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净界法师: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十六)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22日
来源:   作者:净界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净界法师: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十六)

 

  庚二、明修观治病

  次明观冶病者:

  有师言:但观心想,用六种气治病者,即是观能治病。何等六种气?一、吹。二、呼。三、嘻。四、呵。五、嘘。六、呬。此六种息,皆于唇口之中,想心方便,转侧而作,绵微而用。颂曰:

  心配属呵肾属吹 脾呼肺呬圣皆知 肝脏热来嘘字至 三焦壅处但言嘻

  有师言:若能善用观想,运作十二种息,能治众患。一、上息。二、下息。三、满息。四、焦息。五、增长息。六、灭坏息。七、暖息。八、冷息。九、冲息。十、持息。十一、和息。十二、补息。此十二息,皆从观想心生。今略明十二息对治之相:上息治沉重;下息治虚悬;满息治枯瘠;焦息治肿满;增长息治羸损;灭坏息治增盛:暖息治冷;冷息治热;冲息治壅寒不通;持息治战动;和息通治四大不和;补息资补四大衰。善用此息,可以偏治众患,推之可知。

  有师言:善用假想观,能治众病。如人患冷,想身中火气起,即能治冷。此如杂阿含经治病秘法七十二种法中广说。有师言:但用止观检析身中四大病不可得,心中病不可得,众病自差。

  如是等种种说,用观治病,应用不同,善得其意,皆能治病。当知止观二法,若人善得其意,则无病不治也。但今时人根机浅钝,作此观想,多不成就,也不流传。又不得于此更学气术休粮,恐生异见。金石草木之药,与病相应,亦可服饵!

  1. 用假想观治病:智者大师此处主要以观气息之声相变化为主。

  ‧ 有师言:但观心想,用六种气治病者,即是观能治病。何等六种气?一、吹。二、呼。三、嘻。四、呵(音喝)。五、嘘(音虚)。六、呬(音细)。此六种息,皆为观想而有。吸气时,气由鼻入丹田,停留于丹田数秒,吐气时则观想此六种息唇口之声相,例如观想“吹”气时,口之造形音声,但耳不闻声,吸气吐气时皆不能出声,完全用心观想(想心方便),重复此六种气六~九次,转侧而作,绵微而用。用心观想此六种气,则可配合治五脏病,颂曰:

  心配属呵肾属吹 脾呼肺呬圣皆知 肝脏热来嘘字至  焦壅处但言嘻

  ‧若心脏不好则观想“呵”;肾脏不好则观想“吹”;脾脏不好则观想“呼”;肺脏不好则观想“呬”;肝火上升则观想“嘘”;三焦上火壅塞则观想“嘻”。

  ‧三焦:消化系统分为上、中、下三焦,饮食入口为上焦(进),食物有进有出之部分(肠胃消化系统)为中焦,只出不入之排泄系统则为下焦。

  2. 观想十二种息之功能治病:

  ‧ 有师言:若能善用观想,运作十二种息,能治众患。一、上息。二、下息。三、满息。四、焦息。五、增长息。六、灭坏息。七、暖息。八、冷息。九、冲息。十、持息。十一、和息。十二、补息。此十二息,皆从观想心生。今略明十二息对治之相:1. 上息治沉重----若色身沉重,懒洋洋走路时脚步沉重,则观所吸之气上升,;2. 下息治虚悬-----若头重脚轻,走路时虚悬欲倒,则需观所吸之气息下降;3. 满息治枯瘠-----若内心枯竭虚弱,则需观所吸之气息饱满;4. 焦息治肿满-----若身体肿满,则观所吸之气息散发(焦);5. 增长息治羸损-----体力不好(羸损),则观所吸之气息增长;6. 灭坏息治增盛-----身体四大增盛,则观所吸之气息灭坏:7. 暖息治冷----身体寒冷,则观所吸之气息摄持周围之热量,将身体之冷气逼出;8. 冷息治热-----身体燥热,则观所吸之气息摄持周围之冷气,将身体之热气逼出;9. 冲息治壅寒不通-----身体气脉不通,则观所吸之气息有冲力;10. 持息治战动-----身体战动,则观所吸之气息稳定(持);11. 和息通治四大不和----四大不调和,则观所吸之气息调和地水火风;12. 补资补四大衰----四大衰弱,则观所吸之气息可滋补。善用此息,可以偏治众患,推之可知。

  ‧ 四大可分内四大及外四大,内四大为色身,外四大则为外在之环境,内四大失调之时,可利用气息与外四大沟通调和之,气息为内外四大之桥梁。故观息之上升、下沈、冷、热……….可治内四大之病。善用假想观,观想气息之声相功能,能治众病。

