢慢消失了。更精进地维持这种法,在维持着它的时候,那种恐惧感、害怕感就慢慢地减轻、减轻了,就觉得很喜悦,没有什么害怕了。得到那种喜悦、法喜,然后我们的心就可以慢慢很轻安了,能平静下来了,我们的心就越来越清净了,到达止息就清净了。必需要清净、坚强,才不会再被外在所波动了。这就是止定,我们的心都不再波动了。那时候我们的心就可运用来慧观了,就是“舍”,就可以放下外在了,所以这就要来谈七菩提分,从念、择法、精进、喜悦、轻安、定和舍,所以是要经过七菩提分来达到解脱的。

  所以在泰国有一些法师说:“佛陀一出世,他走七步就停止;然后就一只手指天,一只手指地说:‘天下地上唯我独尊。’”有些人就拿这些开玩笑,佛陀是不是不敢走第八步了,走了,佛陀就掉下水了,会不会这样不敢走了,只有七步罢了。他们这样开玩笑,但是也有一些人说:“佛陀每走一步就一个莲花。”对不对?莲花也可以说是菩提!所以佛陀只走七步,就是说佛陀的修行只是在修七菩提分,对吗?你看佛陀从一出世到他成道,他都是在修七菩提分。

  他在家做太子的时候,他出去外面看到生老病死,他就一直念着生老病死,念着这些真理—法念处。然后他去参学的时候,他也一直以七菩提分来观照,知道现在的心还有没有烦恼;择法,要去选择,这样对不对呀?因为他一直选择法,当选择了各种各样的修行方法之后,还是觉得不能完全的舍掉一切。只是在入禅定的时候,到达非想,非非想最高的定,那时候你的心真的很自在了,很舒服、很安稳。但是一出定,一想到妻子还是依依不舍,国王还是依依不舍;一想到五尘的色、受、想、行、识的五欲也依依不舍。还是贪恋着。太子觉悟到一要对付烦恼,所以就有择法,择法了更精进地去修,精进修得喜乐,然后才能轻安,定下来,然后才能舍掉一切。所以,太子一出世,走七步。

  有人也说,他只是在他这一生在修七菩提分,每一步就一朵莲花,到第八步他就不再走了,就已经够了。这当然谈到的是心念处。心念处你们明白了吧!明白了,你们就要去修。刚才说很多了,有贪、有嗔、有散乱、有昏沉、有愚痴,这都是心境,要去清楚明了,贪、嗔、昏沉是怎么来?然后念住,知道了,清清楚楚。现在的心境是怎么样,明明了了。就去选择佛法,然后对付烦恼,精进地去修。有喜悦了,慢慢地静下来。平静了,轻安了,达到定,就会清净、坚强,不被动摇,然后属于很active active的心就适合于工作,适合于观察真理,那时候就舍。没有修七菩提分的话就不能进步,所以要去修七菩提分。

  现在我们再来讨论最精彩的,也是最后的法念处。法念处很重要,这个法我们也可以说是真理、真相。刚才我们有说,假如我们要活在没有烦恼的、解脱的、不苦的生活中,我们就必需要对我们的每一个接触:眼睛看到、耳朵听到、鼻子嗅到、舌头尝到、身体触到、心想到的每一个接触,都必需保持不失本心,不失我们的本心,保持正念。保持正念的同时,我们就对每一个触观察出它们的真相,它们的本来面目。每一个触其实是无常的、一直在变的,听到声音,等一下声音没有了。每一接触,眼睛看,等一下这个东西就没有了。就一直观察他们无常的真理。

  苦的感受生起了、灭了。乐的感受生起了,它怎样生起,清楚明了,它符合我们的心意就是乐,生起,看着它,乐的感受灭了,清楚明了,看着它的真相,我们叫做法念处。我们看到我们的身体,身念处的本来面目,身体的本来面目还是无常的。等一下我的手要去拿,等一下我的脚要走路,跑来跑去。身体比较容易观,坐得太久就必需要站,为什么不要再坐下去,因为屁股痛,脚酸了。站太久也是无常的,站太久也脚酸,就走,走太久也要停,这个身体一直在变,一直要变。吃太多,肚子太饱,那饱的时候就要把它放掉。喝,喝太多也要把它放掉,你不放也不能,真麻烦。所以这个身体看来看去都充满着无常的本性或无常的真理,而且它的本来的面目就是无常。

  这个身体也是苦的,为什么我说这个身体是苦的?坐太久了,也忍耐不住了;站太久了了,也忍耐不住了。想要小便,也忍耐不住不要小便。肚子饿,你也要拿东西来吃,忍耐不住,是不是苦?也是苦的那种状态,你忍耐不住,承受不住,那一直要驱使我们去做的,就是苦的状态。然后看来看去,这个身体也不是我们的,不吃食物,就没有力了。不吃的话,做事情就不能控制自己了。

