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曦比丘:你的烦恼熄灭了吗 圣人和熄灭烦恼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13日
来源:   作者:曦比丘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曦比丘:你的烦恼熄灭了吗 圣人和熄灭烦恼

 

  钟苑文 整理

  今天所要和各位讨论的是“圣人和熄灭烦恼”。也就是说:圣人如何慢慢地超越苦恼?我们生而为人,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过一个没有烦恼的人生,不论是谁都好,不管他有没有学佛,认不认识佛教,或是什么种族:马来人、印度人、华人、洋人、黑人、西藏人……一旦他成为人,那么他唯一企求的目标,便是要过着没有烦恼、不痛苦的人生。这是肯定的!而我们要过着没有烦恼、不痛苦的人生,唯一的道路就是实践佛陀所说的正道—即八正道。不行中道却要得到不苦的人生是不可能的。

  今天所要说的“圣人和熄灭烦恼“就是如何从有烦恼的凡人慢慢行,到达没有烦恼的圣人境界。若我们能真正到达没有烦恼的圣人的境界,那么我们的人生就是一个很美好、很理想、很安乐,同时也很自在的人生。这个人生就是最好的了,对不对?各位想不想要呢?

  圣人,看清了缘起法,认识三界

  现在要明白,一个圣人的心很高超,高超到能超越烦恼痛苦。初级的圣人虽然还不能完全解脱烦恼,但是他们已经能够认清楚,并且很肯定,不再怀疑烦恼与痛苦的缘生缘灭。也就是知道“苦的因缘”是怎么样生的,“苦的因缘”是怎么样灭的。他们已经对它一清二楚,不再怀疑了。假如还有怀疑,还不能完全肯定的话,那就不能称为圣人,甚至还不是初级的圣人。当他们的心很高超到不被烦恼痛苦所控制,即已经超越苦了;他们看清楚世间的真相,看透世间:“哦!就是这样的!”假如他能看清楚“哦!就是这样的!”也就是能看清楚缘起法。因缘和合即是生,因缘离散就是灭,生-灭-生-灭,一切都是生灭法,所以是苦的;由于一切都是因缘法,所以没有一个实在的我;既然没有一个实在的我,又如何去执著“我”、“我所”呢?我们根本执著不了,对不对?所以他已经看清世间的真相—就是因缘法则:无常、苦、无我,然后进入空。

  体验自己的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我想藉着这个机会和各位谈谈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对我们的修行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修行的目标不就是要解脱烦恼,超越“自我”,进而达到圣人那种没有烦恼也没有自我的境界吗?“三界”就是圣人与凡人相隔的那一条界线。凡夫的心中有一个自我,因此他不论怎么跑,也跑不出三界,都在这个界线的范围之内;圣人则突破自我的牢狱,也就是不再被三界所束缚,不再有烦恼了。然而我们却常常忽略三界,只把它当作一个名词来研究,或者将色界和无色界当作是死后的世界,是以无法在每一天的生活中去体验。这是很可惜的。佛陀在世所教导的法,一定都是能够证明和体验的,否则岂不是落入玄学的陷阱之中了吗?今天我对三界来做一点分析,让我们能够随时随地体验自己的三界。

  欲界众生,即是他还对于色、声、香、味、触、法等感官上的感受,觉得非常美好、好痛快、好过瘾,以为他的乐都是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法所造成的。他看颜色,觉得很好看;吃东西,觉得很好吃;听到的,觉得很好听;鼻子闻到的,觉得好香;身体触到的,觉得好舒服;心里想到的世间五欲、男男女女,都觉得很好,讲来讲去都觉得世间尽是美好,只觉得好、好、好……却不知道这些世间的好吃、好看、好香、好听、好味道、好的接触,或是想到好的男男女女,全都是苦因。他一点都不知道,而以为是乐,是真的乐。他的人生就一直往这种感官上的乐去追求,同时还很满意于这种感官上的乐,还很欢喜这种感官上的乐。这就是欲界众生。不要误会欲界众生只有男女的欲望罢了,它的含义已经包括人对五欲的贪爱、喜欢,即对色、声、香、味、触的贪爱、并沉迷于其中。

  第二种是色界众生,各位不要以为色界和无色界是我们死后的另一个世界。我们应该要把色界和无色界当作是每一天的生活中所能体验的一个境界。若离开生活而谈色界或无色界,则可能只是一个理想而不能被实践,被证明。那么学来学去,都不能认识自己到底是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中的哪一界;只因为我们以为三界中的色界和无色界是死后的,因此无法在生活中体验自己在哪一界。

  简单地说:色界是我们的心贪爱着一些外在的物质,但不是因为它好看而贪爱;而是看到它很有艺术感,很有古典美,很舒服。举个例子来看:当我们在观看佛像时,看到了佛像庄严安详的形象,我们觉得:哇—很庄严、好慈祥,很喜欢!因而执著这个庄严安详,感觉好喜欢,沉迷于“悦乐”之中,这就是色界众生。另外有些人到山上居住,一到山上觉得:哇……人生真是美好,山上的风景很幽美,气候很清凉,不被世间的事物所纠缠,觉得在山上隐居的生活真的很舒服!贪执著这个好舒服的感受,感受我好舒服,这也是一种色界众生,也就是藉用外在的东西来满足自己的精神生活。这种人对世间之五欲(在眼、耳、鼻、舌、身的享受)不再感到兴趣,也不去追求;只追求清幽而不被五欲束缚的生活,他对五欲已经厌离了。