  ‧ 另有师言:若不假藉气息,亦可善用假想观,治众病。例如人患冷,想身中丹田有如太阳,热气散发至四肢五脏,即能治冷。可见万法唯识,五蕴色身以心法为主,心法可创造色法,例如望梅止渴,此如杂阿含经治病秘法七十二种法中广说。

  ‧ 除假想观外,亦可修空观治病,有一禅师言:但用止观检析身中四大病不可得,为因缘所生法,空无自性,剎那生灭,变异无常,色身病不可得,心中病不可得,众病自然好转。即【楞严经】所言:「不随境转,则能转物。」

  ‧ 根据西藏医学,人体内有三种液体(毒素),若内心平和,则此三种液体平衡,身体健康,若身体有贪、瞋、痴….等诸烦恼活动,则此三种液体失调而生病。故西藏医学认为内心平和为身体健康之根本因素。

  ‧ 如是等种种说,用观治病,应用不同,善得其意,皆能治病。当知:止观二法,若人善得其意,则无病不治也。但今人根机浅钝,作此观想,多不成就,也不流传。又不得于此更学气功(气术)断食(休粮),否则生身见(异见)。以金石草木之中药,与病相应,亦可服饵!

  ‧ 智者大师于【释禅波罗蜜】中同意气功(气术)断食(休粮)可治病,但此非究竟之法。而道学则以“气”为本命元辰,智者大师此“气”仍为无常败坏之法,而非究竟皈依处,以气息为治病之方便即可。

  ‧ 佛陀同意比丘接受适时供养,衣服、饮食、卧具、汤药,故佛陀同意比丘生病时应服药。忏公师父亦指出,单车坏了应牵去修理,不能只持大悲咒而希望单车恢复。故色身不调时,一方面修止观,一方面仍须服药。

  己二、鬼神业报病治法

  若是鬼病,当用强心加咒以助治之。若是业报病,要须修福忏悔,

  患则消灭。

  二种治病之法。若行人善得一意,即可自行兼他,况复具足通达。

  若都不知,则病生无治,非唯废修正法,亦恐性命有虞,岂可自行

  人?是故,欲修止观之者,必须善解内心治病方法,其法非一,得意在人,岂可传于文耳!

  ‧ 若四大五脏因鬼魅干扰而生病,此时服药无效,当强心专注(强心)持大悲咒、楞严咒等,藉咒之正气对治鬼魅病。持咒时必须慈悲,可观想此咒放光,此光罩住保护自己,而非欲以咒伤此鬼魅,若心存对立,则结恶缘。若是由于过去造恶业,在尚未堕恶道前,花报现前,此种业报病,服药无效,必须要修福忏悔(如礼拜八十八佛),病患则消灭。做人所不欲做之事,为修最大的福报。此二种治病之法(强心加咒、修福忏悔),若行人善行一法,即可自行兼他,何况二者具足通达。若都不知此二法,则病生无治,非唯废修正法,亦恐性命有虞,岂可自行教人?是故,欲修止观之者,必须实际善解内心治病方法,其法非一,得意在人,非在文字上分别!

  己三、结示治病十法

  复次,用心坐中治病,仍须更兼具十法,无不有益。十法者:一、信,二、用,三、勤,四、常住缘中,五、别病因法,六、方便,七、久行,八、知取舍,九、持护,十、识遮障。云何谓信?谓信此法必能治病。何为用?谓随时常用。何为勤?谓用之专精不息,取得差得度。何为住缘中?谓细心念念依法,而不异缘。何为别病因起?如上所说。何为方便?谓吐纳运心缘想,善巧成就,不失其宜。何为久行?谓若用之未即有益,不计日月,常习不废。何为知取拾?谓知益即勤,有损即舍之,微细转心调治。何为持护?谓善识异缘触犯。何为遮障?谓得益不向外说,未损不生疑谤。若依此十法,所治必定有效不虚者也。

  ‧ 不论修止或修观(用心坐中)治病,仍须兼具十法,无不有益。十法之次第为:

  一、信-----相信此法一定可以把病治好。龙树菩萨【智度论】譬如宝山内有诸珍宝,有二人同入宝山,其中一人双手捧珍宝满载而归,另一人无手(无信心),虽入宝山,但空手去空手回。修行亦然,虽每日做早晚课、念佛、拜佛,为何有些人业障消除,有些人却无法消除业障?对所修之法无皈依信心,故法之力量无法加持到内心,所谓「信为道源功德母」,信心为一切功德之母,持咒、念佛、拜八十八佛…….之功德,若无信心,则无法受用此功德。