  这个不能主宰的身体,是因缘和合,五蕴的色、受、想、行、识,它是因缘和合的,太冷的时候,也会生病;太热的时候,也会生病,没有一个实在的我,全部是因缘和合的。因缘这样就产生这样,因缘那样就产生那样,没有一个实在的我,那你说你在哪里呀?没有我了,我们就会放下这个身体,也看出没有我,就没有执著了。就不会执著是我,有我。那就会放下。那要慢慢的去往身体看出它的法,它的真相。

  接下来是受,对这个感觉,苦的、乐的、不苦不乐的,它也是无常的、苦的状态。了解这个东西合心意,我就乐,乐了,你看那种合意的状态就会产生贪爱,就会驱使我去做,去拿,去取。这种贪爱,是一种忍受不住的驱使力,忍受不住就是一种苦性,忍不住就要去做。我们去做,其实都不是我们的,是贪心在做。那怎样有贪心呢?就是看到外在,有了想蕴来和合。符合想蕴,就有乐,就有贪,所以贪心也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我要去做,也没有一个我,贪心在驱使这个色身,然后一直去观察,观察这个乐也是一种不实在的,只因为有合意就乐,也不实在的,只要把我们的心意、观念,改变一下就没有乐受了,是无常的、苦的,它也不是实在的。看出我的本来面目。看出了它本来的面目,我们就会放下受蕴了。

  然后再观察我们的心的生灭、生灭,等下贪起,等下嗔起,看出它的生灭,无常的、苦的、无我的,我们就清楚明了贪嗔是无常的、苦的、无我的。当我们看清楚它的时候,我们就不会执著这些东西。贪心起,我们就一下子放下了。因为我们不会执著,或者甚至它会不起了。然后假如我们一直保持这种无常、苦、无我的真理,这是法念处。到了最后,我们就清楚一个人不是要有贪,要有嗔才能生活,用佛法,用涅槃的心也可以做事情的。我们会突破很多不正确的观念。有很多人说,没有贪心要怎么样去赚钱?没有贪心,做生意一定会亏本的,一定会失败的。有一些人是这样的观念,对不对?这些邪念,我们能突破了,然后我们知道,没有贪心,我们可以用智慧去做事情,用佛法去做事情,不会死啊!没有心也不会死啊!我们就会看清楚,这种贪嗔,这种心是无常的,它本来的面目是涅槃寂静,心的本来面目是涅槃寂静。我们观察无常、苦、无我,观到最后连法也不执著了,因为脱离一切的烦恼了,放下。所以我们时常去观照这些真理,我们就叫做法念处。

  对每一个色、香、味、触、法接触到眼、耳、鼻、舌、身、意,去观这些真理,这样子的无常,我们就不会执著,不会有受,就不会贪嗔。没有贪嗔,就不会有烦恼,烦恼就会断绝,那时候我们看到真理了,有法念处了,进一步我们对这个世间,已经慢慢的脱离了。远离了。我们就看到,我们的贪心在慢慢的减轻熄灭,贪嗔痴就在慢慢地减轻熄灭,到达最后,我们就没有执著了,就没有我了,没有我、我所了,那时候我们把身体贡献给大自然,归还给加大自然,回归大自然了。那时候,这个是我的,那个是我的念头,已经不会生起,我们知道这些都是大自然的,没有一个我,我们会突破这个我,我所的观念,或者我,我所的感觉。然后一突破这种我、我所的观念或感觉,我们就真正在解脱之中了,真正在解脱之中了。

  现在我们就是一直是有我,做什么都有我,我们就一直被我所束缚,被我所控制,被“我”、“我所”所折磨,所以是很痛苦。当我们看到真理,哪里有我?我们就把这些交还回归大自然了,佛使比丘说:“愚痴的人!这个身体本来是大自然的,身体的定律,就是生老病死,成住坏空,他本来就是这样的。”但是愚痴的人却把它执著为我的身体,我生病,我老了,我要死了,执著这个身体为我、我所的时候,他就在痛苦之中。他在痛苦,也是他活该的,因为他偷拿大自然的东西,这身体是大自然的,你偷来,你内心就要被处罚,所以你内心就痛苦烦恼。

  大自然是很公平的,你把他交回大自然,你就没有痛苦烦恼。没有我、我所,就没有痛苦烦恼,所以我们愚痴的人一直执著这个是我的,那个是我的。观到最后,全部是因缘和合的,是无常的,没有一个实在的我,那你就全部放下了,舍了,回归大自然了,你就觉得很自在了。