  接下来谈无色界,无色界的心境更高超了,它已经超越前二界—欲界及色界,才到达无色界。当我们的心只是追求精神上的生活,并且没有藉用外在的物质来满足精神,而只是以精神满足精神,就是生在无色界。好像我们有慈悲的佛法,有忍辱的佛法,有精进的佛法,有布施的佛法……而觉得很满足,很美好,觉得学佛之后很有智慧,可以解除人生很多的痛苦烦恼,因而对这些法执著了。一直认为自己很好:“我有佛法了,我很好!”一直有一个“我”,这时候已经执著了这个“法”。这就是无色界众生。

  体 验 三 界

  譬如我们修定时,将心定在某一个东西上:倘若我们是色界众生的话,我们就将心定在一个色相之上,例如看着佛像,我们藉用佛像来把心定下来;然后在定下来的时候,我觉得很舒服、很自在、很轻安;接着我又对这种舒服感到很满意,而且执著于这种舒服感,感觉我好舒服。这就是色界众生—执著于色界定的乐。或者也可以说我们不是在观佛像,而是在观火,观一根蜡烛上的火,看得入神而专注;专注在火,专注到产生一种很舒服、很悦乐的感觉;然后我对这种感觉执著。当我一执著,便出生在色界,成为色界众生。不论是藉着什么色尘来修定,他的心对于这个色尘—物质的东西专注,定在那里而产生内心的舒服,进而对这种舒服贪爱,那时便生色界,生长在色界,成为色界众生。所以我们不必想象死后的事情,而可以在当下印证。我相信今后各位都能够体会出色界众生的味道,及其生活。

  那么无色界呢?若要以修定来解说也可能。譬如现在观空,就是把外在的人我空掉,仅仅保持一个觉念、一个空的觉念;没有什么,只是在空虚、空虚、空虚……但是却又对观“空”产生愉悦舒服感,贪爱了,执著了。那个时候我就生长在无色界。另外,当我们以念经来修定,譬如背《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而对经文里面的含义感到很满足,感觉得舒服愉悦,然后对这个愉悦执著,感觉我好舒服,这也是已经在无色界了。这样明白了吗?各位可不可以体会到自己在无色界的味道?应该可以吧!当你的心定下来……你自己去试试看……念《心经》也好,一句圣号也好,也就定在那里,就越来越舒服。在“看”的时候也可以体会,譬如我们在看书,直到我们的精神很专注、很专注,此时我们不是贪着色尘而是满意于书中的含义与智慧,感觉很满足、很舒服,而贪执于舒服,感觉我好舒服,那时候也是无色界众生。所以无色界也是在我们生活之中可以体验到的。它比较高超一点,因为它已经远离五欲,已经远离色、声、香、味、触的美好,对五欲已经不再沉迷。

  超 越 三 界

  凡夫不管什么生活都好,都是在“自我”的牢狱中,也就是被自我所束缚,不论怎么样都冲不破,因为他还以为有一个自我,所以他不论遇到什么问题,都用自我来解决,却没有看清楚:当他放下自我,当他洞察自我的假相,问题就已经解决了。他完全不知道这些!所以还在自我的牢狱中。这个界线可以说是牢狱,更可以像前面所说过的:这一条界线就是“三界”,凡夫不管怎么样都有一个自我在三界之中。这个“界”的意思就等于说是有自我,所以他跳来跳去都有一个自我。他在欲界也有一个自我,在色界也有一个自我,在无色界也有一个自我。因为有自我才可以在欲界,有自我才可以在色界,有自我才可以在无色界。

  三界众生由“我”所生

  圣人的心境超过三界;而凡夫却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究竟之下,生活都离不开三界,也不知道自己就在三界之中。因为他在每一个时空之内,都存有无明的“我”、“我所”,及由“我”、“我所”所发展出来的贪爱。然后便时时跟随着我、我所的贪爱去做一切事情。无论怎样跑来跑去都跑不出这个我、我所的贪爱。有时没有贪爱的出现,但是在意识中还存有着我、我所的观念,还认为“有一个我”。“是我”。这是三界众生的性质,有无明的我、我所,然后由无明的我、我所发展出贪爱,而且他们根本不知道这就是苦因。三界众生无明,不知道“我”的真相—是缘起、性空、虚妄不实的。

  至于圣人则已经看清楚,明了地认识;三界众生就是一种满足欲望的生活,三界众生的生活跑来跑去就只有“我”、“我所”,充满着痛苦。有“我”,有“我所”,有爱欲,又有什么乐可谈呢?他已经看清楚,已经能肯定,已不再怀疑这种道理了。他知道没有乐可谈,那么他还会沉迷在这个世间吗?他明白世间只有苦,那么他是不是就一直要去找解脱苦的道路?肯定的!他看来看去都是苦,因此会想办法,设法修持解脱苦的道路,设法远离烦恼痛苦。而且他也清楚世间没有一个实在的“我”,一切都缘生缘灭,那么如何去执取呢?如何去贪爱呢?贪爱不了,拿不到了!这就是圣人的性质。

  相信各位今后多多少少可以体验自己三界的滋味;也时时刻刻可以清楚自己正处于哪一界的境界之中。或许还可以进一步从中体会出圣人和凡人的差异。圣人看清世间三界的现象纯粹来自“我”、“我所”,而有了“我”、“我所”之后便贪爱这个,贪爱那个……脱离不了,充满痛苦!进而努力地训练自己;不论身体在什么地方都好,在什么时候都好,就这样一直地、逐渐地提升自己的心,培养自己的心,发展自己的心境,努力超越“我”、“我所”,直至完完全全地解脱烦恼。

  凡夫的心在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之内;而圣人的心境和凡夫的心境则完全相反。

  圣人也有四个阶段,不同的层次阶段熄灭不同层次的烦恼—苦结;而至于凡夫则纯粹被十结所束缚着,紧紧地绑着,使自己很痛苦。简单地说,十结就是让我们众生无法脱离世间的系缚。一个凡夫或三界众生都在十结之中,任何一结都打不开。

