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藏传佛教信仰的现代转换——孙悟湖、周拉、索次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17日
来源:西藏研究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藏传佛教信仰的现代转换从萨迦寺、仁钦岗寺与周围社区互动关系看藏传佛教信仰的现代转换

摘要: 藏传佛教信仰的现代转换——从萨迦寺、仁钦岗寺与周围社区互动关系看藏传佛教信仰的现代转换孙悟湖,周拉,索次一、问题的提出当今世界,大量宗教文化现象表明,宗教正朝着现代化方向转换,藏传佛教亦然。学者们都从……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世界,大量宗教文化现象表明,宗教正朝着现代化方向转换,藏传佛教亦然。学者们都从自己的视角出发,不断对这个问题做出解释,形成了大量的学术积累。学界多将眼光局限在宗教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上,认为宗教不仅与现代化相对立,也能与现代化相统一,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宗教现代化是宗教发展的必然趋势,宗教现代化的主要特征是宗教世俗化,世俗化与神圣化相对而言,世俗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现代化。① 然而,“宗教现代化”的提法值得商榷,用现代化的指标衡量宗教,并不能科学地描述宗教发展的现实轨迹,也不能客观地预测宗教未来的发展路径;因为现代化并不是所有宗教最终发展的目标,也不是全部宗教必经的驿站。首先,生活在充斥着工业机械化和都市喧嚣的现代人,绝大多数并非只停留于耳濡目染现代化所带来的便利,而是流连忘返于对现代化一切成果的享受,这就必然在自我观念上发生激烈的内在冲突,即传统信仰与现代认同的冲突。也就是说,在现代化全球化的今天,传统信仰或者说传统宗教也并非是一座久攻不破的堡垒。寺院也必须随着社区信众的观念改变而适度地转换自己的功能。否则,就有可能被历史所抛弃。然而,完全随着时代潮流而俯仰反复,也必然因丧失自我而无法立足。其次,现时代的人们需求多样化,复杂化,使得宗教原有的功能不可能完全改变。因此,笔者认为宗教只能不同程度的向现代转换,转换的力度则要具体宗教具体分析。

藏传佛教作为一种传统宗教,在历史上曾经左右着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吉凶祸福都离不开。那么,进入现代社会,藏传佛教的传统功能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还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面对现代化的冲击,藏传佛教受到哪些影响,将何去何从?如果不向现代转换,就渐渐失去了市场。如果完全向现代转换,而不保留自身的特质,在不久的将来也将黯然失色。因此,探讨藏传佛教的现代转换,对广大信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产生着很大的的影响,这不仅关系到藏传佛教自身的前途和命运,也关系到藏区的发展与稳定。

基于此,本文就藏传佛教现代转换问题作一专门探讨,在研究宗教在哪些方面和在何种程度可向现代转换等具体问题时,运用实证方法或许是一种有效路径。关注周边社区与藏传佛教寺院的互动,采取微观个案调查研究,应该是探讨这一问题的一个重要突破口。笔者有幸获得了一个对萨迦县及其所属寺院萨迦寺和仁钦岗寺进行社会调查的机会,愿把数据分析结果与大家分享,以求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有所推动。

萨迦县地处西藏南部、日喀则地区中部、雅鲁藏布江南岸。全县平均海拔4400米,县驻地海拔4316米。萨迦县辖9乡2镇,132个行政村, 337个自然村。

萨迦寺分南北两寺。北寺在重曲河北岸,建在奔波山的南坡之上,南寺在重曲河南岸,建在平原地带。萨迦北寺始建于1073年,现已基本拆毁。萨迦南寺建于1268年,是大元帝师八思巴在元世祖忽必烈的支持下,授意萨迦本钦释迦桑布集西藏十三万户之人力物力修建而成。萨迦寺声誉之高、文物之丰、瓷器之珍、经书之浩、壁画之丽、木刻之精、造像之众,被誉为“第二敦煌”。萨迦寺现有僧人120名,分属学经院和修行院。

仁钦岗寺始建于八思巴时期,为萨迦昆氏家族4个“喇让”(细脱喇让、拉康喇让、仁钦岗喇让和都却喇让)之一的仁钦岗喇让的住所(“喇让”原指西藏宗教领袖的住所,后演变为宗教领袖办理政教事务的机构)。仁钦岗拉让传到第三、四代后,大约在15世纪左右中断。现仁钦岗寺已成为尼姑寺,寺里现有28名尼僧。②

二、藏传佛教信仰现代转换之问卷调查

(一)萨迦县普通信众藏传佛教信仰现代转换的抽样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方法:问卷法和访谈法,即先访谈,后填问卷。由于本次调研的主要成员周拉、索次是藏族,精通藏语,访谈和问卷都是2人负责用藏语提问和填写的,我们采取先访谈后问卷,问卷也采取提问式的方式,由我们的调查人员负责填写。其真实性和客观性比较高。根据调查,我们获得了20份访谈记录和41份有效问卷。现将调查问卷分析如下:

1、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30岁以下的15人,5名女性;30~40岁10人,5名女性;49~61岁8人,4名女性;65岁以上8人,5名女性。

2、关于信仰宗教的原因

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① 家庭的影响;② 家族关系;③ 为了来世;④ 为了升迁和做生意等;⑤ 为了不得疾病。

受家庭影响占7%,家族关系占5%,为了来世占32%,为了升迁和做生意占28%,为了不得疾病占28%。所占比例因年龄、性别而有差别,年龄越大,越关注来世,年轻人更关注现实生活的幸福。

由此可见,追求来世的幸福和投生善趣依然是广大农牧民信众的积极追求,但又不是唯来世是从,而对现实生活投入了很多的关注,不仅希冀身体的安康,而且企盼生意的兴隆和官场的升迁。

3、信众的宗教行为

我们主要从以下问题去考察:

(1)你每天早上都供佛吗?

