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学员心声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01日
来源:明伦创刊   作者:佚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去夏,在师长的叮咛声中我告别了台中,踏上归途;时序如流,如今,引颈企盼的讲座
又一天天飞过去,三周的光阴,何其太匆匆?!
忘不了李老师的慈容,徐老师的笑意,看治师姑的垂爱,以及玉贞师姑的关怀,还有明
伦社学长们的笑靥与欢笑,一点点丶一滴滴长住我心头。三周的讲座只觉得自己业障太深,
善根太少,而佛恩,师恩,何时能以报答:只有常念阿弥陀佛圣号。〈政大 王丽君〉

含泪拜别老师,前面又是一段需要自己去打滚的日子,肩起行囊,走吧!
那浓雾中透露的一痕阳光,就是我全部的希望。〈台大 古清美〉

有此缘份与学长们共同闻求佛法,心中真有无法表达之净意。短暂相聚有如「落协聚会
,是暂且,禁不阻风吹离散。」亦如「小溪流水,相续不已,似曾相聚,似曾飞散。」虽
是短短相聚,也有无比的快意,微谈佛理,亦能有微薄的体会。这次讲座使我感受到「了义
」佛法之博大精深,想想自己研习世间法,真是微不足道。但是世间法绝不能遗弃,正是「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悟者成佛,迷者众生。 恩师指导我们要下点工夫好好的研究佛
学,且能解行相应。必须以我中华文化之优良美德「仁」字为根基,更要以文学为基础,才
能接受无上佛法之熏习。
有此机缘上台中莲社,求取无上佛法,奉持净土法门,以伏自身种种迷惑,接受 恩师
的开导。临别时 炳公恩师之赠言「求道」之方法必须解行相应,无论研习任何一种学问必
须解行相应,尤其欣求无上佛法之道,更是要解行相应,才能圆证无碍。在「行」的方面,
必有正工夫(持名念佛)助功夫(伏惑),在「解」的方面,必须利各种方法来了解无上义
理,这样才算是真正求道。
回想这三周来,接受了更高佛法的熏陶,在庄严的讲堂里,深深的体会到所谓「万德庄
严」之微妙意,正如 炳公恩师所开导之「所见者佛像庄严,所闻者佛法庄严」来开发自身
庄严。三周来,在 恩师的指导下,发觉到自己所能领略其中之义理甚为微薄,内心有说不
出的愧咎。愿以此领略之微薄义理,作为自修之基础。〈兴大 李武雄〉


感佩师长们的教诲,但愿苦心化智心,智心化悲心,人生道上的艰涩,大家共勉而行!
〈台大 李淳玲〉

还记得去夏,正迎着葡萄膝架上的果实!从生涩到成长的过程中,但把成串的果实囫囵
地咽下喉,其中昏睡多少日子有谁知?今年旧地登临,再次举首望向莲社这块泥地,三周在
师长恳切叮嘱中,装载多少肺腑痛切之言!而卑微的自己却始终埋沉於颠倒的思路里。坐在
大殿前,面对庄严肃穆的 佛像,我佛!心生多少愧心!想想自己未能尽力为之,又何其不
肖!恩师披风戴雪,大志始终不改,「为佛续命」──这一棒意义深长,但愿我们谨守老师
们的开示,踏实求学,在道业上你我能互切互磋,趁着我们年青时,大家都能咬紧牙根好好
地干一干吧!〈台大 吕秀玉〉

一时糊涂,没提出问题,只是内心渴望着要来参加高级讲座。时日近了,不知如何是好
?佛恩加被,得蒙明伦社聘为服务同学,使我能够参加这次高级讲座。更奇妙的是:课一结
束,我也得到结业证书,成为一个正式学员。〈新专 林玉枝〉

原以为能甩甩头,昂然的离去,谁知离时竟有着太多的依依之情。
不管人走得多远,但老师的话永铭心中。听从老师的教诲脚踏实地的在校做个好学生,
在家做个好子女,在社会上做个好国民。〈中原理工 胡莲芬〉

