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日月洲:佛国行-从尼伯尔到印度 第九章 人间 僧伽施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22日
来源:   作者:日月洲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日月洲:佛国行-从尼伯尔到印度 第九章 人间 僧伽施

  

  八大圣地

  我国宋朝时由法贤大师(即来自中印度的天息灾大师,后来奉诏改名为法贤)翻译过来的一部经典《佛说八大灵塔名号经》中有一段偈颂:

  “净饭王都迦毗城 龙弥儞园佛生处

  摩伽陀泥连河侧 菩提树下成正觉

  迦尸国波罗柰城 转大法轮十二行

  舍卫大城祇园内 遍满三界现神通

  桑迦尸国曲女城 忉利天宫而降下

  王舍大城僧分别 如来善化行慈悲

  广严大城灵塔中 如来思念寿量处

  拘尸那城大力地 娑罗双树入涅槃”

  看来,印度八大的佛教圣地的说法很早就已流传了。我们一路风尘,朝礼了其中七个,剩下最后一个圣地就是如来从天宫返回人间的桑迦尸国了。僧伽施(Sam下点kāśya),又称桑迦尸、僧迦舍等,玄奘大师在《大唐西域记》称为劫比他国(Kapitha),是释迦如来上忉利天为母说法后重返人间之地。(也有人说是未来佛弥勒的降生之地,但法显和玄奘大师都没提到这一点。依汉译经典,弥勒佛于久远的未来降生于翅头末大城,似未明确指出该城在此佛世时的对应地点。)经过考证位于北方邦的一个村落Sankīsa,和其他圣地相比,此地是朝礼者最少的地方。

  两座南传寺院

  来到僧伽施的时候,我们经历了漫长的颠簸,又是中午,艳阳高照,大家都有些疲惫了。从大路下来,路口处是一座斯里兰卡寺院,比较简朴。不过传统的南传佛教的大殿里面非常凉爽,高挑的屋顶加强了空气的对流,在长久的炎热天气里,这里是禅坐的理想之地。再向里走不远是缅甸寺院,我们在此小憩并吃了简单的午餐。缅甸寺院里有不错的住宿条件,朝礼者可以在此挂单。

  僧伽施遗址和故事

  僧伽施的遗址在离缅甸寺院约1公里处。一颗大树下有一座小佛龛,里面有释迦如来从天宫下降的小像,简朴生动。后面是阿育王石柱的柱头部分,这里的柱头上是一只可爱的大象,大概是从附近发现立在这里的。再后面是一座小丘,就是世尊从三十三天回到人间的地点了。

  世尊从舍卫国上升忉利天,在善法堂为母说法三月,将要回到人间,帝释天以神力建立三道宝阶,通往阎浮提的僧伽施。佛陀行走在正中的七宝阶上,帝释天在左边紫金阶上为佛打伞盖,大梵天则持白拂走在右边的白银阶上,后面是众天人在虚空中散种种香花,歌咏赞叹。在佛陀返回世间之前,目犍连尊者曾前往忉利天面见世尊,得知世尊何时从天宫下降,回去将消息告诉了大众。于是佛陀的众多弟子,八大国的国王和臣民都聚集在僧伽施等待佛陀的归来。当时比丘尼中神通第一的莲花色比丘尼为了最先迎接佛陀,以神通变为转轮圣王,七宝导从,四兵警卫,排在最前面,等世尊到来,便回复比丘尼的形象头面顶礼佛陀。不想世尊告诉她,你并不是最先见到我的弟子,最先见到我的是长老须菩提。

  原来,长老须菩提在石窟内禅坐,得知世尊要从天宫下降,也想前去迎接,不过当他深入思维,如此盛大的欢迎仪式虽然是人间罕遇,具有非凡的意义,但是仍然要归于无常,以无常观之,诸法空无有实,随即进入空三昧。佛陀赞叹他说,观诸法空,是见到了如来的法身,这样的供养才是最上的供养。佛陀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须菩提深达般若旨趣,上演了这出“不起于座,而行最胜供养”的好戏。受般若思想的深刻影响,汉传佛教的祖师们也常有这样超越凡情的示现,精彩处令人拍案叫绝。只是后来由于人们真诚心与返观能力的丧失,这样的做法往往流为非常可笑的自我欺骗了。若真解空,何不如黄檗祖师那样于能所消亡处礼佛三拜呢?虔诚的礼敬佛陀吧,祈愿常见如来法身。

