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达弥卡法师:佛陀法语 十一月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09日
来源:   作者:达弥卡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达弥卡法师:佛陀法语 十一月

 

  十一月一日

  世尊对舍利弗说:「告诉我,舍利弗,一个秉持正信,专心认真的圣洁弟子,对如来或其教诲会存有疑问或不能确定吗?」

  「不的!世尊,他不会。圣洁的弟子凭著信心与力量努力精进、坚持不懈地断除恶行、发展善行。他意志坚定、力量强大、毫不犹豫地负起行善的责任,努力实践善行。他的力量是由正精进的能力所控制的。」

  「圣洁的弟子秉持正信、能使心念分明、善於分辨、能记忆久远的事。他的念念分明是由正念的能力所控制的。」

  「圣洁的弟子秉持正信、正精进、正念,能使杂念自行平息,使精神集中,心念专一。他的心念专一是由正定的能力所控制的。」

  「圣洁的弟子秉持正信、正精进、正念、正定,能了解轮回是无休止的。有始以来众生因无明的阻碍,贪欲的束缚而在无尽的生命轮回中浮沉。超越了这愚痴、黑暗的阶段,便能到达快乐的、美妙的、平息一切妄想,放弃一切轮回的基础、断除欲望、平和寂静的阶段进入涅槃。这种智慧由正见能力所控制。」

  「圣洁的弟子秉持正信,一次又一次地努力精进、一次又一次地使念念分明,一次又一次地使心念专一,一次又一次修习正念,清楚明了一切;一次又一次地增进信心。他想著:『以前我只是曾经听闻过这些事物,如今我亲身体会它们。」这种信心是由正信的能力所控制。』

  十一月二日

  树在为人遮荫时并无分别心。同样的,积极修习禅定的修行者不应对众生产生分别心。相反的,他应培养一视同仁的慈爱心,对行劫者、杀人犯、敌人或自己,都怀著同样的想法:「这些众生将如何消除敌气、不相互伤害?如何生活得平平安安、快乐与有保障?他们将如何照顾自己呢?」

  十一月三日

  世尊之亲戚蒂莎(Tissa)尊者哭著来见世尊。世尊问道:「蒂莎,发生了甚麽事?为何这般伤心失意,坐在我身边大哭?」

  「世尊,这是因为其他比丘都在嘲笑、戏弄我。」

  「蒂莎,这是因为你舌尖嘴利,却受不了他人的舌尖嘴利。你既然出家修行就不应该再舌尖嘴利,也不应该忍受不了他人的尖利嘴舌。如果你自己的嘴舌很尖利,就应该忍受得了他人的舌尖嘴利。」

  说了这话,世尊还加上一首偈:

  蒂莎为何生气?别生气。

  谦和对你最有益,

  抑制气愤、傲慢与矫饰心是至善的,

  为此,我们出家修行。

  十一月四日

  一个人要如何观察感受呢?当感觉到愉快时,他知道:「我感觉愉快。」当感觉到痛苦时,他知道:「我感觉痛苦。」当感觉到中性感觉时,他知道:「我既不感觉愉快,也不感觉痛苦。」当感觉到愉快、痛苦或中性感觉时,他知道这些感觉是世俗的。又,当感觉到非世俗的愉快、痛苦或中性感觉时,他知道这些感受是非世俗的。他如此观察内外之感受,他细想著感受的升起因素与消失因素。他也觉察到感受的存在。他如此修习直至达到有智慧与专注的阶段。这样的人能独立,不执著於世间的事物。

  十一月五日

  天神无法确定一个心已得到解脱的人属於那里的。即使他们想:「这心识是属於如来的。」也不对。为甚麽呢?因为如来是无踪迹的。虽然,我这样讲,仍然有些隐士与婆罗门错误地说:「沙门乔达摩是虚无主义者,因为他教导断除、消灭、使实有之物消失。」我并没有说这些。在以前和现在,我只是在教导甚麽是苦及如何灭苦。

  十一月六日

  有一个人很怜悯众生的痛苦,为了众生的利益、众生的快乐、人与天神的利益与快乐,他出生在人世间。他是谁呢?就是如来、圣者、彻底觉悟的佛陀。

  十一月七日

  凡人和受过训练的圣洁弟子同样体验到愉快、痛苦与不乐不苦的感受。他们两间有何分别处与相异处呢?