  认识自己的苦结—破除“身见”

  佛陀曾经这样宣说,凡夫就是完完全全被十结束缚,而没有能力解开的人。“结”的意思就是和我们的苦恼打结,也可以说我们现在被十种烦恼所束缚着,而且虽被束缚着,还认为是乐的,是好的。假如我们对十结还不了解,还不明白的话,就证明我们还是凡夫,因为我们还不懂得如何去解开。我们不仅要懂,还要去体会这十种结具有“苦”的本质,才有办法真正清楚明了烦恼。

  十结分别是:身见结、疑结、戒禁取结、欲爱结、嗔结、色爱结、无色爱结、慢结、掉举结、无明结。

  凡夫完完全全地被十结所束缚,而初果圣人“须陀洹”则已经解开了三结,但是他还有七结,然而这七结不是初果所能解开的,必须到四果圣人“阿罗汉”才能完全解开。因此初果还有七次轮回,七次生死;二果圣人“斯陀含”也还是有七结,但是已进一步地减轻了贪与嗔,所以二果的另一个名称是“一来”,只有一次的生死罢了。三果圣人“阿那含”剩下五结,而到了最后四果阿罗汉的圆满境界则已经完全解脱,解开十结了!阿罗汉的意思就是远离烦恼,熄灭烦恼。而“圣人”在巴利文的解释则是远离敌人,这初级三种圣人多多少少都已经远离敌人了。

  可怕的敌人—烦恼

  藉着这个机会,我想先和各位谈谈第一个结,“身见结”。而在进入讨论之前,我们先要知道:最可怕的敌人要已经离开了,剩下那些是不可怕、不会伤害别人,也不至伤害自己的敌人。这里谈的敌人,若以一般的语言来说,即是外在那些会障碍我们,会伤害我们,会得罪我们的人,一般通称为敌人。但以法的语言来说,敌人是我们内心的一些烦恼,会伤害我们的心情,会伤害我们的行动,甚至我们的行动也会伤害自己同时伤害别人。就法语的敌人而言,初果已远离了最可怕的敌人了,他一远离了这些最可怕敌人,必定是戒清净了。最少已五戒清净。假如他还有其中之一戒还不圆满的话,就证明他还不是圆满地远离这些敌人。例如偷盗,会分割别人,使别人痛苦;杀生,无疑亦使别人痛苦;又如邪淫,也是使别人痛苦,同时侵害自己;再如妄语,也等于在侵害别人,侵害自己;最后看喝酒、抽烟,不也是在侵害别人,伤害自己吗?所以这些烦恼是最严重的烦恼。这种严重的烦恼、最可怕的敌人,初果已经远离。这五戒总括来说,是“恶念”,初果圣人已经没有邪恶的念头,他绝对不会说:“我要得罪你,我要侵害你,我必使你痛苦。”他守着五戒,心中绝不会有这样的想法!

  一远离这些可怕的敌人,“恶我”便已经灭除。“恶我”一经断除,五戒便清净了,当然能守六戒、七戒则更好,但是第六戒、第七戒不会伤害别人;我过午吃饭,也不会伤害他人;我睡在舒服的床上,也不会得罪别人。这都远离了五戒侵犯他人的本质。五戒远离了之后,接下来要有某一种的定力。这个定力就是可以自我控制,不像普通人,脾气爆发,就把它发作出来,不分时间地点,凡夫一直跟着情绪做事,情绪不好就马上发泄,哪里管得了你!而发泄出来的时候便无意中得罪了人。即一直跟着情绪做事。初果圣人则能够控制自己,虽然他可能有“嗔”,有不满的心意,但是他这种不满的心意绝对不会发泄出来,使在场的人不会受到伤害。他有控制能力,也可以说已经有某一种程度的定力了。接下来他必须破除十结中初的三结,“身见结”、“疑结”及“戒禁取结”。如果“恶我”已不再生起,又能控制自己,但这三结还不能解的话,还是凡夫。为什么非等到这三结破除了才能称为是圣人呢?因为这三结就是分别苦、集、灭、道的真相,即是看清烦恼的如实相。所以就能看清世间的真相—不是“自我”,全都是缘起性空,虚假不实。因此不再迷醉于世间的假相,心识就逐渐超越“自我”,直到熄灭一切“我”,“我所”。

  三结的内容

  第一个结即是“身见结”(Sakkyaya ditthi),这是最重要的一个结:“认为有一个实在的我。”Sakkaya是身体,或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我的意思;ditthi是见解、相信,或信念;合起来便是认为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我。巴利文的另一个解释是,我们的心在说话。心对我们说:“有我”、“我是”。这种观念见解是错误的,然而凡夫却十足地认为,百分之百地相信它的正确性。甚至有些人说:“没有‘我’哪里能生存?没有‘我’如何生活?假如没有‘贪心’又如何进步?”这些人都很愚痴,认为必须有烦恼才能生活,没有贪,没有嗔,没有痴便无法生存。身见结就是认为有一个“我”,从这个“我”又发展出个贪与嗔,“我要”是贪,而“我不要”是嗔。如果没有我,哪里还要、还会不要呢?没有我了,还要什么,还不要什么?都空了!哪里还有贪?哪里还有嗔?

