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不二法门”对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园区教育体系之影响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   作者:释常随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僧众修行是为了学习佛法,消融自我以寻求解脱。而且透过奉献所学,建设人间净土,来圆满成佛的资粮;同时僧团是一个完整的教育中心,一个帮助僧众升华自己的机构,亦是一个提供僧众发心奉献、圆满成佛心愿的场域。本文透过律藏及禅宗之丛林清规中有关教育体系的回顾与探讨,并说明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园区中的僧伽教育体系之现况,以期提供现代僧伽教育之参考与未来展望。

《维摩诘所说经》 所标榜的“不二法门”在汉传佛教传承中声名卓著(包含中国大陆与台湾、日本、韩国、越南)。“不二”意味着事物间显示出彼此的不可分割性,进而,不二法门的功能则是在破除一般人思想及行为上的二元障碍,包括自他、身心、好恶、正反、增减、生死、净垢、有无等等。因此,用一般逻辑性地思考与反应方式将“世俗的存在”与“绝对的真理”视为两种不同的东西是全然错误的。《心经》即明确的说明了相同的观点“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它们是彼此渗透同一不二的事情。而禅宗所认同的,也正是这种活泼的开悟体验。是故《六祖坛经》指出“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的确,整部《维摩诘所说经》经文提供了许多创造性的概念在不二法门的观点上。其中“心净则佛土净”之说与现代的人间净土之主张更有着密切的关系,法鼓山正是以此为理论基础而创建 ,提出”提升人的质量,建设人间净土”的理念。僧众修行是为了学习佛法,消融自我以寻求解脱。而且透过奉献所学,建设人间净土,来圆满成佛的资粮。同时,僧团是一个完整的教育中心,一个帮助僧众升华自己的机构,亦是一个提供僧众发心奉献、圆满成佛心愿的场域。

在众所周知《入不二法门品》当中的三十二种之外,整部经文还有那些不二法门?这些不二法门的具体内容为何?更重要的是,如何才能将不二法门直接体现于生活当中?不二法门对佛教修学体系的影响为何?此种修学体系是如何导入于教育体系中,使修行者从妄念描述中直达当下的体验?

本文将考察本经内容,并透过律藏及禅宗之丛林清规中相关教育体系的回顾与探讨,来说明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园区中的僧众修学体系之现况,以期提供现代僧伽教育之参考与未来展望。

一、《维摩诘所说经》中“不二法门”修学体系之考察

关于不二法门之说,在《入不二法门品》末经由维摩诘以强而有力的缄默对最不可思议的“不二”所做的示范,是为本品最出人意表的。本品中记载维摩诘居士就教于一群显赫的菩萨,问他们各自是怎样进入不二法门的。众位菩萨们则各自说明了自己是靠着超越哪些二元性才能够证得,其中包括了:生/灭、明/暗、涅盘/轮回、有/空、真/幻等等。最后一个发言的是文殊师利菩萨。

文殊师利曰:“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于是文殊师利问维摩诘:“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时维摩诘默然无言。

文殊师利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维摩的缄默即是对最不可思议的“不二”展现了最有力的示范。在相同这一点上,于不同的面向上考察本经的其它品的经文,亦可得到类似的观点如下:

由上表的二十四种“不二”,可以清楚得知现象世界或是隐藏在现象世界后面的形而上本质是不二的。因为现象本身是性空的,无所谓生也无所谓灭。而这种无生与无灭的本性,又是与现象绝对同一的。

以另一个方式来说明“不二”的层次与其被应用于修行的方式。佛教在探讨空的时候,是从一般人平常生活的世界开始;透过深观缘起来否定被实体化的自我和万物,到达了自我与万物本性皆空的结论。不过,为了打破对空的执着,则又回过头来否定空,说万物的空性是妙有。这样,空与相、涅盘与生死,就同时受到了肯定与否定。这种终极的“不二”,正是《维摩诘所说经》从始至末,处处揭示的不二法门。禅宗所认同的,亦是这种活泼的开悟体验。“不二”并非戏论而是体验,因为即便你的议论再高妙,最终还是要生活、做事的。而在禅宗看来,日常生活正好是开悟的基础与枢纽。马祖道一即常说:“平常心是道。”

然而,虽每个人身处的环境都不一样,修行的道路还是有一定的程序可言。自释迦牟尼本人开始,历代的佛教高僧都致力于描画出这条修行道路的进程,把它区分为不同的层次,指出在每一层次,身心会经历哪些转化,并依此来指导弟子修行而悟道。

