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达弥卡法师:佛陀法语 十月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09日
来源:   作者:达弥卡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达弥卡法师:佛陀法语 十月

 

  十月一日

  假设有一个无知的小男婴正在躺著。在奶妈不注意时,他把一枝树枝或一块石头放入口中。奶妈看了会即刻设法把它拿掉。如果她在一时之间办不到,便用左手压住婴儿的头部,用右手手指去挖取出来;即使会导致流血,她都会如此做。为甚麽呢?因为这些物体对婴儿是有害无益的;而奶妈如此做是基於对婴儿的仁慈、疼爱与悲悯。可是,当那小男婴长大了,比较有智慧了,奶妈就不需要看顾他了,想著:『这男孩可以照顾自己了,不会再做傻事了。』

  同样的,人由於缺乏信心、责任感、羞耻心、精力与智慧,以致不去修习善行,那就需要我的督促。但是当人能修习善行时,我就不需要再督促他,想著:『他现在可以照顾自己了,不会再做傻事了。』

  十月二日

  在和谐而没有纷争的群居生活中,如果有人犯了过失,你不应急於加以谴责,应先审查他,在指正他时,你应想:『我将不气恼,他也就不会气恼。这样他由於不愤怒生气,能快速看清真相及容易被说服。那麽我就有能力使他去恶行善。』如果你是这麽想,就适合开口指正。

  如果你想:『我虽不气恼,但他却会。这样他由於愤怒生气,了解力便弱;但是容易被说服。我就有能力使他去恶行善。他的气恼只不过是件小事,我能使他行善才是大事。』如果你是这麽想,就适合开口指正。

  如果你想:『我会气恼,他却不会。这样他由於不会愤怒生气,了解力便强,但是难被说服。不过,我还是有能力使他去恶行善。我的气恼只不过是件小事,能使他去恶行善才是大事。』如果你是这麽想,就适合开口指正。

  如果你想:『我会气恼,他也因而气恼。这样他由於愤怒生气,了解力便弱,也难被说服;但是,我还是有能力使他去恶行善。我的气恼是件小事,能使他去恶行善才是大事。』如果你是这麽想,就适合开口指正。

  如果你想:『我会气恼,他也会。这样他由於愤怒生气,了解力便弱,也难被说服,而我又没有能力使他去恶行善。』在这种情况下,你应以舍心对待他。

  十月三日

  世上有四样东西闪耀著光芒,

  再也找不到第五样。

  白天的太阳、夜里的月亮、

  为日里夜里、此处彼处带来光明的火。

  但在所有能闪耀光芒之物中,

  佛陀是最光亮的。

  十月四日

  我们不应跟随何种人?凡是德行、定力与智慧比自己低下者,除非是出於对他的关怀与悲悯,否则都不应跟随、服侍与恭敬他。

  我们应跟随何种人呢?凡是德行、定力与智慧跟自己相等的人,都应跟随、服侍与恭敬他,并想著:『我们的德行、定力与智慧都已达至一定水平,我们的交谈必定以它们为中心,这将又带给我们利益与安乐。』

  我们应跟随、服侍、恭敬、崇拜何种人?凡是德行、定力与智慧比自己高超者,我们都应跟随、恭敬与崇拜他,并想著:『我将以他为榜样来完成我所欠缺及尚未完成的德行、定力与智慧。』

  十月五日

  如果一个比丘在弹指之间便能想起、发展及关注慈爱之心念,他便称得上是位真正的比丘。他的禅定并不白费。他能依照导师的指示修持,又能接受忠告,是值得国人施食供养的比丘。对於一个善於发展这慈爱心念的人,我还有甚麽话可说呢?

  十月六日

  一个人在走路时,深知:『我正在走路。』在站立不动时,深知:『我正在站立不动。』在坐下时,深知:『我坐下了。』在躺下时,深知:『我正在躺著。』这样,不论他的身体如何摆动,他都能清楚知道。

  再者,当他前去或回来时,他能清楚觉察到自己的举止。当他往前看、弯曲或伸直手臂、提著外套、法衣或托著乞  A他都能清楚觉察到自己的举止。

  当他吃、喝、咀嚼、品尝、解手、走路、站立、坐下、入睡、清醒、讲话与沉默时,他都能清楚觉察到自己的举止。

  当他这样地勤奋、热衷与坚决时,一切世间的记忆与计划都自然断除,内心因而平静、安适、集中与入定。你应如此发展对身体的专注力。

  十月七日

  『假设有一群人聚在一起高声喊道:『天下第一美女!天下第一美女!』那位女子也会为他们歌舞一番,以展示她的姿色。这样一来,围观的人会更多了。』

  『再假设有一位爱惜生命、畏惧死亡、喜爱欢乐、厌恶痛苦的男士到来了,群众告诉他:『看呀!年轻人,这个碗盛满了油,你必须拿著它在人群中行走。一个手持利剑的人会跟随在你背後。如果你溢出一滴油,他就会把你的头砍掉!』你认为那个人会忽略那个碗,把注意力转移到外物而分心吗?』

