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科学>>正文内容

从近代物理学观念的演变谈佛法与科学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河北佛教   作者:本竹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除了契理之外,佛法中最重视的就是契机。为了使一般人了解佛法真义以启发正信,必须应机立说以配合时下的需要。今日值此科学昌明之世,若能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明佛法、认识佛法,应是一条切实际而又方便的途径。物理学是所有科学知识的基础,因此就让我们从近代物理学观念的演变,来谈谈佛法与科学。

一、两大理论的建立

  一九〇〇年以来,近代物理学上产生了两大理论体系。一个是量子论:它是从质能单位的微观世界,探讨事物的本质与现象。另一个则是相对论:它则从时空的巨观世界,察看整个宇宙的结构。量子论与相对论的诞生,正好为佛法带来了科学性、时代性的注脚;佛法中许多极为重要而原来又极不易为人接受的观念,在他们的极力阐明陈述下,终告拨云见月,验证了他们的正确性。

  在实验室里他们发现,无论以何种方法,人们都无法直接理会到任何一个单一粒子的特有性质,他们所试验的对象都是一群群粒子的集体行为,而不是单一粒子的个别特性,我们所面临的成了一个统计上的与或然率的问题,物质波于是变成了概率波。在量子学中所见,正好说明了吾人所能见到的事物,都只不过是它们的外在形象而已,绝不是它们的本来面目。依佛法性空缘起论而言,一切宇宙万法(法为所有事物之代称)是没有自存性、没有不变性,也没有实在性的,亦即所有万法的法性是本然空寂的。这个结论和量子论所得到的正好互相吻合。在金刚经里,佛亦告诉其弟子说:一切有为法都像梦幻泡影、朝露闪电一般,一切万法展示在人们面前的都不是它的本质,而不过是其活动现象的临时性存在,此一存在的观念在佛法中谓之“假有”。物理学者所经常强调的:“在量子物理学这个抽象的字汇中,根本就没有一个‘真’。”这正好又给了佛法“假有”的观念一个最强烈的印证。

二、“测不准原理”与佛法的认识论

  量子理论家海森堡,在一九二七年发表了他著名的测不准原理。即我们无法测定任何粒子的绝对真实物性。照量子学的解释,这乃是测定所有粒子必然产生的现象,是人类再也无法跨越的极限。这个无可奈何的事实,在佛法的认识论里,老早就勇敢地予以承认与接受了,佛法亦认为人们所了解的世界只是他的感官所造成的世界,是整个宇宙中极小的一部份;因此释尊初在菩提树下成道时,即曰:“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一语道破了整个症结之所在。佛法认为整个认识过程中,都是依意生识有了明确的意识才能承受五识(即八识之前五识)外缘的落谢影像,发为一般明确的认识。假若意识中有所沾染,有我执、我见的存在,那认识作用是永远无法达到圆满的;唯有当阻碍人类原有本能(即佛性或如来智慧)的障碍被排除后,才能做到依智而不依识,才能转识成智,冲破吾人原有的认识界限,彻底觉悟人生宇宙的真相。

  量子理论的发展给佛法“性空缘起论”与“认识论”带来了一个最完美的说明。在他们的努力下,人类所面临的真正课题,已经很坦然地展示在我们眼前。



三、相对论原理与佛法的时空体认
  
  一九〇五年,爱因斯坦发表了相对论。在爱氏看来,空间也只是一种直觉的形式。
  
  “空间”也就是这能感知了别的心识与所感的一切事物间的刹那作用,而反应出来的一种知觉概念,离开了这个意识作用,“空间”本身即无存在之可能。

  不但空间如是,相对论也把绝对的时间观念一道抛弃了。爱氏认为时间亦不过是事件发生的一种顺序,除了藉此顺序来度量它之外,别无独立之存在。所以时间也是知觉作用产生的一种概念。依佛法而言,“有情”为身心相依的共存体,其心理活动,自无始以来,即由外而内(即从“识”到“心”),又由内而外(即从“意”到“识”),不断地交流。量子论告诉我们:物质的基本微粒之行为与我们在粗糙世界中所见大粒子不同;同样地,相对论也证明我们不能根据见到事物的迟钝行动,来判断速度较高的现象。根据相对论原理,爱氏预言:一个人如果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进行,他的心跳、呼吸等一切生理作用,都会一齐相对地慢下来。由于速度的限制,这个预告至今尚未能被直接地证实;然而照佛家的宗教体验,藉禅定的修养功夫,使心注一境,无妄念之波动起伏,一切生理作用都跟着减缓,这已是二项摆在眼前的事实。经由时间相对性的短暂留驻(或称永恒的现在),替代物体的高速进行(实际上两者在物理上的意义是相同的),佛法已经从精神领域里,证实了相对论在物理上所预测的时间观。

