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佛学概要十四讲表述记(四十五)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16日
来源:明伦创刊   作者:思飞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前表说声闻丶缘觉乘,此表说菩萨乘,仍分教法丶观法丶行位三大段述之。

  壹丶教法

  如第九表言,菩萨「修六度万行,证成佛果」,菩萨所修一切自度度他丶上求下化之行,总称为「万行」,约略归纳则为「六度」。先说「六度」,後说「万行」。

  (甲)六度
  「六」者,布施丶持戒丶忍辱丶精进丶禅定丶般若等六种法门。「度」者,梵语「波罗蜜」,译为「度」,亦译为「到彼岸」,谓度生死流,到涅槃岸。菩萨修此六法,能度九界二种生死之流,而达佛界中谛涅槃之岸,故名「六度」。
  其实,六度不外戒丶定丶慧三学,其馀三度(布施丶忍辱丶精进),乃助成三学而已。然小乘亦修戒丶定丶慧,却只可名为「自行」,不可名为「六度」;盖六度者,「度他六蔽(贪絈痴等)」也,必也能度自他六蔽,包含自利及利他之行业,方名「六度」。故六度法门,每一度皆含自度度他两方面,据此义以解六度,庶得其旨。

  ◎ 布施度(檀那波罗蜜)

  梵语「檀那」,译为「布施」,谓布己所有,施与众生。略分为三种:
  (一)「财布施」──饮食衣服,医药田宅,所有资生之具,随有所需,能施与之。
  (二)「诸法施」──从佛及善知识,或经论中,所闻所学世间法丶出世间法,以清净心为人演说;乃至印赠经典,流通法宝等。
  (三)「无畏施」──於一切众生不加恼害,令生恐畏;众生若遇危难恐畏,能及时救援,令得安乐。
  如上三施,财施以资众生之身命,乃暂时之救度;法施以资众生之慧命,乃究竟之救度;而无畏施则两属,含暂时无畏(解除身命危急),乃至究竟无畏(出三界成佛道)故。总此三施,已摄一切救度众生之行业,古德云:「三施摄六度,六度摄万行」;故布施一度,列为六度之首,盖为大乘菩萨道之标帜也。

  ●功德

  菩萨行施度,则得「除怨」丶「不乏」等功德。
  (一)「除怨」──众生贫苦匮乏,则多怨尤,所谓「一家饱暖千家怨」,又云「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盖资生之物,人人所需,一家独占,必招众怨。菩萨布施,广结善缘,众怨自除。
  (二)「不乏」──菩萨行施,令众生免於匮乏;种此不乏之因,故得不乏之果(因果通三世,如第二表已说)。老子亦云:「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信然!

  ●去障

  菩萨行施度,则能去「贪悭」等蔽。贪求悭吝,乃烦恼障之首,行布施法,则能破除之。
  其实,充类而言之,布施一法,能除一切蔽障,不只悭贪而已!盖布施即「舍」,佛法始终,不外一「舍」字,舍财丶舍法丶舍无畏,舍之其极,我执丶法执无不舍矣!烦恼障丶所知障无不去矣!故云「布施能摄六度万行」。布施如此,其馀五度亦然,任举一度,皆可遍摄六度万行。

  ◎持戒度(尸罗波罗蜜)

  如第八表所说,「戒」为三无漏学之首,乃学佛之基础,犹如大厦之地基,故次言「持戒度」。
  梵语「尸罗」,译为「好善」,谓好行善道也。又译为「戒」,指「戒行」而言,谓於戒律行持不犯也。《瑜伽师地论》总摄大乘菩萨戒法为三类,名为「三聚净戒(聚,种类之意)」。如下所述:
  (一)「摄律仪戒」──以受持律仪为戒,佛陀所制各种律法仪则,本为防止众生三业之过恶故。此正指七众弟子所受持之律仪,含五戒丶八戒丶比丘戒丶比丘尼戒丶菩萨戒等。此约「止恶门」而言,重在防非止恶(诸恶莫作)。
  (二)「摄善法戒」──以修一切善法为戒,如常勤精进,供养三宝;心不放逸,守摄根门;及礼佛忏悔等。此约「修善门」而言,重在修习善法(众善奉行)。
  (三)「摄众生戒」──又名「饶益有情戒」,以饶益一切众生为戒。如《普贤行愿品》云:「於诸病苦,为作良医;於失道者,示其正路;於铑夜中,为作光明;於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众生。」《梵网菩萨戒》中「不看病戒」丶「不放救众生戒」丶「不化众生戒」等,皆属此聚。此约「利生门」而言,重在化益众生。
  此「三聚净戒」,代表一切大乘菩萨戒法,任举一戒,皆圆具三聚,如不杀戒,离杀生之「摄律仪」,长慈悲心之「摄善法」,护众生命之「摄众生」;故又名「三聚圆戒」,以此三聚戒法,能含摄大乘诸戒,圆融无碍故。

  ●功德

  持戒则得「清净」丶「解脱」等功德。
  (一)「清凉」──经云:「戒是无上清凉法」,盖「摄心为戒」,能持戒,则三业清净,身心不热恼,当下即得清凉。故梵语「尸罗」,译为「戒〈戒行〉」又译为「清凉」。
  (二)「解脱」──能持一戒,即松绑一缚具,则得一解脱。故梵语「波罗提木叉」,译为「戒律(戒条律仪)」,又译为「别别解脱」。

  ●去障

  持戒能去除「恶业」等蔽,以戒能防止三业之过恶故。

  ◎忍辱度(羼提波罗蜜)

  行菩萨道,度化众生,多劳多磨,任重道远;故大乘行者,不可不弘毅坚忍,所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方能前进无碍,故次言「忍辱度」。
  梵语「羼提」,译为「忍辱」,亦译为「安忍」,谓安心忍受也。《摄大乘论》等列为
三种:
  (一)「耐怨害忍」──他人以怨憎恼害加於我,而能安忍,无报复之心,此就「人害」而言。
  (二)「安受苦忍」──对於世间之寒热风雨,疾病天灾等苦,能安心忍受,恬然不动,此就「世苦」而言。
  (三)「谛察法忍」──观察诸法无生之理,信解真实,心无妄动,安然忍可,此就「修法」而言。此一忍为前二忍之所依,以能谛察法忍故,乃能耐受怨害与世苦也。

  ●功德

  修忍度,则得「不失」,「成就」等功德。
  (一)「不失」──谓无过失丶不失修。以能忍故,则护净清净,故无过失;又以能忍故,则不失去修学功德之林。
  (二)「成就」──不但不失,而且所修善法,通能成就。谚云「万事成於忍」,《书经》亦云「必有忍,其乃有济(成)」,世法如此,出世法亦然。

  ●去障

  修忍度,则能去除「絈恚」等蔽。《大智度论》云:「絈恚者,失诸善法之本,堕诸恶道之因」(详如第十表所说),菩萨修忍度,则能破除之。(待续)
                     第410期 公元2010年12月发行

标签:佛学概要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