①是②否③吉日

14.6%的人选择了每天早上供佛, 9. 8%的人选择了否, 75. 6%的人选择了吉日供佛。

由此看来,萨迦县的农牧民供佛大都选在吉日,而这里所说的吉日就是指一些宗教节日和藏族传统节日以及每月的初一、十五等。坚持每日供佛的只是少数信众,大多数农牧民已经不再希寄通过供佛就能实现幸福生活的全部愿望,而是把大量的时间投入到生产生活中。

(2)你每天都念经吗?

①是②否③吉日

36. 5%的人选择了每天早晨都念经,这一部分主要是老年人,其中又以女性居多,34. 1%的人选择了否,以年轻人居多; 29. 4%的人选择了吉日念经。

可见,随着年龄的增加,每天早晨都念经的比率也相应地增加了。这说明,老年人和年轻人在信仰上的分化越来越明显。

(3)是否去过外地朝圣?

①一次②很多次③没去过④很想去但没去过

29%的人选择了去外地朝圣1次, 41%的人选择了多次, 20%的人选择了没去过,10%的人选择了很想去但没去过。

去外地朝圣的比例要比不去的比例高,在大多数农牧民看来,朝圣仍然是一生的神圣愿望;年轻人朝圣的频率比老年人高,主要是年轻人在外地打工、做生意,顺便去朝圣,专门为了朝圣而朝圣者则很少;有些人没去并不是不想去,而是因为经济原因或其他原因所碍。在他们看来,实现神圣愿望固然重要,但生产、生活更重要,需要一生努力去奋斗、苦心去经营。

(4)每年几次把僧人请到家里念经?

①一次②两次或两次以上③不请④不定期的或办大事时

31. 7%的人选择了每年1次请僧人念经, 19. 5%的人选择了两次, 19. 5%的人选择了不请, 29. 3%的人选择了不定期或办大事时。

每年请僧人到家里念经1次的比例较高,纯粹不请僧人和每年多次请僧人的只是少数。说明藏族农牧民既对僧人有依赖性,同时又不唯其是从,而是量力而行,理性选择。

(5)你经常去寺庙吗?

①是②否③办大事的时候④宗教节日里

19.5%的人选择了经常去寺庙, 4. 9%的人选择了否, 7. 3%的人选择了办大事的时候去寺庙, 68. 3%的人选择了宗教节日里去寺庙。

在宗教节日里去寺庙朝拜的比例是最高的。根据我们的深度访谈,这主要是人们都忙于生产生活,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寺庙,说明人们在现实生活面前对神的依赖性逐渐淡薄了。老人去寺庙的频率比年轻人高,说明老年人更多地关注生死和来世。

4、关于民间信仰

我们主要从下列问题来衡量:

(1)你每天在家中煨桑吗?

①是②否③吉日④办大事情的时候

56.1%的人选择每天在家中煨桑,7.3%的人选择不在家中煨桑, 34.1%的人选择吉日煨桑, 2.5%的人选择办大事的时候煨桑。

可见,每天在家中煨桑的比例最高,说明宗教信仰比较虔诚,同时把煨桑活动看成了藏传佛教的有机组成部分,平时可在家煨桑,吉日则到神山上煨桑,办大事时则一般请僧人,显示了信仰的灵活性。

(2)在办大事时,先请僧人还是先去山上煨桑?

①请僧人②山上煨桑③没区别④不一定

51.2%的人选择了先请僧人,7. 3%的人选择了先去煨桑, 26. 9%的人选择了没区别,14. 6%的人选择了不一定。

可见,办大事请僧人的比例远远高于到山上煨桑的比例,但一些信众已经将请僧人和煨桑看成同等重要的事。

(3)到山上煨桑和皈依三宝哪个更重要?

①山上煨桑重要②皈依三宝重要③平等置之④不知道

7.3%的人选择了山上煨桑重要, 36. 6%的人选择了皈依三宝重要, 39%的人选择了平等置之, 17. 1%的人选择了不知道。

对于广大的藏族农牧民来说,信仰藏传佛教依然是主流,但民间信仰在他们心目中也占有一席之地,而且民间信仰越来越成为藏传佛教的有机组成部分。

5、关于男女老幼信仰的差别问题

我们从以下两个问题来探讨:

①男女两性中哪个去寺庙多?②男女老少中哪个信仰最浓?

在41份问卷中,有39人认为老年人信仰最浓,占95%,尤其是老年女性最浓。从男女两性去寺院朝拜的频率看,4.9%的人认为男性去寺院多,46.3%的人认为女性去寺庙多, 48.8%的人认为基本一样。

6、关于活佛的职能

(1)你看作为一个活佛应该做哪些事情?