  『肯定不会,世尊。』

  『我说这个寓言,用意是让你明了其中的意义。这盛满油的碗代表专注观身之念,你们应如此训练自己:我们应培育观察身体的正念,充分运用它,使它成为一种工具;建设它,使它有效率。它应增长与被妥善运用。』

  十月八日

  舍利弗尊者说:「一个导师在教导他人之前,自己必须先建立五个条件。那五种?他应想:『我只在妥当的时刻讲说,不在不妥当的时刻讲说。我只讲说真实的,不讲说不真实的。我以温和的语气讲说,不以粗言暴语讲说,我讲说的是那目标,不说与那目标无关之事,我怀抱著慈爱心来讲说,不怀抱恶念来讲说。』当一个人在教导他人之前让他建立这五个条件。」

  十月九日

  天神之子罗希达莎(Rohitassa)在入夜时分前来会见世尊,把只园照得一片光明。他向世尊顶礼之後,站在一旁问道:『世尊,远游能够使人了解、看见或抵达世界之尽头│一个没有生、老、死与轮回之境地吗?』

  『我认为远游并不能使人了解、看见或抵达世界之尽头。』

  『善哉!妙哉!世尊所说的确实美妙。我前世是一位智者,名叫罗希达莎,是婆迦(Bhoja)之子,能凭超自然力量以快过飞箭之速度在空中行驰。一步便可以从东洋跨至西洋。於是我想:『我可以抵达世界之尽头。』除了睡觉、吃喝、解手之时刻,除了排除睡意与倦意之时刻外,我都不断奔驰。然而奔驰了一百年,始终未能抵达世界的尽头。』

  『依我说要断除烦恼,非到世界之尽头不可。在这六尺之身躯中,识觉与思惟就是世界、是世界之起点、世界之终点及抵达世界终点的修习。

  十月十日

  据说释迦族与拘利耶族(Koliyans)的族人共同在介於迦毗罗城与拘利耶(Koliya)的罗希尼河(Rohini)建设水闸,以灌溉两岸的田地。在杰德幕拉月(Jetthamula)时,谷物开始枯萎了。两个城 所雇用的工人都聚集在一起。拘利耶的工人说:『如果把水分别灌入两岸,肯定不够我们两方应用。既然我们的谷物只需再浇一次水便会成熟,所以应把水让给我们。』

  但是,释迦族的工人回答说:『等到你们的谷仓装满之时,我们那里还有面子带著细软、提著篮子和袋子,挨门逐户去向你们乞求。我们的谷物只需再浇一次水便会成熟,所以应把水让给我们。』

  『我们不会把水让给你们。』

  『我们也不会让你们获得。』

  争吵越来越激烈,接著有人开始殴打对方,对方也加以还击,於是双方就这样打了起来,并且还互相毁谤对方王族的祖先。拘利耶族的工人说:『把你们的子女带回你们所属的地方去吧!你们这些如狗和豺狼似的与妹妹同居的人,你们的象、马、盾与兵器怎麽能伤得了我们呢?』

  释迦族的工人也反唇相讥,说道:『你们这些麻疯病人,把你们的子女带回你们所属的地方去吧!你们这些惨遭驱逐的赤贫穷鬼,有如畜生似的住在枣树上;你们的象、马、盾与兵器怎麽能伤得了我们呢?』

  过後,双方各自向负责该项工作的臣子报告这争吵事件,臣子又向王室报告此事。释迦族人开始备战,说道:『我们去展示与妹妹同居者的强劲与威力。』

  拘利耶人也开始备战,说道:『我们去展示住在枣树上者的强劲与威力。』

  黎明时分,世尊正在观视世间,看到了自己的家族,他想著:『我若不前去,他们将相互残杀、相互毁灭,我有责任去阻止他们。』於是世尊来到家族们聚集的地方,盘坐在罗希尼河中央的上空。当世尊的家族看到他时,都纷纷放下武器,向他敬礼。世尊问道:『大王,这场争吵为的是甚麽?』

