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正文内容

寺院法器

       

发布时间:2019年05月24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寺院法器

  一、法器分类:

  指寺院举行法会之际所使用之器具,凡寺院内有关庄严佛坛,用于祈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佛事,或佛子所携行之念珠、锡杖等修道之资具,统称为法器。又称佛器、佛具、道具。

  若以用途分类,则法器可大别为庄严具、供佛器、报时器、容置器、携行器及密教专用法具等六种。

  (一)庄严具:例如幡、天盖(伞)、斗帐、花鬘、佛龛、花瓶、香炉 等可资庄严整饰佛堂道场之器物。

  (二)供佛器:例如香花、香炉、烛台、灯笼、佛饭器、茶汤器、水瓶(净瓶、军持)、花笼、盘、棹、几等可资日常勤行供养之器具。

  (三)报时器:例如梵钟、金鼓、磬、钲鼓、铜锣、铙钹、铃、木鱼、云板、鱼板等,可供寺院日常行事或临时集会之敲鸣用。此类法器除制作精美,特具美术价值外,其于制作时所刻载之作者姓名、年代、铭文等,更富于史料文献之意义。

  (四)容置器:例如舍利容器、经箱、经箧、袈裟箱、戒体箱等,可收藏或装置有关习道之具。

  (五)携行器:例如念珠(又称数珠、诵珠)、钵、锡杖、如意、尘尾、拂子等僧侣日常随身所持之物。其中,念珠为礼佛念诵时记数之用者,材料有菩提子、木患子(栾华子)、水晶、琥珀等多种。其形式、颗数等,亦因各宗派而不一。钵为僧侣手持以收受施食之容器,一般有铁钵、铜钵、磁钵等数种材料。锡杖之杖头为金属所制之轮状宝珠形,其间有数环相接,振之即相撞鸣,僧侣持之,既为圣智威仪之表帜,且可于荒野行脚时,振动警觉,驱遣毒蛇等物。另有长短仅二十公分之手锡,通常为法会时所持,振鸣之以和诵梵呗者。

  (六)密教法具:例如轮宝、羯磨金刚、金刚杵、金刚铃、金刚盘、六器(火舍、阏伽器、涂香器、华鬘器、灯明器、饭食器),及结界所用之四橛;凡上,总称为大坛具。

  二、法器的名称和用途

  1、钟:如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四载,七月十五受岁日,佛告阿难,于露地速击揵椎以召集大众。在我国则代以铜钟。1、大钟(梵、洪钟),丛林号令资始也;寺院作法事,而召集僧众,或作朝夕报时,所敲打之法器。晓击则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昧。悬挂在钟楼上,晨钟暮鼓,(若闻钟声,卧者须起。睡眠始寤,当愿众生,一切知觉,周遍十方。闻钟声,烦恼轻,智能长,菩提生,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唵,伽啰帝耶莎诃。愿此钟声超法界,铁围幽暗悉皆闻,闻尘清净证圆通,一切众生成正觉。)。2、地钟:如讲经、说法、上堂、诵戒。3、小钟:(铃鼓)唱讚、三归、念佛等时用。

  2、鼓:为寺院中常用之法器。敲打乐器之一。诵经、梵呗、早晚集众、迎请法师、唱赞时用。古有“吹大法螺,击大法鼓”。

  安置鼓之建筑物,称为鼓楼。一般寺院中,鼓与梵钟相对安置于大殿前之左右两方,故自古有‘左钟右鼓’之称。於晨昏击时,先重手三转四下,然后重手徐徐发擂,中边得所,使其紧慢相参,轻重相应,音声和畅,起伏连环,隐隐轰轰,若春雷之震蛰。第一通沿声长击,少歇转第二通,连声稍促,更不歇声,就转第三通,一向緾声击之。

  平时做佛事时所用的为小鼓。它便于拿动。

  3、木鱼:古称鱼鼓、鱼板。有两种:(一)、为圆形,指鱼形木制之法器,中凿空洞,扣之作声。为二首一身之龙,龙头相向,共衔一珠,作成团圆形。今日诵经时所用之木鱼,诵经时叩之以调音节。

  “有一白衣问天竺长老云:僧舍皆悬木鱼,何也?答曰:用以警众。白衣曰:必刻鱼何因?长老不能答。以问悟卞师。师曰:鱼昼夜未尝合目,亦欲修行者昼夜忘寐,以至于道。’

  《敕修百丈清规》则云(大正48·1156a):‘相传云,鱼昼夜常醒,刻木象形击之,所以警昏惰也。据说鱼类昼夜常醒不眠,今以木刻成鱼形而叩击之,目的在警惕众人不可昏沉懒惰,应该昼夜精勤修行佛法,直到成功为止。

  所以它有警策的作用。它警策我们要时时提起精神来,但念生命的无常迅速,要不休不息的日日夜夜用功办道,一刻也不能松散,如此用功,成佛解脱才有希望。

  (二)、为长形,鱼头、龙身。晨朝、中午二时粥饭击之以召集僧众过堂。集合大众时所用者,称之为鱼梆(饭梆、梆),系作成长鱼形,平常悬挂于食堂、库里之长廊,饭食时敲打之。作鱼形系缘于鱼昼夜张目,故木雕其形敲击,以警醒修行者之懈怠心。后世并有改鱼为龙者,此由鱼化龙之说,以表从凡夫成为圣者之意。