  天生的自我感

  这个结是每一个人都与生具足而解不开。譬如一个小孩子,生下来肚子一饿,母亲就给他牛奶喝,牛奶喝了,他便对牛奶的味道感到很满足、很满意,而一满意牛奶的味道,他就开始贪爱;爱了后就会执著,执著后便以为自己已存在这世间,而有“我”的感觉,生起一个“我”,我、我、我……我存在这世间!虽然是小孩子,也在于身见结之中。当他一直长大,又没有“无我”的知见,这个身见结就越长越大,越来越严重。

  身见结也可以说是我们一般习惯上“有我”、“是我”的感觉。无论在什么时空下都存在着,认为有一个“我”,却不知道这个“有我”、“是我”的感觉就是苦因,更不知道这是一种愚痴的见解、无明的看法。而解开身见结的人,就是已经清楚:世间哪里有一个我?哪里有我?身体吗?身体也不过是五蕴罢了!五蕴是色、受、想、行、识!都是因缘法,由各种各样的条件而组成。它们都不是永远存在的,只是生-灭-生-灭……一直在生灭,没有一个我。破除身见结的人一直有这样的观念;没有一个实在的我。

  破除身见结的人,不表示已完全断除了“有我”的念头,而是知道这种念头是错误的。有时这种观念还是会产生,但心中清楚明了那绝对不是正确的。可能偶尔在某种情形之下,失去了正念,或外缘太多,定力衰退,心散乱了,“自我”便跑出来,进而控制着身心,主宰着身心。无明跟他说:“唉!是我”“对!有我!”“咦?在叫我吗?”“什么?你在说我吗?”那时定力不够,还认为有一个我。然而当他醒觉过来,定力一生起,就马上知道刚才各式各样的痛苦与烦恼,是因为“自我”在作怪。是不对的!方才因为“有我”、“是我”,才有了一些烦恼。其实刚才那些“认为有我”、“认为在说我”、“认为我在做事”、“认为我在吃饭”……“有我、是我”的“认为”是错误的观念。他一醒觉就知道错了,也清楚明了苦是什么?集是什么?但是一个未破除身见结的人却不知道这是错误,以为这就是对,以为原本就是这样的。

  举个例子看,现在有人骂我,假如此时我没有定力,失去觉察能力,必随着这一句话转,生起自我感:“哇!被批评了,一定是自己不好,好自卑!”而破除身见结的人,不一会儿便清醒过来:“哦!刚才我有苦恼,是因为我有一个‘自我’,才会在那边受苦,其实这不是正确的,不是有一个我,只不过是一种感觉罢了!”他清楚明了“自我”不是真实的,而是虚假的,是因缘所造成的。但是一个没有破除自我的人,尚未解开身见结的人,根本不知道这些,根本没有一个“不是我、没有我”的念头。各位不信可以去问问一般人。

  这个关键很重要,我们必须清楚。要达到四果阿罗汉,才能完全没有自我感。不是破除了身见结就完全没有了这种自我感,不是这样的!他只是将“我”、“我所”的信念破除,但还不能修到究竟“无我”的境界。简单地说,当他有定力、清醒的时候,就有“无我”的生活。然而如果外缘太多,定力就散了;定力散了,无明便生起,无明一起,便认为有我。不过当他一醒觉,便知道刚才那个“认为有我、感觉是我”不但错误、而且无明!此时他清楚了。但是当他定力不够或是太散乱的时候,仍然有一些很细微的“自我感”。他的智见已能接受“无我”,可是还不能完全做到,尤其当外境影响他的时候,又做不到了,又有习气生起,令他跟着习气做事情。但纵然当下跟着习气做事情,很微细的情绪化可能还是难免,但是不严重,亦不会伤害了大家。

  我们更要了解,破除身见结的人的自我感,已经没有恶了,这是肯定的。前面所谈的“恶我”这时已经不再出现了,只有微细的“善我”。我要害他、我要杀他、我要欺骗他、我要使他痛苦、我要使他烦恼,我要使他……种种“我要”而使得他遭遇各样痛苦与伤害的“恶我”已经不再出现了。因为他的五戒清净,根本没邪恶的念头,又怎会有“恶我”出现呢?所以跟一位破除身见结的人在一起,所得到的尽是好处,绝对不会被他所害。各位说这种人好不好?杀、盗、淫、妄、酒,各种犯戒的念头与心意已经不再有,可以做到吗?可以吧!没有问题啦!只要一直修慈悲观,这一关—“恶我”就很容易突破了。而就慈悲观言,即使还一直认为“我在慈悲”、“我在帮助众生”这就不要紧,那是“善我”,绝对不会去害人的。有慈悲,哪里会害人?但是心中了了分明:当执著于慈悲而产生“善我”的感觉,也还有微细的烦恼痛苦。因此就要继续不断地培养自己不执著于慈悲,也就是做善事的时候不要去想起“我在行善,我在助人”,而只是“身在做、心知道、不是我”,于是逐渐地超越慈悲的“善我”,进入绝对圆满的无我境界。

  各位学佛一定要重视“闻”、“思”、“修”的过程。在听闻佛法之后,更深入地如实观照—彻底看清身心是缘起性空,而不是“我”、“我所”,进而不再想起“我”。最后要精进地修持,唯有如此,这些佛陀所教导的无上真理,才能真正为我们所受用,如《阿含经》所载,佛陀在告诫诸比丘的:“彼朝行如是,暮必得升进;暮行如是,朝必得升进。”相信各位只要精进修持,或七日,或七月,或七年,必能破除自己的身见结。

  认识自己的苦结—破除“疑”

  一个人不论是什么种族、什么宗教,或没有宗教信仰,也不管他是男女老少,如果还对自己内心的烦恼和痛苦带着怀疑的观念:咦?苦从哪里来?苦是怎么样的?我不苦吗?我烦恼得半死,要怎么样解决呢?这样的话,此人还不认识自己,还是个无明、愚痴的人,是个非常可怜的人。学佛就是要来认识自己,直到对自己的苦、集、灭、道的现象不再怀疑,那才能算是真正的佛弟子。

