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天台宗>>正文内容

静权法师:天台宗纲要·藏教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28日
来源:   作者:静权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静权法师:天台宗纲要·藏教

 

  前言

  当汉武帝时,佛法已和我国开始发生了关系。据魏书记载:“汉武元狩中,遣霍去病讨匈奴,至皋兰,过居延,斩首大获。毗邪王杀休屠王,将其众五万来降。获其金人,帝以为大神,列于甘泉宫。金人率长丈余,不祭祀,但烧香礼拜而已。”金人就是佛像。当时佛法虽未传入中国内地,而北方的匈奴,却先已照耀着佛教的光辉。其后,张骞使大夏。还,传其旁有身毒国,一名天竺(就是现在的印度),这时,我国已知有佛法。

  汉哀帝时,博士弟子秦景宪,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即佛经),这时,佛经开始传播到中国。后来汉明帝夜梦金人,项有白光,飞行殿庭。明日,问于群臣,傅毅以佛对。汉明帝于是就派蔡愔、秦景到印度求佛法。蔡愔等到月氏国,遇沙门摄摩腾、竺法兰,遂与东还。愔等又得佛经四十二章及释迦佛像,于是中国始有三宝。从此以后,印度梵僧东来传教,中国僧人西往求法,译经的事业,也一天天的兴盛起来了。到了南北朝末年,单是北魏方面,就有寺庙三万余所,僧尼二百余万人,译出的佛经,有四百一十部,合一千九百十九卷,可以想见当时的盛况。

  佛经的译述既多,讲经的风气,也就盛极一时。在判释教义的时候,因为师法的不统一,就不免互有分歧。南北朝之间,分宗判教最著名的,有十家,所谓“南三北七”。“南三”,便是:一、虎丘山岌师,二、宗爱法师,三、定林柔次二师,这三家在南朝;所谓“北七”,便是:一、北地师,二、菩提流支,三、佛驮三藏、光统,四、护身自轨大乘所用,五、耆阇凛师所用,六、北地禅师,七、北地掸师。(以上所说,都是根据《法华玄义》,一、四、五、六、七诸家,原书未举禅师之名。)这七家都在北朝。所判的教义:有一音教、二相教、半满教、四宗教、五宗教、六宗教;又于顿、渐、不定三教中,开渐为三时教、四时教、五时教等。这许多法师,都各有各的师承,各有各的家法,他们的智慧,也都是出类拔萃;学者修习,无所折衷。于是南岳慧思禅师出,勘同经论,遵守佛语,立天台教观。其后智者大师,承南岳的衣钵,用“五时八教”判释一代时教。台教既兴,众说皆废.而五时八教的判释,便如日丽中天,为诸方学者所共遵了!

  要明白天台宗的教义,必须远溯龙树菩萨。龙树造《大智度论》、《中论》,发明一心三观的要旨。其后北齐慧文禅师,读《中论》,妙悟其旨,开空、假、中三观的止观法门。南岳慧思禅师,从学于慧文禅师,悟入法华三昧,及旋陀罗尼,著《大乘止观》,奠定台教的基础。

  智者大师,从慧思禅师学,诵《法华经》到药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悟入法华三昧,得旋陀罗尼,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乃辞师出山,游化于陈隋之间;当时王公卿相庶人士女,受教的不可胜计。大师谓“法华为一乘妙典,开方便之权门,示真实之妙理,会众善之小行,归广大之一乘”。遂出《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和《维摩》、《金光明》、《仁王》、《观经》、《观音经》等注疏。学者宗之,竞相讲习,天台宗遂大行于中国。

  或者以为讲演经论,只要根据正文,依文解义,便可明白,何必判教?这是不懂佛法的说法。且举几个例子:如说“涅槃”二字,使可作几种解释。可以说:“灭除生、老、病、死,一切都尽,名为涅槃”(藏教);也可以说:“生死本空,本来无苦,名为涅槃”(通教);也可以说:“生死是一边,生死灭尽是一边,超出二边,名为涅槃”(别教);也可以说:“生死就是涅槃,涅槃就是生死,生死不可思议,涅槃也不可思议”(圆教)。又如说:“佛身长丈六”(藏教);也有说:“佛身如须弥山”(通教);也有说:“佛身有微尘相好”(别教);也有说:“佛身等真法界”(圆教)。有这样许多不同的说法,假使不用藏、通、别、圆四教来判释,怎么会明白呢?所以判释教义是讲演经论时所不可缺少的工作;而研究教义,也就是学习经论时所不可忽略的学问。

  天台宗判教,判一代时教为五时八教。五时是: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八教是:藏、通、别、圆,顿、渐、秘密、不定。五时是从竖的方面说,把一代时教,分为五个时期;八教是从横的方面说,把一代时教,分成八种教义。而八教中,顿、渐、秘密、不定四教,是说教时所用的仪式,称做化仪四教;藏、通、别、圆四教,是教法中所含有的义理,称做化法四教。直说大法,叫做顿;先说小乘,由小而大,叫做渐;唯独当机明白,他人不能知,叫秘密;或顿或渐,并无一定,叫不定。这化仪四教,虽称为教,其实它内中所含有的义理,还是藏、通、别、圆四教。化仪四教,譬如药方;而化法四教,譬如药味。药方仅仅是一张纸,它之所以能有医疗疾病的作用,还是在于种种药味。以下就但明化法四教,化仪四教便略而不谈。

  化法四教,是藏、通、别、圆。因为众生的智慧有利钝,烦恼有厚薄,所以如来以利他妙智,善巧方便,于一佛乘,开为四教。以下就依次叙述:先明藏教,次通、次别、次圆。根据佛祖的言教,而加以说明,教观兼举,理事俱谈。背尘合党,从凡入圣,应当从这里认识开始。

  第一章、藏教

  首先叙述藏教,分为六节:

  1、立名的意义;

  2、藏教的根性;

  3、藏教的道理;

  4、藏教的因果;

  5、六即;

  6、十乘观法。

  (一)立名的意义

  藏教,又称三藏教。三藏,就是经藏、律藏、论藏。四阿含为经藏(《增一阿含》、《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名四阿含),毗尼为律藏,阿毗昙为论藏。阿含、毗尼、阿毗昙,都是梵语,其实就是经、律、论。以经、律、论三藏为宗依,所以称做三藏教。

  藏教就是小乘教,大小乘都以经、律、论三藏为宗依,而独称小乘为藏教,这是有其根据的。《法华经》说:“贪著小乘,三藏学者。”《大智度论》说:“处处以摩诃衍(大乘),斥三藏法。”这里很明显地指出,三藏教就是小乘教。而且小乘三藏,部秩各别;大乘经律二藏,混而不分;所以三藏之名,独归于小乘。

  藏教既是小乘,不称小乘而称藏教?这是因为藏教里还有辟支佛和菩萨。

  (二)藏教的根性

  藏教的根性,便是三界内的钝根众生。他们长住在欲界、色界、无色界里面,业障深重,智慧薄弱,不能接受大法;又定执一切法为实有,不能了知诸法当体即空;所以称为钝根。

  这里有三乘的根性,就是声闻根性、辟支佛根性、菩萨根性。虽有三乘根性,总而言之,还是三界里面的钝根众生。

  称做钝根众生,是对通教的利根众生而言。我们不要因了钝根二字,便看轻藏教中人。他们能修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小乘所见的菩萨行),能得阿罗汉果、辟支佛果、佛果(小乘所见的佛果);能断见思惑;能出三界狱;能证偏真法性。人天道中,就没有人能够及得上。若同凡夫比较,应该算做最利的根性。

  我们学佛,要自己明白自己的根性。只晓得欣慕圆教的高深,而轻视小教,弄得圆顿的教法,既修学不上;而小乘的教法,又不肯依之修学。结果,一无所成,还是一个生死的凡夫,上辜佛恩,下负己灵,这是应当引为炯戒的。

  (三)藏教的道理

  藏教的道理,依三乘分别,便是生灭四谛(声闻乘),思议生灭十二因缘(辟支佛乘),事六度行(菩萨乘);依七种二谛分别,便是实有二谛。

  甲、生灭四谛。

  四谛,就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这四种道理,都是真实不虚,所以称谛。

  第一苦谛:就是三界二十五有依正二报。这三界二十五有,逼恼身心,所以称做苦谛。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二十五有,就是:

  “四洲四恶趣,六欲并梵天,

  四禅四空处,无想五那含。”

  (四洲四恶趣,为八;加六欲天、梵天,为十五;再加四禅天、四空天,为二十三;再加无想天和五种阿那含天,为二十五。这里的名相很复杂,一时不易讲明白,等到将来另作专文解释。)

  苦,是三苦、八苦、十苦、百一十苦等。(三苦,是苦苦、坏苦、行苦。八苦,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十苦,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愁苦、怨苦、苦受苦、忧苦、痛恼苦、死生流转苫。百一十苦,出《瑜伽师地论》,名相繁多,不及备载,约之不出三苦、八苦。)这三界二十五有,上至非想非非想处,下至地狱,不论正报的身心,依报的国土,都是苦谛所摄,以不能脱离三苦、八苦等众苦故。我们应当深切体会。