  当凡人体验到痛苦时,他忧虑、悲伤、哀痛、捶胸、流泪、心情纷乱。他的肉体与精神都有如此感受。这有如一个人被一枚飞镖射中後,又遭到另一枚飞镖的攻击。他会感受到被两枚飞镖所射的疼痛。凡人就是这麽样的。当感觉痛苦时,他怨恨、抗拒,结果产生了一股强烈的怨恨与抗拒心。在疼痛的折磨下,他便去寻求感官之乐。为甚麽呢?因为凡人除了寻求感官享乐之外,并不知道其他脱离痛苦的方法。在享受感官之乐时,享乐的贪念逐渐加强。他不知道这些贪念的升起与消失的真相,不了解这些贪念的满足感、危险性,也不知道如何脱离它们。由於缺乏这种知识,所以对不苦不乐的感受无知。无论是苦、乐或不苦不乐,他都认为是束缚。他被生、老、死、悲伤、恸哭、疼痛与绝望所束缚。我说他是被痛苦所束缚。

  当经受训的圣洁弟子体验到痛苦时,他不会忧虑、悲伤、哀痛、捶胸、流泪、心情纷乱。他只体验到肉体的感受。这有如一个人只被一枚飞标射中,不再遭受随後的飞镖攻击。受过训练的圣洁弟子就是这麽样的。当感觉痛苦时,他并不抗拒、怨恨,也就不会产生强烈的抗拒或怨恨心。在疼痛的折磨下,他并不寻找感官享乐。为甚麽呢?因为他知道脱离疼痛的其他方法。由於不去享受感官之乐,他便不会对享乐产生任何贪念。他知道这些贪念的升起与消失的真相,了解这些贪念的满足感与危险性,也知道如何脱离它们。有了这种知识,对不苦不乐的感受不会无知。无论他感受到苦、乐、不苦不乐时,他不会被这些感受所束缚。他脱离了生、老、死、悲伤、恸哭、疼痛与绝望。我说他脱离了痛苦。

  十一月八日

  比丘的财富是甚麽?他将满怀的慈心、悲心、喜心、舍心散发到四方。他充满著充实的、无量的、不念瞠恨与恶意的慈心、悲心、喜心与舍心,并将它们散发到全世界的上方、下方、对面与各个角落。这就是比丘的财富。

  十一月九日

  舍利弗对世尊说:「我相信自古至今,甚至将来,也不会有比世尊更为觉悟的隐士或婆罗门。」

  「舍利弗,你的说法十分果断,有如狮子自信地吼叫。为甚麽会这样呢?难道你知道过去诸佛的心念、德行、教诲或解脱?」

  「不的,世尊。」

  「你知道未来诸佛的心念吗?」

  「不的,世尊。」

  「那我呢,你知道我的心念、德行、教诲或解脱吗?」

  「不的,世尊。」

  「那麽,舍利弗,你既然不知道过去、现在、未来诸佛的心念,何以却像狮子自信地吼叫一般,说话如此果断呢?」

  「世尊,我虽不知道过去、现在、未来诸佛的心念,我却了解佛法。假设有一个城 ,筑有坚固的城墙、高耸的楼房和一道大城门。把守这大门的是个非常锐敏、警觉的人,只让相识的人入城,陌生人一概拒之门外。在巡视城墙时,他连一个足以让猫儿出入的洞孔都没有看到。由此,他知道一切大小众生要出入城 ,必定得通过大门。依我看,佛法也是如此。所有过去诸佛通过摒弃五障、摒弃削弱正见的烦恼、设立四念处、了解七觉支的真相而证得正觉。所有未来诸佛也是如此。您,世尊、圣者、正等正觉的佛陀也是如此。」

  十一月十日

  一个利益自己也利益他人的人是怎样的?他的动作敏捷、能掌握有益的教诲、了解佛法的文句与字义,并且牢记在心、依法修行。他还拥有美丽的嗓子,发言时,用词文雅、清楚,声音清晰、易听。他教导同修者,驱策、鼓励他们,并且使他们快乐。

