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助念在一心 平时常练习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25日
来源:明伦创刊   作者:徐自民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莲社董事长丶社长,各位莲友大德:
  莲社助念团今日在莲社聚会,有关助念之事,助念团已有详细规定及注意事项,我学人
在此与各位谈话之前,想起雪庐老人在往生之际,最後开示:「一心念佛」。现在就依雪公
此一开示,提出以下数言,与各位共勉。

  贵在平常练习

  我们助念团莲友,遇到机缘前往助念时,最重要的,就是要「一心念佛」。简言之,一
心念佛,就是不夹杂任何其他的念头,只有一句「阿弥陀佛」。根据印光大师所云:「念佛
之时,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
,妄念自息矣。」心丶口丶耳除了一句佛号之外,无任何杂念,此即一心念佛。
  念佛的学人,平常就要如此念,念成「一心不乱」,即是证果,例如断见思惑,即证阿
罗汉果,乃至进一步能断尘沙惑丶无明惑,道业就真正成就了。但在末法时期,证果实在太
难。纵然断见思丶尘沙丶无明,未证佛果,仍须发愿往生极乐,以求当生成就。愿生极乐,
平时即须如此练习一心念佛。自己每日早丶晚课,乃至在道场共修念佛,皆要如此练习。唯
有如此练之有素,正式为人助念时,才能帮助往生者去除障碍,提起正念。
  过去有些老莲友,平日念佛工夫还不错,但在临命终时,或因为家属不信佛,或因本人
尚有些事情未能放下,而产生障碍。我们发心去助念,就要助他提起正念,正念即是净念,
净念乃本性所起之念,净念一起则杂念不生,即能排除障碍。往生必须感应,助念者一心念
佛,可助临终者提起净念,即能感应阿弥陀佛前来接引往生极乐。此即众生有感,弥陀有应
之感应道交。
  由此可知,助念时,一心念佛,是给往生者最有力的帮助。但一心念佛,并非易事,必
须平常勤加练习。有些莲友虽也念佛,也知道阿弥陀佛乃万德万能,但遇到家人丶亲友丶或
自己事业上的烦恼之事,佛号即念不下去了,如此怎能得一心?要得一心,就要在日用寻常
中,烦恼起时,随即提起佛号。如果提起佛号,仍然压不住烦恼,则可以娑婆之苦,对照极
乐之乐,增强往生信愿,便能大增念佛的工力,烦恼便能降伏。
  各位发心助念的莲友大德,平常如此练习一心,在拜访年高体衰的老莲友时,多与他们
交换意见,了解平时一心念佛伏住烦恼的重要性,以增强其信愿行三资粮,如此在临命终时
,得其助念,自能排除障碍,心不颠倒,顺利成就往生。

  娑婆作客想

  信愿行三资粮简言之:一丶深信西方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佛在因地发四十八大愿,成
佛後,如愿接引十方众生往生彼国。二丶发愿此生一定要完成往生极乐世界之愿力。三丶念
佛。专持名号,如犍益祖师开示,不劳观想丶观像等其他方法。此是往生极乐的三种资粮,
平日就要与诸莲友交谈共识。
  犍益大师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所以信丶
愿丶行三资粮,信愿特别重要。亦即能否往生,决定在有无信愿之上,犍祖云:「若信愿坚
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
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弥陀要解》)
  今特提出三资粮中的「愿」字与各位大德共勉。所谓「愿」即是「欣丶厌」二字。欣求
极乐,厌离娑婆。我们要求自己及莲友,今生能够成就往生极乐之大愿,就必须在日常生活
之中,勤加练习。
  我们生存在这娑婆世界,自出生至今,所受的苦恼太多,一般人不知如何解决。我们学
佛,尤其是修学净土念佛法门,必须有一观念:即是「作客娑婆」。娑婆世界不是我们的家
乡,我们在娑婆世界只是旅客,娑婆世界的六道皆是暂时投宿的旅馆。在六道里生死轮回,
或生人间,或生天上,或堕三途,生生死死,皆是从这个旅馆,投到另一个旅馆而已。
  现在我们都是人道众生,住在人道旅馆里。人生几十年,或是一百年,如在馆里暂宿一
夜。虽是一夜,一般人不觉悟,无不执为永久,与人争名夺利,诈欺犯法,苦恼无穷。我们
既然学了佛,而且学了净土法门,便知娑婆世界万法无常,一切皆苦,而极乐世界无有众苦
,但受诸乐,光寿无量。如此自能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信愿行的愿心自然坚定。