  第二集谛:就是见思惑。集以招集为义,这见惑和思惑,能起善恶诸业,招集生死,所以称做集谛。见惑,见理时能断此惑。《止观》中说:

  “外道诸见,有单四见、复四见、具足四见、六十二见、一百八见等。”

  执有、执无、执亦有亦无、执非有非无,叫做单四见;单四见每一见中,各具有无二见,叫做复四见;单四见每一见中,又各具单四见,叫做具足四见。列表如下:

  ┌有
  │无
  单四见┤亦有亦无
  └非有非无
  ┌有有
  ┌有中二见┤
  │    └有无
  │    ┌无有
  │无中二见┤
  │    └无无
  │       ┌亦有亦无有
  复四见┤亦有亦无中二见┤
  │       └亦有亦无无
  │       ┌非有非无有
  └非有非无中二见┤
  └非有非无无
  ┌有有
  │有无
  ┌有中具四见┤有亦有亦无
  │     └有非有非无
  │     ┌无有
  │     │无无
  │无中具四见┤无亦有亦无
  │     └无非有非无
  具足四见┤        ┌亦有亦无有
  │        │亦有亦无无
  │亦有亦无中具四见┤亦有亦无亦有亦无
  │        └亦有亦无非有非无
  │        ┌非有非无有
  │        │非有非无无
  └非有非无中具四见┤非有非无亦有亦无
  └非有非无非有非无

  色、受、想、行、识五阴,每一阴中有:阴大我小,我在阴中;我大阴小,阴在我中;离阴是我;即阴是我四见;便成二十种见。乘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便成六十种见。加断见、常见二根本见,共成六十二见。列表如下:

  六┌色┐ ┌阴大我小,我在阴中┐成二┌过去┐成六┌断┐共成

  十│受│ │我大阴小,阴在我中├十见┤现在├十见┤ ├六十

  二┤想├乘┤离阴是我     │又乘└未来┘加 └常┘二见

  见│行│ └即阴是我     ┘

  └识┘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每根各有苦、乐、不苦不乐三种受,有十八见;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每尘各有好、恶、平三种尘,亦有十八见;合为三十六见;乘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共成一百八见。列表如下:
  ┌               ┐
  │┌眼、耳、鼻┐ ┌苦   ┐十│
  一││     ├乘┤乐   ├八│合三
  百│└舌、身、意┘ └不苦不乐┘见│十六┌过去┐合一
  八┤               ├见,┤现在├百八
  见│┌色、声、香┐ ┌好┐    │乘 └未来┘见
  ││     ├乘┤恶├十八见 │
  │└味、触、法┘ └平┘    │
  └               ┘

  上面所说的单四见、复四见、具足四见、六十二见、一百八见等,每一见中,又各有八十八使。身、边、见、戒、邪,叫做五利使;贪、瞋、痴、慢、疑,叫做五钝使。约欲、色、无色三界,和苦、集、灭、道四谛,有八十八使。《俱舍论》中,有一偈解释八十八使:

  “苦下具一切,集灭各除三,

  道除于二见,上二不行瞋。”

  这是什么意思呢?上面三句是指欲界而言;下面一句,是指色界和无色界而言。欲界的苦谛下具十使,所以说具一切;集灭二谛下,除去身、边、戒三使,各具七使,所以说各除三;道谛下除身、边二使,具八使,所以说除二见;这样,欲界四谛下共有三十二使。上二,是指色界、无色界。这二界每一谛下,比了欲界,多除去一瞋使,便成苦谛下具九使;集灭二谛下各具六使;道谛下具七使。色界四谛下共有二十八使,无色界四谛下,也有二十八使,这样三界四谛下便合成八十八使。这是见惑的分齐。列表如下:
  ┌苦谛下—身、边、见、戒、       ┐
  │    邪、贪、瞋、痴、慢、疑——十使│合┐
  │集谛下—见、邪、贪、瞋、       │三│
  ┌欲界┤    痴、慢、疑————————七使│十│
  │  │灭谛下—见、邪、贪、瞋、       │二│
  │  │    痴、慢、疑————————七使│使│共
  三│  │道谛下—见、戒、邪、贪、       │ │成
  界│  └    瞋、痴、慢、疑——————八使┘ │八
  见┤  ┌苦谛下—身、边、见、戒、       ┐ │十
  惑│  │    邪、贪、痴、慢、疑————九使│ │八
  │  │集谛下—见、邪、贪、         │合│使
  │色界┤    痴、慢、疑————————六使│二│
  │  │灭谛下—见、邪、贪、         │十│
  │  │    痴、慢、疑————————六使│八│
  │  │道谛下—见、戒、邪、贪、       │使│
  │  └    痴、慢、疑————————七使┘ │
  └无色界——和色界同————————合二十八使  ┘

  思惑,思维道时,能断此惑。有八十一品:便是分三界为九地,每地有九品。

  九地:欲界一地:五趣杂居地;色界四地:初禅离生喜乐地、二禅定生喜乐地、三禅离喜妙乐地、四禅舍念清静地;无色界四地: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非想处地。这九地各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思惑,合成八十一品思惑。五趣杂居地中,有九品贪、瞋、痴、慢;上八地各有九品贪、痴、慢,而没有瞋;总为八十一品思惑。列表如下:

  ┌欲界—五趣杂居地——贪、瞋、痴、慢┐
  │  ┌初禅—离生喜乐地—贪、痴、慢│ ┌上上品┐
  三│  │二禅—定生喜乐地—贪、痴、慢│ │上中品│
  界│色界┤三禅—离喜妙乐地—贪、痴、慢│ │上下品│合
  思┤  └四禅—舍念清静地—贪、痴、慢│ │中上品│八
  惑│                 ├乘┤中中品├十
  │   ┌空无边处地——贪、痴、慢 │ │中下品│一
  │   │识无边处地——贪、痴、慢 │ │下上品│品
  │无色界┤无所有处地——贪、痴、慢 │ │下中品│
  └   └非非想处地——贪、痴、慢 ┘ └下下品┘

  集谛是世间的因,苦谛是世间的果。我们研究集谛,便可以了知见、思二惑的浩翰无涯,世界上最利根智慧的人,还不能超出单四见,何况其他。所以破见思惑,实在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我们研究苦谛,便可以了知三界之中,无非是苦,即使生在非想非非想天,八万四千劫后,依然还要堕落。所以我们必须要勤求佛法,慕灭修道。

  第三灭谛:就是涅槃。灭前苦集二谛,证得偏空的法性。见思二惑,都已断除,三界二十五有都已超越,这才是证得了灭谛。

  第四道谛:略而言之,便是戒、定、慧三学;广而言之,便是三十七道品。所谓三十七道品,合为七科:一、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二、四正勤: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灭,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三、四如意足:欲、念、进、慧。四、五根:信、进、念、定、慧。五、五力,同上根名。六、七觉支:念、择、进、喜、轻安、定、舍。七、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精进、正定、正念、正命。这些道品,犹如道路一般,能令行人通至涅槃,所以称做道谛。列表如下:

  ┌一、四念处——1、观身不净,2、观受是苦
  │       3、观心无常,4、观法无我
  │二、四正勤——l、未生恶令不生,2、已生恶令灭
  三│       3、未生善令生,4、已生善令增长
  十│二、四如意足—1、欲如意足,2、念如意足
  七┤       3、进如意足,4、慧如意足
  道│四、五 根——l、信根,2、进根,3、念根,4、定根,5、慧根
  品│五、五 力——1、信力,2、进力,3、念力,4、定力,5、慧力
  │六、七觉支——1、念觉支,2、择法觉支,3、精进觉支,4、喜觉支
  │       5、轻安觉支,6、定觉支,7、舍觉支
  │七、八正道——1,正见,2、正思惟,3、正语,4、正业
  └       5、正精进,6、正定,7、正念,8、正命

  道谛是出世间的因,灭谛是出世间的果。要断集脱苦,就必须修道证灭。我们研究道谛,便可以了知修行的重要和艰难,决不是悠悠泛泛,懒惰放逸,而可以侥幸超出三界,了脱生死。我们研究灭谛,便可以了知涅槃之中,没有烦恼生死。惟有涅槃,才是唯一真正安乐寂静的地方。

  苦、集、灭、道四谛,是藏、通、别、圆四教之所共谈,虽则共谈,而有原则性的不同。所谓生灭四啼、无生四谛、无量四谛、无作四谛。

  藏教所明,便是生灭的四谛:苦谛则生、异、灭三相无常迁流;集谛则贪、瞋、痴、等分(贪瞋痴三种都有,叫等分)烦恼,扰浊内心;道谛则以戒、定、慧三学,对治贪、瞋、痴、等分烦恼;灭谛则灭尽三界因果,证得偏空法性。这苦、集、灭、道四谛,都是有为之法,苦、集二谛生,则道、灭二谛灭;道、灭二谛生,则苦、集二谛灭;所以叫做生灭四谛。