  十一月十一日

  混杂在黄金内的不纯物质有:尘埃、沙粒、砂砾和小石块。淘金者或其学徒把金堆积在水槽中上下清洗以去除尘埃。完成这程序後,依然有沙粒与小石块存在。淘金者重复相同的程序,洗毕时,还存有极小的沙粒与尘埃。淘金者再次重复该程序,结果只剩下金砂。接著金匠或其学徒把金砂倒入坩埚熔解。这时的金,虽已熔化,但还不纯、还有些混杂物质。它不易弯曲、不能加工、没有光泽、脆弱易断,不能用来制造物品。再过一段时间,金匠熔化了金,将它倒出,将所有的杂质滤去。这时的金易於弯曲、能够加工、光泽四射、不再脆弱易断,能加以使用。它可用在任何用途,如制成金盘、戒指、项链与链子等等。一个积极发展高尚的心的人也是如此。

  一个深思熟虑、谨慎小心的人,在摒弃身、口、意上的不洁净时,经常检查它们或将它们彻底去除,不再升起。在这之後,尚有些微小的不净念头,如邪淫、瞠恨、残酷之念头黏附著他。他再次把这些不洁净之念一一摒弃。摒弃之後,尚有些更微小的不净念头,如对亲人、国家、声誉的思念。这个深思熟虑、谨慎小心的人,再次检查不洁净之念,或将它们彻底去除,不能再升起。这时,他只剩下佛法的念头。在这阶段,他的集中力尚未平静、高超,也尚未安稳和专注於一境。这集中力还受习性所抑制。但有朝一日,他的心念稳定、平静、专一与集中,他的集中力也就不再受习性所抑制,而能平静、高超、安稳和专注。不论心念转移到那一门知识上,他都有能力理解。

  十一月十二日

  正如有一个人在森林中旅行,来到一条曾为古人走过的路。他沿著这条道路行走,来到一座曾为古人居住过的皇家古城。城内设有公园、丛林、蓄水池和围墙,确实是个可爱的地方。假设这个人向国王或臣子禀告他的发现,说道:「大人,我发现了一座古城,请您将它重修。」又假设这座古城经过重修後,繁盛了起来、住满了人,而且还继续扩张发展。同样的,我看到一条古路,一条古时诸佛曾经历过的路。那是甚麽路?它就是八正道。

  十一月十三日

  一个人如何修习观心?起贪念时,知道心在思念著贪;不起贪念时,知道心不念贪。起瞠念时,知道心念瞠;不起瞠恨时,知道心不念瞠。起痴念时,知道心念痴;不起痴念时,知道心不念痴。心念专一时,知道心念专一;心念散乱时,知道心念散乱。心念经修习发展时,知道心念经修习发展。心念未修习发展时,知道心念未修习发展。心有更高的心识在活动时,知道心有更高的心识在活动;心没有更高的心识在活动时,知道心没有更高的心识在活动。心念集中时,知道心念集中;心念不集中时,知道心念不集中。心念解脱时,知道心念解脱;心念不解脱时,知道心念不解脱。

  一个人应如此内外观察自己的心念。知道心念的起因与灭因,知道心念的存在,发展它,使其能达到修习智慧与专注的要求。人的心念若能独立存在,就不会执著於世间任何事物。

  十一月十四日

  精进有五个支撑部份。那五个?人对佛陀的证悟要有信心;人的身体要健康、消化要良好,既不炽热也不寒冷,正适合努力精进;人在导师之前、同修之中都要开诚相见,既不欺诈也不虚伪。人要努力摒弃恶行培育善行。人要有坚定的意志、坚强的力量,不会避开负起佛法的责任。人要有智慧,能了解事物的升起与消失的真相,能知道彻底克服痛苦之法。

  十一月十五日

  谁若由於尊敬、恭敬、崇敬佛法而变得平易近人,其言谈也因此而亲切友善,我称他为易交谈者。

  十一月十六日

  如来生活自由,脱离了色(物质)、受(感觉作用)、想(认识作用)、行(意志作用)、识(意识作用)、轮回、腐坏、死亡、情欲等束缚。有如生长在水中的青、红或白色的莲花,高立水面後,便不为污泥所染。一样的,如来脱离了这些事物的纠缠,心无障碍、自由自在。

