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造桥铺路结善缘

       

发布时间:2009年07月03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造桥铺路结善缘

  一、架桥铺路

  在中国古代,架桥铺路、掘井造林等社会公益事业都要花费不少资金,但对于受益者来说又是无偿的,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这种公益事业最初由国家来承担,但产生了不少弊端,主管官吏经常乘机贪污,中饱私囊,或者不负责任,敷衍了事。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佛门开始自办公益事业。这是因为大乘佛教倡导一种福田思想。福田指有福之田,如能广行布施,就能积累功德。最初,这种福田布施是救灾济贫、施药治病。后来,福田布施扩大到了架桥铺路、掘井造林等公益事业。由于僧人是出家人,能吃苦耐劳,专心致志于社会公益事业,还能光明正大的从事劝募化缘,而且受戒律约束,不偷不贪,因而是组织兴办社会公益事业最理想的人选。在架桥铺路的工程实践中,许多高僧运用原始落后的工具和原料,完成了许多高难度的架桥工程,留下了一个个至今未解的迷。

  桥梁是一个国家的文明标志之一。中国自古以来建成的桥梁数不胜数。在中国桥梁建筑史上,有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在历代的造桥活动中,僧人都是积极参加者,并做出过卓越的贡献。据文献记载,僧人造桥的事,在每一朝代、每一地区都是屡见不鲜的。

  造桥铺路是民间公认的善举,而为善莫大于造桥。桥梁多建于交通要道,造桥之前,江河阻隔,每年不知要淹没多少船只和行人。造桥之后可转危为安,这与佛教慈悲利生的思想是一致的。

  要造桥首先得募集一笔资金。劝募这一活动要不辞跋山涉水之苦,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成效。而募化十方,出入侯门大户,达到随缘助乐的目的,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这项工作只有僧人最适合。因此,即使是地方官或绅士们倡议建桥,也往往要委托当地寺院方丈总理其事,这与寺院一贯平等待人的作风和经济上绝少贪污有关。

  宋代大臣蔡襄主持建造的万安桥,横跨泉州湾,全长360丈,在中国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实际负责建桥工程的义波、宗善等开元寺僧人。其中义波和尚在建造万安桥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人们为了纪念他,在万安桥北海边建了"真月庵",并且供奉了义波和尚肉身像。万安桥的建桥经费共花费1400万文。相传当年蔡襄为了筹集建桥费用,曾向富商大贾募捐,然而远远不够。观音菩萨知道后,化作一位美女,乘一叶扁舟,遨游洛阳江上,并传言谁能用钱击中其身体,就愿意作他的妻子。前去掷钱的人很多,钱装了一船,却没有人能够掷中其身。从而为建桥募集到了足够的费用。

  宋元时期,上至朝廷,下至郡守、县令,无不诏命僧人四处游方募捐,如南安金鸡桥就是宋代郡守叶廷珪、真德秀先后命僧人守净、惠魁募集资金建造,真德秀还亲自书写募疏。

  不少僧人不仅是劝募者、组织者,而且还是施工匠师。这点在闽南大造石桥的热潮中,最为突出。据统计在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闽南建成石桥5147丈,其中僧人修建的约4500丈,可谓一时之盛。在其他地区,僧人建造的名桥有庐山栖贤寺三峡桥、云南霁虹铁索桥、临海下津桥。其中高僧妙真建造下津桥时,江面宽110丈,在无成法可依的情况下,全靠妙真法师的手指口授,桥才得以建起,可见其工巧技术之造诣。

  僧人建桥的风气还影响到国外。明朝末年,如定禅师东渡日本,在中岛川建造了一座石桥,因桥形如双圆之眼镜,故被称为眼镜桥。桥身坚固,历经300余年至今未损。同时东渡日本的独立禅师也在岩国市建造了锦带桥。日本人民为了表彰独立禅师做出的贡献,曾在1973年举行了锦带桥300周年纪念。

  佛教僧人不仅积极参加造桥,而且还积极参加铺路和疏通河道。如唐代的道遇和尚见到洛阳附近的黄河有八节滩、九峭石等险处,船只路过时,时常出事,于是与白居易等人发愿打通这条水路。他们劝募两岸民众,贫者出力,富者出钱,终于把这古来黄河的险道夷平。又如在河北结草庵修行的义晟和尚,见当地道路险难,行人苦恼,于是发慈悲心,自持铁锤,修建石路,苦干多年,终于使道路平坦。

  二、掘井造林

  挖井造林也是中国传统的公益事业。据北魏《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时,僧人在景乐寺附近种植桑树,树下掘井置以石槽,供赶路人自由饮水,在桑树树荫下休息。这是僧人挖井造林的最早记载。

  僧人挖的井称为义井,这表明是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有关义井的记载,在文献中可谓不计其数,如隋代通幽和尚掘四大井,并置漉具供民众使用;唐初京师弘福寺的慧斌和尚,在汶水旁掘义井;华严宗的澄观和尚,在江宁普惠寺掘井,又另在北门掘普惠义井。

  僧人还积极参加兴修水利。宋庆元六年(1200),僧人募工疏浚泉州东湖,后官府在丰泽院置水利局,由僧人管理东湖。清初,僧人大郎见金马江之东百余里之间,高田数万顷得不到灌溉,于是就托钵行乞,出册募资,召集民众修渠,将江水导入高田,使当地百余里间全都变成肥沃的良田。百姓感激大郎功德,称之为大郎渠。

  植树造林更是体现了历代僧人热心公益事业、造福民众的无量功德。唐代泗州(进安徽泗县)开元寺附近地区,处在淮河、泗水之间,地低容易积水,每年都有水灾之害。元和年间(806~820),僧正明远律师与郡守谋议,组织僧俗二众在沙湖西隙地建造避水僧坊,建门廊、厅堂等200间,种植松、杉、楠等万棵,从此僧俗二众不再以水患之忧。

  峨眉山浓绿凝翠的绿化就是历代僧人辛勤劳动的成果。从唐代开始,僧人就在峨眉山中植树造林,至今还流传着许多僧人植树造林的感人事迹。

  明隆庆元年(1567),66岁的别传禅师在双飞桥至白水寺一带亲手种植楠木。每栽一棵,就念诵《法华经》一字,并施一礼拜。直至栽成69777棵,与《法华经》的字数一样。林成之后,长达数里,被称作"古德林"。

  明万历年间(1573~1619),楚山、性一、德心三位禅师发愿在洪椿坪一带种植旃檀林,以《华严经》的字数为准,一字一树。400多年过去了,三位禅师亲手栽种的树苗早已是干粗合抱、高耸入云了。洪椿坪周围群峰还翠的优美环境,称得上是三位禅师为利益众生而树立的无字丰碑。

  在大乘寺至金顶处,有一片冷杉林,是清代妙彩和尚率众种植的。由于植树时也是以《华严经》的字数为准,一字一树,故又称"华严林"。妙彩和尚出家后的几十年中,植树面积达方面数十里。妙彩圆寂前告诫僧人,如果因修建寺院需要伐树时,伐一棵必须补种十棵。

  至今峨眉山僧人坚持植树造林,习已成风。每年雨水、立秋前后,他们要到离住地二三十里以外的山上去移苗补种,松土锄草。一千多年来,峨眉山的树林因天灾人祸而屡遭破坏,但由于僧众世世代代坚持护林造林,所译至今峨眉山仍是一片翠绿。

  回顾历代僧人植树造林的无量功德和优良传统,不禁令人肃然起敬。千百年来,凡有佛教寺院之处便见到绿荫掩映,点缀着祖国的锦绣河山。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