  我们研究了藏教的生灭四谛,可以了知烦恼不可以不断,生死不可以不出,道品不可以不修,涅槃不可以不证。不论何人,都有离苦趣乐的要求。那么在提出这个要求以前,必须先要认清,什么是苦?什么是乐?释迦牟尼佛已明白告诉我们:三界二十五有是苦,烦恼是苦的因,修道可以灭苦,证得了寂静涅槃,才是真正的安乐。这是佛教的根本教义,也是解脱生死的唯一方便。

  乙、思议生灭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从无明到老死,共有十二支。这十二支,辗转为因,互相资助,循环不断,叫做十二因缘。

  一、无明,意思是无所明了。过去世来,没有智慧光明,起一切烦恼,这些烦恼,叫做无明。

  二、行,就是造作。过去世来,因烦恼,造善、不善业,能招感现在世的果报,这些善、不善业叫做行。无明、行二支,是现在世识、名色等五支的因。

  三、识,是垢染心。因过去世的烦恼和善、不善业,引生垢染心。一刹那间,对于自己的父母,生起憎爱意识妄念,投托母胎,这叫做识。

  四、名色,名是心,色是身体。在母胎中,全身的躯干四肢,渐渐生成,但还没有眼、耳、鼻、舌四根;虽有心识,也不明显,这叫名色。

  五、六入,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在母胎中,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渐渐完备,叫做六入。

  六、触,是接触。出胎已后,眼、耳、鼻、舌、身五根,和外面色、声、香、味、触五尘接触,生起意识。但对于好、坏、不好不坏的境界,还不能了了分别,这叫做触。

  七、受,是领受。五六岁后,六根接触六尘时,对于好、坏的境界,能分明领受;但对于男、女、财物,还不晓得贪爱,这叫做受。从识到受五支,是过去无明、行二支的果。

  八、爱,是贪爱。十四、五岁已后,对于男、女、财物,知所贪爱,但还不能广遍追求,这叫做爱。

  九、取,是取著。二十岁以后,贪欲炽盛,对于色、声、香、味、触等境,生取著心,尽力追求,这叫做取。爱、取二支,是未来世生死的因,等于无明为现在世识、名色等五支的因。

  十、有,是所造的业。因为追求色、声、香、味、触等境,造善、不善业,牵引未来生死,这叫做有。这一支,也是未来世生死的因,等于行为现在世识、名色等五支的因。

  十一、生、是未来世五阴之身。现在世的有支为因,招感未来世五阴之身,这叫做生。

  十二、老死,五阴之身,住世衰变,叫做老;身坏命终,叫做死。生、老死二支,是现在世爱、取、有三支的果,等于识、名色等五支,为过去世无明、和行的果。

  十二因缘和三世因果的关系,列表于下:

  ┌无明—惑┬属过去世,是现在世识、名色、
  │行——业┘六入、触、受五支的因。
  │识 ┐
  │名色│
  │六入├苦——属现在世,是过去世
  十二因缘┤触 │   无明、行二支的果。
  │受 ┘
  │爱┐ ┐
  │取┴惑├属现在世、是未来世
  │有—业┘生、老死二支的因。
  │生 ─┬苦——属未来世,是现在世
  └老死 ┘   爱、取、有三支的果。

  (这里所说的无明,是藏教二乘所破的见思惑,和别、圆二教菩萨所破的无明不同)。

  照上面所讲,从无明缘行,一直到生缘老死,是十二因缘顺生门。若反复研究,为什么会有未来世的生和老死?便知道因为有现在世爱、取、有的缘故。为什么会有现在世的识、名色、六入、触、受?便知道因为有过去世的无明和行的缘故。若是没有无明,也就没有行;没有行,也就没有识;一直推到没有生,也就没有老死。所以经中说:

  “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

  没有因,当然就没有果,这样逆推下去,便是十二因缘还灭门。

  十二因缘和四谛的意义相同,不过开合不同而已。无明、行、爱、取、有五支,合为集谛;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七支,合为苦谛;对治十二因缘顺生的方法,便是道谛;无明灭,一直到老死灭,便是灭谛。

  十二因缘,说明了一切法,都有它真正的因缘。开示真正的因缘,便是破斥邪因缘和无因缘。外道有主张邪因缘的,说:“一切法从时间生,时间常住不变,是一切法的因。”有的说:“一切法从空间生,空间常住不变,是一切法的因。”有的说:“一切法从大梵天王生,大梵天王是一切法的因。”有的说:“一切法从极微(极细小的尘)生,极微是一切法的因。”有的说:“一切法从地、水、火、风、虚空、冥初法自性生,地、水、火、风、虚空、冥初自性是一切法的因。”这些说法,都是从自己妄想心中计度出来的,不是真正的因缘,所以叫做邪因缘。还有主张无因缘的外道说:“一切法都是偶然而有的,并没有一定的原因和条件。”推翻了世间、出世间一切因果法则,是十分错误的。佛说十二因缘,是真正的因缘。这种真正的因缘,佛教徒必须认识清楚。

  十二因缘,也是藏、通、别、圆四教之所共谈,所谓思议生灭十二因缘(藏教),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通教),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别教),不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圆数)。怎样叫做思议生灭十二因缘?可以心意卜度,是可思;可以语言分别,是可议;无明缘行,一直到生缘老死,名顺生门;无明灭则行灭,一直到生灭则老死灭,名还灭门。生灭显然,都属有为之法,这是生灭。所以叫做思议生灭十二团缘。

  我们研究了藏教的思议生灭十二因缘,可以知道生老病死的痛苦,从何而有?贪爱追求,从何而起?为什么一切众生,在三界中轮回相续?为什么一切圣人,能超出三界轮回,永离生老病死?

  丙、事六度行

  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件事,可以使自他度脱生死,到涅槃彼岸,所以叫做六度。

  一、布施,有二种:一财施,二法施。财施又有二种:一内财,自己的身体,像发、毛、爪、齿、眼、耳、鼻、舌,乃至心、肝、肺、脏等。二外财,自己的财物,像饮食、衣服、财产等。菩萨行财施时,一切内财、外财,都能布施。像释迦佛舍弃王位,便是布施外财。舍身饲虎,便是布施内财。法施,是把世间、出世间一切善法教人。菩萨行法施时,以清净心,为人演说菩提妙法,而不希望受教的人供养恭敬。

  二、持戒,也有二种:一在家戒,就是三归依、五戒、八关斋戒。二出家戒,就是沙弥、沙弥尼戒,式叉摩那戒,比丘、比丘尼戒。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通于在家出家。菩萨行持戒时,以清净心,奉持戒法,虽舍身命,不犯净戒。像须陀摩王持不妄语戒,以身就死,终不妄语。

  三、忍辱,也有二种:一生忍,二法忍。生忍又有二种:一受人恭敬供养,不生骄慢放逸心。二受人辱骂打扑,不生瞋恨怨恼心。法忍也有二种:一非心法,对于冷、热、饥、渴、老、病、死等,能忍不动。二心法,对于瞋恨、忧愁、淫欲、骄慢等,能忍不动。菩萨行忍辱时,以质直心,对于一切苦乐境界,安忍不动。

  四、精进,也有二种:一身精进,以自身勤行善法,行道、礼拜、诵念、讲说,身不疲厌。二心精进,以自心勤行善道,念佛、修观,一心不乱。菩萨行精进时,以质直清净心,身心精进,尽未来际,不生疲厌。像释迦佛,因精进故,先弥勒菩萨成佛。

  五、禅定,也有二种:一世间禅,就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和四无量心、四无色定等,这些都是凡夫所行禅。二出世间禅,又有二种;一出世间禅,就是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九想、八念、十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练禅、十四变化、愿智顶禅、无诤三昧、三三昧、师子奋迅三昧、超越三昧,乃至三明、六通等,这些都是出世间禅。也叫做二乘共禅,是菩萨和声闻、缘觉共同修学的。二出世间上上禅,就是自性等九种大禅,首楞严等百八三昧,诸佛不动等百二十三昧,这些都是出世间上上禅,也叫做不共禅,只有菩萨能修,声闻、缘觉不能修习。菩萨修禅定时,以质直清净心,修行这些禅定,如如不动。像螺髻仙人修禅定时,鸟在他的头上做窝生卵,他想出定,恐怕鸟要惊飞,于是仍入禅定,等到鸟飞方起。(禅定的内容很复杂,现在只能举各种禅定的名称,若要详知,可读智者大师《禅波罗蜜法门》)。