  现在我们来谈十结中的第二种苦结—“疑结”(Vicikiccha)。简单说就是还怀疑自己的修行方法,不能肯定是对还是错。也就是说,对于如何解脱苦还没有信心,还怀疑着。还不能肯定,这叫做“疑”。各位自己想一想,心中还有没有疑呢?我不知道啊!各人的心态,各人知道喔!一个破除疑结的人,就好像在黑暗中有了一盏明灯;在迷途中发现指南针和地图,不再怀疑了。已经肯定:“喔!这样走去不再错了!”他不会走到一半,又觉得对不对呀?目标是不是在那边呢?方向是不是这样走啊?已经没有这些问题了。而是肯定:我们的目标就是“涅槃”;我们的道路就是“八正道”;我们修行主是要认清楚“苦、集、灭、道”,把苦、集熄灭,把灭、道增长,已经看得一清二楚了,也不必谁来开导了。倘若还需要指导,或者内心还在想着:“哎呀!不知道修得对不对?还是等师父开示吧!还是等某一位法师来开导吧!或是找书来看看吧!”像这样还不知道对不对,想要去请教别人,或者想要参考书本,就还有“疑”。因为你还不能自信,还不能自归依,还要归依书本,还要归依师父,还要归依外在,还是“疑”。

  对佛的不疑

  疑也包括对三宝—佛、法、僧的怀疑。大家可曾思考过:什么才是对三宝不再有疑呢?一般人没有彻底体验,并看清内心的苦、集、灭、道,就无法了解或不能确信所谓的对三宝有疑是怎么一回事。我相信他们认为对佛不再怀疑,就是相信二千五百年前是在印度出现一位佛陀,或对一切佛像都虔诚供奉。

  然而这还不是对佛破除疑结。“佛陀”以巴利文解释为智者、觉者、不苦的人。那么所谓的智者究竟是什么?又是谁呢?实际上是已经彻底了悟苦、集、灭、道的我们自己。若是把佛当作是外在,却还不能如实观照自己心中的苦、集、灭、道,便还不是智者。而所谓的觉者究竟是什么,又是谁呢?觉者就是已经有着光明智慧的自己,能突破黑暗的人生旅程,也可以说已经从睡眠中醒觉。做什么事情都尽力增长戒定慧,来灭除贪嗔痴及烦恼,而不像睡觉的人,愚痴地做了一大堆烦恼的事而不知觉。接着来谈谈不苦的人,也就是佛的第三种特性。我们有时也有不苦的生活,但若没有智慧,就不懂得维持这种不苦的状态—涅槃,并且懂得如何维持不苦的心境,懂得守护六根的接触,不要让烦恼的因缘助长无明、爱、取、直到产生我、我、我……的感觉,就具足了佛陀第三种不苦的状态。所以对佛不再疑,也可以说自己已如实体验内心中苦、集、灭、道,并且已经是一位有智慧、醒觉、不苦的人。所以希望大家能真正了解所谓的对佛不再怀疑。

  对法的不疑

  接着谈谈对法不再怀疑。有些人认为能确实相信三藏经典所记载的一切或某某法师所说的一切,不再怀疑就以为对法已不再怀疑。实际上,还早得很呢!别太天真!正确地解说对法不再怀疑,必须是已能如实体证缘起性空,已深深认清心中的苦、灭苦都是缘起的辗转相依;而不会认为是外在的妖魔鬼怪,或者有某一个超能力的神在主宰着我们。再重复一次,对法不再怀疑就是彻底体验心中的苦纯粹来自缘起:无明、爱、取、有、生—“我”的感觉,即所谓的此有故彼有,无明有故行有,直到生起“我”的感觉,我的生、我的老、我的病、我的死,陷在痛苦之中。也体验到心中的不苦纯粹是缘起:守护着六根,内在有着戒定慧的辗转相依,即所谓的此灭故彼灭,无明灭则行灭,纯大苦聚集灭。苦的生或苦的灭都没有一个主体或自我,只是缘起法而已。对苦集灭道的状态已如实知道,只是缘起法而已。对苦、集、灭、道的状态已如实知道,是缘起—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的自然法则,是无常、苦、无我的自然定律。

  对僧的不疑

  对僧不再怀疑,一般人都以为:我对一切的僧众,不论是南传、北传都虔诚礼敬;法师所讲的话,我都听信,没有一点怀疑。哦!就以为我对僧不再怀疑了。但事实上,僧的定义即是一切圣人,他们已经下定决心跟随着佛陀的道路走,那所指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我们是不是已经能如法如律,直截了当地灭苦,朝向涅槃的境地,过着正道的生活了?这里想特别说明:正道的生活即是生活在不让烦恼滋长的情形下,也可说认清烦恼的真相,而决心把内心的苦、集—即把所谓无明、爱、取、有、生(我的感觉)灭除掉,自己已经不再怀疑自己能不能做到,做得对不对,踏上灭苦之道好吗?总之,自己已有十足的信心,确保已抵达涅槃流,并一定能涅槃,这就是对僧不再怀疑了。

  迷时师度,悟时自度

  破除疑结的人,就好像六祖惠能说的:“迷时师度,悟时自度。”他已经开悟自度了。也清清楚楚:苦是什么、集是什么、灭是什么、道是什么,然后清清楚楚地知道如何熄灭苦,更清清楚楚地认识:苦的来源就是无明、烦恼;灭苦的方法,只有精进且念念不忘保持着正念、正见、明了世间没有一个实在的“我”。更洞察世间一切的苦都是由内心所造作,绝不是外在给予的。因此他便一直往内心去修证。所谓修证,即是证明内心的苦因就是贪嗔痴,于是慢慢地设法熄灭;同时可以证明内心的烦恼慢慢地少,苦也慢慢熄灭了;也可证明他所用的方法很正确,肯定不会假了,他已经对自己有很大的信心,并体验到涅槃的味道……哇!涅槃就是这样,没有烦恼,心很安乐,很清静,这就是我人生唯一要到达的目的。他清楚明了苦、集、灭、道,不再怀疑了。

