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净界法师: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八)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22日
来源:   作者:净界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净界法师: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八)

 

  ‧前言----弃疑盖为弃五盖之最后一科。弃,弃舍;疑,对义理犹豫不决,无明确的决断力;盖,疑惑覆盖善良之心,故名为盖。

  己五、弃疑盖

  五弃疑盖者:以疑覆心故,于诸法中,不得信心,信心无故,于佛法中,空无所获。譬如人入于宝山,若无有手,无所能取。然则疑过甚多,未必障定,今正障定。疑者,有三种:

  一者疑自:而作是念,我诸根暗钝,罪垢深重,非其人乎!自作

  此疑,定法终不得发。若欲修定,勿当自轻,以宿世善根难测故。

  二者疑师:彼人威仪,相貌如是,自尚无道,何能教我?作是疑

  慢,即为障定。欲除之法。如「摩诃衍论」中说:「如臭皮囊中,以贪金故,不可弃其臭囊!行者亦尔,师虽不清净,亦应生佛想。」

  三者疑法:世人多执本心,于所受法,不能即信,敬心受行。

  心生犹豫,即法不染心。何以故?疑障之义,如偈中说:

  如人在歧道  疑惑无所趣  诸法实相中  疑亦复如是

  疑故不勤求  诸法之实相  是疑从痴生  恶中之恶者

  善不善法中  生死及涅槃  定实真有法  于中莫生疑

  汝若怀疑惑  死王狱吏缚  如狮子博鹿  不能得解脱

  在世虽有疑  当随喜善法  譬如观歧道  利好者应逐

  佛法之中,信为能入;若无信者,虽在佛法,终无所获。如是种种因缘,觉知疑过,当急弃之!

  ‧ 疑的过患----对于人、事犹豫不决,覆盖清净心,于诸法中,不得信心,信心无故,于佛法中,即使有定课,内心仍空无所获。譬如人入于宝山,虽有眼可分别种种的宝物,若无手,无所能取。于佛法中,若熟知各种修行方法、各种义理,而缺乏信心,则不能将这些道理转成正念、正定、正慧。五根之生起次第以正信为先,若无正信(疑),则无正精进、正念、正定、正慧。虽读诵诸经典,也仅限于语言文字,无法调伏烦恼。

  ‧ 疑过甚多,未必障碍禅定,而障碍禅定之疑者,有三种:

  *一者疑自:怀疑自己的能力,内心而作是念,我诸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昏昧痴钝,罪垢深重,内心粗重,无法安静,如何能成为修止观之人?自己如此怀疑自己,则禅定之功德终不得生起。因此若欲修定,不要自己看轻自己,由于以宿世所栽培之善根难测故。

  ‧ 诸根暗钝----1. 天生:多由于过去谤法之罪业所成,造成意根暗钝,应多忏悔业障。2. 年纪大:由于年老,而使意根暗钝,念力(铭记不忘之能力)薄弱,无法铭记不忘所缘境,转头即忘,故障碍修止观。

  ‧ 宿世善根难测----此处智者大师指修德,但亦可由性德解释,马鸣菩萨于【大乘起信论】指出,大乘修行者,必须生起四种信心:信佛、信法、信僧、信根本。信根本,即相信,我是未成之佛,诸佛为已成之佛,其体无别。禅宗亦云:「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自具足」。是故欲调伏烦恼,必须相信自心清净,心中之烦恼,皆假借因缘而有,若烦恼是自性有非因缘有,由于无“因”,则烦恼无法断除。是实上,烦恼皆有因,可被断除。如何知烦恼皆有因?平日烦恼之生起,必须经由外在剌激(因),及内心不如理作意之合和而成,因此烦恼之生起必有其因。「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以如此的真理智慧断除烦恼。必须相信烦恼是如梦如幻而有,何其自性,本自清净,如此一来,即使是善根薄弱之人,亦可断除烦恼。