  六、智慧,有三种;一、声闻智慧,二缘觉智慧,三佛智慧。菩萨修智慧时,以质直清净心,修三种智慧,像诸佛如来三智圆明,这便是修行智慧的果。

  这六度行,也是藏、通、别、圆四教共谈。

  所谓事六度行(藏教),理六度行(通教),不思议六度、十度(别教),称性六度、十度(圆教),(别、圆二教中,还要修十度,就是从第六智慧中,再开出方便、愿、力、智四度,共成十度)。藏教菩萨,没有证悟诸法本空的道理,而于事相方面,却能勇猛实践,所以叫做事六度行。末世学佛的人,往往好谈空理,于事相方面,缺乏实践精神,和藏教菩萨,恰恰相反。要知空理,不是依稀仿佛的认识,或者口里说说就算数的。像藏教菩萨,修行三大阿僧祗劫,尚不能证悟诸法本空的道理,可见证悟空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对于事六度行,不能实践,倒能够证悟空理,这恐怕是世界上所没有的事。这样的口便说空,行在有中,不是自欺欺人,一定是著了空魔,是学佛过程中一件最危险不过的事。

  丁、实有二谛

  二谛,是真谛和俗谛。

  七种二谛:

  便是实有二谛,幻有、空二谛,通含别二谛,通含圆二谛,显中二谛,圆入别二谛,不思议二谛。

  实有二谛:

  俗谛“实有”而不是空,指五阴、十二处、十八界等,都是实实在在有的,既不是没有,也不是幻有,所以叫做实有。

  真谛“真空”而不是有,指涅槃中所证的偏空法性,既不是五阴,也不是十二处、十八界等,一切没有,空无一物,所以叫做真空。

  真俗二谛,完全相反而不相融,便是藏教中所明实有二谛的道理。

  (四)藏教的因果

  修观是因,观成证涅槃,涅槃是果。外道所修的邪行,都不能趋入涅槃,因为这些邪行,都不是证涅槃的因。因邪,所以就没有果。佛法有因有果,因正果正。

  藏教的因,是析空观。观自己身体,是个什么?观身是地、水、火、风、空五大合成。如骨、肉、脏、腑等属于地大;涕、唾、精、血等属于水大;暖气属于火大;动转属于风大;身体里面的虚空属于空大。这样观察,便知身体不过是五大所合成,我在那里呢?我既没有,什么是我所有的东西呢?再观自己的心,是个什么?观心是识大(地、水、火、风、空、识,叫做六大),识虽然好像有知觉,能了别,但假使没外面的境界,识又从何而起呢(这里所指的识,不过是第六意识,若第七、第八二识,那是别、圆二教所说,不是藏教人所知)?这识是刹那刹那生、住、异、灭的,并不是常住不变。这样观察,便知心不过是识大,我在哪里呢?我既没有,什么是我所有的东西呢?这样观察,可以破人我执,出分段生死,证偏真涅槃。

  藏教的果,是偏真涅槃。五阴、十二处、十八界等一切灭尽,证到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在这涅槃里,没有五阴、十二处、十八界等,空无一物,叫做偏真涅槃。藏教的偏真涅槃,和通教真谛涅槃不同之点,便是一则要灭尽一切法,方证涅槃(藏教);一则一切法当体是空,便是涅槃,不待灭尽方空(通教)。至于别、圆二教,并不只以空为究竟,所以他们的涅槃,也就不能和藏、通二教所可同语了。

  (五)六即佛

  六即佛:一理即,二名字即,三观行即,四相似即,五分证即,六究竟即。这六即,表明了从凡夫到成佛的一切位次。

  为什么叫做六即?“六显因果之事相,即显佛性之理体。”从凡夫到成佛,其间因果事相,共有六个阶段,历历分明,不可混滥,所以称“六”。从凡夫到成佛,所有佛性理体,完全一致,凡夫的佛性,即是菩萨的佛性,也即是一切诸佛的佛性,同然一味,所以称“即”。譬如初一夜的月亮,和初二、初三、乃至十五夜的月亮,从明暗盈亏方面观察,便有十五天的不同,若从月亮的本体上观察,原只是一个月亮。同时还要明白“六而常即、即而常六”的道理:从凡夫到成佛,佛性虽然一样,而因果事相,不可混滥,分明有六个阶段,这是“即而常六”。譬如初一到十五夜的月亮,虽十五天盈亏不同,只是一个月亮,这就如“六而常即”。初一到十五夜的月亮,虽是一个月亮,然而却有十五天的盈亏不同,这就如“即而常六”。

  用普润大师的《六即颂》来说明六即的道理,是最为恰当的。大师的《六即颂》,这样说:

  动静理全是 行藏事尽非

  冥冥随物去 杳杳不知归

  这是颂理即佛,指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而言。一切众生,全具佛性之理;这佛性之理,和十方诸佛,完全一样,所以称“理即佛”。据理而言,一切众生当下是佛,所以说“动静理全是”。约事而言,一切众生,起心动念,完全和佛性相违,所以说“行藏事尽非”。一切众生,虽具有佛性,而不能自知,因此逐物忘返,长劫轮回。遂令佛性之体,随六尘而流转,不知发真归元,修学佛法。所谓“法身流转五道,名为众生”,所以说:“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

  学佛的人,往往有两种毛病:一种是只知道“动静理全是”。便大言不惭,自谓即心是佛,直踏毗卢顶上行,当下与十方诸佛一鼻孔出气,说什么持戒、念佛、修善、作福。还有谓:“呵佛骂祖,是祖师家风;魔来也斩,佛来也斩。”言语虽然相像,争奈“行藏事尽非”,自已到底仍是一个业障凡夫。还有一种人只知道“行藏事尽非”,自认是一个业障凡夫,那里有资格学佛?那里有资格生净土?更那里有资格成佛度生?这便是辜负了自家的佛性,而不知“动静理全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成佛。明白这理即佛颂,便可以对治上面所说的两种毛病。

  方听无生曲 始闻不死歌

  今知当体是 翻恨自磋陀

  这是颂名字即佛,指闻名知字,悟解佛性而言。学佛人从善知识所,或经论中,悟解不生不灭的本有佛性。已知佛性的名字,知道自己的佛性,和十方诸佛的佛性,完全一样,所以称“名字即佛”。“无生曲”、“不死歌”,是指佛性不生不灭的道理。即心是佛,不假外求,所以说:“当体是”。从前不知,现今方知,自恨从前昏昧,不解佛性的道理,造诸恶业,枉受轮回,所以说:“翻恨自磋砣”。

  念念照常理 心心息幻尘

  遍观诸法性 无假亦无真

  这是颂观行即佛,指已悟佛性,顺性起修而言。依教修观行,而能观的智慧,所观的境界,本来和十方诸佛,完全一样,所以称“观行即佛”。“念念照常理”,是念念照真常的佛性。“心心息幻尘”,是心心息灭虚幻的尘缘。遍观一切诸法的本性,非假非真,便是中道第一义谛。这正是修观行时,所用的法门。

  四住虽先落 六尘末尽空

  眼中犹有翳 空里见花红

  这是颂相似即佛,指观行有得,相似解发而言。虽没有真正断惑证真,却相似于断惑证真,所以称“相似即佛”。“四住”便是见、思二惑:见惑一住(见一切住地),思惑三住(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见思烦恼,虽然已经断除,而无明还没有破,所以说:“四住虽先落,六尘未尽空”。无明还在,还没有得到清净的智慧,亲见本有的佛性。譬如眼病尚未全愈,空中仍见狂花,所以只能算相似即佛,比真正断惑证真的不同。这相似即佛的位次,虽没有真正断惑证真,然而要得到却也极不容易。南岳大师自称证十信位,十信位便是相似即佛的位次。《起信论》说:“经一万劫,信心成就故。”成就信心,就是证十信位,可见证十信位不是容易的事。而智者大师自称证五品位,那是观行即佛的位次;蕅益大师自称名字位,那只是名字即佛的位次而已。这几位大师自示所证的位次,并不一定是谦虚,是在告诫学者,要老实修持,不要生增上慢,未得谓得,疑误自他。《法华经》法师功德品中,所说六根清净,所得功德,便是相似位中的相貌。举世学佛的人很多,但是没有看见一个人,有这样的六根功德。可见相似即佛的位次,已经不容易证到,何况分证即佛,究竟即佛呢!所以我们博地凡夫,唯有仰仗阿弥陀佛的慈悲弘愿,老实念佛,求生净土,才是真正超凡入圣的途径啊!