  这里说的破除疑结,并不代表他已经证悟究竟的果位,不必再修了。他清楚明了,但还须一直修下去。只是对这一条道路(八正道)和这种正见不再怀疑罢了。我相信各位对于破除疑结的人已能清楚明白了:他清楚学佛的目的,不是为了要到哪里去,或者为了来生,或为了要熄灭过去世的罪业、业障;只肯定学佛、修行的目的纯粹是为了要灭苦,能得涅槃、安乐,不再烦恼,只是为了这个罢了!对这个目标已经不再动摇了。如果你对他说:修其它的法门,譬如念佛法门很好,是易行道;修禅宗很好,可以即刻开悟证果;持咒很好,像大悲咒,能有感应;念《地藏经》好,很有功德,能消除业障……再怎么跟他说,他也不会动摇,然而他也不会争执辩论,你说好是你的事,他肯定什么才是真正的修行,因为外在的方便法门是随人而有所不同的。

  修什么法门好

  记得有一次在马来西亚,有一位女听众跟我说:“师父,我以前修持《金刚经》,觉得我的生活非常好,简单说,就是烦恼比较少。最近因为我的孩子生病,我听了一个人的话,他说:‘孩子生病,大概是因为业障,你应该去修持《地藏经》,去拜地藏王,你孩子的病就可能会好。’”而后她就去修持《地藏经》,拜地藏王。真的!他孩子的病便好起来,她心中觉得实在不可思议,有感应!于是她对这个不可思议与感应就放不下了,觉得不错了。于是她就有了疑问:要修持以前的《金刚经》好,还是现在的《地藏经》好?修持了《金刚经》,就没有时间修持《地藏经》;修持了《地藏经》,又没有时间修持《金刚经》,到底修持什么好呢?这个“到底要修持什么好呢?”就是她心中还有疑,不知道怎么去修。却不知道不管修持什么都好,只要能熄灭烦恼、只要能熄灭得了贪嗔痴,时常增长涅槃,这就够了。为什么要去管它是《金刚经》,是《地藏经》,是《心经》,是大悲咒……什么都不要管它,因为他知道这些外在的行持方法只不过是一种方便,而不是究竟,只是藉着外面,来得到内心的涅槃,熄灭烦恼罢了!对不对?既然他已经清楚了,又何必去争执外面的好不好,他也肯定他的根基是怎么样,他应该怎么样修。他的根基是适合修持《金刚经》,或者念《心经》他就去念!或者他的根基适合去静坐,他就去静坐!他自己可以肯定自己,为什么要去跟着别人?别人说哪一部经很好,他就去跟,跟,跟,跟……跟到自己也迷失了方向,这就是“疑”。他不会因为你说好,他就去跟了。不会了!他的好,就是肯定着:可以熄灭烦恼,得到涅槃,可以减轻贪嗔痴,这个就是好,这个就是道路。肯定了,不再怀疑了,不再被外在所动摇了,已经认清楚方向,肯定这一条道路应该怎么样走,目标也肯定了。我所要强调的就是这一些。

  举个例子来说明,有疑结的人好像在茫茫的大海中,而没有罗盘,不知道往哪一个方向好,看来看去都只是一片大海,怎么办?走、走、走、不对!改变方向走、走、走,还不能靠岸!怎么办?怎么办?很徘徊的心情。又可比喻为迷失在森林之中,不知道哪一条才是出路,怎么样才能离开这片森林?一会儿走这里,一会儿走那里,一直碰钉子,撞来撞去,撞得头破血流,他心中觉得好像应该往西方走,走、走、走,越走越觉得不对,越走越怀疑:“咦?对不对?”改来改去,不知道怎么样走出森林。这就是凡夫,还有疑。而没有“疑”就好比当时有一间寺庙在敲钟。当!当!当!他依稀听见钟声是哪里来的,认为应该是这条路才对,于是他一直朝着那钟声的方向走,越走越听得清钟声的嘹亮,他心里知道这条路一定对了。越走声音越大,直到达到目的地。

  未破疑结的人,或者也可以比喻在十字路口,他不知道要往东西南北走。要去高雄是往东边还是往西边走,好!好!好!就往西边走好。他自己却不知是好还是坏。这就是疑。而被除疑结的人,突破迷途的障碍,看到目的了,知道东就东,肯定西就西。他已经有一个明确的道路与方向了!也知道现在已经走到哪里了,也知道还有多长的路程。现在已经走了某一段路了,还有多少的路,已经很清楚明了,于是慢慢走,慢慢走,并且在走的时候,他的目标就越来越明确,越来越清楚,越来越看得到,越来越能体验到:“喔!越来越靠近……喔!到了!”已经没有烦恼了,到了!已经完完全全涅槃了,到了!已经没有痛苦了。所作皆办,梵行已立!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皆办,自知不受后有。