  极乐还乡想

  再则我们助念者与临终者,皆要有一共同想法,欣求极乐,不是欣求陌生的世界,而是
求回自己的家乡。
  人在临终时,应当了解,这四大假合的身体一定会死,只有我们的第八识(世俗叫做灵
魂)不会死,但在六道里流转,生生死死,不得了脱。我们念佛,就是求佛把我们的第八识
接引到极乐世界。
  一到极乐世界,即与阿弥陀佛一样,寿命无量,自己是主人,不是作客,那里才是我们
真正的故乡。所以往生极乐应作「返乡」之想。助念者与被助念者,皆要有此想法,如此才
能欣求极乐,往生的莲友在助念声中快快乐乐的返乡。
  一般未离乡背井者,尚体会不到返乡的欢喜心情。雪庐老人是山东济南人,经过抗战丶
内战,乃至来台数十年,对於家乡非常怀念,一闻有家讯丶家书之事皆非常欢喜。我学人亦
从安徽来台,多年来,时常想念故乡,及至可以返乡探亲,内心欢喜,无法言喻。这只是娑
婆世界生生灭灭的家乡,尚且如此欢喜,更何况要返回我们本有清净的极乐家乡,其欢喜更
是笔墨难以形容。若助念者与被助念者皆有此共同心理,则临终必无障碍,必定往生。

  接众缘遇想

  反观现在人世间,烦恼太多。这些烦恼,来自家庭,来自社会人群。自古以来,家庭天
伦,不应有烦恼。社会人群,若以道义交往,亦不应有烦恼。但在今日之下,邪说横行,人
心陷溺,家庭夫妇失和,父子相恶,兄弟争产互相伤害。在社会人群中,为财丶色丶名丶食
,互相争夺,互相陷害。以致身处今世人间,有无穷的烦恼。但既处此世间,又离不开这些
人事。一般人遇到这些烦恼,往往无法解决,而造成种种悲剧。
  我们现在学了佛,而且修学念佛法门,应当有一共识,即作客娑婆,能够与家人以及社
会各界人士相聚,皆是缘分。懂得此理,即使与人共乘一辆车,或在路上见一面,亦是有一
面之缘。何况成为家人丶同事丶朋友丶主顾等,这些缘,更是难得,皆须珍重。所以凡遇种
种人事烦恼,皆不必怨天尤人,因为皆是娑婆旅途上难得相聚之缘。
  我们在娑婆作客,最怕孤单,而且无论何人,不能独立生存,必须与众人互助,始能生
活在世间。例如我们每个人的食丶衣丶住丶行,皆是由社会大众互助而来,因此社会大众皆
是和我们有缘。既然有缘,则人与人之间,遇有利害冲突,或有任何争执时,不要互相伤害
,而需立刻想一想,大家皆是作客,旅途相识,即是有缘。
  虽然,缘有善缘丶亦有恶缘,善缘固当珍惜,转增为法缘,恶缘更须在此生藉念万德洪
名,予以化解,进而相劝,同作还乡之计。果然作如此想,而且如此行,自然可解旅客孤单
之苦。

  须发再来心

  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是生西大愿。这种大愿要在日用寻常中不断的发起,不断的增强
。以上所述三点浅见,一是娑婆作客想,二是极乐还乡想,三是接众缘遇想,提供各发心助
念的大德参考。这三点浅见,有助於发起增强生西大愿。
  但有一点必须明了,净土宗是大乘法门,发愿生西,虽是特别法门,但须发乘愿再来之
心,再来娑婆世界普度众生,这才能在临终时,感应阿弥陀佛接引。
  各位大德平时可藉联谊访问,不定时的拜访老莲友。在拜访老莲友的时候,可将此意与
之互相切磋,以增资粮信念。遇到莲友临终时,诸位如此发心助念,必能成就其往生之愿,
诸位助念的功德确实无量,恭祝大家光寿无量。
                      第403期 公元2010年4月发行  

标签:助念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佛语心品
下一篇:相助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