  豁尔心开悟 湛然一切通

  穷源犹未尽 尚见月朦胧

  这是颂分证即佛,指分断无明,分证法身而言(法身就是佛性)。从断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直到断四十一品无明,证四十一分法身,都属于分证即佛。无明分分而断,法身分分而证,所以称“分证即佛”。功行既深,一旦无明豁破,心得开悟,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所以说:“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然而还没有断尽无明,满证法身。比如虽穷水流,犹未能尽其源头,虽见明月,犹未能十分亲切,所以说:“穷源犹未尽,尚见月朦胧”。经中说:“菩萨虽见佛性,犹未了了,如隔罗[索*殳]。”正是这个意思。

  从来真是妄 今日妄皆真

  但复本时性 更无一法新

  这是颂究竟即佛,指真穷惑尽,智断圆满而言。无明断尽,法身圆证,这是妙觉极果的位次(妙觉就是佛),所以称“究竟即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因为不能认识,于是逆性而修,招种种苦报,翻本有的佛性,成为虚妄之法。诸佛如来,明见佛性,顺性而修,得常、乐、我、净的胜报(常、乐、我、净,是涅槃四德),翻众生虚妄之法,成佛性常住之果。其实众生诸佛,佛性相同,因为一则顺性而修,一则逆性而修,顺性便全妄成真,逆性便全真成妄,所以古德常说:“众生所迷,即是诸佛法身;诸佛所证,即是众生理本。”所以说:“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诸佛成道,但证本有佛性,佛性以外,那里更有一法,为诸佛之所证得。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所以说:“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

  这六即的道理,也是藏、通、别、圆四教之所共谈,但也有原则性的不同。藏教六而不即,因为真、俗二谛,不相和会,只有六个阶段的位次,而不能一味融通;通教虽六而常即,而不即是佛,因为虽真、俗二谛,互相融通,而没有谈到佛性;别教虽谈佛性,但仍是六而不即,因为别教真、俗、中三谛,历别不融。虽谈佛性,而佛性在生死、涅槃二边以外,不即生死、涅槃是佛性,所以只有六个阶段的位次,也不能一味融通;圆教六而常即,即而常六,六即佛的道理,只有圆教方才具足。即而常六,如冰水之不同;六而常即,如湿性之一体。所以说:“前三皆权(方便),唯圆教是实(真实)。”

  就藏教而谈六即,是很勉强的。因为藏教虽有六个阶段的位次,而不相融通,是六而不即;又不谈本有佛性,是六而非即。现在姑且模仿圆教的教义,就藏教而谈六即的位次。

  先制一表,表明六即的位次,然后依次叙述。
  ┌
  │一理 即—偏真法性
  │二名字即—初闻经教
  │三观行即—(一)五停心,(二)别相念,(三)总相念—外凡资粮位
  │四相似即—(一)暖,(二)顶,(三)忍,(四)世第一—内凡加行位
  │    ┌(一)须陀洹果——见道位┐
  六│五分证即┤(二)斯陀含果┐    ├三果有学位
  ┤    │       ├修道位 ┘
  即│    └(三)阿那含果┘
  │    ┌(一)小乘阿罗汉果┐
  │六究竟即┤(二)中乘辟支佛果├证道位——三乘无学位。
  └    └(三)大乘佛果  ┘

  1、理即佛

  就是偏真法性。《止观》说:“法性自天而然,集不能染,苦不能恼,道不能通,灭不能净;如云笼月,不能妨害,却烦恼已,乃见法性。”这法性,但为苦、集二谛之所遮蔽,而不为苦、集二谛之所染污;但为道、灭二谛之所表显,而不是道、灭二谛之所创造。因为法性之理,本自清净,所以不能染污;本来自有,也不待创造。法性譬如月亮,苦、集二谛,譬如云雾;道谛譬如风,能吹开云雾;灭啼譬如云雾已经吹去,整个天空,净无纤翳,月亮的光明,因此就完全显露了。这里所说的法性,不即是因果事相,而却在因果事相以外;因果事相,叫做俗谛,法性叫做真谛,真、俗二谛,隔别不融。因为这个道理,所以依大乘事理相即,真、俗不二的道理,而判此因果事相以外的真谛,叫做偏真法性。

  2、名字即佛。

  就是初闻经教,了知名义。知道一切法,从因缘生,不从邪因缘生,也不是无因缘自然而生。知道一切法,有生必有灭,不是常住不变;一切法生灭变异,并没有主宰。了达正因缘境,知一切法,无常、无我,这是藏教名字即的位次。

  3、观行即佛(藏教六即佛)

  又分为三:(一)五停心,(二)别相念,(三)总相念。以前已经闻名解义,现在就依解起行,这是外凡资粮位。没有亲见偏真法性,心行理外,所以称“外”;用有漏的身心,学习观行,还没有得到无漏,所以称“凡”。这三种观行,是超越三界,了脱生死的资粮,所以叫做“资粮位”。

  (一)五停心。有五种:一多贪众生不净观,二多瞋众生慈悲观,三多散众生数息观,四愚痴众生因缘观,五多障众生念佛观。这五种方法,能停息妄心,所以叫做“五停心”。

  甲、多贪众生不净观。贪有三种:一外贪:男爱于女,女爱于男,男女身分,互相贪爱。这种贪爱,可以用九想观对治。九想观,观所爱的的人,作九种想:1、膀胀想,2、青瘀想,3、坏想,4、血涂漫想,5、脓烂想,6、噉想,7、散想,8、骨想,9、烧想。对所爱的人,作这九种观想,可以使贪爱的心,息灭无余。二内外贪:对于自己和他人的身体,而起贪爱。这种贪爱,可以用八背舍对治。八背舍:1、内有色相外观色,2、内无色相外观色,3、净背舍身作证,4、虚空处背舍,5、识处背舍,6、无所有处背舍,7、非有想非无想背舍,8、灭受想背舍。违背五欲,舍离贪爱,所以叫做背舍。修八背舍,可以消灭自身和他身的贪爱。三遍一初处贪:对于资生五尘等物,悉皆贪爱,如贪田园、屋宅、衣服、饮食、色、声、香、味、触等,这种贪爱,可以用八胜处对治。八胜处:1、内有色相外观色少,2、内有色相外观色多,3、内无色相外观色少,4、内无色相外观色多,5、青胜处,6、黄胜处,7、赤胜处,8、白胜处。想心纯熟,转变自在,叫做胜处。修八胜处,可以对治遍一切处贪。(上面所说九想、八背舍、八胜处,但举其名,它的内容,将来当作专文叙述。)

  乙、多瞋众生慈悲观。瞋有三种:一非理瞋,无理而瞋;当修众生缘慈对治。观想一切众生,犹如自家的眷属,都要叫他们得到利益安乐。二顺理瞋,因了他人的恼乱,而生瞋恚;当修法缘慈对治。观想一切法,都是因缘而所生,空无有实;一切众生,不知道诸法本空的道理,常想求得安乐,为了随顺众生,都要叫他们得到安乐。三诤论瞋,以自己的见解为是,指他人的所说所行,都以为不对;当修无缘慈对治。修无缘慈时,不住法相及众生相,怜悯一切众生,往来五道,心著于法,分别取舍,受诸苦痛;为要使一切众生,解脱诸苦,得诸法实相,叫做无缘慈。

  丙、多散众生数息观。心思多散乱,可以用数息观对治。息就是呼吸,详细分别,有四种相貌:有声音的叫做风,结滞而不通畅的叫做喘,出入不细的叫做气,风、气、喘三种,都不是息;没有声音,也不结滞,出入都细的才叫做息。数息,是从一到十,不多不少,可以使心不散乱。或但数出息——呼,或但数入息——吸,或取便而数,都可以。但不许出入俱数,因为出入俱数,容易生病。如上面的方法修持,可以使身心安定。常常修数息观,可以对治散乱,证得一心。

  丁、愚痴众生因缘观。不信因果,不了因缘生法,叫做愚痴,可以用因缘观对治。因缘观,便是观十二因缘。修因缘观,可破愚痴。

  戊、多障众生念佛观。障有三种,一昏沉暗塞障,昏睡无记,可以念应身佛三十二相对治。二恶念思惟障,想作五逆十恶等事,可以念报身佛十力、四无所畏等对治。三境界逼迫障,身忽疼痛,或遇火焚水溺等事,可以念法身佛空寂无为对治。念佛法门,可以对治一切障。这里所说的念佛观,和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的念佛法门不同。

  五停心观,通于藏、通、别、圆四教。这里虽就藏教而谈,其实像慈悲观中的法缘慈、无缘慈,念佛观中的念报身佛、念法身佛等,都已经超出了藏教的范围。

  (二)别相念。就是四念处: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分别观身、受、心、法,所以叫别相念。这四种观,可以对治凡夫常、乐、我、净四种颠倒。

  (三)总相念。观身不净,受、心、法,都不净;观受是苦,身、心、法,都是苦;观心无常,身、受、法,都无常;观法无我,身、受、心都无我。这是用一观观四境。还有,观身不净,也是苦、无常、无我;观受是苦,也是不净、无常、无我;观心无常,也是不净、苦、无我;观法无我,也是不净、苦、无常。这是于一境用四观。都叫做总相念。这总相念,虽仍用别相念的身等四境,不净等四观,然而能总摄而观,境观自在,较别相念进步多了!