  法显大师和玄奘大师都曾到过这里,法显大师说,三道宝阶大部分没于地下,仅仅留下七级给人间供养纪念。阿育王曾想看看没入地下的宝阶究竟有多深,挖了很久都没有穷尽,更加对佛法生起敬信,于是在宝阶上树立佛陀下降天宫像,并且建立了精舍。玄奘大师到时宝阶已经全部没入地下,那些敬信佛法的国王感怀自己的福薄障深,无缘见到宝阶,于是在上面用砖石砌成宝阶,并以珍宝装饰,高达七十余尺。上面有世尊和帝释天、大梵天从天宫下来的石像,栩栩如生。

  而今连这些遗迹都已经看不到了,阿育王石柱后的那个小丘看来是一个佛塔的遗址,不过没有经过很好的修整,看不出来原来的形制。上面只有一座印度教的小庙,像其他地方的乡间印度教小庙一样,黑灰和红色的颜料混杂在一起,颇为俗气。放眼四望,四面都是一望无际的田野,没有任何遮挡的大平原,顿时令人心旷神怡。僧伽施位于恒河的两个支流之间,土地平坦肥沃,是理想的农业区。在《罗摩衍那》中,僧伽施也是印度教的圣地之一,一直以来是一个人民生活殷实的大城,后来在十二世纪,卡瑙季的贾雅旃陀罗王(Raja Jayachandra)受婆罗门鼓动攻破此城,将其夷为平地并改作农田,才有了今天的景象。今日在城市边界仍可发现大量城砖的遗迹。法显大师曾在此度过一个夏安居,他称赞此地“其国丰饶,人民炽盛”,看来僧伽施给他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只是不知道他所记载的那只屡现神异的护法——白耳龙是否还居住在此地呢?

  小丘上没有佛殿,我们用在尼泊尔买的披巾搭起了一个帐子,请出和我们一同走过八大圣地的佛像,燃起香烛,开始圣地之旅的最后一次祈祷。佛陀在僧伽施重返人间,那些离开佛陀几个月的弟子和居士们都感到无法忍受心头的思念之情,而在释迦佛灭度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这些遥远他方的佛子来到此地怎么会不感伤呢?尤其是这已是我们朝礼的最后一站,就要回去面对那个熟悉的世间了,我们的心是不是也会渐渐远离这些圣地,远离这一段充满欣喜和感动的时光呢?一时间,感激、依恋、担心、慨叹,种种情绪交杂在一起,理不出头绪来。

  改变生命的信仰

  在祈祷之后,法师做出了一段很平实,但是对我来说却是相当震撼的开示。法师先讲了一位昆明居士的故事,她过去对佛法毫无概念,只是在一次极端危险困苦的情况下向观世音菩萨祈祷得到加被,遂对佛教产生信心。师父就从这一次相应的祈祷讲起,讲到如此多的信众为什么不能从信仰中得力,为什么忙碌“佛法”多年依然还只是玩弄自己的鬼把戏,无法契入佛法;再讲到我们的信仰从何而建立,如何在每个当下来运用佛法。这一段讲法看似平淡,其实是一切信仰建立的根基,我们每天每夜都迷失在欲望、情绪、概念的海洋里面,说是学习佛法解脱道,而实际上少有从这海洋里面探出头来透一口气的机遇,更不要说脱离了。在我执的蒙蔽之下,学习佛法渐渐的演变成自我愚弄与欺骗,信仰的根基没有了,要么对法由怀疑而产生邪见,要么颟顸的言信而不得利益。在或流露于表面,或深藏于意识中的欺骗别人、欺骗自己已经成为生活如此自然的一部分时,真诚纯洁的信仰显得多么可贵啊。