  人生的大道

  我们的人生、生活的方法,就好比一条道路,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生活方法。一个凡夫的生活方法会一直靠外在,小的时候依靠父母亲;大的时候读书,靠的是学业、文凭;接着靠事业、金钱,他的生活方法一直靠外在,而且不知道他的人生应该怎么样去过,不知道人生的目标在哪里,不知道这一世出世来做什么?有得吃就吃,有得玩就玩,有钱赚就多赚点,没有正确人生观,一直为世间的名利追求。那些都是疑结,他们不清楚人生道路应该怎么样走。真正解除疑结的人生则清楚地知道他所要得的是涅槃—完全不苦的生活。他更知道涅槃只有向内心去追求,也知道人生一生下来就是苦的现象,因为世界的一切都靠不住,能靠的只有内心的安详、宁静,这种寂静就是涅槃。他的人生不管做什么就是为了寂静,他的道路就一直往这个方向去,而且他也一直体验这种寂静、不苦的状态与感受,比一切都好。有名有利,内心不寂静,也没有用啊!所以把寂静看得比一切都重要,所以他一定一直远离外在,往内心去追求,往内心中的苦、集、灭、道去追求。如果他真正确定人生就是这样,他就破疑结了。他绝对不会再追求世间的东西了,他只追求内在的宁静、内在的不苦。

  好!说了这么多也该结束了。希望大家能了解自己的疑结,然后精进坚持到底,把苦的疑结完全打开,能真正的活在正道中。成为一位法归依、自归依、莫依他的人。心中有痛苦就能自己解决,不必依靠外在,那将是最崇高美好的事。最后让我们互相勉励,多多观察自己,进一步对自己的“圣谛”—苦、集、灭、道不再怀疑。

  认识自己的苦结—破除“戒禁取”

  再来看看第三结—“戒禁取结”(Silabbatapramasa),戒禁取结也可以说是对行持、戒律、生活的条规,抱着不正确的目标。也就是说以不正确的方法灭苦,生活在迷信之中,在错误的因果观中过日子。譬如一个有戒禁取结人,迷信并相信风水,认为我家里出事,是因为风水不好,为了要解决这烦恼,就要去改风水。却不知家庭有问题而只要去除烦恼,内心的问题便消失了。生病,遭受一些祸害,就相信是因为得罪了鬼神,因为鬼神在作祟,在处罚我;为了要解除这种病痛苦恼,就必须要去祭拜鬼神,要去求他。而后他就跟着这种错误的观念去做事,去行持,这就叫做戒禁取结。

  另外,例如有些人相信过年扫地会把“财”扫光,便不敢去做,因为他们怕做了之后“财”全部散光了,这也是迷信。一个破了戒禁取结的人,绝对不会相信这些,他相信“财”的失去绝对不是扫出去的,而是因为不懂得如何去应用,他已经有正确的因果观念,绝不迷信。有了问题便往内心去解除。譬如当他生病,不会相信那是因为触犯到神鬼,也不认为那是因为风水不好,或是因为出生的日子不好,名字取得不好,这些念头绝对不出现在他的心中。他只知道身体生病是自然的现象;他相信大自然的定律,相信生、老、病、死;相信无常、苦、无我。他知道当他生病的时候,该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心空”,自己尽量不去烦恼这件事情,因为身是身体,心是心,身体虽病,但是可以保持心不生病。心的生病是因为没有佛法,而不是因为身体生病,所以首先要照顾好自己的心。至于身体需不需要吃药,应该如何解决,他会用一个很理智、很清醒的脑袋去思考,是小病,还是大病?需不需要看看医生?自己会去判断。也不会那么容易深信别人说的:“哎呀!这种药吃了一定会好!”他只会带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情。把身体的问题交给医生:而心中彻底地相信佛法、自然法则、无常、苦、无我。

  戒禁取结并不像某些人或某些书所说的—破戒禁取结就是没有受持外道的羊戒、狗戒,像羊一样生活,像狗一样吃粪便般地修苦行;或者不去修各样无意义的苦行,好像睡在有刺的地板等等,这样就是破除戒禁取结。其实不是这样。若以修无意义苦行来讲,各位没有修这样的苦行,我也没有修这样的苦行,那么我们岂不是都破了戒禁取结了吗?对不对?所以人真正地破除戒禁取结不是这样解释。

  简单说,有戒禁取结的人就是不明白修行目标是为了灭苦。不但不明白,还用一个错误、不正确、迷信的方法来灭苦。生活上遇到问题,不知道其实一切问题都是唯心所造,只要往内心的烦恼去熄灭,就没有苦了。却老是往外去设法熄灭,一外求就以为有鬼神在作怪,因而要灭苦便是去求各种感应。我们的苦哪里可以在求感应中解除呢?假如修行了中道,将无明与烦恼熄灭,当然就没有苦了。当然有时候生活上会缺少金钱,曾有病痛,曾有各种各样的不理想,要知道这一切是因缘法。应先往内心去灭除烦恼,然后慢慢地解决外在的问题。钱不够,就以身体的力量去赚钱,内心没烦恼。不像凡夫,认为没钱就是苦,圣人没有钱也不会苦!凡夫因为时常用钱,所以会认为没钱就是苦。

  破除戒禁取结的人知道苦怎么样去熄灭,对于行持、修行的方法已经肯定了,也破除了不必要的行持。我们也可以看到,有一些人持戒,认为持戒有很大的功德,可以死了生天或出生在有钱人的家庭,这种也是戒禁取结。其实持戒只是为了修定,因为戒是增上定,而修定只是为了增上慧,要发展智慧。他却以为持戒可以得到未来的功德,以便来生可以出生天堂,或另一个美好的地方,若为了这种目的而去持戒,这种持戒就是戒禁取结。破除此结的人知道持戒也好,修定也好,修慧也好,是为了“灭苦”,而不是为了功德,不是为来世,或是为了给人供养。

  初果圣人就是已经破除了这三结—自我的信念已经破除了;对于修行方法的怀疑也已经破除了,信心十足,不必依靠别人或听取指导,不会再去做那些迷信的事情。就好比刚才说的,以为布施给鬼,鬼会来吃,鬼来吃了,我便得到功德;我拿这些水果饭菜去供养佛菩萨,而佛菩萨会来吃,我就会得到功德,他已经不会有这样的行持了。因为知道功德就是在灭苦,苦没有灭怎么叫做功德,就好像达摩禅师对梁武帝说的,即使建很多庙,或帮助很多僧众,也没有功德,那是福德!