  4、相似即佛(藏教六即佛)

  此中分四:(一)暖位,(二)顶位,(三)忍位,(四)世第一位。这四位,是内凡加行位。以前修五停心、总相念、别相念,现在进一步观察苦、集、灭、道四谛,伏烦恼,依稀仿佛见到真谛的道理,心游理内,所以称“内”;身心仍属有漏,没有到见道位,所以称“凡”。以禅定资助观慧,加功用行,所以叫做“加行位”。

  (一)暖位:用总相念、别相念的智慧,观察苦、集、灭、道四谛,依稀仿佛见到真谛的道理,伏烦恼,得佛法气分,这叫做暖。譬如钻木取火,火虽没有生,而木已经发热出烟了。用苦、集、灭、道四谛的智慧,修习种种善法,善法积集,依稀仿佛见到真谛的道理,这也叫做暖。譬如春夏,积集花草,自能发热。这是用譬喻来解释的。

  (二)顶位:从暖位进修欲如意足、念如意足、进如意足、慧如意足,对于真谛的道理,更加明显;用十六行观(十六行观在忍位中说明),观察苦、集、灭、道四谛,更加分明;譬如人登山顶,观瞻四方,悉皆明了,这叫做顶。

  (三)忍位:从顶位再进一步,得信、进、念、定、慧五善根,对于真谛的道理,愈加明显,烦恼的势力,愈加削弱,对于苦、集、灭、道四谛的道理,忍可于心,这叫做忍。

  忍位又分为三:就是下忍位、中忍位、上忍位。下忍位:以三十二行为能观(八缘三十二行见表),遍观欲界四谛和色界、无色界四谛。中忍位:缩灭能观的三十二行和所观的八谛,有七周灭缘,二十四周灭行。缘,就是欲界的苦缘、集缘、灭缘、道缘,和色界、无色界的苦缘、集缘、灭缘、道缘,共有八缘。在道理上讲,这是三界的四谛,在修行人以心念缘道理时讲,就叫做缘。

  ┌苦行廿八

  │空行廿七

  ┌苦缘七┤无常行廿六

  │   └无我行廿五

  │   ┌集行二十

  │   │因行十九

  │集缘五┤缘行十八

  │   └生行十七

  │   ┌灭行十二

  ┌色界、无色界┤   │尽行十一

  │      │灭缘三┤妙行十

  │      │   └离行九

  │      │   ┌道行四

  │      │   │正行三

  │      └道缘一┤迹行二

  │          └乘行一

  八│          ┌苦行三十二

  缘│          │空行三十一

  三│      ┌苦缘八┤无常行三十

  十┤      │   └无我行廿九

  二│      │   ┌集行廿四

  行│      │   │因行廿三

  │      │集缘六┤缘行廿二

  │      │   └生行廿一

  └欲    界┤   ┌灭行十六

  │   │尽行十五

  │灭缘四┤妙行十四

  │   └离行十三

  │   ┌道行八

  │   │正行七

  └道缘二┤迹行六

  └乘行五

  行,就是苦缘下的苦、空、无常、无我四行,集缘下的集、因、缘、生四行,灭缘下的灭、尽、妙、离四行,道缘下的道、正、迹、乘四行;欲界四缘下共有十六行(顶位中所说的十六行观,便是这十六行),加上色界、无色界四缘下的十六行,共有三十二行。七周灭缘,二十四周灭行,下面说明。上忍位:中忍位七周灭缘,二十四周灭行,灭到最后一行只剩二刹那的时间了,这时就到了上忍位。从上忍位再经过一刹那,只剩一刹那的时间了,这时就到了世第一位。从世第一位再经过一刹那,便证得了须陀洹果。

  在下忍位,普遍观察欲界和色界、无色界的苦、集、灭、道八谛,修苦、空、无常、无我等三十二行。在中忍位渐渐缩灭能观的三十二行和所观的八谛,一直灭剩一行二刹那。这里就有七周灭缘和二十四周灭行:开始观察欲界和色界、无色界上下八谛下的三十一行,只除去了色界、无色道谛下的乘行,这叫一周灭一行(就是乘行);次观察上下八谛下的三十行,除去了色界、无色界道谛下的迹行,这叫二周灭二行(就是迹、乘行);次观察上下八谛下的二十九行,除去了色界、无色界道谛下的正行,这叫三周灭三行(就是正、迹、乘三行);次观察上下八谛下的二十八行,除去了色界、无色界道谛下的道行,到这时候,色界、无色界道谛下的四行,都除去了,那么所缘的道谛,同时也就除去了,这就称为一周灭缘。再灭下去,先除去欲界道谛下的乘行,这叫五周灭五行;再除去欲界道谛下的迹行,这叫六周灭六行;再除去欲界道谛下的正行,这叫七周灭七行;再除去欲界道谛下的道行,到这时候,欲界道谛下的四行都除去了,于是所缘的道谛也就除去,这就称为二周灭缘。

  就是这样的灭下去,一直灭到只剩下欲界苦谛下的苦行(或只剩空行),这里共有七周灭缘,二十四周灭行,总共有三十一周灭缘灭行(上面表中,三十二行下所注的数目字,四、八、十二、十六、二十、二十四、二十八,都是灭缘的,共有七周。一、二、三、五、六、七、九、十、十一、十三、十四、十五、十七、十八、十九、廿一、廿二、廿三、廿五、廿六、廿七、廿九、三十、三十一,都是灭行的,共有二十四周)。在上忍位,只灭剩欲界苦谛下一行(苦行或空行)的二刹那,再经过一刹那,就证到了世第一位,所以上忍位事实上只有一刹那的时间。

  (四)世第一位:从上忍位经过一刹那,就证到世第一位,再一刹那,就证到须陀洹果。所以世第一位,事实上也是只有一刹那的时间。因为身心仍属有漏,所以称世间,而于世间法中,最为超胜,所以叫做世第—。

  《俱舍论》中有四句颂:

  “暖必至涅槃,顶终不断善,

  忍不堕恶道,第一入离生。”

  证暖位的人,遇到恶因缘,还能造五逆重罪,断善根,堕无间地狱。不过他虽堕地狱,终不久住,以后必定能生人天道中,证涅槃果。若到顶位,虽造恶业,堕三恶道,必不起大邪见,必不断善根。若到忍位,虽起烦恼恶业,决不会再堕三恶道。若到世第一位,只有一刹那,便入见道,证须陀洹果,永不再生四趣中。

  以上内凡四位(暖、顶、忍、世第一),外凡三位(五停心、别相念、总相念),通叫七方便位,也叫七贤位。这七方便位,在佛法中说起来,都是凡夫地位,请读者想想,超凡入圣,是何等不容易啊!依通途法门修,是这样的困难,而我们现在遇到既简易而又圆顿的净土法门,为什么还不信呢?

  5、分证即佛(藏教六即佛)

  此中分三:(一)须陀洹果,(二)斯陀含果,(三)阿那含果。这三位,称为前三果有学位,因为在四果阿罗汉之前,所以称“前三果”。研习真谛的道理,断除见惑和思惑,真谛的道理还没有彻底明显,见惑和思惑还没有彻底消灭,正在修学期间,所以叫做“有学”。自此以去,通名圣位。

  (一)须陀洹果。华言为“预流”,最初参预圣道的法流,所以叫预流,《金刚经》称为入流。初入圣道,所以称初果。从世第一位,经过一刹那的时间,在三界八谛下(欲界苦、集、灭、道四谛,和色界、无色界苦、集、灭、道四谛),发八忍、八智(八忍、八智详上表),总有十六心,顿断三界八十八使见惑(三界八十八使见惑,见“藏教的道理”一节中的列表),见到真谛的道理,名见道位。

  真谛的道理,极为明显,对于欲界生死之苦,忍可于心,叫做苦法忍;真谛的道理,极为明显,对于和欲界相类的色界、无色界生死之苦,忍可于心,叫做苦类忍;智慧开明,见到真谛的道理,了知欲界生死之苦,叫做苦法智;智慧开明,见到真谛的道理,了知和欲界相类的色界、无色界生死之苦,叫做苦类智。下面集法忍等十二心,都是这样解释的。忍能断惑,是智的因;智能证理,是忍的果。十六心虽然同时顿发,仍旧可以论因果。又八忍能断三界八谛下迷理之惑,不被见惑之所间隔,名为无间道(也名无碍道);八智能证三界八谛下无为之理,已离见惑的缠缚,名为解脱道。无间道用禅定断惑,是即慧之定;解脱道用智慧证理,是即定之慧。

  ┌        ┌苦类忍三

  │      ┌苦┤

  │      │ └苦类智四

  │      │ ┌集类忍七

  │      │集┤

  │      │ └集类智八

  │      │ ┌灭类忍十一

  │色界、无色界┤灭┤

  │      │ └灭类智十二

  │      │ ┌道类忍十五

  │      └道┤

  │        └道类智十六

  八│      ┌苦法忍一

  忍│    ┌苦┤

  八┤    │ └苦法智二

  智│    │ ┌集法忍五

  │    │集┤

  │    │ └集法智六

  │欲  界┤ ┌灭法忍九

  │    │灭┤

  │    │ └灭法智十

  │    │ ┌道法忍十三

  │    │道┤

  └    └ └道法智十四

  (二)斯陀含果。华言为“一来”,在欲界中还有一番生死,所以叫一来。这是二果。须陀洹果时,已须断尽三界见惑,到斯陀含果,断欲界六品思惑(就是在八十一品思惑中,断了五趣杂居地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的六品思惑),还有欲界的三品思惑没有断。