  十一十七日

  「我将为你们叙说一个乘筏渡河而不执著於筏的比喻,从中教导你们一些东西。仔细听,我这就讲。假设有一个人在大道上行走,来到一滩大水前,此岸危险吓人,彼岸则稳固安全。可是却没有舟船或桥梁可供渡越。这人想:「此岸危险吓人;彼岸稳固安全,却没有舟船或桥梁可供渡越。我何不汇聚草木树枝,扎成一个筏,然後坐在其上,以手足划水,渡到彼岸?」於是他制造了一个筏,安全地乘坐到彼岸。他接著又想:「我凭这筏抵达安全的这一岸,我何不把它顶在头上或肩上,继续上路呢?」「比丘们,如果他这麽做,是正确处置那木筏吗?你们有何意见?」

  「不的,世尊。」

  「那该如何处置那木筏呢?」「那人应该想:『这木筏曾对我有用,我坐上它,以手足划水,才能到达安全的这一岸。我何不将它留在岸边,继续上路呢?』这才是正确处置那木筏的方法。了解了这个比喻,你应知道即使是好的事物都应该放弃,坏的事物就更不用说了。」

  十一月十八日

  有一天,当世尊坐在只园内的甘达估滴(Gardha Kuti)中,以天眼观察黎明时分的世间,觉察到阿拉里(Alavi)里的一位穷人有达到预流果的潜能。於是世尊带了五百名比丘来到阿拉里。阿拉里居民恳请世尊留宿,那位穷人听说世尊来了,决心要去听他说法。可是说法那天,他的牛走失了。他犹豫地想著:「我该先去找牛或是先去听法呢?」他最终决定先去找牛,於是一大清早就出发了。阿拉里人民以佛陀为首,为众僧设了座位及供养食物。食毕後,他们还把世尊的乞 野h清洗。世尊向他们致谢,并说道:「我走三十里路来这里是为了一个人。他正在树林里找寻他的牛。当他回来後,我就开始说法。」说毕,世尊保持沉默。

  在天黑之前,那穷人找到了牛,把它赶回牛群中。他想:「既无他事,我可以去礼敬世尊了。虽然饥饿,他却不先回家,反而尽快赶到世尊那里。向世尊敬礼後,他恭敬地坐在一旁。世尊问主管食物的人:「还剩有食物吗?」

  「尊者,还剩有一些。」

  「那就盛给这人吃吧。」

  那主管把那人带到世尊所指示的座位,给他送来一些稀饭等软硬食物。那人吃完与漱口後,由於饥苦已去除,心念便趋於平静。世尊於是开始了有层次的说法,阐述四圣谛。法说完後,那人就证得预流果。

  十一月十九日

  阿图拉(Atula)呀!

  他们责怪寡言之人,

  他们责怪多言之人,

  他们也责怪适量言语之人。

  过去、现在、向来都如此,

  没有人不曾被责怪。

  以前不曾有,

  将来不会有,

  现在也没有,

  一个完全被责怪或称赞之人。

  十一月二十日

  将自己置身在清静孤独处吧。清静孤独者能清楚知道事物的真相。

  十一月廿一日

  世尊说:「阿难,在婆罗双树之间铺设一张睡榻,我不舒服,想要躺下。」阿难照办後,世尊靠右躺下,一脚叠放在另一脚上做狮子卧,神志清醒和专注。突然,婆罗双树不依季节而盛开花朵。花雨缤纷地飘落在如来身上,以示敬意。天花、檀香粉如雨般飘下,天乐歌声四处悠扬,以向如来致敬。世尊对阿难说:「看看这盛开的婆罗双树、天花、檀香粉、天乐歌声吧。但是,这不是向如来致最高的敬意、崇拜、敬仰的方法。若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和女居士都能遵守戒律、依法修习,才是向如来致了最高的敬意、崇拜与敬仰。所以,你应该遵守佛法,依法修习以训练自己。」

  十一月廿二日

  在喜悦逐渐消失後,一个人便能保持心的平静、专注、清醒,体验到诸圣者所说的:「心安住於平静与专注的人是快乐的。」他於是进入与安住在三禅。他以这不含喜悦的快乐盖满、充塞及渗透全身,以至全身无一处不被这种快乐所沾染。