①寺庙管理②提高自己宗教文化水平③应该关心群众生活④应该参与很多社会事务

21.1%的人认为应该管理寺庙, 28.2%的人认为提高自己宗教文化水平, 33.8%的人认为应该关心群众生活, 16.9%的人选择了应该参与很多社会事务。

可见,活佛应该关心群众生活的比率最高,这种生活指现实的生活,而不是指来世的生活。同时,提高自己的宗教文化水平和管理寺庙也是活佛的要务。

(2)若群众中发生纠纷,是用活佛解决还是用人民法院解决?

在41位调查对象中, 63. 4%的人选择了人民法院, 24. 4%的人选择了活佛。12. 2%的人选择不确定。可见,人民的法律意识在增强,同时也说明宗教信仰在世俗事务中的功能在淡化,而只发挥精神层面的功能。

(3)你家的大小事务都请教活佛吗?

在41位调查对象中,答是的有3位,答否的有21位,占51%,回答在办大事的时候17位,占41%。这说明,活佛在世俗事务中的功能在逐渐下降,但在某些信众中的某些事务上依然有操纵的功能。

(4)家人有病时先去医院还是请活佛?

41位调查对象都认为去医院,当然,在选择去医院的同时,也有16人选择去请活佛。

此外,我们还提出了一些问题,诸如现行的国家宗教政策如何,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信仰佛教好吗,宗教供养的多少能体现一个人的信仰虔诚度吗?等等。41位调查对象基本上认为现行的国家宗教政策好,但仍须改进,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信仰佛教心里充满了矛盾,有三分之一的人认为宗教供养多少能体现一个人的信仰虔诚度,也有三分之一的人认为宗教供养不能体现一个人的信仰虔诚度。

(二)萨迦县宗教职业者藏传佛教信仰现代转换的抽样调查结果分析

1、萨迦寺僧人藏传佛教信仰现代转换的抽样调查结果分析

萨迦寺现有僧人120名,我们采访调查了该寺的30名僧人。由于学经院恢复不久,学经僧人大部分是年轻人,我们所发问卷都是30岁以下的年轻僧人,现将问卷分析如下:

(1)除了佛经以外,你看过其他书吗?

①有②没有③经常看④很想看

有20人选择看过佛教以外的其他书,占66.7%, 8人选择没看过,占26.7%。虽然66.7%的人选择看过佛教以外的书,但看得多与少、深入与浅,则要进一步探究。但不可否认,很多宗教职业者已经从过去封闭的状态走了出来,用一种开放的态度来对待自身信仰以外的文化知识,而不是站在完全对立的立场来对待其他文化知识。

(2)你看电影或电视吗?

①经常看②有时候看③从来没有看过④想看不好意思看⑤根本不想看

选择有时候看电影、电视的29人,占96.7%,只有1人选择想看但不好意思看,占3.3%。这一现象说明现代化对藏传佛教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你经常使用手机、电脑等高科技产品吗?

①经常使用②有时候使用③从来没有用过④想使用但没有钱⑤不想使用

选择有时使用电脑、手机的有26人,占86.7%,从来没用过的有4人,占13.3%。这里需要说明, 13.3%的人没用过手机、电脑等高科技产品,有两种情况:一是没有经济能力,用不起;二是有但拒绝使用。这也说明,现代化的手段对藏传佛教的影响不可小觑。

(4)藏传佛教向现代转换好不好?

①非常好②不好③不清楚④某些方面现代转换好

选择在某些方面向现代转换的有18人,占60%,选非常好的有3人,占10%,选不好的有6人,占20%,不清楚的有3人,占10%。可见,主张藏传佛教在某些方面向现代转换的还是占多数。

(5)藏传佛教有必要改革吗?

①必须要改②某些方面要改③不许改④其他

选择在某些方面要改革的有15人,占50%,不许改的有15人,占50%。

2、仁钦岗寺尼众藏传佛教信仰现代转换的抽样调查结果分析

仁钦岗寺现有尼僧28名。由于我们调查期间,有部分尼僧放假,所以我们只采访调查了该寺的15名尼僧。年龄层次主要是20~50岁之间,现将问卷分析如下:

(1)除了佛经以外,你看过其他书吗?

①有②没有③经常看④很想看

15人都选择没看过,占100%。这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主观上的拒斥,认为只有经书所言才是绝对真理,其他知识尽是虚妄;另一种则是客观条件的限制,有其他书籍而无暇阅览。然而更多的是由于文化水平所限,有些尼僧只上过小学一、二年级,或者没有读过书,根本读不懂其他书籍。

(2)你看电影或电视吗?

①经常看②有时候看③从来没有看过④想看不好意思看⑤根本不想看

选择有时候看电影、电视的15人,占100%。

(3)你经常使用手机、电脑等高科技产品吗?

①经常使用②有时候使用③从来没有用过④想使用但没有钱⑤不想使用

选择经常使用的有2人,占13. 3%,选择有时使用电脑、手机的有4人,占26. 7%,从来没用过的有9人,占60%,其中4人选择了想使用但没钱。可见没用过手机、电脑等高科技产品的尼众中近半数是因为没有经济能力。

(4)藏传佛教向现代转换好不好?