  (三)阿那含果。华言为“不来”,从此不再来欲界受生,所以叫不来。这是三果。斯陀含果时,已经断欲界六品思惑,现在,再断欲界剩余的三品思惑(就是五趣杂居地下上、下中、下下的三品思惑),并且还进一步断上八地的思惑(上八地就是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舍念清净地,这是色界四地;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非想处地,这是无色界四地),再向上进修,便可以证阿罗汉果了。这斯陀合果和阿那含果,名修道位。

  6、究竟即佛(藏教六即佛)

  此中分三:(一)小乘阿罗汉果,(二)中乘辟支佛果,(三)大乘佛果。这是三乘证道位。声闻乘四谛而证阿罗汉果,缘觉乘十二因缘而证辟支佛果,菩萨乘六度而证佛果,所以叫做“三乘”。到这时,烦恼已经断尽,智慧已经圆满,无法可学,所以叫做“无学位”。

  (一)小乘阿罗汉果:

  阿罗汉,有三义:一杀贼,二应供,三无生。见、思烦恼如贼,能坏涅槃,今断见、思烦恼,证真谛理,烦恼已经断除,喻如贼已杀尽,可以得到安乐了,所以叫“杀贼”;应受一切人天供养,所以叫“应供”;烦恼已尽,不再到人天中受生,所以叫“无生”。还有,阿罗汉也叫“真人”,因为他已经证到真谛的道理;也叫“应真”,因为他的智慧同真谛的道理相应;也叫“无著”,因为他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之中,无所滞著。这阿罗汉果,是小乘的第四果。在阿那含果时,原已先断了欲界的九品思惑,并且进一步断上八地的思惑;现在上八地中七十二品思惑(每一地有上上、上中、上下等九品思惑,八地共有七十二品思惑),通通都断尽了。经中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三界的生死已没有了,所以说“我生已尽”;戒、定、慧的德行,已经成就,所以说“梵行已立”;四果圣位,已经证到,所以说“所作已办”;灰身泯智,永不再受后来的果报,所以说“不受后有”。

  阿罗汉:有二种阿罗汉,三种阿罗汉,六种阿罗汉,九种阿罗汉。详细分析起来,很是复杂,现在但作简单的说明。

  二种阿罗汉:一、时解脱阿罗汉,须等待时节,一切因缘都具足了,方能得到解脱;二、不时解脱阿罗汉,于一切时,随意所乐,修集善业,可以得到解脱,不一定要等因缘具足。

  又有二种阿罗汉:一、慧解脱阿罗汉,在因地中修习空观,缘空观直入,得到解脱,只证真谛理性,而没有三明、八解脱;二、俱解脱阿罗汉,在因地中兼观事相,在果上,具有三明、八解脱。(三明:一宿命明、二天眼明、三漏尽明。八解脱:一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四空无边处解脱,五识无边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八灭受想定身作证具足住。)

  又有二种阿罗汉:一、坏法阿罗汉,在因地中修九想观,为了早求涅槃,早得断苦,令所观的骨人,烧坏灭尽,这样的阿罗汉,没有神通变化;二、不坏法阿罗汉,在因地中,也修九想观,但修到第八骨想的时候,不进修第九烧想,这样,就可以使八背舍、八胜处、神通变化等一切功德都具足。

  照上面的说法,慧解脱阿罗汉和坏法阿罗汉,他们因为只求早证涅槃,忽略事修,等到证果的时候,就没有三明、八解脱和神通变化。虽和俱解脱阿罗汉、不坏法阿罗汉同证阿罗汉果,而功德庄严,却相去很远。可见兼修事相法门,是学佛因地中的重要事项啊!

  三种阿罗汉:一、慧解脱阿罗汉,修性念处,用智慧观察真谛理性,断见、思惑,对破邪因缘、无因缘颠倒执性的一切智外道;二、俱解脱阿罗汉,修共念处,不但用智慧观察真谛理性,而且还兼修禅定,事理共观,得三明、六通、八解脱,对破根本爱、慢的五通外道;三、无疑解脱阿罗汉,修缘念处,缘佛三藏、十二部经教,和一切世间名字,通达一切道理,无所疑惑,对破世间的文字外道。

  六种阿罗汉:一、退法阿罗汉,遇到违逆的因缘,能退失所得法;二、思法阿罗汉,常思念所得的法,恐怕退失;三、护法阿罗汉,于所证法,心生爱乐,善自守护;四、住法阿罗汉,住于所证法,不退失也不进步;五、进法阿罗汉,能自进修;六、不动法阿罗汉,不被烦恼所退动。

  九种阿罗汉:一、思法阿罗汉,二、进法阿罗汉,三、退法阿罗汉,四、不退法阿罗汉,五、不动法阿罗汉,六、住法阿罗汉,七、护法阿罗汉,八、慧解脱阿罗汉,九、俱解脱阿罗汉。不退法阿罗汉,所作功德,不会退失。其余八种名,上面都已解释,不必再述。

  依果地、和种性而论,还有退和不退的道理,说起来也很复杂。一往而言,在六种阿罗汉中,前五种有退,后一种不退。

  阿罗汉所证的涅槃,有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的区别。见、思烦恼已经断除,而五阴的身心,仍旧存在,这叫有余涅槃;灰身泯智,一切都没有了,这叫无余涅槃。这种无余涅槃,身体灭尽了,智慧也灭尽了,独一解脱,叫做孤调解脱。

  (二)中乘辟支佛果:

  辟支佛,就是缘觉,也叫独觉。有的辟支佛,出有佛世,修佛十二因缘的教法而悟道,叫做“缘觉”;有的辟支佛,出无佛世,独自觉悟,就叫“独觉”。辟支佛不但断见、思烦恼,并且还能进一步侵除习气。习气是习惯气分,烦恼譬如臭物,习气譬如臭气。阿罗汉虽断见、思烦恼,还有习气存在,譬如臭物虽除,臭气仍旧存在;辟支佛则连习气也除去了,譬如臭物已除去,连臭气也没有了。所以辟支佛是超过阿罗汉。

  (三)大乘佛果:

  佛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意义。藏教本来是小乘,怎么有大乘佛果呢?藏教的人,本来只求证阿罗汉果,虽然如此,他们在修行的时候,也见到佛的身相,佛的功德等等,因此就有藏教的佛果。其实这藏教的佛果,乃是佛为了要度藏教的人,权宜应现,真正的大乘佛果,并不如此。

  佛果是从菩萨修成的。菩萨,具足名“菩提萨埵”,那是梵语,华言“大道心众生”,也叫“觉有情”,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意思。菩萨从初发心,缘苦、集、灭、道四谛的道理,而发四宏誓愿,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六度,经三大阿僧祗劫,更住百劫,修相好因,方成一生补处菩萨,然后示现八相而成佛。

  第一阿僧祗劫,常修六度行,虽勤修事善,而观察真谛的智慧很不够,亦不自知将来可以成佛。若望小乘位次,准当外凡位(准,是指见理断惑相当,并不是说修了一大阿僧祗劫的菩萨,只及到小乘的外凡位)。藏教所说菩萨,只是伏惑行因,就是但伏见、思烦恼,令不发起,而修因行,却并不断见、思烦恼。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藏教的人,以为生死是由见、思烦恼而来,若断见、思烦恼,便不能再受生死;而菩萨却要在生死中,广度众生,若断见、思烦恼,又如何再到生死中度众生呢?假使佛说:菩萨已断见、思烦恼,能入生死。就要令藏教的人,发生疑惑。因此佛就说藏教菩萨是不断见、思烦恼的。其实,那里有不断见、思烦恼的菩萨呢!

  第二阿僧祗劫,修六度行,对于四谛的道理,渐渐明白,但还没极其明白,虽然自知将来可以成佛,但还不能对人说。若望小乘位次,准当暖位。

  第三阿僧祗劫,修六度行,对于四谛的道理,更加明白,自知将来可以成佛,也能自说:“我于来世,当得作佛。”若望小乘位次,准当顶位。

  经过三阿僧祗劫,六度已经圆满,更须经百劫修相好因。六度圆满,各有相貌;像尸毗王以身施鸽,是布施满的相貌;须摩陀王持不妄语戒,是持戒满的相貌;羼提比丘为迦梨尸王割截手足,安忍不动,是忍辱满的相貌;大施太子入海探宝,是精进满的相貌;尚阇黎仙人坐禅,鸟于髻中生卵,是禅定满的相貌;劬嫔婆罗门大臣分阎浮大地作七分,是智慧满的相貌。百劫修相好因:佛有三十二相,每一相用百福。每百福庄严一相,经过百劫,修成三十二相的因。怎样算一福呢?这有几种解释:有的说:像转轮圣王,于四天下自在为王,称为一福。有的说:像帝释天王,于忉利天、四王天中自在为主,称为一福。有的说:像他化自在天王,在欲界得自在为一福。有的说:除补处菩萨,其余一切众生所得的福报,合为一福。有的说:大千世界一切众生所有福德,共为一福。有的说大千世界一切众生瞎眼,能替他们医好;大千世界一切人都受毒药,能替他们医好;大千世界一切人应死,能救济他们令不死;大千世界一切人破戒、破见,能教他们得净戒、开正见,有这些功德,方能算做一福。这样经过百劫,修相好因,方成一生补处菩萨(这是指藏教的一生补处菩萨)。若望小乘位次,准当下忍位。