  『我们不知道,尊长。』

  『那谁知道?』

  『统帅知道。』

  然而,统帅在被问时却推说总督知道。世尊一个接一个地追问下去,大家都不知道争执的起因。直到问及那些工人时,他们才答说:『争吵是为了水。』

  世尊接著询问国王:『大王,水的价值有多少?』

  『很小,尊长。』

  『战士的价值又如何?』

  『尊长,战士是无法估价的。』

  世尊说:『为了一点水而使无价的战士被杀是不对的。』大家都静默不出声。『两位大王,你们为何如此行动?若我今日不在这里,你们岂不是要杀得血流成河。这种行动是不值得!你们活在瞠恨之中,受五种瞠恨所控制,我活在满是慈爱之中。你们受激情之病所困,我不受病魔纠缠。你们终日追求五欲,我却生活得安乐知足。』

  十月十一日

  以慈爱战胜瞠怨,

  以善好战胜罪恶,

  以慷慨战胜吝啬,

  以真实战胜虚妄。

  十月十二日

  他骂我、打我,

  欺压我、掠夺我,

  继续持此念者,

  瞠恨永不止息。

  他骂我、打我,

  欺压我,掠夺我,

  不再持此念者,

  瞠恨立即平息。

  瞠恨不会被瞠恨平息,

  惟有慈爱能战胜瞠恨,

  这是永恒真理。

  十月十三日

  孟纳丽(Benares)布的色泽美丽、触感舒适、价值昂贵,即使是中等货色或用旧了的,也是如此。人们用旧孟纳丽布包裹宝石或平铺在香盒之中。

  同样的,初学真理的人如果具备德行与良好的性情,我把他叫做美丽的色泽。那些跟随他、与他为伍、尊敬他、了解他的见解後会得到持久的利益与快乐的人们,我把他们叫做触感舒适。那些送礼给他,发现自己从中受益的人,我把他叫做价值昂贵。

  同样的,修持了一段时日与修持已久的长老也是如此。假设长老正要开口与大家说时,大家都会说:『安静!长老要教导佛法与戒律了!』他的言语被视为瑰宝,被陈列出来,就像人们把孟纳丽布平铺在香匣中,把它陈列出来一样。

  十月十四日

  证悟者能作盲人的向导,为他们指出正确的道路。他以手语来指示聋人,让他们受益,也以同样方法指示哑吧。对於跛子,他则施舍轮椅或其他行动工具。他奋力使不信者立信、使懒散者振作、使困惑者清楚、使心念游动不定者入定、使愚钝者聪慧。他奋力替被五障所困的人断除欲望、恶念、懒散怠惰、忧虑不安与疑惑。他奋力替被感官之欲、恶念与暴行所困的人摆脱这些念头。为了报恩,他以等量或加倍的利益来帮助、孝敬曾经帮助他的人。他的言谈温和有礼,受人喜爱。

  十月十五日

  有一次,在靠近阿拉惟(Alavi)的欣沙巴园林(Simsapa Grove)里,世尊在牛径上 了树叶以住宿。这时阿拉惟的哈达卡(Hotthaka)正在散步。他看见世尊坐在树叶堆上,便上前问道:『长者,您生活得愉快吗?』

  『我的孩子,我生活得很愉快。在全世界的人当中,我最快乐。』

  『但是,长者,冬天夜里最为寒冷,而且有整半个月会结霜;土地被牛踩踏得硬  ,地上的落叶也少了,树上的叶片所剩无几了,而您的黄袍如此薄、风吹来又如此冷。』

  『尽管如此,我还是生活得很快乐。让我问你一个问题,你随意回答,好吗?假设有一个人拥有一幢华丽的大房子,里外都涂上石灰,安置有牢固的门窗;屋内放置了一张 盖著羊毛毯的床,另有一张白羊毛织成的床单,一个绣花套子,一张珍贵的羚羊皮,还挂有罩蓬,四端各放有红坐垫。此外屋内灯烛辉煌,还有四个娇妻在殷勤侍候。这样的人快乐吗?』