四、四度空间的契入

  在相对论里,时间和空间两者之间也是相对的,把宇宙当作一个由三个空间度加上一个时间度的四度时空连续区,被视为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了。四度时空连续区的说法,是整个相对论宇宙观的基础,要想客观地了解宇宙,时空二者便不得分开,如“时空连续区数学”的首创者,德国数学家民考斯基所说的:“空间和时间一旦分开,一切将顿成无形幻影,只有二者作某种适当的结合,才能保持多少真实。”

  佛法对整个时空的体认亦是“因色故有无色处,无色处名虚空相”,并且也是“因物故有时,离物何有时”的。申言之,其义乃为无物质色法之存在即无空间相所得,而时间也是因事物之存变而起的;所以离开时间因素想像某物之存在相是不合于真相的,存在之真相既不可得,那空间相又如何可得呢?所以时空是不可分割的,唯有时空一体时,一切法的真相才能显现出来,这是佛法的时空认识,它也是一个四度的连续观念。

  同时佛法更进一步地指出:由于人的主观经验,一直是以时空分裂的观点去认识人生宇宙的,因而产生了错觉的主观世间相,它本身具有很大的惯性作用,因此即使人们知道了一切法相对存在的道理,他还是无法立刻破除这个根深蒂固的惑见,必须经过一段训练以后,才能把这错觉纠正过来,做到“以智化情”、“以智导行”,一切随顺于法、体见于法,达到四度空间的契入,亲证人生宇宙的实相。

五、三大真理的“殊胜”与两大理论的沟通

  在妙法莲华经上,佛阐明整个宇宙人生的真理有三,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与涅槃寂灭。此三者名之为三法印,是佛陀从因果法则上体验得来的三大真理。诸行无常这一真理说明一切万法都在不息的流变中,从这息息流变中所呈现出来的,乃是幻现的诸行而不是实有的常存。这个真理已从量子论的发展而得到一个最好的说明,依量子学的观点我们不难领会到“本性空寂”、“无有常性”的真义。

  诸法无我,这一真理则指出:所有外现的事物都不过是身心依存、因缘合和而成的假相,也就是五蕴(色受想行识)结合产生的物质与精神现象的协调作用;身体是“色”,情绪上的苦乐感觉是“受”,认识事物的形相是“想”,意志上所起的欲求造作是“行”,了别统摄一切心理活动是“识”,离此五种活动外,要想找到一个实体的自我是不可能的。

  正如从相对论的时空观念所体认到的,时空中任何个体之存在,只不过是吾人(色身)意念“受想行识”中的一个意识结构,离开此一结构,实际上即毫无存在可言。两者所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故从相对论原理之认识,亦不难领悟此一真理奥义之所在。如对“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这两大真理能予参悟,当必能从存在的现象上去把握本性为空的原则,同时从毕竟空的实相中去了解现象界的缘起法则,进而在这动乱万千的人生生死流转里,体验到一切归于平等寂静的涅槃境界,亦即龙树菩萨在中观学中所说的:“有为法无常,念念生灭故;皆属因缘,无有自在,无有自在故无我。无常、无我、无相,无相不着故即是寂灭涅槃。”

  由此可见,佛法中的三大真理,确是统摄人生宇宙诸法最赅要、最圆满、最究竟的义理。物理学和佛法一样,以了解自然,解决人生问题为依归,爱因斯坦后半生亦倾其全力于统一理论的建立,企图在量子论与相对论之间建立起一道桥梁,以便打通大小宇宙之间的悬隔,以一驭万,统一起人类对宇宙的信念。这一理想的实现,在物理意义与哲学意义的路程上均还有一大段距离;而佛法则已从精神领域里捷足先登,踏上这片科学尚无法驾驭的境界;因此,我们可以肯定的说,佛法确是一个建立在“般若”智慧上的“殊胜科学”。

  近代物理学上的两大理论,已给佛法带来了时代性、科学性的说明,成了沟通佛法与科学的桥梁。科学的立场是客观的,佛法的立场也是绝对排除主观执着的。科学是理智的产物,旨在破除人类在物理上的谬见;佛法也是智慧的澄澈,旨在彻底破除人类心理上的迷执。他们的共同目标是追求真理,真理成了两者的交汇点。

  在佛法与科学的相辅相成、相互发扬之下,必能以佛法补科学之偏、救科学之弊,促进人类精神文明与物质的均衡发展,引导人类迈向一个更和谐、更幸福的境地。同时在科学的辅弼之下,佛法当更易呈现出它既有的开阔领域,使得更多人能够获得正知、产生正信,达到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境界。深信科学光芒朗照之下,往日人们心目中,被喻作一叶摆渡江洋孤舟的佛法,将展现为一艘划破闇宇宙长空的时代巨轮,这浩瀚无边的慈航普渡过程中,必得加速前进,早日抵达彼岸。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