二、律藏、清规中教育体系

僧众修行是为了学习佛法提升自我,以寻求解脱;同时僧团是一个教育中心,一个帮助僧众升华自己的机构,亦是一个提供僧众发心奉献、圆满成佛心愿的场域。所以,学者Banerjee说:“佛教教育的历史,即是佛教僧团的历史。”

从僧团教育系统的角度来说,三藏(经、律、论)与三学(戒、定、慧)的指导理应并重。但在宏传佛法方面,僧众则依个人的特长来教授。从《弟子品》与《菩萨品》可以得知早期印度的修学有宴坐、为居士及比丘说法、托钵弘化、经行、说戒等形式。

圣严法师曾指出:“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卷一三中,比丘分为经师、律师、论师、法师、禅师,一共五类。长于诵经的为经师,长于持律的为律师,长于论义的为论师,长于说法的为法师,长于修禅的为禅师。” 因此,也可说是分科的专弘。

如上所述,佛弟子会因志趣相投者自然聚集一起参究。而想要学习这些专长的僧众也会去亲近这些老师学习,形成不同的专门学团。因此学者Banerjee指出,早期佛教僧团的学习制度,基本上是依精舍为中心的学习方式。 精舍中教授不同的知识但着重于佛法、道德与精神的训练。学生依老师而住,以老师为学习的榜样,并有侍奉老师的责任。老师的家就是学校,此种精舍教育模式逐渐演变成大学的型态,学生可以全心全意投入学习,而不同的教授主题则是从早到晚不断地在进行着。 直到公元七世纪时,那烂陀寺 能容纳一万名来自各地的师生最为吸引行者前往。 这个就是传统佛教所说的解行并重。

《华严经》说:“戒是无上菩提本。” 因此,佛教的根本精神,即在于戒律的尊严,即在于佛教弟子们对戒律的尊重与遵守。所以,凡为佛子,不论在家或者出家,一进佛门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受戒。 惠敏法师曾指出:“有十种利益故,世尊制立戒律。如《四分律》…其中,一部分的利益是增助佛教整体的,…另一部分的利益是增助个人修行的。” 而《梵网经》认为菩萨戒是诸佛之本源、菩萨之根本,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 不行菩萨道,虽信佛而永不能成佛;要行菩萨道,须受菩萨戒,所以菩萨戒是一切诸佛之能成佛的根本。诚如《寂志果经》所言:“其比丘奉是贤圣戒,第一知足,其心寂定。”

因此,圣严法师指出:

“戒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作为禅行者的保护伞。没有戒,一个人就像是会漏水的水桶。”

在丛林清规当中,各寺院的规矩都是一样,每天的生活也相当接近。比丘与比丘尼必须接受两种教育训练:第一种是经由日常作务来修行,恰如其分地履行出家人的执事本分是很重要的。包括劳动作务、主持法会,从普通僧人直到寺院的住持皆是如此。而每日的早晚课诵与禅修亦包含于日常生活的修行中。透过简单重复的日常作务、佛七法会、拜《大悲忏》,与《梁皇忏》等活动,有助于使身心专注并净化受障闭的心,进而发起出离心与菩提心。

第二种则是拨出一段时间来进行密集的禅修。禅修的时间则有七天、二十一天、四十九天,或三个月不等。时间较短的禅修是由寺院的住持负责,至于则须要邀请有名禅寺里负责禅堂的首座或板首来主持。禅的传统强调离言说文字和直指本心。代之以使用繁复的辩证法来否定有与空的对立,或以论证的形式来证明开悟与日常生活的同一性,历代的禅宗大师都把追求的重点放在不二上,以他自深的开悟功能作为禅的媒介与方法。这个就是传统佛教所说的定慧双修。

事实上,当临济义玄(卒于公元八六七年)敦促弟子“秖是平常无事” 一语时,他的话是针对那些已经过着最有纪律生活的僧团而发的。反面来说,这种无事执着的心可以经由禅修来长养。亦是此种简单无事的心能够使得行者的修行生活逐渐澹泊。不管是中国、越南、日本还是韩国等禅佛教所传承之处,这种氛围是无所不在的:它们表现在禅宗师徒间彼此机锋的语言里、每日的禅修功课中、在禅堂的格局和程序,在佛戒的受持等等。这就是历史上禅宗的实质训练与教育,也是中华禅法鼓宗的出发点。