  ‧ 由此可知,般若智慧之重要,因此必须经常学习经论,深入观察此念心之妄想波动,皆如梦如幻,本性毕竟空。烦恼可断,佛道可成,如此增加自己的信心。

  *   二者疑师:不但怀疑自己,亦分别师长之威仪、衣着、相貌,怀疑相貌平常之师长,自己内心无戒定慧之功德,如何能教我?如此对善知识之教导产生怀疑轻慢,因此不能依教奉行,无法生起功德,而障碍禅定。

  ‧ 因此欲除之法,如【大智度论】之「摩诃衍论」中说:「如臭皮囊中有一黄金,若得黄金,则可解脱贫穷,有一贫人,为得黄金,故不可弃其臭囊,因其黄金即在臭囊中!修行者依止善知识亦如是,师长虽有微细威仪不清净,但其内心仍有无数戒定慧之功德,其悲心亦远超于我,因此亦应生如佛之转想。」

  ‧ 正法时代之善知识,多为圣人,非菩萨即阿罗汉,其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之功德,所散发之摄受力强,见如此善知识,自然会对其生恭敬心。而末法时代之善知识,多数为凡夫,因此难免仍有难除的习性,因此修行人,应心存厚道,思惟善知识之功德,如此自然会得善知识之加持。

  *   三者疑法:世人多有先入为主的观念(执本心),于过去所串习之知见,不论对错,都有非常坚固的执着,因此不能立即相信新受持的佛法,更无法敬心受行,内心生犹豫不决,因此清净之法无法入心。

  ‧ 智者大师指出疑障之义,如偈中说:

  怀疑之过患----「如人在歧道,疑惑无所趣,诸法实相中,疑亦复如是,疑故不勤求,诸法之实相,是疑从痴生,恶中之恶者」。譬如人处于苦集之杂染道及道灭之清净道之间(在歧道),此时内心犹疑,不知如何抉择,而站在原地,不敢前进。

  ‧诸法实相:缘起之正见,即龙树菩萨所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不随顺因缘而改变之真理。升天、堕三恶道……等等因缘所生之果报皆如梦如幻如泡如影,不断生灭变化而不实,但空性之真理不会变化,修行者在修学诸法实相之过程中,对空性产生怀疑,不明了佛所言的「五蕴皆空」,认为我为常一的主宰,因此不精进修学,诸法之实相,由于缺乏对经论的理解,内心愚痴,而生怀疑。故修行人必须观察五蕴之喜怒哀乐、生老病死之变化,皆无自主性,若生命体有我,则应该可以控制喜怒哀乐、生老病死,而事实上,我们的生命体每分每秒皆趋向生老病死,无法自主,由于业力之推动而生,无法控制。

  ‧ 疑为一切罪恶之中,恶之恶者。譬如有人修习善业,但对三宝无信心,因此心存犹疑,无法栽培善根,终有一日堕恶道。若 有    人虽造恶业,临命终时,一心归命阿弥陀佛,信心坚固,此人尚可得救。净土法门为他力门果地教,若能一心归命阿弥陀佛,对阿弥陀佛产生坚固的信心,则与弥陀大悲愿力感应道交,即印光大师所言「通身靠倒」,如初生之婴,自己无法站立,必须完全依靠母亲才能生存,而我们的信心亦复如是。

  ‧善导大师将信心分为二类:

  1. 自力信心-----多数为精进之人,由于长时间持名,使佛号由生转熟,心中有念力,功夫成片,对自己的往生有十足把握。但由于凡夫未入圣位前,念力仍为因缘所生,若临命终时,四大不调,诸根败坏,则佛号不易提起,由于平时认为自己佛号念得好,因此有自信可往生,但此信心建立于念力基础,一但临命终时,由于病痛而不能将佛号持好(念力破坏),则信心破坏。因此善导大师认为自力信心靠不住。

  2. 他力信心-----信我乃业力凡夫,绝定不能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信阿弥陀佛有大誓愿,若有众生念佛名号,求生佛国,临命终时,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皆法性之流露,非凡夫有漏之善业所能往生。因此相信自力不足,必须仰仗佛力,将信心建立于弥陀本愿,临命终时,即使诸根败坏,心识散乱,亦能不动其心,仰仗佛力,弥陀本愿不会因众生身心之败坏而有变化,因此善导大师认为他力信心才靠得住。