  『长者,他一定快乐。』

  『那你认为他有可能因为贪、瞠、痴而导致身、心不愉快吗?』

  『那是有可能的,长者。』

  『我的孩子,能导致身、心受损的贪、瞠、痴已被如来断除了,像一支断除了根的棕榈树干一样,已无法再生长了。我就因为这样而活得很快乐。』

  十月十六日

  朝露粘贴不上莲叶,

  污水沾染不了莲花。

  智者不依附任何事,

  不执著见闻与感觉。

  十月十七日

  世尊是觉悟者,教导的是觉悟之法。

  世尊是驯服者,教导的是驯服之法。

  世尊是平静者,教导的是平静之法。

  世尊已渡至彼岸,教导的是渡至彼岸之法。

  世尊已证悟涅槃,教导的是证悟涅槃之法。

  十月十八日

  当时,有一个比丘问他的同修:『朋友,怎样才能完全净化见解?』

  『一个人若能看到六根生灭的实相时,他的见解已完全净化。』

  这比丘对这个答案并不满意,便跑去问一个同修同一个问题。那人回答:『朋友,一个人若能看到五蕴积集的生灭实相,他的见解已完全净化。』

  这比丘对这个答案还是不满意,便跑去问另一个同修同一个问题,所得的答案是:『朋友,一个人若能看到四大的生灭实相,他的见解已完全净化。』

  这比丘对这个答案依然不满意,再跑去问另一个同修同一个问题。那比丘回答:『朋友,一个人若能看见凡生起之事物必定会死亡的实相时,他的见解已完全净化。』

  这比丘对这些答案始终不满意,便跑去见世尊,告诉世尊他所提的问题与所得的答案,并且问道:『世尊,怎样才能完全净化见解?』

  世尊回答说;「假设有一个人从来没见过金稣卡树(Kimsuka),跑去问见过的人,问道:『金稣卡树长得甚麽模样?』那人回答:『金稣卡树长得黝黑,有如被火烧过的树干。』问者不满意这个答案,又去问另一个见过金稣卡树的人,那人回答说:『金稣卡树是红红的,有如一块肉。』至此,提问者所理解的金稣卡树就如那人所说的。提问者还不满意,再去问另一个见过金稣卡树的人。那人回答说:『金稣卡树没有树皮,它的豆荚会像阿咖遐树(Acacia)般的爆开。』至此,提问者所理解的金稣卡树又有如那人所说的。提问者还不满意,又去问另一个见过金稣卡树的人,那人回答:『金稣卡树树叶茂密,像榕树一样能遮荫。』至此,提问者所理解的金稣卡树就如那人所说的。这些好心人对於金稣卡树的理解,在准确性上有所不同,他们因此给予不同的答案。同样的,被你提问的比丘,各个的见解因为各自的倾向而有所不同,在见解的净化程度上也有所不同,他们因此给予不同的答案。」

  十月十九日

  当时,在王舍城出现了一只凶猛的吃人大象,叫做纳拉义利(Nalagiri)。有一天,提婆达多(Devadatta)进入王舍城,到象寮里对驭象师说:『我是国王的亲戚,能使人升官发财。所以,当沙门乔达摩沿著大路到来时,把纳拉义利释放到路上来。』

  『好的,尊长。』驭象师们回答。

  清晨,世尊穿了法衣,提著袍子与几位比丘入城来乞食。来到大路时,驭象师们把纳拉义利给放出来。那大象一见到世尊从远处走来,便高举鼻子,张开耳朵,翘起尾巴,冲向世尊。比丘们见了,对世尊说:『世尊,这头大象很凶猛,会吃人,快回头!』

  『比丘们,别害怕!如来是不可能被杀的,如来不可能因为强暴而证入最後涅槃的。』

  比丘们再三劝请世尊避开。人们都爬上屋顶等著。那些只有一点信心的及那些非信徒都说:『这沙门的容颜的确庄严,可是他快被这头雄象所伤。』

  那些具有信心的及那些信徒们则说:『善哉!这头雄象就快会见一个真正伟大的生灵。』

  这时,世尊对著大象散发慈爱心,那大象竟放下鼻子,走向世尊,并且站在世尊身旁。世尊以右手抚摸大象的额头,对他说了这首偈:

  大象呀!别伤害真正伟大的生灵,

  这麽做是很痛苦的。

  大象呀!你若伤害了伟大的生灵,

  离开世间後,不能往生善道。

  别傲慢,别鲁莽,

  否则就不能往生善道,

  做有助於往生善道的善行吧!

  接著纳拉义利用鼻子吸了世尊脚上的尘埃,洒在自己头上,然後目不转睛地凝视著世尊一边鞠躬,一边往後退。它回到自己的象寮里,站立在自己的地方,就这样被驯服了。当时的人们就唱了这首偈:

  有些被树枝、棍子、刺棒、鞭子驯服,

  这大象却被伟大的先知驯服,

  不需要一根棍子或一件武器。

  人们都轻视和批评提婆达多,说道:『提婆达多是罪恶与不祥的人,竟然想谋害具有伟大的超自然力量而又很庄严的沙门乔达摩。』提婆达多的声誉因此每况愈下,世尊的声誉则蒸蒸日上。