①非常好②不好③不清楚④某些方面现代转换好

选非常好的有13人,占86. 7%,选不好的有2人,占13. 3%。赞同藏传佛教向现代转换的占大多数。

(5)藏传佛教有必要改革吗?

①必须要改②某些方面要改③不许改④其他

选择必须要改的有2人,占13. 3%,选择在某些方面要改革的有11人,占73. 4%,不许改的有2人,占13. 3%。与男僧相比,赞同在某些方面改革的占大多数。

三、藏传佛教信仰现代转换之特点

根据对访谈问卷的分析,可以得出,藏传佛教信仰现代转换呈现如下之特点:

(一)宗教行为更加功利化

按照佛教的教义及其修行目标,本应摒弃尘俗的杂念,息止争心,泯灭无休的贪欲,清净社会的熏染,消除无明的烦恼,达到空乐的境界。然而,任何一种宗教及其信众又都是社会性的,与世俗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入世的一面。譬如关注衣食住行,追求商业利润,寻求政治庇护,建立赫赫功名等。而且,这种世俗化的倾向并非现代社会之新趋势,而是古已有之,由来已久。仅就藏传佛教而言,前弘期已露端倪,佛教的藏族化,必然要与当时藏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相融合,融合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入世的过程。藏传佛教后弘期,寺院经济的隆盛,供施之缘的建立,政教合一的形成,莫不如是。但对于广大的农牧民普通信众来说,却随着佛教的藏族化之深入而信仰日益浓厚,以至于近似痴迷的程度,从而轻薄实利,鄙视商业经济,重来世而轻今世。如今,这种浓厚的信仰渐渐在改变,已从轻薄实利到越来越关注经济利益。其实在政教合一制度下的藏族社会,有些信众的动机已带有经济色彩。如胡翼成在《论康藏喇嘛制度》中谈到:1、喇嘛的物质生活似优于平民——至少较有保障——而劣于贵族;2、贵族子弟既不耐刻苦而少有当喇嘛的,足见多数喇嘛为穷家子弟; 3、有余力的喇嘛多赡家。以上三点充分说明康藏居民的遣送子弟当喇嘛有经济的动机在内[1]。但在数量上和程度上则不如现在。现在大多数人认为,信仰和经济利益二者不可偏废,都非常重要。如萨迦镇宗廓村的一位老人说:“作为俗人,既要有信仰,也要关注经济。一要提高生活质量,二要为来世而信仰。按理说,信仰为主,人最终去一个地方就是来世,别无去处,信仰较好,但是作为俗人,现世的生活也很重要,要做生意,改善自己的生活。”另一位老人说:“煨桑是为了消秽或消灾,朝佛是为了此生没有灾难,皈依三宝的目的是有好的前途。”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为了来世和为了升迁、做生意成功而信仰藏传佛教的比例比较接近,近乎50%。藏传佛教信众宗教行为的功利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进行某些宗教活动的同时也希求经济利益

寺庙举办法会、僧人给人念经,都能有些经济收入。如萨迦寺每年举办的法会都能收到信徒的布施。据萨迦寺有关负责人介绍,萨迦寺一年收入可达100万左右,大部分是来自旅游收入,如门票、出售纪念品等;其次是寺庙的产业,如商店、旅馆等,萨迦寺的产业主要有药业、藏香、护身符、宝瓶等零卖旅游纪念品。在拉萨有新建旅馆,在日喀则正在修一个四星级宾馆,投资1300万元(贷款);再次是信徒的布施。信徒的布施虽然不是主要的,但其数量也不可忽视。

普通信众则将朝拜和办其他事情攒在一起,既完成了朝拜的心愿,又顺便办了其他事情,可谓一举两得。如萨迦镇帕措村的一位老人说:“每天煨桑两次,每天供佛,早上在家中念经。去其他地方朝拜(拉萨等地),因为儿子在拉萨,一边看病,一边朝佛(费用儿子管)”。萨迦镇宗廓村的一位老人说:“家中每天要干活儿,没时间上拉萨朝圣,一年去日喀则一两次拜佛,顺便干些别的事。一年到萨迦寺4~5次,谁有空谁去,冬天有空时去转经,夏天忙了就不去了”。萨迦镇宗廓村一名村民说:“由于村务特忙,没有时间去朝佛,以前到拉萨去过几次,现在有4年没去过拉萨了,很想去朝佛,但没有时间去”。萨迦镇宗廓村有位年轻人曾因为出去打工路过拉萨时去朝圣,没有专门去朝佛的经历。

此外,寺院和僧人在农牧民心中的神圣地位也在变化,到寺院帮忙已不是无偿的了,寺院如果给工钱,也能心安理得地接受。如萨迦镇宗廓村一位老人的女儿曾在萨迦寺维修当过小工一天能赚25元。萨迦镇宗廓村的一位老人介绍说:“只要去寺庙干活,寺庙就会给报酬”。可见,很多信众到寺院做工已经不是无偿的了,经济利益的驱动在寺院和信众之间也架起了桥梁。

