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菩提心的修习次第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5日
来源:不详   作者:寂照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菩提心的修习次第 -- 释寂照

  想成佛度众生,就必须发菩提心;有菩提心作根本,一切万行都成了佛道资粮。

  一、菩提心是大乘法的种子

  学佛法,以大乘法为最究竟,而发菩提心,则为大乘学者先修的课题。特别是在中国,一向宏扬大乘教,重视发菩提心。

  如早晚在佛前作三皈依,称念“体解大道,发无上心”,就是希望大家,应时刻不离的提起正意念,自利利人。不管修禅、修慧、作慈善事业、解脱轮回,若不与菩提心相应,则不落小乘,便同凡夫外道。因此,如想成佛度众生,就必须发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就好像下了种子,遇适当的时机因缘,自然可以发芽开花结果。《法华经》说:“发过菩提心的众生,就算时间久了,遗忘而误入歧途,造作种种罪业,坠入恶道中,也会比其他受罪者好得多”。菩提心如金刚宝石一般,完整者固然昂贵,碎屑也同样值钱。有菩提心作根本,一切万行都成了佛道资粮。

  二、菩提心的类别

  (一)愿菩提心:首先对于成佛度众生要有信心与大愿。由于见到世间的恶劣与众生的苦恼,唯有修证,才能净化世间,解救众生,于是发大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二)行菩提心:受持菩萨戒法,自利利他,实行大悲之菩萨道。

  (三)胜义菩提心:久修之行者,渐入般若智慧,悟得无生法忍,证到真如实相。如此,从信愿至行证,菩提心统摄慈悲与般若,是大乘法的心要。

  三、菩提心之本在悲

  经中说:“大悲为上首”“菩萨但从大悲生,不从余善生。”是故,菩提心之根本是悲心,用来拔苦。众生的苦难,皆由自身的业识所招感,久处于困境,无法脱离,而菩萨的悲悯心重,利生救苦,若不设法除去妄心,菩提心不生,苦因不灭,所以才发大愿去成就佛道。

  四、菩提心修习的前提

  修习菩提心必须由浅入深,其程序共有七个阶段:知母、念恩、求报恩、慈心、悲心、增上意乐、菩提心。在这之前还要先具两种观念:平等想、悦意相。

  (一)作平等想: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但因缘不同而成十法界、凡圣、妄实、愚智、痴慧、怨亲等等差别相;善人可能为恶,恶人也有可能为善的时候。相由心生,习而成性,故修行人尚未修到不退转,外道众生性还会存在;反之,初学者由浅入深,也可能渐成大器,故不轻未学。差别之心舍,怨亲意识便不复存在。偏私的爱是人类普遍的习性,由爱生恨而致苦,若人人放弃偏爱,等视一切众生,人类的苦难,相信可以逐渐没有了。佛法称为“舍心”,这是修习菩提心最基本的先决条件。

  (二)成悦意相:没有偏爱,可不是漠不关心,是不带染着的欣悦心、佛法称为“喜心”。若仅有舍心,还是不能激发菩提心。故大悲的修学,既须等视一切众生,又要能关切一切众生,养成和谐的情素。以上乃成就菩提的慈悲喜舍心。

  五、修习菩提心的所依

  (一)知母:从喜舍心境中,引生一种意念,就是一切众生在生死轮回中都曾经是自己的母亲,佛经说:“每个人从无始以来,所喝过的母乳,比四大海水还要多”。视母恩之重,不但佛教如此,儒、道二家,也以孝为首善 。儒家说:仁,必从孝起;印度婆罗门和西洋基督教,虽不从如何孝顺父母出发,却以天或上帝为一切之父。佛教更以因果轮回的道理,扩大到视一切众生为父母。

  (二)念恩、报恩:念恩而求报恩―父母抚爱儿女,儿女应当尽孝,这是世间的伦理观念。在时空的无限中,凡夫心境对多生的恩,已无从记忆,故须体认一切众生如父母,念以予己之恩,推而悲爱、平等普济一切众生以求报恩。

  六、菩提心的正修―慈、悲、增上意乐

  修习菩提心的进一步就要修慈、修悲。慈悲与发菩提心,最有密切关系。经书告诉我们:“菩提心不由禅定中来,也不由智慧中来,而是从大悲心来”。以下分别来说明:

  (一)慈心:慈是与乐,即以世出世间的种种利乐,利益一切众生。此心能广结善缘,将有益于生生世世的度化。

  (二)悲心:悲是拔苦,可令一切众生入无余涅槃,不受轮回之苦。此心为菩萨道的根本,因为苦的根源不除,不能达成与乐的目的,所以由此引发悲心。

  修习菩提心的过程有了慈悲心虽是难得,还须再进一步发动实际行为,这便是增上意乐。也就是度化的热心,不惜牺牲一切,致力于救众生,故成其为佛菩萨。小乘圣者,原也有慈悲心,只因缺少强的意志力,仅能逮得己利而已,故没有增上意乐,众生总是救不了。

  七、菩提心的成就

  修学者的心境,见到众生受苦,便好像自己也在其中,非旁观者,可说是以众生的病苦为病苦。经过深切的觉察唯有佛与佛法,才是救苦的良药,为了救度众生而发心成佛,以度生大行,作为成佛资粮,把自己的悲心愿行和众生的痛苦融合,发心学菩萨行,以成就此大信愿,便是菩提心的成就。

  八、菩提心的次第进修

  修发菩提心的七重次第,是莲华戒菩萨等,据阿毗达磨等说而安立的修学次第,若能次第完成,就是愿菩提心的成就,发菩提心最重要在此。之后,就要进修菩萨行,以利他为本,不出菩萨戒。菩萨戒中,虽也以杀、盗、淫等为重罪,但单在这方面,不能显出大乘不共的特质。菩萨有三聚戒——摄律义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主要以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四摄(布施、爱语、同事、利行)为体,如《瑜伽戒本》就以六度、四摄分类。菩萨以不退菩提心为根本戒,远离众恶、利益众生、成熟佛法,就是行菩提心的修习。

  广积福德智慧资粮之后,进而悟入无生法忍,体证一切诸法不生不灭,是名胜义菩提。能一念心相应,发此胜义菩提时,就是分证即佛。依《华严经》说:十地菩萨的分证次第,就是菩提心宝一分一分的明净、圆满,究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的佛。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