  ‧ 【成唯识论】指出,临命终时,心识极端散乱。此时必须弃舍世间一切事物,内心百感交集,于短暂时间内,见过去所造之业力,由此可知此时诸根败坏、内心鼓动,故无法靠自力念佛。因此最好仰仗弥陀而往生,即使是五逆十恶之众生,临命终时如法忏悔,断相续心,一心念佛,十念乃至一念,皆可往生。罪业重,但愿意一心归依仍有救;罪业不重,不愿意一心归依,则弥陀亦无法救。由此可知怀疑之过患。

  对治怀疑之法----「善不善法中,生死及涅槃,定实真有法,于中莫生疑,汝若怀疑惑,死王狱吏缚,如狮子搏鹿,不能得解脱」。

  ‧佛法讲世间果报,随因缘而生。

  1.就因地而言-----可分为善、不善二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属善法,可引生现世来生之可乐果报。不善法有杀盗淫妄……等,此法于我们内心运转,而引生现世来生之不可乐果报。

  2. 就果地而言-----可分杂染、清净二种果报。

  ‧修习佛法之人,不应对此因、果产生怀疑。若世间无因果,断恶修善则毫无义意,因此修习佛法,必须建立因果之观念,深信不疑。若不信因果,则临命终时被阎罗王之鬼卒绑缚(被生死业力束缚),譬如鹿(凡夫)见到狮子(生死业力),无法脱逃。由此可知众生业力深重,除归依弥陀外,别无解脱之法。

  劝勉修习智慧,断除疑惑-----「在世虽有疑,当随喜善法,譬如观歧道,利好者应逐」。生命尚在之时,若对佛法或净土法门有所疑惑,则应加紧修习智慧之善法,亲近善知识,听闻佛法,如理思惟,进而断疑生信,譬如观看地图,观看生命苦恼之生死路、及安乐涅槃路之不同,明了善恶之因果,看清之后,选择好路努力追求。

  总结----佛法之功德大海中,唯有信心之人,才能进入功德大海;若无信者,虽在佛法,就如站在大海边,终无所获。如是种种因缘,觉知疑过,当急弃之!

  戊二、问答释疑

  问曰:不善法广,尘数无量,何故但弃五法?答曰:此五盖中,即具有三毒等分,四法为根本,亦得摄八万四千诸尘劳法门。一贪欲盖,即贪毒。二瞋恚盖,即瞋毒。三睡眠及疑,此二法是痴毒。四掉悔,即是等分摄。合为四分烦恼,一中有二万一千,四中合为八万四千。是故除此五盖,即是除一切不善之法。

  ‧问:众生不善之法,广大无边,尘数无量,为何只弃五盖?

  答:此五盖中,具有贪瞋痴三毒及三毒之和合(等分),以此四法为一切烦恼之根本,由此而引生八万四千诸尘劳(尘:烦恼、染污;劳:不寂静,劳动)法门。一贪欲盖,即贪毒。二瞋恚盖,即瞋毒。三睡眠及疑,此二法由痴而生。四掉悔,即是等分摄,其中包含贪瞋痴三毒。合为四分烦恼(贪、瞋、痴、等分),每一烦恼中有二万一千之尘劳法门,四者合为八万四千尘劳法门。是故除此五盖,即是除一切不善之法。

  戊三、叹德劝修

  行者如是等种种因缘,弃于五盖。譬如负债得脱;重病得差;如饥饿之人得至丰国;如于恶贼中得自免济,安隐无患。行者亦如是,除此五盖,其心安隐,清凉快乐。如日月以五事覆翳,烟尘云雾罗睺阿修罗手障,则不能明照。人心五盖,亦复如是!

  ‧ 修习止观之人,明了五盖之过患,如是等种种因缘,诃责、调伏、弃舍五盖。譬如负债得脱;重病得差;如饥饿之人得至丰收之国;如于恶贼中得自免济,安稳无患。行者亦如是,除此五盖,其心安稳,清凉快乐(初禅以上)。如日月之光明,被五种因缘所遮蔽(覆翳),烟、尘、云(较高处之水气)、雾(空中之水气)、罗睺阿修罗王之手,则日月不能明照。人心之五盖,亦会障碍内心的明了寂静,使明静之功德不能显现!