  “须陀洹”—进入涅槃的主流

  破除这三结,就是已经进入了初级的出世境界了,叫做“须陀洹”(Sotapanna),须陀洹义为“预流”的或“入流”,意思就是进入涅槃的主流,即证得入流果位。简单地说,当进入了这个果位,就一直往涅槃那边去了,一直走向涅槃,肯定有一天他会到达涅槃,完全地进入涅槃。各位说这种人还会有退心吗?不会有退心了!做这种人好不好?想要吗?初果圣人只是灭除了方才所讲过的三结罢了,还是会有微细的贪与微细的嗔,然而他知道这种微细的贪和嗔是不好的,不对的,于是他会一直在灭除,在不断地灭除。虽不是完全地灭了,但是已经正在熄灭之中。不像凡夫却相反地在增长贪与嗔。同时他一直在熄灭自我,也不像凡夫一直在增长自我,我执就越来越多。因为初果圣人已经拔除了身见结,知道自我是假的,不是真实的。所以他每一天都在拔除“自我”。我执就越来越减轻,减到完全地没有我执了,完全地进入无我了。我曾经问过一位师父,初果的性质是什么,他很简单地给我一句话:“须陀洹的‘我执’一直在减轻,‘自我’一直在熄灭。”

  就像前面所说过的,初果有时定力不够,有时心会散乱,便还会贪爱世间,这个美丽、那个漂亮……这个女孩子很美,那道菜很好吃,那首音乐很好听……他有时还会有这样的贪爱,但是当他定力恢复或是当他清醒的时候,他会了解:“喔!刚才我已经在三界了!”他清楚!心中一清楚,便能脱离了。因为他清楚这三界是一个“我”,不实在的,一看清就脱离了。他的心不执著。所以不要以为初果就完全没有欲望,他有,但是心知道欲望不好,有些因缘会让他的欲望生起,但是他知道这个欲望的坏处,他不会发展出害人的欲望,因为如方才所说过的,他已五戒清净。当然也还可以结婚生子,因为他还有性欲:然而他能够的话,他就不会结婚了,因为确信结婚对解脱有好大的障碍。所以也不要把初果看得很高,他只不过是看清了世间的真相,并破除了三结而已。

  所谓的七次生死

  《阿含经》在谈到须陀洹果之时,有这么一句话:“不堕恶道,必定正趣三菩提,七有人天往生,然后究竟苦边。”所谓七有人天来往生死,就是在天道有七次的生死轮回。假如以人的语言来说,就是当须陀洹死了绝对不会堕入四恶道,而只在人、天之中轮回修行,修到七次之后便得到究竟的涅槃、究竟的无漏解脱。但是我们更究竟、更完满地来说—以法的语言来解释。我们心中“我”的生起就是一次的轮回,而当“我”灭之后,这一世就已经死了;等一下“我”生起又灭,就是第二世……简单说,七次的生死轮回就是他不会为一件事情苦恼超过七次,换句话说,他不会为一件烦恼的事生起“我”七次,最多也是七次的“我”。

  譬如母亲辞世,他觉得很伤心,非常伤心,当他清醒的时候,知道母亲是因缘所生,不是我的。他拔除苦的根源,而不会为了母亲的过逝的难过去往外祈祷。拔根的意思是,他知道自己有伤心痛苦是因为有“我执”,有“我”、“我所”,以为母亲是我的:当母亲是我的,我就有伤心。当他清醒便知道刚才为了母亲这么伤心,是因为执著母亲是我的,接着他去观照真理,哪里有一个我?甚至这个身体也不是我,那么母亲哪里是我的?母亲也是因缘法,因缘和合所生,因缘分离就散,现在母亲的因缘已经分享,就散了!算了吧!所以他最多为了母亲生起“我”、“我所”七次罢了。

  不论再伤心的事最多也只生起“我”、“我所”七次,不论多么快乐的事,“我”、“我所”最多也只是生起七次。所以他绝对不会患精神病,精神病是实在太严重了,一直想,千想万想,想到晚上也不能睡觉,为了一件事情,“我”、“我所”不知道生了几百世、几千世都有,这实在是凡夫。而如果是个初果圣人,则最多最多七次,不论怎么样令到他很生气,怎样做到他很伤心,他也不过为这件事烦恼七次。这是以法的语言来说,内心“我”、“我所”的生起及坏灭就是一次的生死轮回,而生灭七次就是七次的生死轮回。须陀洹已经超越了凡人的性质、世间的性质。

  保 障 的 人 生

  假如一个人能断除三结—身见结、疑结、戒禁取结,他的人生就是一个最有把握的人生。对圆满的人生有信心,也就这样一直做下去。相信这样的人生每一个人都喜欢,这样的人生已经有了保障,这个保障不是向保险公司买的,而是自己向佛法,向大自然买的,跟大自然买来这个真理,而后就把这个身体交给大自然。这个真理也不是我的,是借用来的,要清楚没有我,全部都是借用来的,这样慢慢去做,做到将一切都交给大自然,只剩下一个借用罢了,只有使用权,没有占有权。一切都不是我的,而是借用的、暂时的,短暂的。这就是能修到初果须陀洹。

  希望大家能更清楚的认识“大的苦结”,进而能慢慢的用佛法来解开苦结,时时活在“不苦”—涅槃的生活中,这才是人生最理想的日子。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