  十月廿日

  信心是一个人所能拥用的最佳财富。

  十月廿一日

  何谓学问的宝物?一个圣洁弟子的学问很渊博。他记住了所学的众多知识,对於那些不论在开头、中间或结尾部份都美妙的、那些阐释圣洁生活的意义与细节的,他都加以学习、牢记、深思、通过讨论来达至纯熟、通过正见来彻底明白。这就是学问的宝物。

  十月廿二日

  病人具备了某五种素质会对自己大有助益。那五种?即他知道何种药物对他有益、知道所需的正确分量、有服食那药物、将病情告诉那个出於关心而照顾他的人,说道:『病去时这般去,来时这般来,在时这般样。』他能承受疾病的各种疼痛。

  十月廿三日

  假如一个人撇开世间的一切引诱与厌恶之物,热心地、清醒地、心念专注地观身。这时,他身上可能升起某些感觉,如身体不适或昏沉困疲,使他的思想转移到外界事物上。那麽,他就应把注意力移到某个欢悦的事物或思想上。这样做喜悦会升起。因为喜悦,快乐也升起了;而快乐的心是专注的,於是他想:『我立意要做的已经做到了,让我的心从那欢悦的事物或思想中抽拔出来吧!』他就这样将心抽拔出来,不再继续或开始任何思想。

  十月廿四日

  照顾病人的人应具备五种素质。那五种?即他能煎药;能分辨何种事物适合病人,何种不适合,并且供给适合的,不供给不适合的;他照顾病人是出於慈爱心而不为牟利;他不厌倦清理便尿、呕吐、唾液;他经常以佛法指示、启发、娱乐与满足病人。

  十月廿五日

  迦叶对世尊说:『敬爱的乔达摩,要做一个真正的隐士实在难,要做一个真正的婆罗门实在难。』

  『世人都这麽说。但是如果一个裸体隐士修持各种苦行,而这些苦行正是测量难度的标准,那麽,说这句『要做一个真正的隐士实在难,要做一个真正的婆罗门实在难。』就错了。因为任何人、居士、居士的儿子、甚至一个汲水的婢女都能赤裸著身体或修习苦行。但是,有另一种道行则符合这句『要做一个真正的隐士实在难,要做一个真正的婆罗门实在难。』当一个比丘发展了不存瞠恨或恶念、充满慈爱的心,安住在以洞察力去除污垢而得的自由之心中,那他便是个真正的隐士,真正的婆罗门。』

  十月廿六日

  从流水中学习这道理,

  在山中之裂缝与裂口,

  小溪之水喧噪地涌流,

  大河之水则静默地流。

  空虚之物才发出声响,

  盈满之物常寂静无声;

  愚者有如半满之水壶,

  智者则像平静之深渊。

  十月廿七日

  谦虚是指谦恭虚心、不摆架子的态度。拥有它之人已将自尊与傲慢抛开,他有如一块用以抹脚之布、一只锯去了角之牛、一条拔掉毒牙之蛇,他温和、开朗、平易近人。

  十月廿八日

  一个人在修持禅定时,即使心中兴起如此盼望:『愿我的心脱离污点,没有牵挂。』他也未必能从心所愿。为甚麽呢?因为他还未发展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与八正道。这有如一批还未经过足够孵化时间的鸡蛋一般,即使那只母鸡想望著:『噢!愿我的小鸡都能以喙和爪破壳而出,安全地被孵化出来。』事实却并不是如此,为甚麽呢?因为那些鸡蛋还未受到足够的孵化。

  一个人正在发展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与八正道,即使心中没有如此盼望,他的心也能得到解脱。又为甚麽呢?因为他已发展了这些素质。这有如一批经过足够孵化时间的鸡蛋一般,即使那只母鸡没有想望著『噢!愿我的小鸡都能孵化出来』,所有鸡蛋都会孵出小鸡。又为甚麽呢?因为它们已受到足够的孵化。

  十月廿九日

  有五种合时的布施?那五种?即对刚到来者的布施、对将离去者的布施、对患病者的布施、在缺粮时的布施,在田园里果树初收时,对有德者的布施。

  十月三十日

  的确,好人都能知恩图报。

  十月卅一日

  有痛苦之处,

  必有对快乐之欲求;

  同样的,有形成之处,

  必有对无形成之欲求。

  有炽热之处,

  必有清凉;

  同样的,有三火之处,

  必有涅槃。

  有罪恶之处,

  必有善好;

  同样的,在有生之处,

  即可推断无生之存在。

返回目录

------------------------------------------------------------------------------------------------------

更多达弥卡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