  记得刚到印度时,师父笑呵呵的说,过去有句话叫“江南江北觅菩提”,我们现在是“国内国外觅菩提”吧,不知道能不能觅到啊。一路走来,我渐渐的了解了一点,那就是如何放下自己的业缘,而进入一个无比丰富与美妙的世界。真的,如果只是完成自己的设计,只是放入自己头脑中各种概念与预设的抽屉,那即使行遍千山,生命又有多大改变呢?而如果能真正的以果地觉为因地心,真诚的去相信与感受,那天空的乌云就会渐渐散开,悲智的光芒就会透进来,流光异彩,那种充实与华美岂是言语所能诠释的呢?圣地的神圣也正在于此啊!你看那些村民,每日里漠然的看着一批批的来访者,圣地对他们来说是土堆石块,而我们不也正对我们生命的珍宝视而不见吗?而当我们用虔诚铺就了通往真实的台阶,那圣地就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不共的加持和神奇的境界,它就是载负我们走向解脱之道的宝船;而若我们能真正放下自己内在与外在的种种纠缠,真正的在佛陀愿海中消融自己,毫不造作,滴水归海,那圣地就片刻都不会和我们分离,时空岂是障碍,三千一念,一念三千!

  想到这里心头不觉释然,一下子觉得眼前这个平凡的村落是如此的亲切。面容和蔼的南传比丘在树下静坐,羞涩好奇的乡间少女在那边远观,一切如此的熟悉,如此的坦然,心中涌出莫大的感动,想要与那些熟悉的不熟悉的人分享,却又不知从和说起。无论你身处何方,闹市还是乡村,茫茫戈壁还是高山之颠,无论你欢喜还是忧伤,平静抑或张狂,无论你经历了什么样的苦痛,甚至许久都不能遗忘,也无论你多么无聊和彷徨,都没有关系,要相信,你的心中有一道觉悟的光明,从梦中醒来,就是温暖的家。

  如诗如画的乡间美景

  我们依依不舍的离开这个最温情宁静的圣地,那些朴实的村民目送我们远去。僧伽施的乡间风光实在是太美了:稻叶随风飘摆,树丛摇曳生姿;三五成群的孔雀悠闲的在田间散步,只是偶尔的向我们张望;车行之处,一群群水鸟伴我们飞起落下,如同流动的白色乐章;偶尔看见两只一人多高的大仙鹤,优雅的伫立在路边的水田里,近在咫尺,就那么歪着头看着你,一点都不惊慌。漂亮的绿色鹦鹉在空中盘旋,还有那些数不上名字的鸟儿,让人目不暇接。而这一切不是在什么深山老林的保护区里,而是在牵牛老汉的身前,插秧大婶的背后,在他们每天的生活里,在这样的场景之下,你会明白动物保护区是多么可怜的一种措施。我不知道,他们难道不担心鸟儿会吃掉他们辛苦劳动的成果吗?或许,千百年来他们已经习惯了与自然界的其他生灵分享。

  夕阳变幻出柔和的光彩,洒向这片梦幻般的土地,一幅幅如诗如画的美景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的心里说不出的舒畅。开始的时候,还有发现的惊喜,这里有孔雀,那里有鹦鹉,后来就是纯然的融入这美妙的旋律里,仿佛我们也有了此地乡民的平和与松弛。鸥鹭忘机,白鹤为友,这种真正物我两忘的心境是风景区和保护区里所不会有的,而对现代人来说又是多么难得啊。

  渐渐车子驶入了一个小镇,大群的乡民好像正在赶集,本来就不宽的路显得更加拥堵。我们的车子根本无法通过,一定要收起东家的遮阳棚,挪开西家的货物箱才能勉强前进。这样车子走走停停,两边商铺的主人和顾客离我们的距离不到一米,奇怪,这么直接的相视,却一点也不尴尬,就是笑一笑,印度式的摇摇头,说声hello,然后再笑一笑而已,很舒服,很和谐,感觉很好。这些天连续奔波,我们都已很疲惫,疲惫得懒得想乱七八糟的事情,于是就让自己松弛下来,这样就真正可以和车窗外的人交流了,一点都不费力。渐渐的夜幕降临,车子驶出小镇,驶向德里,我也进入了梦乡……。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