  ‧ 诃五欲、弃五盖虽为前方便,其实与正观同时进行,若能诃五欲、弃五盖,则其心安稳,清凉快乐,此乃初禅以上之功夫,故诃五欲、弃五盖同时修止观,修止观同时诃五欲、弃五盖。

  ‧ 众生若不学佛,往往认为贪烦恼、睡烦恼…..等很好,其实,远离烦恼后,更是其心安稳,清凉快乐,若不学佛,则内心颠倒,无法体会烦恼的真实相,往往认贼做父而不知。

  丁四、调和第四 分二:初先明修心之要。二、正示调和之法。 今初。

  戊一、先明修心之要 (修习止观的二根本)

  己一、真正发心

  夫行者初学坐禅,欲修十方三世佛法者,应当先发大誓愿:度脱一切众生,愿求无上佛道。其心坚固,犹如金刚,精进勇猛,不惜身命。若不成就一切佛法,终不退转!

  己二、具足正见

  然后坐中正念思惟一切诸法真实之相。所谓善不善无记法,内外根尘妄识,一切有漏烦恼法,三界有为生死因果法,皆因心有。故【十地经】云:「三界无别有,唯是一心作。」若知心无性,则诸法不实,心无染着。则一切生死业行止息。作是观已,乃应如次起行修习也。

  ‧ 智者大师认为调五事之前,必须建立二种根本:1. 真正发心 2. 具足正见。

  真正发心 ---- 修行人初学止观,目的即修习十方三世佛法,欲成就诸佛一切之功德(无上菩提),应当先发大誓愿,发菩提心:度脱一切众生,愿求无上佛道。其菩提心坚固,犹如坚固纯净之金刚,精进勇猛,放弃身命再所不惜。若不成就一切佛法,终不退转!

  ‧ 发菩提心为修习任何法门所必须,【大乘庄严经论】指出有十六种譬喻,赞叹菩提心之功德。菩提心譬如大地,增长摄持一切草木,发心修习佛法,犹如于大地种下一种子,若无菩提心,则此种子无法发芽生长为草木。因此,若无菩提心,犹如无大地的种子,此种子终将枯萎,往往无法长时期修习佛法。菩提心亦譬如车乘,众生由此岸到彼岸,必须有车乘,修习佛法若无菩提心,则再多的布施、持戒……所积集之福德资粮,若无菩提心之引导(车乘),仍不能成就解脱分。

  ‧ 因此欲修习止观,必须发菩提心,发大誓愿:1.为度脱一切众生----修习止观之目的,是为解脱无量无边生死轮回中,曾经做我母亲之众生(一切如母有情),为达此目的,因此要修习止观。2. 愿求无上佛道-----为利有情愿成佛,为达度脱一切众生之目的,因此必须求无上佛道,成佛救度无量无边之众生。

  ‧ 智者大师二十二岁亲近慧思禅师,修习法华三昧忏、诵【法华经】八年。三十岁至瓦官寺讲【法华经】【大智度论】【释禅波罗蜜】而轰动一时。年三十八至天台山用功。智者大师能在道场的系缚、眷属的纠缠中,看破放下,隐身至天台山,此比当时出家时的看破放下,更不容易。若无真正发心,心中夹杂名利,则无法退出,而中途变节,如夹杂质的金刚(因地夹杂),无法破除障碍。

  ‧ 念佛人平常不断忏悔罪障、积集资粮,临命终时是否可真放下?是否肯老老实实一心归命阿弥陀佛?此与因地之发心有关,若因地发心建立于心内之清净功德,则所有境界都无法干扰我往生。若因地发心踏二条船,不但要内心的功德,亦追求外在的境界,则临命终时牵肠挂肚,心不安稳,难以往生。因此,蕅益大师强调,因地要真,不可夹杂,诃五欲、去五盖,将杂质去除,因地纯真,若不成就一切佛法,终不退转。