2、宗教仪式本着简约化、节省化为原则

首先,从经济条件上看,家庭经济条件好的,每年用于宗教方面的开支相对多一些,经济条件不太好的,有些宗教仪式则因陋就简,有些宗教活动则该省就省。如萨迦镇宗廓村的一位老人说:“夏天忙了就不去寺庙朝佛了”。萨迦镇宗廓村的一位老人认为,很想去琼结,但由于时间、金钱等原因不能去,从未到过日喀则、拉萨等地。只在萨迦寺、琼结(去年冬天去了一次),现在村里家庭之间经济竞争大、生活有压力,只能一心一意谋经济发展。

其次,宗教活动与正常的生产活动冲突时,选择生产活动而省略宗教活动。萨迦镇的一位牧民说:“很想去朝佛,但从事农业、经营副业,把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生产活动中了,根本没有时间去朝佛了”。萨迦镇宗廓村的一位老人说:“只有在主要宗教节日时才去萨迦寺朝佛,因为生产活动太忙,所以不经常煨桑”。萨迦镇宗廓村的一名年轻人小时候去过日喀则几次,也到过拉萨两次,现在由于农牧业生产很忙,已有20来年没去过拉萨朝圣了。

(二)宗教生活逐步现代化

1、僧人逐渐接受并使用现代化的工具

在现代化浪潮的包围之中,藏传佛教僧人的生活也不断向现代化方向迈进。如萨迦寺不少僧人开始使用了某些现代化工具。诸如手提电脑、电话、手机等现代化的工具,寺庙内部高层管理人员的办公室一般都安装了电话,有些上层僧侣则配备了手机和手提电脑;出门坐着轿车,或骑着摩托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有时还可看电视、电影,上网等,通过广播和电视收听收看各种新闻,也成为某些宗教职业者的一种爱好。至于僧人进茶馆、饭店等,则是屡见不鲜,某些僧人偶尔也光顾一下舞厅和电影院。

2、寺院、僧舍、道场出现了现代化的装备

现在的萨迦寺已经改变了对现代化设备的排斥之心,而是主动地接受并加以利用。寺内手提电脑、台式机、手机、电视机都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购置。各个房间都安装了电灯,办公室、部分寺庙管理人员的宿舍也安装了电话,至于普通家庭所用的电饭煲、电水壶、电暖器、电动酥油茶搅拌机也都不同程度地进了寺院。寺院尚有自己的汽车以及少量的其他现代化工具。还举办了电脑培训班。据萨迦寺寺管会有关负责人介绍,萨迦寺学经班有个电脑班,主要教计算机、汉语、英语等。当然,寺院现代化与现代社会的现代化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不过这足以表明,藏传佛教寺院也正在接受现代化的洗礼。

3、宗教仪式采取了现代化的手段

宗教与科学在历史上既有相互对立的一面,也有相互吸收的一面。藏传佛教亦然。现在藏传佛教在宗教仪式上就不断吸收和借鉴现代科学成果。如萨迦寺举办法会时,也逐步利用了现代科技手段。法会现场的声、光效果浸润了现代气息,色彩、着装、外景也都不同程度地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了渲染。

综合以上可知,藏传佛教的宗教生活也在不同程度地进行着现代转换。

(三)宗教观念渐趋淡泊化

18世纪初,卫藏地区共有寺庙3500多座,僧尼35万人之多[2]。另据魏源《圣武记》所载,乾隆二年,西藏喇嘛总数为三十一万六千余人,占全西藏人口的33%,占男子总数的66%。而且,喇嘛在信众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生育子女要请喇嘛命名;婚姻需喇嘛占卜;疾病需喇嘛医治;灾难要喇嘛禳解;死亡要喇嘛超度;何日播种何日收获亦要喇嘛决定;若天干无雨或有冰雹水灾,均须喇嘛祷告;至于春秋佳节祭祀跳神等盛典均由喇嘛主持[3]。

现在藏传佛教的信仰现状与历史上相比,无论是寺庙的数量,还是僧尼的人数,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据2000年的统计数据,西藏现有寺庙1700多座,僧尼46000多人[4]。

不仅如此,信众虔信的程度、寺院的功能、教义的神圣地位也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1、藏传佛教神圣地位逐渐淡化

民主改革前,西藏实行的是政教合一的制度,藏传佛教是广大藏族民众的精神支柱,具有极高的神圣地位。民主改革后,政教分离,藏传佛教不再发挥政治功能,神圣的光环只在宗教领域内闪烁。然而,这并不能在短时期和很大程度上消减普通信众对藏传佛教的虔敬之感、崇拜之情。随着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推进以及信息化的加速传播,一些信众已经不再把藏传佛教当作精神依托、立命之所,也不再把藏传佛教的某些教义、信条当作价值坐标、行为指南。如萨迦县萨迦镇帕措村的格桑认为,以前的信仰浓,现在淡化了。萨迦寺的有关负责人从信仰今昔比较的角度介绍说:“现在人的价值信仰越来越淡化,宗教活动越来越流行,宗教走向世俗化、形式化的问题普遍存在”。萨迦镇的有关领导介绍说:“老百姓越来越靠科技,越来越不依靠宗教等神秘力量了”。

