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佛学概要十四讲表述记(四十六)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22日
来源:明伦创刊   作者:思飞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精进度(毗离耶波罗蜜)

  大乘行者,不但要弘毅坚忍,而且要勇猛精进,大步迈前;盖菩提路远,稍一因循,则
成佛何期!故次言「精进度」。
  梵语「毗离(梨)耶」,译为「精进」,谓精密前进,不盲进,不躁进,亦不闲杂也。
《成唯识论》列为三种:
  (一)「披甲精进」──菩萨发大誓愿,勇往直前,不畏艰苦;犹如勇士披上铠甲,冲
锋陷阵,有恃无恐。此偏就自行而言。
  (二)「摄善精进」──身勤修善法,如礼佛丶读诵丶讲说丶劝化等;心勤行善道,心
心相续,不闲不杂;如是一切善法,无不精进修行。此兼就两利而言。
  (三)「利乐精进」──利乐一切众生,不疲不厌,如《普贤行愿品》所说。此偏就利
他而言。

  ●功德

  修精进度,得「增善」丶「不退」等功德。
  (一)「增善」──能行精进,则功德善法,日日增长,速速成就。
  (二)「不退」──以精进故,则得不退转。退转为学佛人通病,故经论云:「初发心
菩萨,鱼子庵罗华,三事因中多,及其结果少。」既行精进,则不退转;既达不退,则可预
记必成矣!

  ●去障

  修精进度,则能去除「懈怠」等蔽。《八大人觉经》云:「懈怠坠落」,身心懈怠,空
过光阴,则堕落非浅;常行精进,孜孜蛚蛚,则能破除之。

  ◎禅定(禅那波罗蜜)

  三无漏学,以「定」为枢纽,以「慧」为成果,故最後言「禅定」与「般若(智慧)」
二度。
  梵语「禅那」,译为「静虑」,谓寂静审虑,静止妄想分别,如理思虑观察,亦即「止
观双运」之义,故又译为「定」;梵华双举,故名「禅定」,乃一切定之总称。天台《法华
玄义》丶《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等,将一切禅定归纳为三类五门,如左表:
  (一)「世间禅」──属世间法,有漏禅,以有漏心修之,无有无漏观慧(析空观等)
故;此为凡夫外道及三乘之所共修,亦名「五乘共禅」。又分二门:
  1「安般门」,又译为「阿那波那(出入息)门」,以息摄心(即数息观等)得四禅定
丶四空定等禅门。四禅定丶四空定,合称「四禅八定」,又名「根本禅」,乃一切世间禅丶
出世间禅之根本;後述之禅门皆不离四禅八定,只是更具观慧,更熟练自在而已。
  2「慈心门」,即於四禅之上,修慈观丶悲观丶喜观丶舍观四无量心(四种观想法门)
之禅门。
  (二)「出世间禅」──乃无漏禅,以具无漏观慧故;此为三乘之所共修,亦名「三乘
共禅」。又分二门:
  1「不净门」,以不净观(观身不净)摄心,通至九想丶十想丶八背舍丶八胜处丶十一
切处丶九次第定丶师子奋迅三昧丶超越三昧等禅门。
  上述四禅丶四空,乃至超越三昧,由浅至深,由劣而胜,总称「次第禅门」。
  2「因缘门」,以析空丶体空等观慧,直缘四谛丶十二因缘而入,其相应定力至某一禅
定(如初禅丶二禅等),而发无漏,而断惑证果。
  (三)「出世间上上禅」──此惟大乘菩萨根性所修,不与凡夫丶二乘共也,故又名「
大乘不共禅」。
  此为「心性门」,经云:「能观心性,名为上定」,以其解悟佛性(中谛丶实相),具
中观观慧,故修一一禅丶一一法,终与佛性相应,如《首楞严》三昧丶《法华》三昧丶《般
若》三昧丶念佛三昧等。又持名念佛,亦为出世间上上禅,经论云:「若人但念弥陀佛,是
名无上深妙禅」,此义於十三表详述之。
  须知世间禅丶上上禅,既为无漏法,则必止观双运,定慧均修,除定力之外,更须具空
观及中观之无漏观慧。又须知断惑证理,功由观慧,而相应定力但达足够即可,非必具修一
切禅定也。然则,定力如何方为足够耶?答:有人但达初禅,即发无漏;有人达二禅,乃发
无漏;乃至有人次第具修诸禅,方发无漏,并不一概。

  ●功德

  修禅定度──得「静虑」丶「见性」等功德。
  (一)「静虑」──修禅定,则能寂静审虑,引生诸多殊胜功德,如离过功德与善法功
德等(於第八表已说)。
  (二)「见性」──止观功深,则能明心见性,开显性德丶无尽藏德,皆由禅定开发。

  ●去障

  修禅定度,能去除「散乱」等蔽,众生无始以来,无明妄动妄分别,惟修禅定能去除之


  ◎智慧度(般若波罗蜜)

  梵语「般若」,译为「智慧」,然非世智小慧,而是断惑证理丶寂照德显之无漏大智慧
。此为三无漏学之目的与成果,故列最後。《大智度论》等分为三种:
  (一)「实相般若」──「实相」即中谛佛性,为般若之实性,此是所证之理体。
  (二)「观照般若」──观察照见实相之智慧,此是能证之实智。
  (三)「方便般若」──又称「文字般若」,文字虽非般若,但为诠释般若之方便,此
就分别诸法,度化众生之权智言。
  如上三般若,因文字般若而起观照般若,因观照般若而证实相般若;又以证实相故,由
体起用,故有观照之实智,及方便之权智也。

  ●功德

  修般若度,则得「大觉」丶「度他」等功德。以证实相般若故,实智彻底,权智无穷,
故不论自觉丶觉他,皆能究竟到彼岸。

  ●去障

  修般若度,能去除「愚痴」等蔽。盖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一旦开发,则无始无明丶
三惑二障,从此尽除矣!

  乙丶万行

  「万行」,总称菩萨自度度他丶上求下化之一切行业,枚举不胜其繁,而以「四弘誓愿
」概括之。「四弘誓愿」又名「四弘行愿」,乃一切菩萨之通愿(总愿)。菩萨始自发心,
即立此弘伟誓愿;既发愿已,乃以行山填愿海,广修六度万行,直至圆满佛果。
  (一)「众生无边誓愿度」──依愿起行,则为「度无边众生」。「众生」包括六凡丶
二圣,所有九界众生而言。
  (二)「烦恼无尽誓愿断」──依愿起行,则为「断无尽烦恼」。「烦恼」包括见思惑
丶尘沙惑丶根本无明惑,所有三惑二障而言。
  (三)「法门无量誓愿学」──依愿起行,则为「学无量法门」。「法门」包括三学丶
五乘,四教四门(天台藏丶通丶别丶圆四教,每一教各有空丶有无丶非有非空,亦有亦空四
门),乃至八万四千法门。
  (四)「佛道无上誓愿成」──依愿起行,则为「成无上佛道」。「佛道」指「无上正
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依天台四教言,则指圆教佛果,方为究竟圆满。
  前一弘为利他,後三弘为自利,亦可说每一弘皆含二利;盖自度方能度他,而度他正所
以自度也。如为度众生故,则必须断烦恼丶学法门丶成佛道;又为成佛道故,则必须度众生
丶断烦恼丶学法门。故二利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标签:佛学概要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