  一生补处菩萨,从兜率天下、入胎、出胎、出家、降魔、成道、转法轮、入涅槃,这便是八相成道。菩萨降魔以后,安坐不动,准当小乘中忍位。经过一刹那,到上忍位。再经过一刹那,到世第一位。这时,发真无漏三十四心,这三十四心,就是见道位中的八忍、八智十六心,加上了修道位的九无碍、九解脱的十八心,合为三十四心(九无碍、九解脱是依三界九地思惑而说的,每一地有一无碍、一解脱,九地成九无碍、九解脱)。用这三十四心,顿断见、思烦恼和习气,坐在木菩提树下,以生草为座,成丈六应身佛,受梵王请,三转法轮,度三种根性的众生,化缘已尽,便入涅槃,如薪尽火灭。究竟和阿罗汉、辟支佛一样,同证偏真法性,灰身泯智,正报也没有,依报也没有。

  其实大乘佛果,是否是这样的呢?肯定的说,绝对不是这样。那么现在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这是对藏教的人,所以这样说。藏教人只晓得“偏真法性”,尚不知通教的“真空”和别教的“但中”,何况圆教的“中道佛性”!因为他们不知,所以佛就隐实而施权,所谓薪尽火灭。不过所度的众生,都已得度,能度的佛,自然不必再留住下去,佛的身智并非从此就没有了!佛身本来充满法界,无处不在,无时不现,那里会灰身泯智,像藏教人所见的呢!

  上面所谈藏教的位次,名相很多,内容也很复杂。虽然如此,只要细心研究一下,也并不难懂。小乘是大乘的基础,要学大乘,必须先把小乘的教义,弄个明白。有许多人,往往空腹高心,谈玄说妙,侈言大乘,对于小乘的教义,采取不屑研究的态度。结果,小乘教义,固然没有明白,而对于平时一贯提倡的大乘教义,也往往弄得糊糊涂涂,笼侗真如,颟顸佛性,这是要不得的!

  (六)十乘观法

  十乘观法,又称十法成乘。乘,是车乘,用十种法,合成一辆车乘。乘坐这辆车乘,便可以从生死苦域,到达涅槃的安乐界中。十法,第一观不思议境,第二真正发菩提心,第三善巧安心止观,第四破法遍,第五识通塞,第六道品调适,第七对治助开,第八知位次,第九能安忍,第十离法爱(十法内容,下面详解)。以前诸节,大都属于理论方面,这一节,方是正说修持的方法。

  十乘观法,原出于天台智者大师《法华玄义》著述中,他是根据《法华经》譬喻品义而演绎出来的。《法华经》譬喻品中:举出三车来譬喻三乘,羊车譬声闻乘,鹿车譬缘觉乘,牛车譬菩萨乘。后面又举出大白牛车,来譬喻佛乘。大白牛车超过羊、鹿、牛三车,这就譬喻一乘佛法,超过声闻、缘觉、菩萨的三乘。经中说明这辆大白牛车,有这样的话:“其车高广,众宝庄校,周匝栏楯,四面悬铃。又于其上张设幰盖,亦以珍奇杂宝而严饰之,宝绳交络,垂诸华缨,重敷婉筵,安置丹枕。驾以白牛,肤色充洁,形体姝好,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其疾如风。又多仆从而侍卫之。”

  蕅益大师的《法华会义》,解释大白牛车一节经文,有这样的说法:“其车高广,譬如来知见深远,横周法界边际,竖彻三谛(真、俗、中)源底也(如来知见譬车,横周法界边际譬广,竖彻三谛源底譬高);众宝庄校,譬万行修饰也;周匝栏楯,譬陀罗尼能持万善,遮众恶也;四面悬铃,譬四无碍辨(法无碍辩,义无碍辩,词无碍辩,乐说无碍辩),下化众生也;张设幰(车幔)盖,譬四无量心(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不思议梵行也,众德之中,慈悲最高,普覆一切;亦似珍奇杂宝而严饰之,譬真实万善,严此慈悲。故《大经》云:‘慈若具足十力无畏等,名如来慈’也;宝绳交络,譬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坚固大慈心也;垂诸华(花)缨(璎珞),譬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神通等,悦动众生,亦譬七觉(择法、精进、喜、轻安、念、定、舍)妙鬘也;重敷(铺设)婉筵(好的席子),譬观、练、熏、修一切诸禅,重沓柔软也;安置丹枕者,丹即赤光,譬无分别法。枕有内外,若车外枕,亦名为轸(车停时用来撑持车身的东西),随所到处,须此支昂,譬即动而静(车行时车外枕便不用),即静而动(车停时车外枕便有撑持之用);若车内枕(人在车内,坐卧所用的枕头),休息身首,譬一行三昧,息一切身行,智首也;驾以白牛者,譬无漏般若,能导谛(四谛)、缘(十二因缘)、度(六度)等一切万行到萨婆若(—切种智,就是—切诸佛究竟圆满果位之智),白是色本,即与本净无漏相应;体具万德如肤充,烦恼不染如色洁:又圆四念处(圆教的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为白牛;四正勤(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灭,末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二世(今世后世)善满如肤充,二世恶尽如色洁;四如意足(欲、念、进、慧)称行者心,如形体姝(美)好;筋譬五根(信、进、念、定、慧),住立能生,力譬五力(与五根名同),摧伏干用;行步平正,譬定慧均等,又譬七觉调平;其疾如风,譬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精进、正定、正念、正命)中行,速疾到萨婆若也;仆从,譬方便波罗蜜,能屈曲随人,给待使令,魔、外、二乘,皆随方便智用,故净名云:‘皆吾侍者’,又果地神通,运役随意,名为仆从。”

  若以十乘观法结合大白牛车的譬喻,便是这样:

  第一、观不思议境,是“其车高广”。如来知见,就是不思议境,竖无始终,所以为高;横无边际,所以为广。

  第二、真正发菩提心,是“众宝庄校,周匝栏楯,四面悬铃,又于其上张设幰盖,亦以珍奇杂宝而严饰之,宝绳交络,垂诸华缨,重敷婉筵”等。菩提心就是四宏誓愿,换言之,就是大慈悲心,包含万行。众宝是万行,栏楯是陀罗尼,铃是四无碍辩,幰盖是四无量心,珍奇杂宝严饰幰盖,是真实万善,庄严慈悲,宝绳是四宏誓愿,华缨是四摄法、六神通、七觉支等,婉筵是一切诸禅定。万行、陀罗尼等,都包含在菩提心中,所以用众宝,栏楯等,来譬喻真正发菩提心。

  第三、善巧安心止现,是“安置丹枕”。丹枕有车内车外的分别,这是指车内的丹枕,便是坐卧时所用的枕头。丹枕可以安身,譬如止观法门,可以安心。丹是正色,譬如止观法门,是真正的法门。

  第四、破法遍,是“其疾如风”。破除道途上的一切障碍,所以能其疾如风,譬如用空、假、中三观,破除见思、尘沙、无明三惑,可以很快的到达如来智地。

  第五、识通塞,也是“安置丹枕”。那是车外的丹枕,便是车停时撑持车身的东西——轸。苦、集二谛、 十二因缘、六蔽(悭贪、破戒、瞋恚、懈怠、散乱、愚痴)尘沙、无明是塞,道、灭二谛、灭因缘智(灭十二因缘的智慧)、六度、一心三观是通,若通须护,若塞须破,于通中起塞,也须破除。车外的丹枕,车动时(行)丹枕常静(不用),车静时(停)丹枕常动(用以撑持),动时常静,静时常动,譬如于通则护,于塞则破。

  第六、道品调适,是“驾以白牛,肤色充洁,形体姝好,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其疚如风”等。道品是三十七道品,用三十七道品调停适当,是为道品调适。白牛譬四念处,肤色充洁譬四正勤,形体姝好譬四如意足,筋譬五根,力譬五力,行步平正譬七觉支,其疾如风譬八正道。

  第七、对治助开,是“又多仆从而侍卫之”。若正道多障,圆理不开,须修种种方便,对治障难,助开圆理。仆从譬种种方便,侍卫譬助开圆理。

  第八、知位次,既“行步平正”,必定游于四方,直至道场,终不以未到为已到,譬如不以凡滥圣,所以为知位次。

  第九、能安忍,既是“有大筋力”,必定能负荷重载,譬如能安忍内、外、顺、逆诸障。内障是自心的烦恼,外障是外来的阻碍,顺障如名闻、利养等,逆障如刀、兵、水、火等。

  第十、离法爱,既是“其疾如风”,必不停留于中途。譬如行人不于相似法中,而生贪著,不求进步。

  已将譬喻结合正说,现在,再来正解十乘观法。藏、通、别、圆四教,都讲十乘观法,名目虽同,内容大异。现在先讲藏教的十乘观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