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怎么样随喜获得最大福德——索达吉堪布殊胜开示(上)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25日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所谓随喜,根据《俱舍论》的观点,就是指无有任何嫉妒心,对别人所做的一切善根发自内心地欢喜。在大乘论典中,随喜也是相当重要的,比如《现观庄严论》第二品中就讲到了三种修道——胜解修道、回向修道、随喜修道,其中,令未生起的善根生起,叫做信解修道;令已生起的善根不失坏,叫作回向修道;令善根不坏且越来越增上,叫做随喜修道。一般而言,这三种修道从资粮道到十地末尾都必须具足。

  菩萨的善心不能离开随喜,随喜在整个大乘佛教中一直具有无比的功德。乔美仁波切在《极乐愿文》中说:“假如我们听到别人行持善法,心里没有嫉妒的恶心,且诚心诚意对他的善根进行随喜,那么佛陀说此人能获得同等的福德。”

  佛经中也有一个公案:从前,波斯匿王迎请世尊及其眷属应供,当时有位贫女对此非常的随喜,认为波斯匿王是由往昔所积累的福德才成为这样的君王,如今又遇到释迦佛这样殊胜的福田,仍然积累这般广大的福德资粮,实在是太稀有了。世尊对此清清楚楚,在傍晚回向功德时问国王:“你所积累的这份福德善根是回向给你自己,还是回向给比你获得福德更大的人呢?”国王说:“谁的善根大就回向给谁吧。”于是世尊先念那位贫女的名字作了回向。可见,若是发自内心地随喜,可以获得无量福德。

  然而,从实际行动中来看,随喜的善根也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别人行持善法、享受快乐,这时候一定要看看我们有没有嫉妒心、嗔恨心、懊恼心,通过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真正随喜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学了这部论典,希望大家今后不管看到别人做什么样的善法、有什么样的功德,都应该改变自己的心态,尽量生起无有嫉妒的善心,这一点极为重要!

  辛五(随喜)分二:一、随喜世间善;二、随喜出世善。

  今天讲的随喜,分为世间的随喜、出世间的随喜两个方面。按照有些高僧大德的分法,也可以分为下士道的随喜、中士道的随喜、上士道的随喜这三种。

  壬一、随喜世间善:

  欣乐而随喜,一切众有情,

  息苦诸善行,得乐诸福报。

  作为大乘修行人,内心应该随喜一切众生能息除恶趣痛苦的诸种善行,以及他们在善趣中享受人天安乐的福报。这里包括了因随喜和果随喜。

  先讲对世间善的因随喜:在这个世界上,一般人都害怕堕入恶趣受苦,希望能够获得人天善趣的种种圆满。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行持十种善法,如戒杀放生、不妄语、不邪淫等,以及修持四禅定、四无色定,这些善业都是不会堕恶趣的因,我们看见任何人行持这些善法,都应当从内心数数随喜。

  果随喜:倘若有人往昔造过十善业,或四禅、四无色、四无量心等善法,即生中不但没有堕入恶趣——地狱、饿鬼、旁生,反而获得了圆满的人身、天身、阿修罗身,并且正在享受各种福报,这时候也应该对他随喜。这即是所谓的世间随喜。

  平常我们也应该这样,假如看见某人已经发财了、获得地位了、今天赚大钱了,当他获得这些世间福报时,应毫无嫉妒地对他随喜。世间上有一些求福报的人,其实求福报也没什么不可以的,他们通过积累资粮,发愿将来成为富裕的人,或获得四大天王、梵天、帝释的果位,当他们为此而造各种善业时,我们的随喜就是因随喜;如果他们真正获得了这些地位或果位,那时的随喜就是果随喜。

  然而,有些人看到别人坐豪华轿车,或者买了新房子搬到里面去,虽然表面上说“随喜、随喜”,但心里马上想“他的车很高级啊,要是我的就好了”、“他的房子真阔气,我为什么住得那么差”。凡夫人就有这种毛病,一看到别人有福报,就希望自己也能获得,这是非常不好的!