2、对藏传佛教某些功能的失信

现在,藏传佛教的某些功能已经退化了,某些功能则风俗化。如萨迦县的信众生病,绝大多数选择去医院,而不是请僧人;村民发生纠纷,多数人认为要找政府、法院来解决。就是与百姓性命攸关的生计大事,也不一定唯僧人是从了。诸如发生干旱或者下冰雹,也不一定完全依靠冰雹僧人了。萨迦镇有关领导介绍:民间说:“冰雹喇嘛已退休了”,这个说法很普遍(现在老百姓不依靠于宗教,但仍依赖于这种风俗习惯,婚丧嫁娶都不能缺少僧人等)。就像十世班禅大师说的那样,“宗教要服务于社会、老百姓”,也就是要满足于老百姓的需要。老百姓之间的矛盾由法院和政府来解决,不可能由活佛和僧人来解决。

3、对僧人虔敬程度的改变

民主改革以前,僧人在藏族信众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极大的神圣性,决定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此,格勒在《西藏传统社会中的宗教信仰》一文中有如下记载:“在人们的心目中喇嘛属于‘三宝’中的第一宝‘僧’,因而受到大家的尊敬和崇拜,不论属于哪一个教派的喇嘛,对于贫民百姓来说,都是皈依和依靠的对象。在西藏,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喇嘛的帮助,子女生下来要请喇嘛命名,子女长大结婚需请喇嘛占卜,平时患病要喇嘛医治,出门办事也要请喇嘛占卜,人死后更需喇嘛超度……社会上任何一种群体也离不开喇嘛,一个部落、一个村寨、一个地区,甚至西藏地方政府的重大事件也往往靠喇嘛念经、降神和占卜来最后决定。社会上的各种纠纷在俗人无法调节时靠喇嘛来裁定,占卜和神判有时候胜过法律。在日常生产中求雨、防雹、祈祷丰收等更是喇嘛的神圣职位,至于一年四季各种各样的节庆盛典同样离不开喇嘛的主持。”[5]

现在,虔诚皈依和依靠僧人的信众仍然存在,但这只是较少的一部分人。根据我们的问卷和访谈调查,许多年轻人已经不再轻信藏传佛教职业者是他们唯一的寄托。物质财富的获得、现实生活的幸福,更多的还是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自身的病痛、肢体的伤残,则大多数前往医院或者诊所就诊;日常的矛盾、邻里的纠纷则更多地依靠政府的调节和法院的判决。这种变化主要受到来自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方面,由于藏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通讯的不断改进,很多藏族民众积极的或者是消极的与外界接触,渐渐改变了观念,从而也改变着对僧人的态度;另一方面是宗教职业者自身的变化。部分,即使是极少数宗教职业者,如果经受不起经济大潮的冲击,抵挡不住金钱权力的诱惑,忍耐不了青灯古殿的寂寞而别有所图的话,就会影响整个僧人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如萨迦县萨迦镇帕措村的一位老人说:“如果学佛经能彻底悟道的话,我觉得人生最好的选择是当和尚,但是当今社会这样的和尚很少,很多僧人求财富、地位,到处跑,甚至还俗等现象也很多”。萨迦镇的一名干部认为:“现在的僧人出家目的不明确,当僧人不为人类社会、来世着想,天天在混,受到社会潮流的影响,还俗的较多。随着僧人的减少及文化素质的退步,寺庙的文物也不好管或没有人管。”这说明,部分宗教职业者追求财富、地位的做法也改变了人们对僧人的虔敬程度。

(四)宗教信仰日益理性化

理性化并非理性主义者所独有,信仰主义者在宗教信仰需求方面也有理性的思考和选择。根据我们的调查,在广大藏区,无论是宗教职业者,还是普通信众,对藏传佛教信仰越来越具有理性化的倾向。主要表现在:

1、宗教投入的理性化

普通信众的宗教活动,诸如经堂的布置、请僧人念经、寺院的布施、圣地的朝拜,无不需要一定的经济投入。因此,萨迦县的普通信众,每年都要拿出一定的资金作为宗教活动之用,但又不是无限制地盲目地支出,而是根据家庭的经济实力理性地投入。如萨迦镇帕措村的一位老人,每天煨桑2次,每天供佛,早上在家中念经。每年去萨迦寺多次,每次捐2~3元,若儿子(和尚)不在时每月请1名僧人,每次1天(每次15~20元)。1年的宗教投入大概花400元左右,占家庭收入20000元的2%。萨迦镇宗廓村的有位老人,几乎每年去两次拉萨,家中其他人每年轮流去朝佛,每次每人至少花1000元;去萨迦寺的次数很多,他本人由于做生意去的次数较少,家人去的多,每次供1袋酥油、捐5~6元,他自己每年去朝佛3~4次,每次供养100元左右, 1年他家供寺庙不少于1500元,加上外出朝佛,可能2000~3000元左右,家中每次请30名僧人念1天的经,给每个僧人20元(共600元)。宗教支出占家庭收入12万元的2%左右。萨迦镇宗廓村的有位老人,去扎什伦布寺一次最多捐8~9元,1年请一两次僧人念经,一次1名僧人念1天,每次15~20元钱;1年到萨迦寺去4~5次,谁有空谁去,捐供与扎什伦布寺差不多,每次8~9元。宗教投入150元左右,占家庭总收入13000元的1%多一点。萨迦镇宗廓村有位村干部每年到萨迦寺20~30次(大部分是为了办事,有些是村里的事,有些寺庙的事情),每次供的钱数不一定,一般在1~5元之间。这些年都未请僧人念经(乔迁时请过两次)。吉日煨桑,每次念经时间不一。吉日供水、供酥油灯。家人朝佛的次数多,每年宗教开支100元左右(正常情况下),占家庭收入2000元的0. 5%。萨迦县有位茶馆老板,去过拉萨、那曲、日喀则、江孜等地朝佛,拉萨大概两三年去一次,每年去萨迦寺5、6次(县境内三个庙也是如此)。一次捐10元左右。宗教投入每年1000元左右,占家庭收入3万元的3%多一点。萨迦镇宗廓村有位老人很少请活佛和僧人,很相信佛、遵守因果报应。但由于经济关系很少请僧人。每年宗教投入100元左右,占家庭收入18000元的0. 6%左右。萨迦镇宗廓村的一位老妇人隔一年到拉萨、日喀则、山南等地去朝佛(跟村里人结伴去)。一次大概花1500元左右。吉日全家去萨迦寺朝佛,一年内请僧人念经两到三次,一次请两到三个僧人,一人捐20~30元。每年宗教支出1000元左右,占家庭收入3万元的3%多。萨迦镇宗廓村有位老人一年宗教投入150元左右,占家庭收入2万元的1%不到。可见,不管家庭经济条件如何,广大的藏族农牧民信众每年或多或少的都在宗教活动中投入一定的支出,但总是有计划地按照家庭的总收入理性地投入,而不是“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那样盲目地支出。

2、宗教信仰选择的理性化

长期以来,藏传佛教一直是广大藏族民众的精神寄托,见庙就烧香,遇僧就磕头,把家里的所有财产都捐到寺院也甘心情愿,可谓“千钟委于富僧,欢怀畅于容发”,孩子很小就送到了寺院。这种信仰是宗教情感的爆发,具有很大的感情色彩。现在,随着信息化的加速,广大藏族民众认识到可作为精神支柱的很多,藏传佛教不是所有人唯一的选择,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意识形态、思想主义、理想目标、宗教派别,但广大藏族民众最终依然选择了藏传佛教,这种选择主要是受家庭的影响和熏陶。但是,这种选择也是建立在有众多选择坐标基础上的,具有很大的理性色彩。如萨迦镇宗廓村村干部说:“关于现在年轻人的信仰,十来岁时不懂信仰,随着年龄增长,学些文化知识、受家人影响,到寺庙朝佛、祈祷,对信仰慢慢开始认识,时时参加宗教活动,渐渐形成了对藏传佛教的信仰。”

四、余论——藏传佛教信仰的发展趋势

根据我们的调查,笔者认为藏传佛教信仰正逐渐呈现出双向的和多元的趋势,既有藏传佛教适应现代社会而向现代化方向的转化,也有藏区社会文化、生活、娱乐等方面吸收、接纳藏传佛教内容而藏传佛教化,还有信仰逐渐多元化。

(一)藏传佛教的现代转换

现代化是指以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为推动力,实现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现代化的核心是工业化。一个现代化的社会还应具备民主化、法制化、都市化、福利化、社会阶层流动化、宗教世俗化、教育普及化、知识科学化、信息传播化和人口控制化等诸多特征。

我们的调查问卷和访谈纪录显示出藏传佛教正在不断接受现代化的熏染、洗礼,这主要是由藏区社会现代化因素使然。因为在宗教人类学的视野中,宗教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具有一定的控制力,与社会及社会变迁有着密切关系。

藏传佛教的现代转换,需要冲破本土文化的障碍,同时还要应对来自外部文化的冲击;既要接受现代化的洗礼,以便更能适应现代社会,同时又要保持自身的特质,不至于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而丧失自主性。藏传佛教普通信众和宗教职业者在现代化进程中接受和转换的内涵、程度应有所区分。对于绝大多数藏传佛教信仰者来说,最初选择并信仰藏传佛教,并不完全是为了追求成就佛果,而更多的是为了今生的幸福安康和剔除来生的痛苦。这一层面的信众,他们把藏传佛教作为精神寄托的同时,对于世俗生活、现实利益、商业竞争依然倾注了极大的热情。特别是随着商业化、信息化的飞速发展,这些信众可以在利益驱动的欲望杠杆和利益限制的伦理规范之间寻求一种适合自身的契合之点,能够成为藏传佛教现代化的基础力量。而少数宗教职业者所追求的远离尘嚣,避迹山林,遁世修行,超越人格,涅槃成佛的境界,不计名利、得失、荣辱、毁誉的伦理观,则成为藏传佛教保持自身特性的基石。同时,作为一个修行的人,把利益广大众生的福祉作为宗教信仰与修习的目标之一,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利乐有情众生,为国家的统一安定、为社会和谐繁荣、为他人幸福安康作出自己的努力。这种努力与佛教主旨不悖,与现代化观念相顺。