  具足正见----发心正确后,于禅坐中正念思惟一切诸法真实之相 ---- 所谓因地身口意之善、不善、无记之法,及果地心外之六根、六尘、及心内之六识,一切有漏烦恼法,三界有为生死因果法,皆因心有,由于现前一念心性之迷悟而安立。智者大师并引证【十地经】云:「三界无别有,唯是一心作。」因果建立于每一剎那心念之中,皆由现前一念心性而显现,由此思想了知心无自性,随因缘而有,由过去串习而生,非本来毕竟空之面目,犹如清净宝珠(心),置于污处,而染着污秽(烦恼),此污秽随因缘暂时而有,非本来面目,故知诸法不实,心无染着。故智者大师要我们从假入空,内心不于善恶起分别,若知心无自性,则一切诸法亦无自性,则能调伏爱取….等烦恼,一切生死业行止息。作是观已,乃应如次起行修习也。

  ‧ “缘起法”为佛法之根本思想,不论大小乘、各种部派皆以缘起法为根本思想。认为宇宙间并无创世主,亦非自然而有,皆依因缘生灭。因缘大致可分二类:

  1.           业感缘起(粗分,属藏教、通教)----此人为何升天?为何入三恶道?皆为业力建立因果所致。成就阿罗汉之人,内心完全清净,但以业力而言,阿罗汉仍旧是人,其“人”的果报尚未结束,必须在“人”的果报结束后,才能入涅槃。

  2.           一念三千(细分,圆教)----天台宗安立因果则以剎那剎那来分,认为一念三千,现前动一念头,十如是具足(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故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念佛之当下则此人之心念己超出人法界而至佛法界,念佛之当下即具足佛之相、性、体、力、作、因、缘……….。若起贪、瞋、痴烦恼,则当下具足贪、瞋、痴之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不知不觉中建立三恶道之果报,起恶念之当下则此人之心念己超出人法界而至三恶道。故因果微细,剎那剎那变化。蕅益大师亦指出,念佛当下,此人极乐世界莲花显现,已不是娑婆世界人。

  ‧ 一般人所理解之因缘为第一种(业感缘起),虽造善业,仍是为人,必须将过去之业偿还,才会有善果,因为因果不同时,故亦称为异熟。而智者大师所要我们建立因缘之正见属第二种,「三界无别有,唯是一心作」,勿向外求,因果就在现前一念,若能于心地下功夫,开发心性,则一切功德具足,善知识莫向外求,十法界依内心所建,成就佛道亦必须由心地下功夫。

  ‧ 了生死(生死业行止息)的下手处即「狂心若歇,歇即菩提」,停止内心的生灭相,从假入空,心住毕竟空,无我无我所,则生死业息,即涅槃。

  ‧ 佛法之目的是要我们改变自己的内心,「三界无别有,唯是一心作」,所有生死之根源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离苦得乐并不是求别人不要来障碍我,而是要内心常游毕竟空,离一切相,无有对立。虽然缘起法可由空、有二角度解释:1.一切善恶之法因缘生(有);2. 离一切相,无我无我所,毕竟空之境界。智者大师希望修习小止观者,先入空性之境界,从假入空,由假名假用假相之善恶法,进入空性,内心暂时不要在有的境界活动,否则易带动习气,产生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之对待,引生诸烦恼。从假入空,息灭生死业力之后,再从空出假,广度众生。依众生之根器,示现不同善巧方便,度化众生,虽外表有种种的不同,内心有空性之基础,虽为度化众生而安立种种的假名、假相、假用,但内心无对待,无我、人、众生之分别,内心常游毕竟空。【金刚经】依金刚般若将菩萨解释为:「一切胎生、卵生、湿生、化生,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边众生,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由此可知,通常凡夫仅能度人,而从空入假之菩萨,则可度化一切胎、卵、湿、化之众生,使令达到无余涅槃,而菩萨心中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不分别任何众生,若菩萨心中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之分别,则不可称为菩萨。由此可知,菩萨度化众生之时,由于有从假入空之基础,心中无名言,故内心毕竟空,平等无有分别。

  ‧ 通常凡夫思想之最初生起处为“我”而非“空性”,由于有“我”之无明(我执、法执),无明缘行,行缘识,因此而投胎,不能解脱生死。

返回目录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