  二、用-----随时常用,除了对所修之法有信心外,还必须常用此法,才能将生转熟,由熟转巧。

  三、勤-----用之专精不息,取得差得度,不要常换法宝,必须专精,例如相信大悲咒可治好病,将大悲咒持三十万遍甚至一百万遍,密宗修持亦然,专精持一咒一百万、五百万遍才能专精,蕅益大师亦言:「滴水常流则能穿石」水滴不多,但每日滴于同处,一日、二日、三日……一年、十年,终有一日能穿破石头。

  四、常住缘中-----细心念念依法,而不异缘,修行时不打妄想,念念依止所修之法。

  五、别病因法-----判断病之因缘为何?四大不调?鬼神病?业报病?根据病之因缘,修相应对治之法。

  六、方便-----吐纳运心缘想,呼吸息观想适当,例如身体寒冷,则观吸入暖息,身体热,则观冷息,善巧成就,不失其宜。

  七、久行-----用之未即有益,不计日月,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常习不废。

  八、知取舍-----若修某法时,觉稍有帮助,则知益即勤,若不但无帮助,反有伤害,可见当初判断之法不相应,有损即舍之,微细转心调治色身。

  九、持护-----修持一段时间后,功德稍有转变,此时应善识异缘触犯,注意违背之因缘,饮食之禁忌等,例如脾胃寒冷,不宜食冷性食物…….

  十、识遮障-----功德尚未坚固之前,得益不向外说,否则破坏其功德,遭损伤亦不生疑谤。

  ‧ 若能依此治病十法,所治必定有效不虚者也。

  丁十、证果第十 分二:初、明初心证果之相。二、明后心证果之相。

  今初。

  戊一、明初心证果之相(分空假中三观)

  己一、修体真止成就空观

  若行者如是修止观时,能了知一切诸法,皆由心生,因缘虚假不实故空;以知空故,即不得一切诸法名字相,则「体真止」也。尔时上不见佛果可求,下不见众生可度,是名「从徦入空观」,亦名二谛观,亦名慧眼,亦名一切智。

  若住此观,即堕声闻辟支佛地。故经云:「我等若闻净佛国土,教化众生,心不喜乐。所以者何?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生无灭无大无小,无漏无为。如是思惟,不生喜乐。」当知若见无为入正位者,其人终不能发三菩提心。此即定力多故,不见佛性。

  ‧前九科,包括二十五方便行、正修行、对治身心障碍,皆为因地修行,第十科则说明果地功德。

  ‧初心----指初地;后心----指初地以后。

  ‧佛陀无量无边之功德,皆以智慧为根本,六度若无般若,则无法“度”到彼岸。而一切智慧之中,以空观为第一。

  ‧修止观时必须

  1.破所取相-----了知一切诸法,皆由心生,非自性有。彻悟大师指出:「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为何有生命?【楞严经】亦云:一念不觉,即生有情的生命;至等觉菩萨后心,一念相应慧,于金刚意定,生起我空法空之智慧,即息灭生死业力,有情的生命即结束;由此可知最初之生命由“一念不觉”而来,最后生命之结束由“一念相应”而终,而此二者之间则是一念妄想,剎那变现出虚妄果报,故一切诸法皆由心生。

  2.破能取相-----观察此能变现万法之心,亦是假藉因缘而有,非自性有,故虚假不实故空。

  ‧能取所取皆虚假不实,以知空故,即不得一切诸法“名字相”,「体真止」也。

  ‧佛法之空,为空其内心之“名字相”,而非空掉(破坏)一切境界,所应破坏者为内心之“偏即止”,将过去虚妄串习所安立的各种名言破坏,内心清净,此即为与真正空观相应之「体真止」。

  ‧内心安住「体真止」,则上不见佛果可求,下不见众生可度,修空观者,了知不论清净(佛)杂染(众生)境界,皆是因缘所生,内心无清净杂染之分别,了知佛果不可得,众生自性亦不可得,是名「从徦入空观」,亦名二谛观(由世俗谛趋向查谛),亦名慧眼(空性之智慧),亦名一切智(通于有为、无为诸法,故名一切智)。

  ‧ 南宋时代,有一禅师从内陆参访住于福建沿海一带之雪峰禅师,师问:「你从何来?」曰:「从内陆来。」师:「长途拔涉,一路辛苦了!」曰:「仰慕道德,不但辛劳。」师:「汝犹醉在。」跪曰:「我被无明酒所醉,请和尚开示,将此醉趋出。」师曰:「出去!」由此可知,“仰慕道德,不但辛劳”表示此人内心仍在色声香味触法分别活动,应从此假名假相假用之境界“出去”到空的境界,故初学者不应于色声香味触法中分别活动,应安住于空(从假入空),内心由假名假相假用之境界出去,安住于空的境界。