藏传佛教现代转换,同时还受到外部文化诸如国内各民族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的影响。随着藏区经济的迈进,尤其是信息化的飞速发展,青藏铁路的开通,外部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到藏区。藏传佛教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应对外部文化的冲击,既关系到藏传佛教的现代转换,也关系到藏传佛教在未来文化发展中的地位。笔者认为,对于不同的文化应有不同的取舍和整合。藏传佛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多元一体文化格局中重要的一元,因此,藏传佛教首要的是要融入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之中,随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现代转换而转换;对于各兄弟民族的文化,则应互相交流,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彼此促进;对于西方文化,则既要吸收其中的精华以丰富自身,又要对其不适应部分进行扬弃。藏传佛教的现代转换好还是不好,很难综合地做一价值判断。传统的未必全部是落后的,其中仍有很多优秀的内容需要继承和发扬,现代的也未必全部是健康的,其中仍有糟粕的成分需要摒弃和剔除。

(二)信仰的多元化

伴随着藏传佛教的现代转换,藏区社会的信仰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具体表现在:藏传佛教信众不仅信仰不同的藏传佛教教派,而且开始信仰不同的宗教;如有信仰藏传佛教格鲁派的,有信仰萨迦派的,有信仰噶举派的,有信仰宁玛派的,还有主张无宗派化的;信仰不同的宗教表现在有信仰藏传佛教的,有信仰苯教的,还有信仰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即使信仰同一教派的信众,其信仰的目的、虔诚度也各不相同,由此出现了藏传佛教信仰的分化。

1、城市佛教和山林佛教的分化

如今,在藏传佛教职业者中,城市佛教和山林佛教的差距正在逐步拉大。城市佛教条件优越,要求入寺出家为僧者络绎不绝,甚至有些人排队等候好几年而未能如愿者间或有之。而山林佛教偏安一隅,条件艰苦,僧人较少。城市佛教香火旺盛,收入可观;山林佛教香火冷清,收入较少。但有些人认为城市佛教地处闹市,人群繁杂,不利修行,而山林佛教远离尘嚣,偏僻清静,有利息心。也有人认为,若能闹中取静,尘里不染,方显佛家本色,所以更推崇佛教的城市化。这也代表着佛教世俗化的表现,虽为出家僧人,但在某种程度上,还在不断追求现实的物质利益,甚至物质的诱惑大于精神或宗教的诱惑。很多山林或偏远小寺僧人希望到城市寺庙或大寺庙中去学习、生活,如到拉萨三大寺学习。因为拉萨三大寺等大寺庙中,不仅有雄厚的师资基础,而且有相当可观的经济收入,寺庙的设备和僧人的生活用具都较时髦。大寺庙里的僧人家里没有任何负担,僧人完全可自力更生。而规模较小、地处偏僻的寺院经济收入非常有限,僧人的生活主要靠家人的供养。因此,很多小寺庙的僧人向往城市大寺院。城市佛教和山林佛教的分化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依然会成为藏传佛教发展的一大趋势。

2、老年人信仰和青年人信仰的差异

目前,藏传佛教信仰不同年龄层次也出现了很大差异。一般来说,老年人信仰最浓,尤其是老年女性,信仰更浓厚一些。根据我们的调查,信众一进入老年阶段,不管年轻的时候是否信教,大都要寻找心灵慰藉和精神寄托而皈依佛门,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信仰越来越浓。但年轻一代,随着社会的发展信仰越来越淡薄,形成了老年人信仰和青年人信仰的两极分化。这也是藏传佛教信仰发展的趋势。

3、藏传佛教僧众和普通信众在宗教追求上的不同

根据我们的访谈和问卷调查,藏传佛教僧众更多的是追求修行境界的提高和修行目标的实现,即彼岸的到达,从生死轮回中解脱,证得常、乐、我、净的涅槃境界。而藏传佛教俗众则更多的是追求今生即世的幸福和家人的安康,即此岸的幸福。在这些人眼里,解脱成佛等事情与自己无缘,而且也望尘莫及,那是高僧大德们的事情,自己希望在此世能够幸福、安康,来世能够投生天人善趣。随着社会的发展,藏传佛教僧众和普通信众在宗教追求上的两极分化会越来越明显。

注释:

①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宗教现代化的主要特点是向世俗化的转变。“今日人们的宗教生活在工商社会生活影响下,其神圣性逐渐丧失,宗教信仰成为商品市场中的竞争者,人们以企业化、商品化经营宗教,致使宗教的社会教化功能式微,宗教已有逐渐朝向无神论发展趋势,愈益世俗远离神圣。”T. Luckmann, The Invisible Religion:The Problems ofReligion inModern Society. Pp. 85-90,New York,TheMacmillan Company,1967。

② 资料来源:萨迦县委宣传部。资料数据截至2005年12月。

参考文献:

[1] 胡翼成. 论康藏喇嘛制度. 边政公论,1941.

[2] 东嘎?洛桑赤烈. 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 陈庆英译. 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59~63.

[3] 胡翼成. 论康藏喇嘛制度. 边政公论,1941.

[4] 西藏文化的发展. 光明日报,2000-06-23.

[5] 格勒. 西藏传统社会中的宗教信仰[EB/OL].中国藏学网.

标签: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