愿深入经藏 信解法理 正助持名〈兴大 陈朝辉〉

这一期最令我受益的,是恩师的三句话:「临之以庄则敬」丶「张良遇汉高祖如石投水
丶忍辱负重」。
第一句话令我知道如何待人,莫再轻浮地影响周遭友人,尤其是同道;也使我明白,朋
友何在。只要想朝个人心愿目标走,不能让旁人无意义地左右我。愿学张良如石投水,决不
以水滴石;以前糊涂交友,实无一可共甘苦者。只要良心不昧,将来定尽力护法;因此,只
有看机缘,再候良友,以期共赴此生之路。
个人品行不好,只要谨记「忍辱负重」之训,继续走完此生之路。
〈淡江文理 陈清【金章】〉

二十一天的佛学讲座一晃即结束了,在此间,我有了一个很好的增上缘,得以对「自我
」重作一番的分析与批判。
我最大的缺陷是在於人格上的「畸形发育」──一种根深蒂固的「莫须有」的畏惧感。
由於这种心理的作祟,往往遇到芝麻小事也弄得毫无主见或失於操之过急。最可怕的是,这
种「畏惧感」竟引发了「傲慢心」的产生──试图以之来抑制自我弱点的暴露。在外表上总
表现得十足的精明与「胸有成竹」式的自我陶醉,心里却是苦恼不堪。
自己有过,平时因惯於在尘世打转,所以昏沈不觉,一旦接受了佛法的熏习,即映现得
一清二楚。
幸亏 雪公恩师在此间大作狮子吼,振醒了我,使我得更进一步地认识自己。
〈辅大 连文宗〉

来明伦社大专佛学讲座听闻佛法丶兴味正浓,而三周之期,竟已倏尔而过,时光之逝;
何快速如此?令人极其景慕之圣地——台中,竟亦不得不与之别离,心绪之烦乱,威念之繁
杂,言语文字,岂能有以喻之者乎?!
以往余之学佛,论热情,则有之;而於佛法之如何明了,则犹未能。念佛,固用不得力
,上不得路;勤人信佛学佛,尤多不得要领;而且对诸多之方便法语,亦多所错会。如以四
摄法中之「同事」为例,常闻人曰:他人能者,汝亦能之,方能与言同事。否则,便未能言
同;未能言同,遑论度化?於是,见人长於政治法律,余便积极研读政治法律;见人善谈科
学哲学,余亦研读科哲等书;见人会打八段锦丶太极拳丶太极剑,余亦随而打之。结果疲於
应付丶吃力不讨好,非但对化度之事,无大补益;反误自家对佛法之修学;且更因而在精神
上增添不少之困扰与烦恼,八识田中自亦涂抹上层层重重之尘垢与无明。於今思之,实得不
偿失,令人愧悔,诚堪谓为迷惑颠倒之甚焉者矣。
余愚钝甚,在此三周期中,老师所赐诸吾人者多,而余所能领受者,则极浅少。幸得老
师慈悲开导,方便晓喻,愚钝如我者,始略能领得其若干微末旨趣,乃痛觉前非,无有是处
。觉老师之一言一语,似乎其句句字字,都说到余之病痛处。似一博地凡夫之我,未能识尽
情空,忆昔日所为之非,感老师今日苦口婆心之恳切语,不知暗自流下多少感伤悲痛之泪。
尤其每当老师言及「摄化」丶「同事」时,总要补上一句「度德量力」之告诫语。此「度德
量力」四字,一入耳际,热泪总是夺眶纵横而出,无法渴止,无由控制。心中亦每觉乾脆让
他痛哭一场为是!此堪为余感受之最深者也。
常言「己未度者,不能度人」;又曰「泥菩萨过河,自身犹且难保,遑论度人」;况「
末法众生,刚强难度」。自己何德何能之有?读上几年洋书,尚不识之无,便自高身价,目
空一切,刚愎自用,狂妄自是;不知自己肚中曾装过几滴墨水,偏陋至如何地步?思想云为
,尚一无中的之处,便欲度化他人,其不度德量力若此,诚其迷惑颠倒之甚者矣。写至此,
对老师之教诲,能不感愧交加,涕泪悲流?呜呼!自今而後,直须听从老师之指示:受持阿
弥陀经,执持弥陀名号,心不散乱,带业往生,花开见佛,断见思丶破尘沙,圆成佛果;而
後,乘愿再来,永作广度弘化事业是矣。自然余亦自应加强研学,充实德能,倘当生在弘化
事业上,能有报效之机缘。余亦当尽力而为,绝不敢稍存懈怠之心焉。临行忽卒,感怀万端
,不知所云。苟有不当,尚祈赐正为祷?〈焦国宝〉