  刚才说,观无常,而且要时常提醒,就是说:没有一个我,只是身心,眼睛看不是我看,耳朵听,心知道,都知道不是我。耳朵听,假如没有心念去注意,也就不知道什么;耳朵听,心去注意,也要想蕴有资料,这些认识分别,我们才知道他在说一些什么话。全部都是五蕴在活动。五蕴色、受、想、行、识,要这样一直去观,一直观;身体做事,眼睛看,心知道;耳朵听,心知道。不是我,一直这样提醒自己,这个“我”就慢慢被突破,对不对?慢慢突破,甚至别人叫一个名字,这个名字是假名的,《金刚经》有说:“不是众生,只是名叫众生;不是人,只是一个名叫做人。”这些不是法,只是一个假名法,亿的,我们制定下来的。

  有一位修行的法师教我们一个很简单的修行方法,他教我们说:“眼睛看,心知道,不是我;耳朵听,心知道,不是我;身接触,心知道,不是我;你一直这样修,就可以达到涅槃。”现在法念处就是这样去观。看到真理,我们就要远离它,就不会苦、执著了,就会慢慢放下。放下了,就慢慢会把无明烦恼熄灭了,把无明烦恼熄灭了,最后,就把一切都归还给大自然,我们的内心就没有执著了,到达最后就是涅槃。涅槃是不苦的生活,没有烦恼的,永永远远都没有烦恼。

  刚才有谈到的修行法,我们只是在接触就看着,就知道,心知道这是无常,这样去修,佛使比丘就比喻说:“我们在这个地方养一只猫,老鼠就不会出现了。”明白吗?所以,我们内心有真理,烦恼就不会出现了。我们内心没有真理,远离本性,我们烦恼就会出现了。所以,只要养猫,老鼠自然而然就会消失了。不必杀老鼠,只要有猫就够了。另外有一个比喻说:“譬如现在我们要把这只老虎杀死,我们不必这么辛苦地把老虎杀死,我们只要把这个老虎关在一个笼子里,我们不给它食物吃,水也不必给它喝。这只老虎就慢慢的衰弱了,到最后它就死去。我们只要不给它食物,我们尽量用佛法来把它包围,久而久之,这些贪心、嗔心就会消瘦,它就慢慢地死去了,不必真正去对付它,要用佛法把它围起来,把我们的六根围起来,用真理把它围起来。”这个烦恼没有食物吃,眼睛也没有食物吃,耳朵也吃不到食物,鼻子也吃不到食物,舌头也吃不到食物,就是欲望不能得到满足,在身体方面,烦恼也吃不到食物,在意方面也吃不到食物,所以这样的话,烦恼就会慢慢的消瘦、死亡。这种修行方法很不错,我认为保护好我们的六根是种非常重要的修行法门,尽量的不要给我们的烦恼食物吃,烦恼说要,我们说不要。烦恼说拿,我们就说不拿。是这样的,跟它作对一下,不要满足它。这样的话,我们慢慢的更进一步把它杀死。

  我要讲的四念处法门,可以在生活中去修,离开生活没有办法修成。看清楚这些真理,我们就在生活中往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去下功夫,以七菩提分来证明,来修持,我们就能符合佛陀所开导的:“阿难!此时或世尊入灭后,不论谁都好,必须是自己为明灯,法为明灯;自己为归依,法为归依,莫依他人。”“阿难!这种比丘是‘超越黑暗’的人。”“阿难!如何才叫做自己为明灯,法为明灯,自己为归依,法为归依呢?”

  “阿难!安住在正法律的比丘们。他们精进不懈,有正知正念,了了分明的观身如身,脱离了世间的喜欢和讨厌;他们精进不懈,有正知正念,了了分明的观受如受,脱离了世间的喜欢和讨厌;他们精进不懈,有正知正念,了了分明的观心如心,脱离了世间的喜欢和讨厌;他们精进不懈,有正知正念,了了分明的观法如法,脱离了世间的喜欢和讨厌。”那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活在真正安乐之中了。那现在有一些人说:“师父呀!您说的太高了,太难了。这样我会觉得很难呀!”应该是说我还没有真正去做吧!我们慢慢地去做就不难了。慢慢地去做,时常地去训练,他就会觉得很不错呀!很容易呀!可是我们要慢慢来,一步一步去做,不是一下子就能爬到天上,要按部就班,观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一直保持,就这样去观察,慢慢去做,我们将会肯定自己有一天就能解脱自在,肯定自己。那假如没有这样去做,就对自己没信任,啊!看到这么难啊!不要啦!那永远都到不了。只要对自己有信心,慢慢地去做就会有成就了,就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今晚,我就讲到这里,我希望你们好好去修四念处。在你们的生活中,每一天都逐渐地安乐自在,没有烦恼,就会有成功的一天。

  —讲于中华佛教青年会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