  这就有如生长在水池中的青、红或白色的莲花一样。在未出水面之前,花朵全被凉水所盖满,充塞及渗透,以至无一处不被这凉水所沾染。同样的,进入三禅者被不含喜悦的快乐盖满、充塞及渗透全身,以至全身无一处不被它沾染。

  十一月廿三日

  正如水能凉好与坏两者

  及洗掉所有不纯净物与尘埃,

  同样的,你应发展对敌友一致的爱心,

  当爱心达至圆满时,

  你会证得正觉。

  十一月廿四日

  土、水、火、风在甚麽地方找不到落脚之处?长与短、大与小、净与污、名与形最终在甚麽地方消失?答案是:

  圣者的意识是无影无形、

  无边无际与无量光明的,

  土、水、火、风

  在这里找不到落脚处

  当意识消失时,

  长短、大小、净污、名形,

  最终也跟著消失。

  十一月廿五日

  对心念分明者,总是有善好,

  对心念分明者,快乐会增加,

  对心念分明者,万事会转好。

  但是,他依然摆脱不了敌人。

  若他在日间与夜里,

  都不欺凌加害众生,

  都与众生分享其爱,

  就不再有任何敌意。

  十一月廿六日

  我将教导你何谓执著与忧虑,也将教导你如何放弃和脱离执著与忧虑。何谓执著与忧虑?凡人有如此看法:「这个身体是我的,我是这个,这个就是我。」这样想的人对身体的变化感到悲伤、忧虑、苦恼、哀痛与绝望。对於受(感觉作用)、想(认识作用)、行(意志作用)、识(意识作用),凡人也有如此看法与感受。

  何谓放弃与脱离执著、忧虑?受过良好教导的圣洁弟子有以下看法:「这个身体不是我的,我不是这个,这个不是我。」这样想的人对身体的变化不会感到悲伤、忧虑、苦恼、哀痛与绝望。对於受、想、行、识,他也有如此观感。这就是放弃与脱离执著、忧虑。

  十一月廿七日

  假设有一个国王或大臣未曾听过琵琶所奏之音。有一天,他听到了,便问:「好仆人,告诉我这是甚麽声音,竟然如此动听、迷人、令人喜悦陶醉、有这般扣人心弦的力量?」仆人们回答:

  「那是琵琶声呀!陛下。」

  国王接著说:「去,把那把琵琶拿来。」

  仆人们拿来後,国王却说:「我不要这把琵琶,把音乐拿来。」

  仆人们回答:「这琵琶声由多个不同的部份综合组成,包括支弦腹、皮革、手柄、骨架、弦、弦架以及弹奏者的技术。琵琶之所以能发出声音是因为他们的组合起来,琵琶之所以能发出声音是因为有了这许多个不同的组成部份。」

  国王听了,把琵琶拆成百多片,再进一步拆成更小片,然後放入火中烧。过後,把灰烬收集在一起,放在筛子中簸扬、在水中清洗,以便找出音乐。如此做了之後,国王说道:「这琵琶其实是微不足道之物;然而,不论它究竟是甚麽,世人都为它著迷。」

  同样的,一个人在不断观察、分析色(身体、物质)受、想、行、识之後,最终的结论是没有「我」,没有「我是」,没有「我的」。

  十一月廿八日

  以前贪婪者,如今不再贪,以前瞠恨者,如今不再瞠恨;以前吝啬者,如今不再吝啬;以前矫饰者,如今不再矫饰;以前怀恶意者,如今不再怀恶意;以前妒忌者,如今不再妒忌;以前卑鄙者,如今不再卑鄙;以前无信用者,如今不再无信用;以前狡诈者,如今不再狡诈;以前有恶欲者,如今不再有恶欲;以前持邪见者,如今不再持邪见│从这些人的例子,我可以这麽说:谁若能跟从隐士的修行,他便能去除与隐士共有的污垢,去除与隐士共有的瑕疵、缺点,去除导致痛苦与往生到恶道的因素。他看到自己已净化了,摆脱恶习与不纯正事物。他因此感到愉快,并且从愉快中得到喜悦。因为喜悦,身体随之而平静。有了平静的身体,他感到快乐、有了快乐,他的心念便能集中。他将满怀的慈心、悲心、喜心、舍心散发到四方,充满世界的上方、下方、对面与各个角落。他具备了一颗充满仁慈、悲悯、随喜、平等、充实、不受抑制、没有瞠恨与恶念的心。