二十一天的讲座,只觉得自己是佛呆子,四方木头脑。
想起「佛法难闻,众恩难报」,真是惭愧不已;今後当咬住牙根,老实念佛,以报众恩
,好好做个学生。〈兴大 谢嘉峰〉
总觉得自己像颗系在绳头的弹丸,不由自主地绕着一个莫明地圆心转着丶转着,好不容
易到了最高点,蒙胧中看清了梦境想挣脱出去,不料一个跟斗丶又翻进了团团雾中。
也许是……,我竟能暂时跳脱这圈子──即使有几分勉强--徜徉在莲社的阳光下,虽然
没得品味「山色无非清净身,溪声尽是广长舌」,但是城市的烦嚣早已淡入花坛片绿中,迎
送着阳光,聆木鱼与宝磬伴着佛号,一切烦恼都渐渐的远去,竹院僧话不过如此。
还有大雄宝殿中倾听法音,听!
吾人现前一念具足十法界。
凡是不一心皆是无明造作,「道场成了是非场」怎可成就?
「烦恼即菩提」他带给你烦恼就是替你送菩提种子来啊!
佛法讲「圆」,一件事别起来讲有几方面,但却是一回事,学佛最怕学成了佛呆子,四
方木头脑子是不行的啊!……………………
句句铿然,声声印入心坎。
又要走了,但是这回带了个指南针。〈兴大 蓝清隆〉

当无尽灯点燃了,由老师将黑暗中所赖以了生脱死之光明大道传给明伦社再传给每一位
同学,我相信这也是老师的最大希望──明伦社为中心,群策群力的将此暗中明灯传至每一
角落,让它大放光明,三周来,我不敢说学到了什麽,但也不至於一无所得,当老师们拿着
腊烛步出讲堂时,我从烛光中看到老师的背影,似乎显得更慈祥而苍老。是的,八十多岁的
老人家不辞辛苦的来教导我们,为的是什麽?我无形中觉得担子重得有点透不过气来,日後
老师缘尽往生後,有谁能再如此「任劳任怨」的来度化众生呢?而当我们步出讲堂时,手中
的腊烛是如此的微弱,似乎代表着唯一的希望之光正受着多方之灾难破坏,而我们也似乎是
一群孤儿,凭着这一点点光在黑暗之中摸索寻归处。我流泪了,是难过也是感激,在未来的
日子中我会以师行为己之模范,以师之苦口是听,不管别人之闲言冷语,可与之来往便以诚
相待,否则亦只能敬而远之,要能忍能和,多多反省自己少造口业,咬着牙根也得去干,不
能老油条,人要有人格。诸如此类的金言太多太多了,三周来不但学了一点出世间法,但对
世间法之收获也许多一点,我在想:老师,放心吧!我想我会依此而行,只要一息尚存,我
仍会信受奉行,默默地干,想着!想着!我彷佛又看到老师那令人感动的背影,但愿我能不
失其所望,阿弥陀佛!
时钟的滴答,毫不留情地告诉我们分别的时候……,我们把那些笑声紧紧地系在心弦,
把声声的「再见」声埋在心底;我们乘着微风飘送,难忘的真挚笑容而返回我们初来的地方
,内心是满载而归的充实,同时也领悟出「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的道理来。
〈兴大 苏新章〉






                第9期 公元1971年11月发行 9,10期合刊 

标签:学员心声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向日葵
下一篇:神秘人物──杨典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