  木鱼条又有另一传说(卍续101·791上)‘婆沙云:有僧违师毁法,堕鱼身,背上一树,风涛摇摆,出血苦痛。本师渡海,鱼遂作孽云:汝不教我,致堕鱼报,今欲报怨。师曰:汝名甚幺。鱼曰:某甲。师令忏悔,复为设水陆追拔。夜梦,鱼曰:已脱鱼身,可将我树舍寺,以亲三宝。师果见鱼树,刻鱼形,悬挂警众。’

  4、磬:《增一阿含经》曰:‘阿难即升讲堂,手执犍稚,并作是说:我今击此如来信鼓,诸有如来弟子众者,尽当普集。尔时复说此偈:降伏魔力怨,除结无有余。露地击犍椎,比丘闻当集。诸欲闻法人,度流生死海。闻此妙响音,尽当云集此。

  今寺院中以铜制钵盂形物,置于佛桌右侧,于法会、课诵时由维那师以槌(木制之棒)击鸣之法器,作为起止之节。中国自宋代以后禅林多用之。

  《敕修百丈清规》卷八〈法器章〉云(大正48·1156a):‘磬,大殿早暮住持知事行香时,大众看诵经咒时,直殿者鸣之;唱诵时维那鸣之;行者披剃时作梵阇梨鸣之。’现今则普及于一般寺院,各寺佛殿中均安置之,是早晚课诵、法会读经或作法时不可或缺的法器。

  5、引磬:亦称‘小手磬’。铜质,形如小碗,隆起的顶端、底部中央贯以纽,附有木柄,便于执掌。盖因导引众故名。是一种用于佛事的乐器,鸣之为起止之节,以引僧众注意,。

  6、铪:铙nao钹bo:亦称‘铜钹’,圆铜片中间突起成半球形,正中有孔,穿以绸条或布条,手持两片拍打发声,用为法会乐器。《法华经》曰:‘琵琶铙铜钹。’ 为寺院法会时所用金属法器之一。铙与钹原为二种不同之乐器,后来混而并称为铙钹。

  7、铛子:

  8、云板:亦称‘火点、大板’,用铁铸成云彩的板,击之以报时辰。

  三、法器持用仪式

  1、上供执事位次

  ○引磬 ○木鱼 ○铛子 ○铪子 ○手鼓

  2、执持法器式:对口引磬,合掌木鱼,照面铛子,平胸铪子,捧月手鼓。

  3、持用引磬式:(1)执引磬式:执时,将引磬对口,故名对口引磬。手平胸,左手拿引磬,右手相抱。

  (2)打引磬式:打时,左手拿,右手击之,或仅用右手中指、无名指、小指与手掌拿住,并用食指与大指向上勾击。

  4、持用木鱼式(1)执木鱼式:不敲时,双手扶持,鱼椎在木鱼之外,两食指与两大指挟住,余六指托之。

  (2)打木鱼式:击时,左手执鱼,右手执椎,执鱼是以大指、食指、中指拿住,执椎亦是以大指、食指、中指执住,鱼椎头与木鱼头相对,两掌相对如合掌式,故名曰合掌鱼子。

  5、持用铛子式:(1)执铛子式:不敲时,铛子与铛椎,一并执在左手,铛椎挟在铛子反面外,右手抱住平胸,铛子齐口。

  (2)打铛子式:击时,左手执铛,右手执椎,铛子照面,故名照面铛子。执椎是以大指、食指、中指执住击之。

  6、持用铪子式:(1)执铪子式:不敲时,两手执持平胸,以两大指与两食指,压在铪子上面,其余六指托之,置在胸前,故名平胸铪子。

  (2)打铪子式:敲时,左手托,右手击,上铪边与下铪边相差数分,则敲时音声当较响亮。

  7、持用手鼓式:(1)执手鼓式:不敲时,两手捧持,椎在鼓外,两大指挟在鼓内,两食指与两中指托住,余四指环之,名曰捧月手鼓。

  (2)打手鼓式:敲时,左手执鼓,右手执椎。执鼓以大指、中指、食指托之,执椎亦是以大指、食指、中指执之,向内击之。

  8、执手炉顶礼式:(1)将礼之时,右手执炉柄,左手执炉头,执持平胸;然后,顶礼下去,腰杆徐徐弯下,两腿屈下,令两膝靠着拜垫边,将手炉置于拜垫上。

  (2)顶礼上来,起身立直,将炉一举齐眉。

  9、执手炉问讯式:右手执炉柄,左手执炉头,将身鞠下,再起身立直,将炉一举。

  10、执钵式:有二种。一在未食时,双手执持钵,两食指与大指压在钵口上,余六指托住钵底。另一在念供养咒时,将钵以两手托住,作莲花形,左手在外,右手在内。

  11、上香式:(1)上线香式:将香穿在食指及中指中间,并用大指将香之一端捺住,执时当胸,举时齐眉。

  (2)上檀香式:用双手大指、食指执持香之两端,其余三指启开举起,高与眉齐,然后置入香炉。第一根用左手拾起,右手置入香炉;第二根用右手拾起,左手置入香炉;第三根如第一根。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