  前段时间我遇到一个大老板,他说自己一年能赚一亿多,我当时就想“要是给我们学院投资一千万该多好啊”,尽管这种发心不是为了我自己,但毕竟是为了我所,后来我立即转变念头:“这是非常不好的,应该随喜别人的功德!”怎么随喜呢?希望他的福报比现在还大,更多地获得种种资财受用。以前我们学院中有位法师就是这样,他一听说别人什么有财产,或看到别人富裕、身体健康,就口口声声地说“多好啊、多好啊”,他的随喜非常诚恳,从表情上也看得出来。

  实际上,随喜应该是身、口、意三方面的随喜,身体比如说眼泪直流、汗毛竖立,有一些不同的表情,但有些人并不是这样,他一见到别人给上师做事,就挤眉弄眼地说“随喜、随喜”,这种表情就不是真正的随喜;从语言上,要用一些话语来赞叹,“你这样做真是功德无量”、“你真了不起”等等;心里没有任何杂染,以非常纯洁的欢喜心来随喜,这才是所谓的随喜。然而,有些人可能身体不具足,或者语言不具足,或者内心不具足,因此平时在随喜的时候,一定要看自己能不能真正地随喜。尤其在世间当中,有些人做一些世间善法、享受一些世间福报时,我们一定不要掺杂自私自利、而是要远离我和我所、发自内心地进行随喜,生起这种善的分别念。平时我们不管到哪里去,做什么事情,只要听到别人有一个好名声、获得了什么快乐,都应当从内心中马上随喜,这就是对世间的随喜。

  反过来说,假如别人造恶业,你心生随喜,也能获得同样的过失。前不久有些人说“日本人以前对我们中国如何如何,要是日本发生地震多好啊”,还有些人说“阿富汗出现这样的灾难,真是大快人心”,包括有些佛教徒在内,也是在心里或口里这样说。要知道,作为大乘佛教徒,这样随喜是非常不合理的,看到别人杀人,你在心里随喜,那你也有杀生的过失。所以,随喜的时候一定要分清对境,一切善法应该随喜,一切恶法不能随喜,否则自己照样有这些过失。

  值得一提的是,随喜的对境如果不同,获得的功德也有差别。譬如,若对佛和菩萨的善根进行随喜,只能获得一部分功德,而不是全部,这是对上等者的随喜;对中等者诚心随喜,可以获得同等的功德;对下等者随喜,能获得超越他的功德。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讲过,如果对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的善根进行随喜,能不能获得同等功德呢?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毕竟是凡夫,文殊菩萨一刹那度化众生的无量善根,如果一随喜就得到了,那我们早已经成就了。但与我相当的人在做善事的时候,若对他进行随喜,可以得到同等的功德。或者比我更差的人,譬如我发了菩提心,另一个人只是为了世间八法而修佛塔、做一些善事,我对他进行随喜,那我能得到超越他的善根。因此,前面公案中为什么贫女获得了超过波斯匿王的功德,原因就在这里。

  在随喜功德的问题上,有些现象值得分析。有些人说:“我作为凡夫,天天在家随喜释迦牟尼佛就可以了,这样的话,我的善根跟释迦牟尼佛是一模一样的。”去年还是前年,听说有个老太太天天绕大幻化网坛城,有个年轻的居士问:“你绕了多少圈啊?”她说:“不告诉你!如果告诉你,你会随喜我的,你一随喜,我的功德就全没了。”这也不一定,她的功德并不是别人一随喜就马上抢走了,不会这样的。那天我在深圳时,有个居士说:“你们去放生,我不出一分钱在这里随喜就可以了,只要随喜,别人放一百万,我也能获得同等的功德。”实际上随喜并不是这个意思,所谓的随喜,前提必须是内心非常纯洁,不杂有任何烦恼,假如你什么事情都没做,光是投机取巧地随喜,能不能获得功德也不好说。

  可见,随喜获得同等功德也有一定的界限,佛陀告诉我们,对于随喜,应该分析在哪些情况下获得同等的功德,哪些情况下获得超越的功德,哪些情况下只得一部分功德,在这些问题上,大家值得好好思考。当然,如果你亲自去造一些善业,这个功德是最保险的。

  以上讲了对世间善法的随喜,下面是对出世间善法的随喜,它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中士道善根的随喜,二是对上士道善根的随喜。或者可以说,上面是对“随福德分”善根的随喜,下面是对“随解脱分”善根的随喜,这又分为随喜声缘阿罗汉的善根、随喜大乘菩萨的善根。

标签:佛教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