“不二法门”对法鼓山僧众修学与教育体系之影响

以定慧双修及解行并重来说明,慧指的是对自己和周遭世界的深入了解,定指的是坚守我们最珍惜的价值与真理。透过开放性的行与解,每个人理论上都可以发现自己的愿,而无碍于先天上的国家、种族,性别和宗族的差异性。解可以带领我们过一种反省的生活,扩大对自我和周遭世界的知解;行可以把这种知解深植于内心,让我们达到言行合一。透过这样的解行并重,就可以找出一条与世界互相贯穿的生命道路,负责任而睿智地实现自我。这正是圣严法师始终特别关怀的毕生计划-----提升人品、复兴中国佛教和推动世界和平。这样一个实现自我的旅程,亦是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园区对世界性人本思想的了解与沟通所要做的主要贡献。

因此,佛教学者Marcu在针对汉传佛教在台湾佛教的重构做研究后,提出最精辟的见解指出:“法鼓山所并重的是将汉传禅修的推广及各种形式的佛教研究。”

1990年,圣严法师购买了一片可以眺望台北市北方海岸的山坡地,并重新命名为法鼓山。在1993年法鼓山第一期工程动土时,圣严法师即为大众说明了“三大教育”,即是大学院(圆圈B)、大普化(圆圈C)、大关怀(圆圈D)。从“三大教育”中衍生出多种启蒙心灵的方法,搭起一座一座通往净土的桥梁,接引了更多人在学佛及修行的路上欢喜同行。其中三大教育的交集,就是以心灵环保为核心主轴的禅修教育(交集A)。

以大学院教育的目标来说,圣严法师的心愿是把法鼓山发展为一个集佛学研究,如僧伽大学(僧才养成班、佛学系及禅学系)、法鼓佛教学院(包括大学部和研究所)、中华佛学研究所、国际会议中心;提供精进禅修如国际禅修中心;和提供非宗教性质教育的法鼓大学于一体的世界佛教教育中心。组织的建立以及课程的筹设,可说是圣严法师本人一生经验的结晶,是他不同人生阶段--在中国大陆当沙弥、在东初法师门下当弟子、在南台湾闭关潜修、在日本念研究所、在欧美宏法、在国际会议上的交流、在不同宗教间的互动等时间段所见所思的反映。

而大普化教育的作法,则是运用传统佛教修行活动与现代文化活动,为社会大众建立多种生活化、实用化的管道来认识佛法。引领大众从内心和生活行为的改变做起,让每个人小小的好,累积成整个社会大大的好。举办各项禅修、念佛、开示演讲、法会、读书会、禅训班课程、禅期、心灵环保营、菩萨戒会、皈依祈福法会、佛学课程、法鼓八式动禅等修行弘化活动。并藉由文化出版与传播媒介,使佛法精义普化人间,成为现代人生活的智能指南。

大关怀教育是以人间化的佛法,普遍而平等的关怀社会大众。人的一生,从怀胎、出生、婴幼儿、少年、成年、老年到临终与死亡,每一个阶段与层面都是大关怀教育的范围。目前正在推动的是“心五四”运动、“心六伦”、临终的助念关怀、环保树葬、贫病救济、灾后心灵重建等等。

心灵环保为核心理念与“三大教育”为方法正是法鼓山推动人间净土的不二法门。

(作者系台湾法鼓山僧伽大学男众学务处学务助理)

相关文章:

(1)修学体系面面观一 —— 汉传佛教修学体系介绍
(2)修学体系面面观二 —— 禅宗曹洞宗、华严与藏传修学体系的介绍
(3)修学体系面面观三 —— 当代部分道场修学模式介绍

相关论文:

(1)《我的判教观》,济群法师
(2)《汉传佛教修学次第的构建》,道坚法师
(3)略论禅宗修学体系的建设——以曹洞宗禅修理论为例,妙安法师
(4)浅谈华严宗的修行体系,明哲法师
(5)藏传佛教显宗修学的建构与作用,尕藏加
(6)《佛教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以戒为师,构建学、修、慈善一体化的僧伽教育体系》,如瑞法师
(7)《深圳弘法寺佛教修学体系建设刍议————以闻思修三慧为中心》,印顺法师
(8)《“不二法门”对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园区教育体系之影响》,常随法师
(9)《当代佛教修学体系的实践与展望》,心道法师

进入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专题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