  ‧ 智者大师检别大小乘“空”之不同:修行人若从假入空后,即长住此空,即堕声闻辟支佛地,而非佛法界。摩诃迦叶尊者证阿罗汉果后,于【法华经譬喻品】云:「我等若闻净佛国土,教化众生,心不喜乐。所以者何?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生无灭,无大无小,无漏无为。如是思惟,不生喜乐。」摩诃迦叶尊者未闻法华经前,不知「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虽亦听闻佛说各种大小乘之佛法,每当佛说大乘佛法(教化众生、四摄、六波罗密….等)之时,迦叶尊者内心知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生无灭,无大无小,内心安住于无漏无为,故内心并无喜乐。阿罗汉已证空性之智慧,知一切苦集灭道因果,皆为空寂,见菩萨现无量无边依正二报之庄严,内心亦羡慕。由此可知,阿罗汉从假入空若不回小向大,只安住空,则当知若见无为入正位者,其人终不能发三菩提心。此即定力多故,不见佛性。

  ‧【维摩诘经】「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污泥乃生此花」莲华(佛菩萨之功德)不生于清净之高原陆地,必须长于低湿污泥(众生世界),佛菩萨之功德必须于众生世界中成就,一般证得初果、二果、三果之声闻,尚有可能发菩提心,一旦入灭尽定证得四果,则无苦恼之逼迫,认为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生无灭,无大无小,内心安住于空,因此不容易发菩提心,除非佛进入其灭尽定之境界,令其发菩提心。故知大小乘“空”之不同。

  ‧【华严经】「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萨影现中。」菩萨内心清凉,“常游” 毕竟空,而非“常住” 毕竟空,“游”即游动,可从空出假。修习大乘佛法者,亦须证得空性,但不住于空性,必须从空出假。

  ‧智者大师天台四教之“通”教则强调修空观,并通前藏教,通后别圆,故「三乘共坐解脱船」,“空”为三乘共学,非小乘才坐毕竟空之解脱船,不同的是,菩萨证空后,能够从空出假,度化众生,为菩萨与空性相应之理性抉择,而非以空为究竟。

  己二、修方便随缘止成就假观

  若菩萨为一切众生,成就一切佛法,不应取着无为,而自寂灭。

  尔时应修「从空入假观」。则当谛观,心性虽空,缘对之时,亦能出生一切诸法,犹如幻化,虽无定实,亦有见闻觉知等相差别不同。行者如是观时,虽知一切诸法,毕竟空寂,能于空中修种种行。如空中种树。亦能分别众生诸根,性欲无量故,则说法无量。若能成就无碍辩才,则能利益六道众生,是名「方便随缘止」。乃是「从空入假观」,亦名平等观,亦名法眼,亦名道种智。住此观中,智慧力多故,虽见佛性而不明了。

  ‧空观为三乘共学,假观则不共二乘,为菩萨所独有。

  ‧菩萨于因地,为度一切如母有情,因此成就一切佛法,不应取着无为(空),而自寂灭。此时应修「从空入假观」。则当谛观,虽心性自性空,但从因缘而言,各式因缘相对之时,则能出生一切诸法,剎那幻化,虽无决定真实性,但仍有见闻觉知等相差别不同。如是观时,虽知一切诸法,毕竟空寂,能于空中修种种行。如空中种树。虽三乘共坐解脱船,但阿罗汉不能于空中种树(菩提树),菩萨有虚空,亦有大地(菩提心),故能于空中种树。菩萨由于大悲心之推动,亦能从空出假,分别众生根器之不同,习性好欲无量,故说无量不同之法。若菩萨能成就四无碍辩才,则能利益六道众生,是名「方便随缘止」,随顺众生之因缘,施设各种方便。乃是「从空入假观」,亦名平等观,亦名法眼(假观之智慧),亦名道种智。住此观中,智慧力多故,虽见佛性而不明了,仍不圆满。

  ‧菩萨欲度众生必须具四无碍辩:1. 法无碍辩-----即遍学一切法门,最初从假入空时,依止单一法门,即可将内心由假名假相假用引入空性,若欲度众生,则需遍学一切法门,例如各种经典、各种法门、念佛三昧、首楞严三昧、海印三昧……等,通达一切法,故名法无碍。2. 义无碍辩-----了解各法门之道理。3. 词无碍辩----通达各种文字。4. 乐说无碍辩-----慈悲为众生说法,心无疲厌。

  ‧ 菩萨欲度众生亦必须成就道种智:“道”,即诸佛之道法(能对治者);“种”,即众生各种不同之性(所对治者);说明欲度众生,必须学习诸佛道法及观察众生各种不同之性。

返回目录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