  十一月廿九日

  世尊的亲戚蒂莎(Tissa)尊者对一群比丘说:「法友们,我的身体有如中了毒,视力也变得模糊,对佛法不再清楚。我的心被懒散怠惰所占据,修行生活缺乏欢喜。我对佛陀的教诲的信心、开始动摇。」

  比丘们把蒂沙的这番话转告给世尊听。世尊於是对一名比丘说:「去吧!比丘,以我的名义,叫蒂莎前来和我对话。」当蒂莎来到时,世尊问他:「他们说你的身体有如中了毒,视力也变得模糊,对佛法不再清楚;你的心被懒散怠惰所占据,你的修行生活缺乏欢喜,对佛陀的教诲的信心开始动摇。这都是真的吗?

  「是真的,世尊。」

  「蒂莎,充满著情欲、欲望、爱意、渴望、狂热与贪求的身体是否不断在转变?悲伤、忧愁、苦恼、哀痛与绝望是否会因此升起,你的看法如何?」

  「会的,世尊。」

  「那麽受、想、行、识也是一样吗?」

  「是,世尊。」

  「说得好!蒂莎,说得好!依你看,没有情欲、欲望、爱意、渴望、狂热与贪求的身体是否不断在转变?悲伤、忧愁、苦恼、哀痛与绝望是否会因而升起?」

  「当然不会,世尊。」

  「那麽受、想、行、识也是一样吗?」

  「是的,世尊。」

  「说得好!蒂莎,说得好!你以为身(色)、受、想、行、识是永久(常)或不永久的呢?」

  「不永久的,世尊。」

  「了解了这些,经过训练的修行弟子就会远离这五蕴。远离它们,激情就消失。激情消失,他就得到解脱,并且体悟到:『轮回已休止,我已经过修行生活和做了一切必须做的,我不再生死与受业报了。』假设有两个人,一个善於远行,一个不善。不善於远行者向善於远行者问路。对方答道:『是呀!好兄弟,就是这条路。再走不远你会看到一个岔口,靠右走,再走一会儿就会来到一座树林;再往前走是一片沼泽;再向前,你会看到一面峭壁,继续向前你就会到达一片美丽的旷野了。』我以这个比喻来阐明我的意思,即那个不善远行者代表凡人,善於远行者代表如来、无上士、正觉佛陀,岔口代表犹豫不决的阶段,左边道路是八邪道,右边道路是八正道,树林代表无明,沼泽代表欲望,峭壁代表烦躁不安与绝望,而那片美丽的旷野就是涅槃。打起精神吧!蒂莎,打起精神。我会劝告你,我会支持你,我会指引你。」

  十一月卅日

  世尊对僧众说:「身体不是灵魂。如果它是灵魂就不会受苦;一个人也就可以说:我要我的身体这样,不要身体那样。既然身体不是灵魂,就一定会承受到痛苦,而人就不可以说:我要我的身体这样,不要身体那样。受、想、行、识也是如此。你以为身体是永久(常)或不永久(无常)的呢?」

  「不永久的,世尊。」

  「不永久的东西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

  「痛苦的,世尊。」

  「将无常的和痛苦的东西当成这是我的,这是我,这是我的灵魂,这样认为是适当的吗?」

  「不适当,世尊。」

  「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所以,不论任何一种色、受、想、行、识│是过去、现在或未来的,是粗俗的或巧妙的,是内在或外在的,是低卑或卓越的,是远或近的,都应以正确的知识理解成:「这不是我的,这不是我,这不是我的灵魂。」如此观看与听闻後,圣洁弟子就不再执著於身、受、想、行、识。既然不再执著,激情会消退。激情消退,他就得到解脱,并且知道自己是解脱者。他体悟到:轮回已休止,我已经过修行生活和做了一切必须做的,我不再生死与受业报了。

返回目录

------------------------------------------------------------------------------------------------------

更多达弥卡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